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胃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标志性著作,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明确指出:脾胃为人体升清降浊之枢纽,但脾胃中主体在胃,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胃之升清是气机升降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
《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类承法 《光明中医》2008,23(10):1433-1434
本文从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本、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内伤为百病之源泉、脾胃气虚,元气损伤致气火失调、脾胃为论治之本、处方用药味多量少等六个方面探讨了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将蔡淦教授对东垣脾胃学说的认识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即阐阴火元气,崇《脾胃论》首方;重气机升降,治法有机揉合;论制方用药,总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治脾胃安五脏。  相似文献   

4.
临证观察,焦虑病人身心症状与李东垣著作中阴火为病见症具有相似性,阴火产生的病机主要为饮食、劳倦、七情等损伤中焦脾胃,脾胃中土气机枢纽伤损之后,人体气机升降浮沉紊乱,上中下三焦气机进一步郁闭化火。运用《脾胃论》中的名方治疗焦虑障碍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深入研究,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脾胃生理、病理的认识著成《脾胃论》一书,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脾胃学说。李氏认为中焦脾胃是人体气机的枢纽,如同自然界一样不断进行着升降浮沉运动,脾升胃降,运化水谷,灌溉四旁。在中焦气机升降问题上,先生特别强调生长和升发的一面,认为只有脾气升发,谷气周布,元气才能充沛,秽浊难以生成,反之则百病丛生,故用药上尤其重视补益脾胃与升发阳气。后世医家叶天士提出滋胃阴以降胃气观点,补充了东垣脾胃学说中的不足;黄元御、彭子益创立"圆运动"理论模型,推动了脾胃气机升降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名杲,脾胃论的创始人,他深入研习《内经》理论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并提出"甘温除热"这一治疗大法。其脾胃论学术思想主要由脾胃乃元气之本,脾胃是气机升降枢纽及阴火理论组成。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改变,人们越来越多的受到脾胃病的困扰,因而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文章试就此作一浅析,以期造福广大患者。  相似文献   

7.
《脾胃论》中"肺之脾胃虚论"的思想对于指导肺癌的治疗有其独到的理论及临床价值.肺癌病机为正气亏虚,气机失调,脾胃失和,肺之宣发肃降失司.健运脾胃、固护中焦使肺气得充,培土生金、调畅气机、健运脾胃以调肺气,在肺癌的临床治疗中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的《伤寒论》对脾胃病证治的论述除三承气攻下阳明胃经腑实,理中丸、小建中汤治脾胃虚寒外,其它对脾胃之虚无更多的论述。北宋名医钱仲阳创五脏辨证,立五腑虚实代表方。受此影响金元时期张元素不循古方自成一家,以养胃气,调气机为主,其高徒李东垣更是青出于蓝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创千古名方补中益气汤,尔后的薛立斋、周慎态、李中梓依盼东垣,而偏重后天脾胃。明代著名中医大家张景岳著《景岳全书》更使脾胃学术臻至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9.
李东垣作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中力倡甘温除热、益气升阳,为后世医家治疗内伤病奉为圭皋。其思想对当今医师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又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健康之源。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在李氏看来是人体气机升  相似文献   

10.
李龙生  鲁美君 《新中医》2014,46(10):228-229
<正>益气升阳法最早见于李东垣《脾胃论》中脾胃内伤学说。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故饮食劳倦则易伤中,致气血生化乏源,气机升降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敷布以荣养四肢百骸,形体官窍,而变生百病。现代临床常用此法治疗美尼尔氏病、抑郁症、原发性低血压等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书,其对脾胃病的论述奠定了中医脾胃学说的系统理论框架。"阴火"是最能体现李东垣脾胃学说特点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学术界对其确切含义尚存在分歧。试从《黄帝内经》有关"三部之气""壮火少火""气机升降""损者温之"的论述探析李东垣"阴火"的概念、病因病机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梁文慧 《河北中医》2006,28(7):523-524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脾主升主运,胃主降主纳。突出脾胃,始于金元。金代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  相似文献   

13.
“脾胃之气伤,元气不能充,诸病所由生”是李东垣《脾胃论》一书内容的精髓,它不但对内伤诸病的病因学作出了贡献,而且有效地指导着祖国医学各个学科的临床实践.腹部按摩正是通过补脾胃调气机,而取得对脏腑疾病的治疗,进而达到康复人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脾胃是营卫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机,为后天之本。胃腑与脾脏两者较之,胃阴虚损而治之易;脾阳衰弱而治之难。故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喻氏对脾胃学说又有新的阐发,从《寓意草》一书中可见一斑。喻氏理脾以温阳为首要,曰:“健脾之阳,一举有  相似文献   

15.
黄元御《四圣心源》提出“中气脾胃论”,认为惊悸总由中气亏虚,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精神不交为直接病因,胆胃之气不降乃基本病机,分为心火上炎、心虚胆怯、脾虚湿困、肾虚水寒四种证型,辨治从脾胃入手,调理人体气机,降心火、顺胆气、除脾湿、温肾寒,以达到治疗惊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炒白术组成。李东垣认为脾胃是人体元气之本,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在脾胃的气机升降方面,又特别强调脾胃的生长和生发。本方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方剂之一。自从李东垣创制以来,已经800多  相似文献   

17.
张永臣教授认为脾胃与耳窍关系密切,主张从脾胃辨证施治。将《脾胃论》学术思想与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相结合,将耳鸣的病因病机归结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气机失常,清阳闭阻;木胜乘土,气机失畅三个方面。治疗上采用针刺、中药、拔罐、耳穴压豆、刺络放血等方法协同治疗,大大缩短了治疗周期,提高了临床疗效,重视预后调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金元·李东垣的《脾胃论》,学术渊源在《内经》,阐述了脾胃是元气之本、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以胃气为本,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疗疾病以脾胃为中心的辨识思维,分为病因(主要为内因和外因)、病证、脏腑生克承制和分经等辨证论治。其辨识思维清晰又严谨,组方遣药精准,疗效可靠。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19.
李东垣一生的著作主要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其中《脾胃论》是东垣学术思想的核心。他在继承《内经》有关脾胃论述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和对自己临床经验的总结,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及其治疗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正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在临床上他十分强调脾胃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在《内经》"人以胃气为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对于内伤虚损性疾病,多从脾胃入手,强调以调治脾胃为中心的治疗原则,因此他也被称作"补土派"。其代表作《脾胃论》中,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提出了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为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