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小红 《安徽医药》2013,(9):1622-1623
目的 通过对比输液室静脉化疗患者中应用一日留置针与钢针的情况,观察比较静脉炎和化疗药物渗漏的发生率,寻找合理的穿刺工具,以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120例肿瘤患者分成2组,57例使用一日静脉留置针输液作为观察组,63例使用头皮针输液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化疗药物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化疗药物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输液室使用一日静脉留置针输液可有效预防化疗药物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护理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赵玉杰 《中国处方药》2014,(10):128-128
目的观察比较静脉留置针输液与普通静脉输液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2月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95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选择同期在进行普通静脉输液的95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液体渗漏、穿刺次数、导管脱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观察组患者在预防液体渗漏、穿刺次数、导管脱落等方面显著优于普通静脉输液的对照组患者(P〈0.05),在并发症发生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能更好地预防液体渗漏,减少血管穿刺次数,有效预防导管脱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瞻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门诊患儿输液部位肿胀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0例门诊1~3岁的输液患儿随机分成2组,每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静脉输液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静脉输液渗漏肿胀的发生率及患儿家属对输液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发生渗漏肿胀为34例,观察组为18例,观察组发生渗漏肿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家属对输液治疗满意度为76.50%,观察组为8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瞻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门诊患儿输液部位渗漏肿胀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改良小儿足部静脉输液的固定方法,提高患儿舒适度,减少液体渗漏、多次穿刺,使输液治疗顺利完成。方法将需要在足背部进行静脉输液的14岁患儿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患儿在足背部进行静脉穿刺成功后运用足型石膏模进行足部固定,完成静脉输液治疗;对照组患儿则运用传统的直硬板进行足部固定,两组患儿进行效果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患儿进行足部静脉输液时,液体渗漏、自行拔针、重复穿刺等不良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运用足型石膏模进行小儿足背部的输液固定,能增加患儿舒适度,强化固定效果,避免重复多次的静脉穿刺,减少患儿痛苦,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降低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药实践》2017,(2):148-150
目的:研究自制小儿输液固定手板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4年6月—2015年6月输液室输液的患儿中随机抽取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输液时未使用固定手板,观察组患儿输液时采用赣州市立医院自制的固定手板予以固定,对比分析两组重复穿刺率、舒适度评分等。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重复穿刺率(4%)和输液渗漏率(2%)明显低于对照组(18%和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输液过程中采用自制固定手板有助于预防输液过程中的意外事件发生,预防重复穿刺,减轻患儿的生理病痛,提高输液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照观察儿科静脉留置针输液与普通静脉输液在穿刺次数、预防液体渗漏、导管堵塞等方面的优劣,比较有关指标有无差异,并总结有效的适用于儿科静脉输液的方法。方法:将我科2013年6月至8月开展的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168例中随机抽取89例患儿,与同期进行的普通头皮针输液210例中随机抽取的89例患儿,观察比较两种输液方式在穿刺次数、预防液体渗漏、导管脱落及静脉炎发生等方面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两者在血管穿刺总次数、预防液体渗漏、导管脱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静脉留置针组与普通输液组相比具有使用方便,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并且明显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及液体渗漏少的优点,有效预防导管脱落,值得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及固定方法对输液维持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将小儿头皮静脉输液3569例为观察对象,观察组1830例,患儿头部固定后作头皮静脉穿刺,穿刺后于头皮针柄下垫一小棉签头,再用长胶布绕头一周粘贴固定针柄。对照组1739例采用传统穿刺及固定方法。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46%,一次固定成功率为96.61%,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9.53%,一次固定成功率为86.03%,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观察组“一稳、二停、三固定”法能提高穿刺和固定成功率,固定好,输液维持时间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方兰巧 《医药世界》2009,11(7):310-311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在妇科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需静脉输液治疗的妇科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实验组采用小儿用24G静脉留置针,对照组采用成人20G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人次及穿刺失败人次。结果:实验组发生静脉炎人次及穿刺失败人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小儿静脉留置针在需静脉输液治疗的妇科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静脉炎机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输液用小夹板固定踝关节后再行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0例次输液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固定踝关节后再行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静脉输液穿刺成功后再用固定肢体。结果两组进行对照,实验组的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小儿静脉输液用先固定再行静脉穿刺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重复穿刺,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00例静脉输液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输液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的配合程度、输液外渗发生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儿家长的投诉率和护理质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输液外渗的的发生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儿家长的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液时的配合程度、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对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输液外渗的发生,降低输液不良反应,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神经内科等输液患者较多的科室,探讨一种更加快捷成功的静脉输液排气方法,以提高输液排气的速度和成功率,缩短静脉输液时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方法选择神经内科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400例,按日期单双分为两组,单号日期输液组为对照组(200例),按传统的静脉输液步骤进行输液;双号日期输液为观察组(200例)按改良过的静脉输液排气步骤进行输液。将两组患者从药液配好挂在床头输液架上准备排气开始至排气完关闭调节器的时间及排气成功率进行对比,同时统计患者和输液护士对此次静脉输液排气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平均时间为14.88s,观察组的平均时间为6.75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对照组的排气成功率为86%,观察组的成功率为9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对照组的患者和护士对此次静脉输液排气的满意率分别为74.0%和82.7%,观察组的患者和护士对该次静脉输液排气的满意率分别为96.7%和9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通过对静脉输液的排气环节所做的改进,①缩短了输液排气时间;②提高了一次性排气成功率;③提高了患者及护士对输液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范再英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437-438
目的探讨早期颈内静脉置管和传统静脉输液在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抢救过程中的效果。方法将90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人,实验组使用颈内静脉置管在监测中心静脉压下快速输液,对照组进行传统静脉输液,在30min,1h,2h分别观察记录所有患者的收缩压、脉搏和尿量,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8%和86.6%,无效率分别为2.2%和4.4%,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84.4%和45.6%,有效率分别为83.3%和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颈内静脉置管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抢救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患者2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10例,单纯用头孢曲松钠50m g/kg.d静脉滴注,配合局部治疗;治疗组16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免疫球蛋白400m g/kg.d静脉滴注,连用3d。,然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体温正常时间、尼氏征转阴时间、皮肤疱疹干燥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疗效明确,可缩短病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表阿霉素大剂量持续静滴化疗的心脏毒性和安全性。方法:147例无心脏疾患的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按照病理分期应用常规剂量和方法化疗(Ⅱ期,对照组)及表阿霉素大剂量持续静滴化疗(Ⅲ期,观察组),连续6个周期,第2,4,6周期末和化疗后第3、6个月分别检查心电图、心功能评价和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射血分数。观察组表阿霉素应用80mg/m2,持续24h静滴。结果:化疗第2周期末,心脏毒性反应几乎未发生。第4周期末开始,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并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而增加。化疗停药后患者的心脏毒性逐渐下降,心功能恢复。观察组患者发生率的绝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未见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表阿霉素大剂量持续静滴化疗的心脏毒性与常规剂量使用方法相当,安全性较高,患者能耐受。  相似文献   

15.
何春渝  胡丽君 《中国药房》2011,(41):3870-3872
目的:比较前导后冲法和常规法静脉注射甘露醇对兔耳缘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影响,为临床给药提供参考。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采用前导后冲法静脉注射甘露醇,对照组用常规法静脉注射甘露醇,注射部位为兔耳缘静脉,给药24h后,光镜观察2组兔耳缘静脉及其周围组织血管壁损伤、血管周围出血、血管淤血、炎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兔耳缘静脉及其周围组织血管壁损伤、血管周围出血、血管淤血、炎细胞浸润均明显减轻(P<0.05或P<0.01),纤维组织增生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常规法比较,前导后冲法能明显减轻静脉注射甘露醇对实验动物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张红艳 《中南药学》2010,8(9):709-710
目的观察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利百素)对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12月在本院儿科住院治疗的40例患儿为观察对象。分利百素组与硫酸镁组2组,利百素组20例,用利百素外涂于静脉输液外渗后的局部肿胀部位;硫酸镁组20例,用50%硫酸镁冷敷于静脉输液外渗后的局部肿胀部位。结果 2组治疗均可使静脉输液外渗的局部肿胀消退,但利百素组效果优于硫酸镁组,2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输液外渗在儿科的发生率很高,严重的出现局部剧痛甚至组织坏死,利百素外涂治疗有明显效果,且简便易用。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朱翠平 《上海医药》2014,(12):34-36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在社区应用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病房和老年病房接受输液治疗患者121例,分为A组58列和B组63例。A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B组采用一般静脉头皮针输液,比较两组的穿刺结果。结果:A组渗血、渗液、肿胀、静脉炎例数明显少于B组,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值得在社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本院静脉给药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3年202例静脉给药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ADR以≤10a的患者居多,占36.1%;49.0%发生在输液30min内,抗感染药占48.8%,其中又以头孢菌素居多,占62.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静脉输液安全,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给药。  相似文献   

19.
探讨不同途径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进一步完善临床用药。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160例小儿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160例患儿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所有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同时实验1组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实验2组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静脉滴注,实验3组则联合使用2种给药方式,对4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3个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3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实验1组和实验2组。对于小儿肺炎以不同方式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进行辅助治疗,都会有良好的效果,以雾化吸入联合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针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最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魁学梅  张华  杨彦彪  冯光 《中国药事》2012,26(10):1147-1149
目的为临床合理、安全应用静脉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药师查房中收集的输液问题进行整理,从药物的配伍浓度、溶媒选择、药物配伍、静脉给药速度、光敏药物处置及液体的微粒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临床静脉给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药学监护,将失误和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