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缺血性脑卒中(CAT)患者颈总动脉短轴方向管壁的应变、应变率及其相关衍生参数,比较其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方法 用VVI软件分析40例CAT患者(CAT组)及36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右侧颈总动脉短轴方向二维图像上6个侧壁(前壁、前内侧壁、后内侧壁、后壁、后外侧壁、前外侧壁)的收缩期弹性参数及其衍生参数,并观察CAT患者管壁弹性参数的曲线变化特点.结果 CAT组6个侧壁的收缩期最大应变、应变率及收缩期与舒张期应变率的变化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CAT组前内侧壁、后内侧壁和后壁应变率曲线的脉搏波传导时间及应变率收缩期达峰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明显提前(P<0.05).结论 VVI技术可显示颈总动脉管壁弹性特点.血管壁弹性及弹性衍生参数与传统的超声检测指标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评价和了解血管壁的弹性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正常儿童左心室短轴的运动特点.方法 选取正常儿童42例,结合体表心电图,采集胸骨旁左心室短轴乳头肌水平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图像动态存储,运用VVI软件进行脱机分析,动态观察各节段室壁运动的速度方向,并测量收缩期峰值速度、应变、应变率大小及各指标达峰时间.结果 前间隔速度最小,后壁速度最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变以前间隔最大,且与其它节段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应变率以前间隔最大,与前壁、侧壁、后壁、下壁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节段收缩期速度达峰时间、应变达峰时间、应变率达峰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儿童左室短轴运动有其相应的特点,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可用于观察儿童心脏整体运动及评价局部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探讨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管壁运动特点。方法采用VVI技术测量20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2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颈总动脉管壁短轴切面6个壁段(前壁、前内侧壁、后内侧壁、后壁、后外侧壁、前外侧壁)的最大径向速度(Vmax)、最大切向应变(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SRmax),并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颈总动脉前壁、前外侧壁、后外侧壁Vmax高于前内侧壁、后内侧壁、后壁。高血压组Vmax各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颈总动脉各壁Vmax(除后壁外)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各壁间Smax、SR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颈总动脉各壁段Smax、SRmax均小于正常对照组的对应壁段(P<0.05)。高血压组颈总动脉运动协调性较正常对照组差。结论 VVI技术可对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管壁运动的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速度向量成像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颈动脉弹性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病例组,并分为A组(32例,无血管并发症)和B组(28例,存在血管并发症).58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颈动脉管壁6个节段(前外侧壁、前壁、前内侧壁、后内侧壁、后壁、后外侧壁)的速度达峰时间(VTTP)、最大速度(Vmax)、最大应变(Smax)和最大应变率(SRmax).结果 对照组、A组、B组组内各节段间的VTTP、Smax和SR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节段间的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前外侧壁、后外侧壁高于后壁、后内侧壁、前内侧壁.对照组、A组、B组间对应各节段的VTTP、Vmax、Smax、SR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技术能够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颈动脉弹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颈总动脉弹性的改变.方法 将68例围绝经期妇女分为雌二醇(E2)下降组(42例)和正常对照组(26例),应用VVI技术获取颈总动脉短轴切面的6个壁(前壁、前内侧壁、后内侧壁、后壁、后外侧壁、前外侧壁)的收缩期径向速度的平均达峰时间(VTTP)、最大平均速度(Vmax)、最大平均应变(Smax)、最大平均应变率(SRmax)及面积改变率(△S),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E2下降组VTTP明显缩短(P<0.01),ΔS、Smax明显增大(P<0.01),Vmax、SRmax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可以简便、敏感地反映围绝经期妇女颈总动脉的弹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VVI技术分析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短轴方向管壁的弹性参数和运动参数以及其相关衍生参数特点,并结合常规超声检测指标综合评价脑梗死患者运动力学状态,为脑梗死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预防提供有效的参照。方法 脑梗死患者40例(脑梗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8~78岁,平均(56.0±12.4)岁;健康志愿者36名(正常组),男21名,女15名,年龄36~76岁,平均(53.0±12.8)岁。用VVI技术分析脑梗组颈总动脉短轴方向管壁的弹性及弹性衍生参数、运动和运动衍生参数,将结果与正常组对照。结果 脑梗组6个侧壁的弹性参数中收缩期最大应变(Smax)、收缩期最大应变率(SRmax)及弹性衍生参数收缩期和舒张期最大应变率的变化量(△SR)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均<0.001);脑梗组前内侧壁、后内侧壁和后壁的弹性衍生参数中应变率曲线的脉搏波传导时间(SRPT)和应变率收缩期达峰时间(SRP)较正常组明显提前(P均<0.05);脑梗组前壁和内侧壁的收缩期最大速度(Vmax)、最大位移(Dmax)、收缩期和舒张期最大速度差值和位移差值(△V、△D)、收缩期速度和位移的达峰时间(VP、DP)较正常组明显减小,脑梗组6个侧壁的位移曲线脉搏波传导时间较正常组相应侧壁明显提前(P均<0.05)。结论 VVI技术可显示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管壁弹性特点,弹性及弹性衍生参数、运动及运动衍生参数与传统的超声检测指标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评价和了解脑梗死患者血管壁的弹性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初步探讨正常人颈总动脉管壁长轴方向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特点及关系.方法 试验组32例正常人,用VVI技术测量颈总动脉管壁长轴方向前壁、后壁的收缩期及舒张期最大峰值运动速度(Vs)、最大切向应变(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Srmax)之间的关系.结果 正常人颈总动脉前壁与后壁长轴方向运动速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前壁与后壁应变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前壁与后壁应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颈静脉搏动对于颈动脉前壁的影响不明显,近心端分析点与远心端分析点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VVI技术可用于颈总动脉管壁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推测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新西兰大白兔急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急性心肌缺血状态下左心室长轴和短轴方向上各节段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冠状动脉结扎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前和术后30min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集动态图像,脱机行VVI分析,测量左心室心肌各节段长轴和短轴方向上的VVI参数: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收缩期峰值应变(S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肌缺血后,分别与术前及与假手术组比较,长轴方向上,前间隔心尖段与后壁心尖段的Vs明显减低;前间隔中间段、心尖段与后壁心尖段Ss、SRs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轴方向上,前壁、侧壁的基底段,前间隔、前壁、侧壁的中间段和心尖水平的各节段的Vs明显减低;前间隔、前壁、侧壁的基底段,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的中间段以及心尖水平各节段的Ss、SRs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后左心室支供血节段及部分相邻节段的长轴及短轴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减低。VVI技术能够客观、准确的检测实验兔心肌长轴和短轴方向上局部运动功能的微小变化,为急性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的、可靠的定量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双脉冲波多普勒(DPW)技术同步评价二尖瓣环不同位点组织运动差异,探讨不同位点组织运动参数在左心室功能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DPW技术获取112例健康成年人二尖瓣环侧壁、后间隔、下壁和前壁以及后壁5个位点组织运动速度频谱.测量峰值及起始时间和达峰时间;计算E/A、Em/Am、E/Em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 ①Sm、Em、Am及Em/Am游离壁瓣环均大于间隔瓣环(P<0.05),E/Em间隔瓣环大于游离壁瓣环;Sm峰后壁瓣环最先开始加速,加速时间最短(P<0.01);Em峰各位点间时间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峰起始、达峰时间游离壁较间隔延迟,加速时间间隔长于游离壁(P<0.05).②相关分析表明,仅后壁瓣环位点Sm峰值速度与LVEF、LVFS具有相关性(r=0.243,r=0.227,P<0.01);前壁、后壁瓣环Em/Am与E/A相关性最高(均为r=0.545,P<0.01).结论 正常成年人不同二尖瓣环位点间组织运动峰值速度和时序存在差异;在不同位点评价左室功能的结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左室型单心室短轴运动情况,评价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估测左室型单心室患儿心室短轴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左室型单心室患儿14例(单心室组)及正常儿童14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VVI技术对主心腔短轴乳头肌水平室壁周向和径向应变及应变率进行分析.结果 单心室组前间隔、前壁、侧壁、下壁、后间隔节段的周向应变较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减低(均P <0.05).单心室组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后间隔节段的周向应变率较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减低(均P <0.05).对照组的室间隔应变及应变率显著高于其余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心室组各节段的径向应变及应变率较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减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乳头肌水平各节段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室型单心室患儿存在周向和径向收缩功能不全,VVI技术能定量评价左室型单心室短轴节段室壁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VVI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缩功能早期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80例正常构型高血压患者(NG组)和45例向心性重构高血压患者(CR组),以80名血压正常者(NC组)为对照。常规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室间隔厚径(IVST)、左心室后壁厚径(LVPWT)、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E、A峰比值,在VVI条件下采集左心室短轴乳头肌水平二维图像,检测收缩期和舒张期左心室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及前后间隔各节段心肌周向应变和应变率。结果 3组间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组E/A比值低于NC组和NG组(P<0.05)。CR组局部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应变率及舒张早期局部心肌应变率均低于NC组和NG组(P<0.05);NG组舒张早期局部心肌应变率低于NC组(P<0.05),收缩期局部心肌应变和应变率与NC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3组间舒张晚期局部心肌应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VI技术可定量评价左心室局部功能,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局部心肌的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舒张早期局部心肌应变率减低可能是高血压患者心功能的较早期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左室各壁的运动速度、应变和应变率的变化,评价VVI技术检测T2DM患者左室室壁运动改变的价值.方法 T2DM患者44例,根据临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出现与否分为无微血管病变组(A组)21例、合并微血管病变组(B组)23例,以VVI技术测量左室短轴方向各壁的收缩期最大径向运动速度(Vs)、最大切向应变(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SRmax).结果 与A组比较,B组的心尖部各节段及前、后间隔中部Vs明显减低;B组Smax除侧壁、后壁的基底部无明显差异外,余节段较A组均明显减低;B组心尖各壁、后间隔基底段、后壁中段的SRmax明显减低.结论 VVI技术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室壁运动的分析,是评价室壁运动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3.
应用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检测正常人左室径向应变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AMM)径向应变率(SR)检测,评价正常人左室短轴局部心功能。方法获取31例健康志愿者左室短轴乳头肌平面6个室壁节段的解剖M型曲线,将曲线图像输入改进的解剖M型后处理系统,该系统可提取各室壁内、外膜的峰值运动速度。径向应变率=(内膜速度-外膜速度)/室壁厚度。结果正常人左室乳头肌平面各室壁节段舒张早期峰值径向应变率略高于收缩期,其中在下、后壁的差异显著(P〈0.05);下壁、后壁、侧壁的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峰值径向高于间隔侧及前壁。结论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径向应变率检测可用于评价左室短轴各节段的局部心功能;正常人左室壁各节段径向应变率不是均匀一致的,可能与心肌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变化。方法 将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LVEF≥50%)分为室壁厚度正常组(n=13)及室壁厚度增厚组(n=27),以健康体检者40名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行常规超声参数测定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分析。结果 室壁厚度增厚组及室壁厚度正常组心尖部及左心室短轴位心肌各节段较正常对照组的二维纵向收缩期、二维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明显减低(P均<0.05),室壁增厚组减低更为明显。室壁厚度正常组、室壁厚度增厚组二尖瓣水平前壁、前间隔及室壁厚度增厚组乳头肌水平左心室后壁二维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均<0.05),其余节段心肌二维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M患者在常规超声检查出现特征性改变之前,心肌纵向及径向收缩功能均已出现减低,但圆周运动未出现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定量评价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27例VMC患者(VMC组)及27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集左心室短轴切面图像后,使用VVI技术分析左心室扭转运动参数,并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浆氮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的含量,分析VMC患者左心室扭转参数的变化与血浆NT-proBNP浓度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 VMC患者左心室扭转参数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且扭转角度和速度下降程度与射血分数的改变具有较好的相关性;VMC患者左心室扭转参数的变化与其血浆NT-proBNP浓度测值呈负相关。 结论 VMC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变化与心功能及血浆NT-proBNP的变化明显相关。测量扭转运动参数可为临床评定VMC患者心功能、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实时组织弹性超声成像(RTE)技术定量评价猪离体心室心肌弹性,探讨心肌弹性与心肌间质胶原纤维含量及其三维分布的关系。 方法 离体猪心10个,分别切取左、右心室前壁和室间隔基底部的心肌组织立方体块。应用RTE获取2%无胶原纤维琼脂与心肌组织块的弹性应变比值(SR)。在组织病理切片上测量Masson染色心肌组织块的胶原纤维面积(CA)及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CA%)。比较3个部位心肌组织块的SR、CA、CA%,并分析心肌组织块SR与CA、CA%的相关性。 结果 3个部位心肌SR在心室长轴方向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室间隔基底部心肌SR在心室长轴和短轴方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室长轴方向各部位心肌CA比较和C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室间隔基底部心肌在心室长轴和短轴方向上的CA比较和C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室长轴方向上各部位心肌组织块的SR与CA、CA%呈正相关(P<0.05);心室短轴方向上左心室前壁和室间隔基底部的SR与CA、CA%呈正相关(P<0.05)。 结论 猪离体心肌左、右心室和室间隔基底部心肌组织块SR存在明显差异,心肌弹性与心肌间质胶原纤维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E)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方法 收集T2DM患者55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31例和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24例;另选择健康人31名作为对照组。常规采集各切面图像和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将全容积图像输入TomTec 4D LV analysis软件,计算16节段心肌三维应变(3DS)、纵向应变(LS)、圆周应变(CS)值,并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中间部和心尖部的前间隔、侧壁,基底部和中间部后壁,心尖部下壁的3DS均显著减低(P均<0.05);中间部前间隔、前壁、后壁,心尖部后间隔 LS均减低(P均<0.05);基底部、中间部及心尖部侧壁,基底部和中间部后壁CS明显减低(P均<0.05);3DS与LVEF呈正相关(r=0.75,P<0.01)。 结论 3D-STE对评价糖尿病左心室动力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3DS可较CS、LS更全面、客观地评价糖尿病心肌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8.
全方向M型超声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心肌径向收缩运动同步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1例DCM心衰患者与27例健康志愿者,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检测左心室短轴基底段及中间段水平各节段室壁达收缩期最大位移时间,计算各短轴水平经心率校正的室壁达收缩期最大位移时间(Tc)的最大差值(Tc-dif)及标准差(Tc-SD)、间隔-左心室后壁延迟时间(SPWMD)、间隔-左心室前壁延迟时间(SAWMD)、间隔-左心室侧壁延迟时间(SLWMD)、间隔-左心室下壁延迟时间(SIWMD)、前壁-下壁延迟时间(AIWMD).结果 在二尖瓣水平,DCM组的Tc-dif、Tc-SD、SLWMD、SPWMD、SIWMD均大于对照组(P<0.05),在乳头肌水平DCM组的Tc-dif、Tc-SD、SAWMD、SPWMD、SIWMD、AIWMD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方向M型超声能够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心肌径向收缩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OME)评价冠心病(CAD)及扩张型心肌病(DCM)所致的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短轴的局部收缩功能.方法 以DCM组30例、CAD组30例患者及对照组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CAD组分为CAD缺血节段亚组及CAD非缺血节段亚组,采集各组左心室短轴16个节段的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曲线,分别测量收缩期内膜峰值运动速度(V)、加速度(A)、收缩期运动峰值相对力(F’)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16个节段相应室壁比较,DCM组的V、A、F’均明显减低(P均<0.05);CAD缺血节段亚组分别与CAD非缺血节段亚组及对照组的16个节段相应室壁比较,V除在基底段的侧壁、下壁、后间隔,乳头肌段的下壁、后间隔,心尖段的后间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其他室壁节段均降低(P均<0.05),A、F'■在16个节段室壁均减低(P均<0.05).结论 A、F'对评价局部收缩功能异常较V更加敏感,OME可作为评价DCM和CAD所致心力衰竭患者的局部收缩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对比增强流场(CEFF)技术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窦区壁面剪应力(WSS)的分布规律。方法 选取47例T2DM患者和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并根据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将T2DM患者分为IMT正常组(n=21)和IMT增厚组(n=26),采用CEFF分析软件,计算颈动脉窦区WSS,绘制相应WSS空间分布图,记录颈内动脉起始段后壁WSS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颈动脉窦区均存在两个低WSS区和一个高WSS区:颈总动脉远端至颈内动脉起始段后壁存在大范围低WSS区,颈总动脉远端前壁存在小范围低WSS区,颈内动脉起始段前壁为高WSS区。IMT正常组[(3.39±0.60)dyne/cm2]和IMT增厚组[(2.58±0.46)dyne/cm2]患者颈内动脉后壁WSS值均较对照组[(3.74±0.53)dyne/cm2]显著减低(P均<0.05);IMT增厚组较IMT正常组减低(P<0.05)。结论 CEFF图像技术可初步定量检测动脉WSS,有望早期、可视化评估颈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