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目的观察米托蒽醌、吡喃阿霉素和去甲氧柔红霉素3种蒽环类抗生素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效果和毒副作用的差异。方法将6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米托蒽醌、吡喃阿霉素和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比较其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结果米托蒽醌、吡喃阿霉素和去甲氧柔红霉素3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5.0%、75.0%和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甲氧柔红霉素组心脏毒性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米托蒽醌组和吡喃阿霉素组(P〈0.05)。结论米托蒽醌、吡喃阿霉素和去甲氧柔红霉素3种蒽环类抗生素均可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去甲氧柔红霉素抗肿瘤活性高,毒副作用较低,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对比观察亚砷酸联合维甲酸双诱导与单药诱导或化疗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选择1989年1月~2006年10月我科收治初治APL患者91例,剔除10例因放弃治疗或治疗前突发颅内出血死亡病例,81例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双诱导组16例;亚砷酸组14例;维甲酸组43例;化疗组8例,以常规用药方法治疗4周以上。比较各组完全缓解率、早期死亡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双诱导及亚砷酸治疗病例100%完全缓解,无1例早期死亡;维甲酸治疗病例完全缓解占83.7%,4例早期死亡。化疗组仅3例缓解,占37.5%,4例早期死亡。前3组缓解率均显著高于化疗组(P<0.01或P<0.05);而双诱导及亚砷酸治疗组早期死亡病例显著少于化疗组(P<0.05)。用药至缓解平均时间双诱导组明显短于维甲酸组(P<0.05)。治疗中凝血指标异常平均纠正时间双诱导组明显短于维甲酸组(P<0.05)。双诱导组患者治疗期间肝功异常较为明显。双诱导治疗、亚砷酸或维甲酸单药治疗对APL疗效均显著;化疗效果最差。双诱导治疗方案,患者肝功损害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行亚砷酸和维甲酸、化疗联合治疗效果。方法:资料取本院2008年4月至2015年4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90例患者予回顾分析,按治疗方案分成两组,对照组行维甲酸与化疗,观察组联合亚砷酸,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早幼粒细胞比例与总白细胞数改善效果比对照组优( P<0.05)。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行亚砷酸和维甲酸、化疗联合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确诊为APL初治患者45例,分为两组,22例口服全反式维甲酸(ATRA)10 mg,每日三次,连用28 d;23例用亚砷酸10 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28 d。结果:两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6.36%和78.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砷酸治疗的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维甲酸组,经对症处理后,多数不影响治疗。结论:亚砷酸和全反式维甲酸均为治疗APL有效的诱导缓解药物。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观察亚砷酸(ATO)、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化疗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对53例初治APL患者分别采用ATO和ATRA联合化疗诱导缓解。结果完全缓解(CR)率为71.6%,部分缓解(PR)率为13.8%。3年复发率为10.5%。结论ATO联合ATRA与化疗治疗APL患者的缓解高,副作用低和复发率低,是临床上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双诱导,而后联合化疗序贯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初治的35例APL患者以ATRA、ATO进行双诱导,完全缓解(CR)后,采用蒽环类为主的化疗方案、ATRA+ATO、6+MP+ATRA+MTX三种方案循环序贯缓解后治疗,总治疗时间2年.结果 35例初治APL患者中,1例入院48小时内因脑出血死亡,未纳入评价,其余34例全部获得CR,CR率100%,达到CR中位时间为26( 14~49)天.平均随访时间为62个月(12 ~ 82个月),1例诱导缓解后未再次入院治疗,1例失访,余32例均无血液学及基因学复发,预计7年OS和DFS均为100%.3例(8.8%)发生维甲酸综合征(RAS),余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ATRA联合ATO双诱导治疗初治APL患者CR率高、达CR时间短,蒽环类为主的化疗方案、ATRA+ATO、6+MP+ATRA+MTX序贯进行诱导缓解后治疗疗效好,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9.
蒋秀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5):449-449
亚砷酸(三氧化二砷,As2O3;砒霜、白砒)是目前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较理想的药物之一。它具有促进细胞凋亡作用,并能诱导细胞分化成熟,且与全反式维甲酸无交叉耐药性犤1犦。1995~2001年12月,本科有35例患者接受该药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35例经骨髓形态学诊断为APL,分子生物学证实有PML/RARL融合基因。男性22例,女性13例;初治9例,复发11例,巩固维持治疗15例;年龄18~49岁,中位年龄37岁。治疗方法①诱导缓解治疗0.1%亚砷酸注射液(… 相似文献
10.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毒副作用. 方法:ATRA 25mg/(m2·d),As2O310mL加入5%萄葡糖注射液500mL静滴,持续(4~5)h,28天为1个疗程治疗APL.根据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维甲酸综合征以及肝功能变化,调整ATRA和As2O3的剂量,观察CR率,获得CR所需时间、不良反应. 结果:20例初治APL患者19例获得CR,CR率达95%,获得CR的平均时间(27.6±7.1)d,未发现严重毒副反应. 结论:ATRA联合As2O3治疗初治APL疗效好,能缩短CR的时间,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69例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给予As2O3静脉点滴。如患者外周血白细胞>30×109/L,给予羟基脲口服;白细胞>50×109/L,除羟基脲外给予高三尖杉酯碱静脉点滴,同时将As2O3剂量减半使用。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者应用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观察治疗后患者的疗效、血常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63例(91.3%)获得完全缓解(CR)。As2O3平均应用31.6d。6例死亡。死亡组与缓解组治疗前白细胞数分别为(34.7±4.8)×109/L和(9.7±3.2)×109/L(P<0.01),二者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乳酸脱氢酶分别为(712.8±144.6)U/L和(287.2±102.7)U/L,二者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As2O3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55例(79.7%),消化道症状32例(46.4%),水肿28例(40.6%),类维甲酸综合征13例(18.8%),过敏5例(7.2%),发热4例(5.8%),Q-T间期延长3例(4.3%)。其中类维甲酸综合征死亡4例(30.8%)。类维甲酸综合征发生时与入院时外周血平均白细胞数分别为(64.8±10.2)×109/L和(21.9±6.8)×109/L,二者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应用As2O3治疗初诊APL可获得较高的完全缓解(CR)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例经临床诊断、血象、骨髓象、细胞免疫、细胞遗传学等检查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采用两药联合化疗和三氧化二砷单独化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完全缓解时间等情况。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时间、实验室指标和完全缓解率均优于单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提高了患者完全缓解率和生存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三氧化二砷维持治疗时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抽选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达到完全缓解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9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以ATRA+砷剂维持治疗;对照组以ATRA+6-巯基嘌呤(6-MP)+甲氨蝶呤(MTX)维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维持治疗时间,随访统计复发率、死亡率、无复发生存率、总生存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胶原、二磷酸腺苷(ADP)诱聚:观察组分别为(76.72±5.33)%、(81.43±8.3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9.46±6.29)%、(88.27±7.95)%(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死亡率、无复发生存率、总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维持治疗时间为(19±3)月低于对照组(27±4)月(P0.05)。结论APL患者使用三氧化二砷维持治疗能抑制患者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缓解后三氧化二砷(ATO)和常规化疗交替巩固治疗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自2003年5月至2009年12月,初治APL患者完全缓解(CR)后采用ATO和常规化疗交替巩固治疗方案:ATO 10 mg/d每周5 d × 4周或连续20 d为1疗程,化疗为常规剂量蒽环类药物-阿糖胞苷“3+7”方案。【结果】 54例初治APL患者CR后采用ATO和常规化疗交替巩固治疗方案,男29例,女25例,中位年龄31岁,ATO和化疗巩固中位疗程数各4(2 ~ 8)个,ATO总剂量中位数15.1(5.9 ~ 34.8)mg/kg。ATO巩固治疗结束阶段常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但不增加细菌感染率,其它毒副作用轻微、可逆。巩固治疗期间无治疗相关死亡,所有患者在巩固治疗期间获分子生物学完全缓解。中位随访39(12 ~ 91)个月,复发2例,其CR期分别为25和46个月;3年、5年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和累积复发风险分别为(97.7 ± 2.3) %、(93.4 ± 4.7) % 和(2.4 ± 2.3)%、(6.8 ± 4.7) %,其中CR > 5年17例(占31%)、> 3年29例(占54%),无ATO慢性蓄积中毒和继发第二恶性肿瘤的发生。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年龄、性别、病初WBC、Hb、PLT、LDH值、外周血和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以及诱导治疗方案中维甲酸是否联合ATO与LFS均无显著相关(P > 0.05)。【结论】 初治APL缓解后采用ATO联合常规化疗安全有效,可获得更高的长期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观察单纯亚砷酸(AS2O3)联合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对策。方法对APL住院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8例,单纯AS2O3 ATRA,从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到停药观察6年,对照组36例,AS2O3 ATRA 化疗(DA或MA),观察6年。结果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治疗组比对照组,在骨髓抑制,严重感染或败血症,肝肾功能损害,心肌损害,消化道反应等方面均较轻而少(P<0.01)。3年治疗相关死亡率为0,而对照组为16.7%(6/36)。结论治疗组相关不良反应等方面均显示令人满意效果。临床观察表明,单纯亚砷酸联合维甲酸治疗APL,具有协同增强作用,疗效高,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少,未见耐药性产生。不必加用化疗。 相似文献
18.
亚砷酸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各种砷代谢产物在体内的浓度决定砷剂的疗效和毒性,因此对亚砷酸治疗APL时体内各种砷代谢产物的分析就显得日益重要。近年来人们对各种砷代谢产物的认识不断深入,其检测的方法逐步改进。学者们对使用亚砷酸治疗的APL患者不同阶段的尿液、血液砷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甚至在脑脊液、唾液中也进行了检测,描绘了亚砷酸治疗APL时各种砷代谢产物在体内的浓度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评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体内凝血状态中的作用。方法对23例APL患者初治时与完全缓解时进行TEG测定,了解其凝血功能情况。并与24例健康体检者的TEG相比较。结果23例初治APL患者中有22例(95.65%)的TEG表现为低凝图像,R、K明显延长,Angle、MA、G及CI明显变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完全缓解后相比亦差异显著(P〈0.05)。TEG检测的多项参数与常规凝血指标有相关性,K时间与PT呈正相关;Angle角与PT相关,与Fbg呈负相关;MA及G与PT负相关,与PLT计数呈正相关;CI与肌负相关。结论APL患者体内存在病理性低凝状态,应用TEG动态观察其凝血状态,对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TEG检测参数不仅可检测患者的凝血紊乱情况,而且与APL患者的PT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