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肠道正常菌群及菌群失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刘思纯 《新医学》1999,30(11):626-627
1 引 言人类与外界接触的体表或相通的管道均有微生物存在。在胃肠道存在着不同的细菌,这些细菌按一定的数量、比例分布在不同的节段,发挥对宿主的营养、免疫作用,并参与物质的代谢吸收等。如果这一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就可以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2 肠道正常菌群及其生理作用婴儿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即有细菌进入体内,首先是口咽部,随后进入胃肠道。细菌在肠道定居繁殖,形成一个复杂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定殖后的细菌边繁殖边排出体外,终生维持,无致病性,称为肠道正常菌群。细菌经口腔进入胃后大部分被胃酸破坏,存有少量的革兰…  相似文献   

2.
人体微生物群在调控黏膜局部稳态中的重要性受到广泛重视, 有关微生物群与免疫相互作用的研究在近几年亦取得了很大进展。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微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持肠道宿主防御和免疫耐受二者平衡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也被众多研究证实与免疫系统改变相关。本文主要围绕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天然免疫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几个方面, 阐述肠道菌群在天然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提示,肠道内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和人体的免疫系统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免疫系统发挥正常的功能及建立免疫的稳态与肠道菌群的作用密不可分。一旦出现肠道菌群的紊乱势必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低下,而带状疱疹的发病与免疫低下直接相关,那么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带状疱疹的发病是否有一定的关联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个系统性综述。  相似文献   

4.
张小河 《临床医学》2014,(4):109-112
人体正常菌群,尤其是肠道正常菌群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对机体来说不可或缺。严重疾病、广谱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应用、侵人性医疗手段的应用等均可从不同角度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调及定植抗力下降,损伤肠道屏障功能。应用抗菌药,尤其是长期、不规范、以致滥用者,会扰乱机体的正常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心血管疾病(CAD)的重要原因,其以脂质代谢紊乱为发病基础,在发展过程中受多种机制的调控。肠道菌群是机体消化系统中数量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定植在肠道以共生的方式协同宿主工作,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反应和维持肠道结构,现已证实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与许多人类常见疾病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及其参与的三甲胺(TMA)/氧化三甲胺(TMAO)代谢途径与AS的发生有着复杂的联系,提示TMAO可作为早期预测AS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与婴幼儿食物过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过敏的食物大多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食物过敏不仅会对身体造成不适,婴幼儿还可能因食物吸收不良而影响其生长发育.人类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内正常情况下有益于人类,且是人体所必须的微生物群落,其构成了稳固的肠道黏膜屏障.婴幼儿食物过敏可能是胃肠屏障及其免疫系统不成熟降低了黏膜屏障功能的有效性而导致的.从食物过敏对婴幼儿健康的影响、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及婴幼儿食物过敏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等3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的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肠道菌群在宿主肠道内寄生,与肠黏膜免疫屏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机体内肠道内环境稳态的调解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从肠道菌群失调和黏膜免疫激活角度,探讨肠道菌群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环节中的作用及其艾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肠道黏膜免疫,艾灸”为中文检索词,以“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testinal flora, intestinal immune, moxibustion”为英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在中国知网、维普和PubMed数据库检索2001年10月至2014年10月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7篇符合标准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5篇,英文文献22篇。文章阐述了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黏膜免疫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机体对直肠扩张刺激的感觉阈值、内脏敏感性等。艾灸可从多环节、多靶点调节机体生理平衡,在改善肠易激综合征各项症状,尤其是内脏高敏感性腹痛方面凸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大面积切痂术后肠道菌群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定量和微生物分析法对大面积切痂术后29例患者(手术组)的血浆内毒素和肠道6种常见菌群(肠杆菌、葡萄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梭杆菌和酵母菌)进行检测,并与2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手术组的肠杆菌、酵母菌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厌氧菌中类杆菌、梭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肠杆菌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或P<0.01),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29例患者中24例出现不成形软便或稀便等肠道菌群失调症状。结论:肠道菌群失调存在于大面积切痂术后早期,主要是以双歧杆菌为代表的厌氧菌群失调,这是大面积切痂术后肠道感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中数量众多的异种成分, 与人体免疫系统有着复杂的双向作用。一方面, 菌群和人体的共生依赖于免疫耐受形成; 另一方面肠道相关免疫组织的发育和免疫细胞的激活亦受到源自菌群的异源性信号密切调控。因此, 肠道菌群对于正常免疫系统的建立至关重要, 反之, 免疫系统的改变亦可能造成肠道菌群紊乱, 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异常可能影响局部乃至全身免疫系统, 进而参与系统性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的发病机制。有临床研究表明, 益生菌补充和健康人粪菌移植联合传统免疫治疗能够提高耐药患者的疗效, 提示肠道菌群可能是潜在的重要治疗靶点, 因此了解肠道菌群在人体免疫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乳果糖对肠道菌群及SIg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31名血液病患儿服用乳果糖前后肠道菌群及SIgA含量。方法 用培养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用单向琼脂免疫扩散法测定粪便中SIgA。结果 服用乳果糖后,血液病患儿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增加,分泌SIgA水平上升。结论 乳果糖刺激机体肠道内双杆菌生长以及免疫系统分泌SIgA,增加肠道局部免疫力。  相似文献   

11.
肠道微生物组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物库,在神经发育、衰老和脑部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肠道菌群越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也成为脑卒中研究者的热门研究课题。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物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平衡状态,然而在高原地区,可能因缺氧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致使细菌移位和肠道微生物群失衡。本文就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高原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同时对其治疗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多组学和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人类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肠道菌群作为“微生物器官”,通过脂多糖等细胞成分、氧化三甲胺、短链脂肪酸等代谢物直接调节机体健康状态,也可通过细菌及其产物影响机体免疫。“肠-心轴”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突破口。本文就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可能途径以及多种因素对肠道菌群的调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住院病人发生腹泻原因分析,给临床治疗正确的提示。方法通过病人大便培养,了解病人肠道菌群状况。结果部分住院病人由于用药过多,免疫力低下,正常肠道菌群失调所致腹泻。结论临床医生注意保护病人的肠道菌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健康人群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被统称为肠道菌群。种类不同的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拮抗,互相协同,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动态生物平衡,一般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肠道菌群失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的现象,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其发病机理仍未完全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高血压存在密切联系。该文主要针对高血压状态下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参与调节血压的分子机制、肠道菌群失衡检测技术,以及肠道益生菌治疗高血压的潜在用途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31名血液病患儿服用乳果糖前后肠道菌群及SIgA含量.方法用培养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用单向琼脂免疫扩散法测定粪便中SIgA.结果服用乳果糖后,血液病患儿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增加,分泌SIgA水平上升.结论乳果糖刺激机体肠道内双歧杆菌生长以及免疫系统分泌SIgA,增加肠道局部免疫力.  相似文献   

17.
正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的综合性疾病,而后者被认为是导致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已有报道肠道菌群与肥胖存在关联~[1],同时有诸多研究报道胰岛素抵抗也是一种低级的炎性反应~[2],而胃肠道菌群兼具基因及环境双重因素。假设肠道菌群对宿主的肥胖表型、代谢及炎性状况具有预测性意义,肠道菌群的分布、基因及代谢产物等可以作为研究人体代谢性疾病的生物性标志物。1人体肠道菌群的组成人肠道中至少存在1 014个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基因有数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全球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病因复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受肠道菌群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调节,菌群失调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肠道菌群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可以调节菌群。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重点概述了FMT在糖尿病人群和糖尿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旨在评估FMT靶向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将FMT作为糖尿病的潜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在能量摄取和局部或系统性炎症中发挥了重要的生理作用。脂代谢异常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肠道内致病菌增多,益生菌减少,同时肠道致病菌可破坏肠道屏障,增加渗透性,导致内毒素入血。肠道菌群能调节脂类、脂多糖(LPS)含量和短链脂肪酸(SCFAs)的生成,并能影响食物摄入,炎症反应和胰岛素信号转导等。肠道菌群改变或许可作为脂代谢异常的早期诊断标志。在此基础上可改变肠道菌群,为治疗脂代谢异常提供新方法。目前有许多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策略,包括益生元、益生菌、二甲双胍或肠道粪便移植(FMT),这些均对机体代谢和代谢性疾病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肠道正常菌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结构的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的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相互交换的统一生物系统(biosystem)。人体微生态系主要包括口腔、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和皮肤五大生态领域。亦即人类凡与外界相接触或相通的部位,皆有微生物的存在,这些微生物对人类已形成了共生关系,对人类的生理代谢、生长发育、免疫应答和对疾病的抵抗力、衰老等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反过来,人类的生命活动对微生物菌群也有一定的影响。人类和微生物菌群息息相关,互相依赖,又互相作用,如此共生、共存形成了一个个极其复杂的微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