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鞘内及RVM区注射MOR和DOR激动剂对大鼠骨癌痛及神经病理痛的痛行为学的影响,探讨MOR和DOR在骨癌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4组:BCP+NS组、BCP+DAMGO(1、5、10μg)组、BCP+DPDPE(0.1、0.5、1μg)组、SNI+NS组、SNI+DAMGO(0.5、1、5μg)组、SNI+ DPDPE(0.1、0.5、1μg)组。注药20min后,观察不同剂量药物对大鼠触诱发痛及机械痛觉过敏反应的影响。结果:在骨癌痛大鼠,鞘内注射DAMGO 1μg 仅轻微升高大鼠双侧后爪对von fray的缩爪阈值;DAMGO 5、10μg可显著升高大鼠双侧后爪对von fray的缩爪阈值,明显缩短术侧后爪对针刺的缩爪持续时间(P<0.05);DPDPE(0.1、0.5、1μg)对骨癌痛大鼠双侧后爪的触诱发痛和术侧后爪的机械痛觉过敏反应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在SNI模型大鼠,DAMGO和DPDPE均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大鼠的触诱发痛和机械痛觉过敏反应(P<0.05)。结论: 鞘内给予μ、δ阿片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对大鼠骨癌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所需的剂量在骨癌痛大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2.
在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一个由"脊髓-丘脑中央下核-腹外侧眶皮质(VLO)-导水管周围灰质-脊髓"组成的镇痛环路。阿片肽通过μ-阿片受体、5-羟色胺通过5-羟色胺1A、2和3受体、多巴胺通过D1和D2受体、GABA通过GABAA受体、谷氨酸通过NMDA受体、非-NMDA受体和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参与介导VLO诱发的下行镇痛作用,它为阐明"脊髓-丘脑中央下核-VLO-导水管周围灰质-脊髓"痛觉调制环路的神经递质和受体机制提供了证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可以引起腰段脊髓后角中c-fos的表达.μ-阿片受体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脊髓中的镇痛机制有关,而吗啡作为μ-阿片受体激动剂被应用于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中.本实验通过给坐骨神经CCI大鼠模型鞘内注射吗啡,观察其对脊髓后角中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23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其中B、C两组大鼠接受右侧坐骨神经外周结扎手术,而A组为假手术组.9 d后,A、C两组大鼠接受鞘内注射吗啡同时给B组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注射后6 d,解剖三组大鼠并取出L3~L5节段的脊髓制成40μm的冰冻切片.标本在室温下进行荧光免疫染色后制成玻片.使用激光共焦点显微镜下观察各脊髓切片标本双侧c-fos的染色情况.结果 三组大鼠手术侧同侧的脊髓后角中c-fos阳性神经元较对侧明显增多.但是c组大鼠脊髓后角同侧的c-fos阳性神经元较B组少.结论 μ-阿片受体激动剂能明显减少CCI大鼠腰段脊髓后角中c-f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脊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脊髓损伤以及肿瘤造成的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及其邻近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可能是引起腰背痛与坐骨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多节段神经根性痛比单一神经根性痛更常见,患者表现出多节段神经根压迫和多节段椎间孔狭窄.为此,本实验观察了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大鼠的痛行为.方法:实验在本室创建的大鼠背根节慢性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DRG,CCD)模型基础上采用单侧L3-5多节段DRG慢性压迫模型,应用von Frey细丝和丙酮分别检测机械触刺激诱发痛阚值和冷刺激诱发痛反应级别及反应百分数.结果: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大鼠表现明显双侧机械触刺激诱发痛和冷刺激诱发痛行为,伴随明显延迟的对侧机械触刺激和冷刺激诱发痛的镜像痛行为.组织学观察显示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同侧DRG内部及其神经根有明显炎症反应.结论:机械性压迫和炎症共同作用神经根和DRG导致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大鼠明显的机械触刺激诱发痛和冷刺激诱发痛行为.  相似文献   

5.
完全弗氏佐剂致痛大鼠脊髓中谷氨酸转运蛋白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完全弗氏佐剂(CFA)致痛大鼠脊髓中谷氨酸转运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取8只大鼠足底注射CFA 100μL建立疼痛模型,观察大鼠致痛后10 d内热痛阈及触诱发痛阈的变化.另取20只大鼠经足底注射CFA 100 μL建立疼痛模型后观察大鼠脊髓内谷氨酸转运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CFA致痛后大鼠痛阈均显著低于致痛前(P<0.01),其中以致痛后3 d内痛阈降低最为显著,以后痛阈逐渐升高,10 d后痛阈恢复至基础值的70%左右.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在正常未致痛时,大鼠脊髓中均有两种谷氨酸转运蛋白GLT-1及EAAC1的阳性表达.致痛1、3 d后,脊髓中GLT-1及EAAC1表达明显升高.致痛后7、10 d表达逐渐降低,接近致痛前的表达水平.结论:足底注射CFA后可致大鼠痛阈显著降低,脊髓中谷氨酸转运蛋白也呈先升高后逐渐降低的变化,谷氨酸转运蛋白可能参与了大鼠炎性疼痛脊髓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应用Ro 25-6981,一种选择性的NMDA受体NR2B亚基(NR2B)的拮抗剂,对神经病理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雄性SD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手术成功后进行L5脊神经结扎(SNL)手术。术后7天用vonFrey纤维丝测定机械痛敏,筛选出造模成功的SNL神经病理痛大鼠,随机分为三组,通过蛛网膜下腔插管分别鞘内给予(i.t.)Ro25-698110.0μg(20μl)、100.0μg(20μl),或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作对照。在给药后第30min、60min、90min和120min测定大鼠后爪的50%缩足阈值(PWT)及鞘内给药前后大鼠的运动功能。(2)通过在体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表面给予Ro 25-6981100.0μg对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DR)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鞘内应用Ro 25-698110.0μg对SNL大鼠的50%PWT和机械痛敏翻转百分率(%MPE)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n=8),而100.0μg却能显著增加SNL大鼠的50%PWT和%MPE,起到明显的镇痛作用(P<0.05,n=8),并且在上述两种剂量下鞘内给药前后,动物的运动功能没有出现显著改变(P>0.05);(2)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脊髓背表面给予Ro 25-6981100.0μg对WDR神经元的Aβ纤维诱发放电没有显著影响(P>0.05,n=6),但是可以显著抑制C纤维诱发放电(P<0.05,n=6)。结论:鞘内应用选择性的NR2B拮抗剂Ro 25-6981100.0μg可以对SNL大鼠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而不影响动物的运动功能;这种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拮抗脊髓背角的NMDA受体NR2B亚基,进而抑制WDR神经元的C纤维诱发放电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ide dynamic range,WDR)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探讨KCNQ/M(Kv7)钾通道在骨癌痛中枢敏化中的作用。方法:在雌性SD大鼠,采用胫骨骨髓腔内注射MRMT-1乳腺癌细胞(4×104,4μl)的方法建立骨癌痛大鼠模型,术后14天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同侧后爪的50%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以检测造模是否成功。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造模后14天,通过在体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造模前后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放电变化以及脊髓背表面给予KCNQ钾通道的激动剂瑞替加滨(retigabine,RTG)5 mM对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C-纤维诱发放电的影响。结果:建立模型后14天,(1)与PBS组相比,模型组WDR神经元的C-纤维诱发放电明显增多(P<0.001,n=11);(2)与DMSO组相比,脊髓背表面给予瑞替加滨可以显著抑制骨癌痛大鼠WDR神经元的C-纤维诱发放电(P<0.001,n=14)。结论:骨癌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兴奋性显著升高(即发生了中枢敏化);KCNQ/M(Kv7)钾通道的功能性下调可能与骨癌大鼠的中枢敏化和骨癌痛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靶向抑制脊髓5-羟色胺能通路对大鼠骨癌痛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70只,体重160~180 g,随机分组。骨癌痛组大鼠于胫骨骨髓腔注射Walker 256大鼠乳腺癌细胞悬液10μl制备癌痛模型。假手术组于骨髓腔注射D-hank's液10μl。大鼠造模后第10天行鞘内置管,第14天鞘内注射生理盐水或5-羟色胺选择性神经毒素5,7-DHT。鞘内给药前1天和给药后5天每天测定机械痛阈。鞘内给药后第3天取脊髓背角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5-羟色胺含量。大鼠测痛结束后行胫骨X线摄片,观察肿瘤导致的骨破坏程度。结果:X线片显示骨癌痛大鼠术侧胫骨可见肿瘤生长导致的骨皮质大片缺损。与鞘内给予生理盐水的骨癌痛组大鼠相比,骨癌痛组大鼠鞘内给予5,7-DHT后机械性痛觉超敏显著缓解(P<0.05),缩爪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鞘内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的大鼠相比,鞘内给予60μg的5,7-DHT可以显著的降低脊髓背角中5-羟色胺含量。结论:本实验证实了鞘内注射5,7-DHT选择性消除脊髓5-羟色胺可显著缓解骨癌痛大鼠的疼痛,说明脊髓背角中5-羟色胺含量的增加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维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脑室或伏隔核加入外源性γ-氨基丁酸后,伏隔核痛反应神经元的电变化,以及γ-氨基丁酸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的阻断效应,进一步研究γ-氨基丁酸在痛觉信息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电神经生理学实验室进行.①取3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γ-氨基丁酸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5只,侧脑室注射γ-氨基丁酸(50 g/L)10μL或等量的生理盐水.②取26只大鼠随机分为γ-氨基丁酸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3只,伏隔核内注射γ-氨基丁酸(50 g/L)10μL或等量的生理盐水.③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γ-氨基丁酸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2只,伏隔核内注射γ-氨基丁酸(50 g/L)10μL后2 min,侧脑室注荷包牡丹碱(1 g/L,Sigma)10μL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大鼠由脉冲强直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痛刺激,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注药前后痛反应神经元的电变化,以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伏隔核中痛兴奋神经元诱发放电秒净增值、潜伏期和痛抑制神经元诱发放电秒净增值、抑制时程为主要指标.结果:8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侧脑室注射γ-氨基丁酸后,痛兴奋神经元诱发放电潜伏期延长,诱发放电秒净增值减少;痛抑制神经元诱发放电抑制时程缩短,诱发放电频率增加,而后逐渐恢复接近注药前水平.②伏隔核内注射γ-氨基丁酸使痛兴奋神经元诱发放电潜伏期延长,诱发放电秒净增值减少,而后逐渐恢复接近注药前水平;痛抑制神经元诱发放电抑制时程缩短,诱发放电频率增加,而后逐渐恢复接近注药前水平.③侧脑室注入荷包牡丹碱能够阻断γ-氨基丁酸的上述效应.结论:脑室和伏隔核外源性增加γ-氨基丁酸后均可提高伏隔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的兴奋性而抑制痛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证实γ-氨基丁酸在痛觉调制中起抑制性作用,介导中枢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荷包牡丹碱能够阻断其效应.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舒芬太尼鞘内注射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对骨癌痛大鼠痛阈及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36只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舒芬太尼组。后2组利用乳腺癌细胞腹水制备胫骨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注射加热灭活后的死细胞。模型组和舒芬太尼组在建模后15d内每天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和舒芬太尼。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建模后第12和14天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增加(P<0.01),且出现机械性异常疼痛痛阈降低,热刺激后爪退缩潜伏时间缩短(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舒芬太尼组大鼠,在注药后第12和14天脊髓背角浅层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降低(P<0.01),且机械刺激痛阈提高以及热刺激后爪潜伏期延长(P<0.01)。提示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对骨癌痛大鼠具有明显的抗伤害效应,其机制与抑制大鼠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胶质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以及NF-κB通路在鞘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发大鼠痛敏中的作用。方法: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4只随机分为6组: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al spinal fluid,ACSF),对照组(n=16),鞘内注射ACSF 10μl;PAF组(n=16),鞘内注射PAF 10μg,溶解于10μl人工脑脊液;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n=8),腹腔注射0.1%DMSO生理盐水2 ml;SC-514(10 mg/kg)组Ⅰ,SC-514(50 mg/kg)组Ⅱ和SC-514(100 mg/kg)组Ⅲ(n=16)。SC-514溶解于2 ml 0.1%DMSO生理盐水。DMSO组和SC-514组在鞘内注射PAF前2 h分别腹腔注射给药。鞘内给药后测机械缩爪阈值和热缩爪潜伏期,5 h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腰段脊髓GFAP和OX-42的表达,ELISA检测脊髓TNF-α和IL-1β表达。结果:鞘内注射PAF激活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GFAP和OX-42标记免疫阳性反应增强,脊髓TNF-α和IL-1β表达增强;IKKβ抑制剂SC-514剂量依赖性减轻PAF诱发的触觉痛敏和热痛敏,并抑制TNF-α和IL-1β的表达增强。结论:鞘内注射PAF诱发大鼠触诱发痛和热痛敏,脊髓胶质细胞和NF-κB通路的激活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增强可能参与其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鞘内预先应用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福尔马林炎性痛大鼠脊髓后角内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体重220~310g、鞘内置管后无神经损伤的SD大鼠60只,在其左足底皮下注射4%福尔马林40μl建立炎性痛模型。在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前15min,通过预先置入的导管向大鼠鞘内注射容量均为10μl的L-NAME250μg(FL组)或生理盐水(FN组)。分别在注射后1h、4h、8h、12h和24h处死动物,在每一时间点每组处死的动物数均6只。另有4只大鼠在左足底皮下注射生理盐水,4h后处死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同侧脊髓后角内c-fos表达的情况。结果:在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后,大鼠脊髓后角内出现了迅疾和持久的c-fos表达增强反应,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脊髓后角深层fos阳性(fos-like immunoreactivity,FLI)神经元数目的增加更加显著。与FN组相比,FL组大鼠脊髓后角内FLI神经元数目在浅层减少23.1%~51.8%,而在深层则减少46.3%~58.3%。结论:鞘内预先应用L-NAME可有效抑制福尔马林炎性痛诱发的脊髓后角c-fos表达增加,尤其是对脊髓后角深层c-fos表达的选择性抑制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激活脊髓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ensory neuron-speci?c receptor,SNSR)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3组:第1组连续6 d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第7天足底注射2.5%福尔马林(Formalin);第2组连续6 d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第7天给吗啡(15μg)处理,再足底注射Formalin;第3组连续6 d鞘内注射SNSR特异性激动剂牛肾上腺髓8-22(Bovine adrenal medulla 8-22,BAM8-22)10 nmol,第7天先吗啡处理,再足底注射Formalin。第7天检测痛行为和脊髓背角c-Fos、NADPH的表达。结果:鞘内注射吗啡能够抑制Formalin引起的痛行为和脊髓背角c-Fos、NADPH的表达,鞘内连续6 d给予BAM8-22后,吗啡对Formalin诱发痛行为和脊髓背角c-Fos、NADPH增加的抑制作用大大减弱。结论:持续刺激SNSR,能削弱μ-阿片受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海马突触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均分为3组(n=6):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组(NP组)、CNQX 1组(C1组)、CNQX 2组(C2组)。采用结扎L4~5左侧脊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模型制备后7、14和21 d观察大鼠痛行为学及足部形态;于模型制备前、制备后7、14和21 d时测定痛阈;于最后一次痛阈测定结束后3 d记录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以高频刺激(HFS)诱发LTP。C1组于HFS前20 min经侧脑室输注CNQX(AMP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1μl(1.0μg),C2组于HFS后60 min给药,剂量同C1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痛阈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与基础值比较,模型制备后3组各时点痛阈降低(P<0.05);与NP组相比,C1组21 min后、C2组61 min后LTP程度减弱(P<0.05);与C1组相比,C2组21~60 min LTP程度增强(P<0.05)。结论 AMPA受体拮抗剂CNQX不干扰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海马CA1区突触LTP的诱导,但可阻滞其维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体抑制剂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P)发病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A组:假手术+术后生理盐水静脉注射;B组: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模型(CCI)+术后生理盐水静脉注射;C组:CCI模型+术后眼镜蛇毒因子(CVF)静脉注射.大鼠致伤模型建立后第一天开始根据分组每日尾静脉注射CVF 50μg/kg或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5、7天测定大鼠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并于术后7天处死大鼠取腰6、7脊髓节段,测定SOD和MDA的组织含量.结果:CCI模型大鼠术后第1天均出现痛阈下降,给于补体抑制剂CVF干预后大鼠痛阈逐渐恢复而生理盐水对痛阈无影响;与A组相比,B组大鼠术后第7天脊髓SOD活力明显降低而MDA显著升高;C组SOD和MDA变化幅度显著小于B组.结论:CVF显著改善了CCI模型大鼠痛敏状态,可能的机制是CVF维护了脊髓氧化一抗氧化平衡,从而呈现出对脊髓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元的存活、生长发育、分化、再生和功能维持起到调控作用.目的:进一步验证不同剂量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源性痛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脊髓中Fos蛋白的影响.设计、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完成.材料: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72只,体质量180-200 g,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及腹腔注射神经生长因子4, 8,16 μg组,每组18只.方法:72只大鼠结扎左侧坐骨神经制备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腹腔注射神经生长因子4, 8,16 μg组,造模后分别腹腔注射神经生长因子4,8,16 Pg/(kg·d).主要观察指标:①于术前和术后第1,2,3,5,7,10,14天进行行为学观察和机械性痛阈测定.②于术后第2.7,14天各组分别处死大鼠各6只,取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脊髓中Fos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术后出现自发抬足、舔足等自发痛表现,术后第3天起开始出现痛阈下降,第14天达最低值,而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组大鼠没有自发痛表现,没有出现机械性痛阈的低常期,第10,14天模型组大鼠痛阈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组大鼠术后第1天机械性痛阈普遍升高;注射神经生长因子16 Pg组大鼠术后第1天机械性痛闽比其他各组低(P<0.01),第2天机械性痛阈恢复至术前水平,低于注射神经生长因子4 Pg组(P<0.05).术后模型组大鼠脊髓Fos蛋白表达进行性升高,而其他各组大鼠脊髓中仅有少量Fos阳性神经元,模型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术后第2天注射神经生长因子16 μg组大鼠脊髓Fos蛋白表达最低,与模型组和注射神经生长因子4 Pg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神经源性痛有治疗作用,且大剂量较小剂量作用更为明显,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中Fos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rostatic acid phosphatase,PAP)对骨癌痛(cancer-induced bone pain,CIBP)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SD雌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n=6):CIBP模型组和假手术组,CIBP组于右侧胫骨骨髓腔内接种5μl大鼠乳腺癌细胞(2×105个),14天后造模完成。运用腰髓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两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在灌流液中加入PAP,观察PAP对两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结果:脊髓薄片全细胞电压钳研究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对比,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Ⅱ层神经元自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EPSCs)和刺激电极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vok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EPSCs)的幅度显著增大,而sEPSCs的频率未见变化。给予PAP灌流,PAP显著降低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Ⅱ层神经元的sEPSCs发放频率,而对其幅度未见明显影响;且该效应可被腺苷A1R的拮抗剂CPX翻转。PAP对于假手术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没有明显影响。结论:PAP可能通过突触前机制参与骨癌痛模型大鼠的脊髓镇痛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神经病理性痛(NP)大鼠疼痛行为及大鼠脊髓背角NMDA2B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鞘内置管后制作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取75只随机分为5组(n=15)实验对照组、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姜黄素100组及姜黄素500组。测定大鼠术侧机械痛阚值和热痛阈值。在术后d3、d7、d14分批处死大鼠(n=5),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NMDA2B受体在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动态变化。【结果】大鼠术侧脊髓背角浅层内NMDA2B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姜黄素可减轻NP大鼠的疼痛行为,也能够明显减少脊髓背角神经元中NMDA2B表达。【结论】鞘内注射姜黄素可剂量依赖性缓解CCI大鼠NP,其机制可能与降低NMDA2B受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神经痛大鼠痛行为与ω-芋螺毒素SO3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有研究显示ω-芋螺毒素SO3与SNX-111结构相似,探讨蛛网膜下腔注射ω-芋螺毒素SO3或SNX-111对慢性压迫性损伤后神经痛的大鼠痛行为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2/07在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蛋白质工程室及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法.制备右侧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模型并行蛛网膜下腔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均分为9组.对照组经导管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μL,其余8组动物分别经导管鞘内注射SO3或SNX-111 300,600,900和1 200ng.观察各组动物坐骨神经结扎前、给药前、给药后每隔1 h热痛觉过敏及触觉异常的反应阈值.各毒素不同剂量给药后2 h与给药前阈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种毒素相应剂量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两种毒素均呈剂量依赖性提高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大鼠热刺激痛及触诱发痛阈值.鞘内注射SO3 1200 ng 2 h后热痛阈最大可能镇痛百分率达94%,触诱发痛阈值也由给药前的2.94 g上升到9.20g.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SO3可有效地治疗神经源性疼痛,其镇痛作用与剂量相关,镇痛强度与SNX-111相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脊痛消胶囊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脊髓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组胺(HA)的影响。方法通过手术植入异物使神经根受到卡压的方式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脊痛消胶囊组(中药组)、布洛芬缓释对照组(西药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为排除手术创伤所致疼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加设假手术组。于造模3 d后中药组和西药组分别给予不同配比的脊痛消胶囊和布洛芬混悬液灌胃;空白组、假手术组及模型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溶液灌胃。观测给药后第7天和第14天分批处死实验大鼠取C5至T1脊髓组织,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IL-1β、IL-6、HA表达量。结果给药后第7、14天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IL-1β、IL-6、HA含量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药组大鼠上述物质的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相对较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痛消胶囊能有效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脊髓组织中IL-1β、IL-6及HA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