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6只,分为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组和空白组。在实验性胃溃疡术后4、6、10和21天取胃窦粘膜,经体外培养,~3H-TdR摻入,在放射自显影前后,分别进行PAS反应与醛复红、Alcian蓝(pH2.5)及HE染色,观察胃窦粘膜上皮和幽门腺细胞标记指数、细胞百分率及组织化学变化。正常大鼠胃窦粘膜上皮和幽门腺细胞标记指数为10.03±0.40、细胞百分率为95.73±0.26。溃疡组术后6、10和21天粘膜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21天时新生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增高,与空白组相比,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溃疡组细胞百分率在6天增加,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中21天与4天和6天相比,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新生粘膜上皮和腺细胞的PAS反应、醛复红和Alcian蓝染色呈强阳性或阳性。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窦粘膜和新生粘膜上皮及腺细胞增殖活跃,分泌粘液的功能旺盛。上述变化对溃疡局部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6只,分为实验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组和空白组。在手术后4、6、10和21天取胃窦粘膜,经离体~3H-TdR掺入,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胃泌素细胞(G细胞)的变化。正常大鼠胃窦粘膜G细胞标记指数为1.59±0.78,细胞百分率为4.27±0.27。溃疡组G细胞标记指数在手术后4天比对照组降低,10天的比对照组增高;G细胞百分率在手术后4、6、和10天低于对照组,21天的则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其中21天的G细胞百分率与4或6天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溃疡组手术后6天的新生粘膜内出现G细胞,其数目随时间增加。6、10和21天的新生粘膜内可见少量~3H-TdR标记的G细胞。G细胞形状有多种,有的G细胞伸出突起,与幽门腺其他腺细胞接触。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期间,G细胞可能与其他内分泌细胞共同参与了机体自然抗病活动。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用成年雄性大鼠40只,分为溃疡实验组、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在手术后6、10、14及21 d,分4批取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Sternberger PAP法,分别显示胰高血糖素细胞(A细胞)和胰岛素细胞(B细胞),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胰岛A、B细胞的变化,并进行细胞计数,分别计算A、B细胞所占百分数。正常大鼠A细胞所占比例为23.31±1.91%(X±SD),B细胞为73.15±4.01%;而溃疡组术后10 d,A细胞比例增高达42.67±5.59%,B细胞则为57.59±4.55%。经统计学处理,A细胞比例的增高与盐水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手术后6、14 d,A细胞比例有所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21 d则基本恢复。本文结果提示,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胰岛A、B细胞共同参与了机体自然抗疾患的代谢活动,A细胞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胃癌发病与胃溃疡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大白鼠实验性胃溃疡进行组织病理学、~3H—TdR标记和粘液组化染色,观察了胃溃疡旁粘膜腺体细胞的增殖动力学变化和粘液分泌状况,结果表明:大鼠胃粘膜形成溃疡之后溃疡旁胃腺细胞增生十分活跃,其机能和结构呈现各种异常。胃粘膜在机能上的肠化现象可先于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使用PAP法与离体培养放射自显影术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幽门窦胃泌素(G)细胞的标记指数及G细胞数目的变化,以便进一步了解G细胞在自身抗病过程中的作用。用成年雄性大鼠16只,分为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模拟手术组和正常组。在实验性胃溃疡术后4、6、10和21天取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肾上腺髓质神经肽Y(NPY)、5羟色胺(5-HT)及嗜铬颗粒素A(CgA)免疫阳性细胞的变化。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阳性细胞并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软件做面密度分析。结果:溃疡组NPY阳性细胞面密度于术后4d升高,术后6、10d降低;溃疡组5-HT阳性细胞面密度于术后4d增高,6d达高峰;溃疡组CgA阳性细胞面密度于术后4、6、10、14d低于正常组。结论:肾上腺髓质NPY、5-HT及CgA阳性细胞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ITF)在海马的表达及其与实验性胃溃疡愈合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法分别检测溃疡组(n=42)和正常组(n=6)大鼠海马ITF蛋白的表达和mRNA的转录及变化。结果:ITF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位于海马的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的胞浆内,海马内部分神经纤维也显示阳性。与正常组比较,溃疡1 d海马ITF平均灰度值略降低(P>0.05),溃疡后2、4、6 d逐渐降低,6 d达低谷(P<0.01),10、14、23 d均维持在较低水平(P<0.05)。RT-PCR显示海马ITF mRNA转录水平在溃疡1 d开始增高(P>0.05),溃疡后6 d最高,10、14 d略有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23 d和1 d水平接近。结论:实验性胃溃疡大鼠海马可能通过ITF的高表达参与实验性溃疡愈合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相似文献   

8.
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干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观察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巢蛋白 (Nestin)表达和后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于术后 1、7、14、2 1和 2 8d分别对大鼠进行Tarlov评分和斜板试验检查后肢功能后处死动物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的表达 ,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 ,观察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的影响。结果 脊髓损伤后第 1d ,在督脉电针组和单纯脊髓损伤组的损伤脊髓灰质中都可见到Nestin的表达。单纯脊髓损伤组在术后第 7、14、2 1和 2 8d ,Nestin阳性细胞数分别为 2 1 4 8± 7 83、11 78± 4 38和 9 18± 3 2 6 ,而督脉电针组分别为 30 6 9± 6 16、39 2 4± 6 83、2 6 4 9± 5 87和 2 2 30± 6 6 1,两组在 4个时间段上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增加的Nestin阳性细胞数与神经功能的改善平行。结论 提示督脉电针可减轻神经损伤症状和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3只,分为溃疡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手术后4、10,14、21及28天分批取材。用Sternberger PA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显示胃窦粘膜胃泌素细胞(G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G和D细胞的形态变化,并进行了细胞计数和统计学分析。本文结果表示,溃疡组G细胞数量在术后10至14天明显增多(P<0.01),21、28天趋于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有些G细胞排列成群,密集呈明显带状。正常时G细胞分布在幽门腺的中、下1/3处,而溃疡组可见有些G细胞分布在腺的上部。D细胞数量仅在术后10天增多(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可见G细胞和D细胞之间存在着形态上的接触。溃疡自愈期间,G/D细胞比值未见明显改变。本实验结果提示,胃窦粘膜局部G、D细胞的变化和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修复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以实验性慢性胃溃疡大鼠为动物模型,用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胃溃疡自愈过程中睾丸间质细胞内合成睾酮的关键酶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及睾酮的改变。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10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盐水对照组和胃溃疡组。各组分别于术后4、6、10、14、21和28d测溃疡面积。取右侧睾丸恒冷箱切片,用四唑盐法显示间质细胞3βHSD,用半定量积分法评价其活性。左侧睾丸经4%多聚甲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多肽在大鼠胃溃疡自愈期间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形态计量和图像分析法,研究大鼠胃溃疡自愈期间胰岛PP细胞的形态学、细胞的面数密度(NA)及平均灰度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和盐水组比较,胃溃疡组大鼠胰岛PP细胞NA于溃疡第6d明显下降,平均灰度值升高(P<0.05);溃疡第10~28d,PP细胞NA升高、平均灰度值下降(P<0.05);尤以第10d最明显.胰岛PP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形态观察结果与同期图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胰岛PP细胞在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其细胞NA和平均灰度均发生改变.提示PP细胞参与了胃溃疡自愈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2.
龟板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干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为了观察龟板对大鼠脊髓损伤后 nestin表达和后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本实验于手术后 1d、7d、14 d、2 1d、2 8d分别对大鼠进行 Tarlov评分和斜板试验检查后肢功能 ,处死动物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的表达 ,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 ,观察了龟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 ,脊髓损伤后第 1d,在两组受损伤脊髓灰质中都可见到 nestin的表达 ;第 14 d时达到高峰 ,龟板组为 3 8.2 4± 6.83 ,损伤组为 2 2 .48± 7.83 (P<0 .0 5 )。龟板组可使损伤的脊髓中 nestin持续高表达至术后第 2 8d,而损伤组仅持续高表达至术后 2 1d。增加的 nestin阳性细胞数量与神经功能的改善平行。本研究结果提示 :龟板可减轻神经损伤症状和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疏肝和胃方三种工艺制剂对混合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粘膜的病理学疗效。方法 SD雄性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6只。模型组和各中药组采用贲门肌切开 +十二指肠半结扎术制备混合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假手术组剖腹后缝合。术后一周 ,镜下进行食管炎病理分级 ,并观察食管组织鳞状上皮厚度、粘膜固有层乳头厚度、炎性细胞计数。结果 模型组和各中药组大鼠光镜下食管炎病理分级均为轻度。模型组鳞状上皮厚度、粘膜固有层乳头厚度平均值为 12 2 5± 2 38、7 5 8± 2 2 7;中药Ⅰ组为 12 80± 3 6 2、7 0 0± 3 5 9;中药Ⅱ…  相似文献   

14.
背景:异位气管移植中上皮细胞的变化过程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在上皮增殖同时伴随有不可逆的细胞死亡,并且气道上皮再生与死亡发生在移植气道闭塞之前。 目的:观察异位鼠气管移植过程中气道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情况。 方法:将异体BALB/c小鼠气管植入BALB/c小鼠颈背部皮下,移植后不注射环孢素A。将BALB/c小鼠气管植入C57BL/6小鼠颈背部皮下,一组不注射环孢素A,另一组全程腹腔注射环孢素A。移植后第3,7,14,21,30天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价气道上皮的完整性、黏膜下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情况;测定移植气管中BrdU标记指数及TUNEL阳性细胞数。 结果与结论:受体BALB/c小鼠移植后第3天气道上皮细胞轻度损伤丢失,第7~21天,气道上皮逐渐恢复正常,第30天,气道上皮接近正常上皮;BrdU标记指数变化范围为3%~5%;TUNEL阳性细胞数基本无变化。受体C57BL/6小鼠移植后第3天,气道上皮轻度损伤,第7~21天,气管上皮脱落、坏死,开始出现纤维增殖并逐渐加重,第30天时,上皮细胞完全消失,管腔被纤维组织填塞,接近闭塞;移植后第14天,BrdU标记指数达到最高,未注射环孢素A组高于注射环孢素A组(P=0.000),移植后第21,30天,标记指数明显降低;移植后第21天,未注射环孢素A组TUNEL阳性细胞数达到最大值,注射环孢素A组于移植后第14天达最大值。说明异位气管移植上皮增殖同时伴随有不可逆的细胞凋亡,环孢素A可以减轻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程度,但并不能阻止其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形成和愈合过程中垂体和血清三叶因子3(TFF3)的改变,探讨垂体TFF3在实验性胃溃疡愈合中的作用。方法 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溃疡组(42只)、盐水组(21只)和正常组(6只)大鼠垂体TFF3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TFF3mRNA的转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TFF3含量变化,原位杂交技术显示TFF3mRNA的定位。结果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TFF3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存在于腺垂体部分细胞和神经垂体,而TFF3 mRNA仅存在于腺垂体。与对照组相比,溃疡第1~6天,腺垂体内阳性信号平均吸光度值明显增大,6d达高峰,10d略有下降,14d复增高,23d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 <0.01或P <0.05);神经垂体TFF3平均吸光度值在2~23d高水平波动,14d达高峰(P <0.01或P <0.05)。RT-PCR显示,各组垂体均检测到TFF3 mRNA转录,溃疡组TFF3/GAPDH吸光度比值在溃疡2~23d均高于对照组(P <0.01或P <0.05);血清TFF3含量在溃疡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 <0.01)。结论 垂体TFF3在溃疡期间高表达,可能通过释放入血发挥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黏膜三叶因子2(TFF2)的表达变化. 方法 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分别从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检测正常组(6只)、溃疡组(42只)和盐水组(42只)大鼠胃黏膜组织TFF2的表达变化.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胃黏膜TFF2蛋白呈弱阳性表达.溃疡术后1d组TFF2阳性细胞即显著增多,至溃疡术后6d TFF2积分吸光度值达到高峰,阳性细胞以靠近黏膜肌层信号较强,壁细胞阳性表达较多.溃疡术后10d及14d TFF2积分吸光度值低于溃疡术后6d组,但仍维持于较高水平;溃疡术后23d TFF2积分吸光度值显著降低,但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RT-PCR结果显示,TFF2 mRNA变化趋势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基本一致,以溃疡术后4d和6d表达较为强烈. 结论 TFF2在维持胃黏膜的完整性和促进其快速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肠三叶因子(ITF)在下丘脑视上核(SON)、室旁核(PVN)的表达及其与实验性胃溃疡愈合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分别检测溃疡组(42只)和正常组(6只)大鼠下丘脑和血清及ITF的表达及含量变化,RT-PCR检测ITFmRNA的转录情况。结果 ITF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位于视上核和室旁核大细胞部。溃疡1d视上核和室旁核ITF积分吸光度略增高,2d、4d和6d逐渐升高,6d达高峰(P0.01),10~23d均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血清ITF的变化与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相似;溃疡组ITF/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吸光度比值在溃疡2~23d均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结论胃溃疡自愈期间可能通过下丘脑和血清ITF的高表达参与溃疡愈合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不同的甲状腺机能状态下,定量研究了大鼠胃溃疡愈合率的变化。大鼠摄取硫氧嘧啶(0.1%水溶液作饮水,饲养10天),引起实验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甲低组)。给予大鼠0.1%硫氧嘧啶的同时,给予甲状腺素(3μg/100g体重/日)10天,引起实验性甲状腺机能轻度亢进(甲轻亢组)。大鼠用过量甲状腺素(10μg/100g体重/日)10天,引起实验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组)。对照组为正常大鼠,不作任何处理。然后用少量冰醋酸注射入胃粘膜下层造成胃溃疡。各组动物继续给药10天后,测量胃溃疡面积和容积,并计算愈合率。实验结果表明:甲低组溃疡容积(7.71±0.52mm~3;对照组:5.5±0.78mm~3)和面积(8.29±0.90mm~2;对照组:4.39±0.73mm~2)都增大,溃疡容积愈合率(-30±9.4%)和面积愈合率(-50±2.1%)显著降低;甲轻亢组溃疡容积(4.75±0.88mm~3)和面积(4.05±0.93mm~2)都减小,但无统计学意义,溃疡容积愈合率(37±3.8%)和面积愈合率(49±3.2%)显著升高;甲亢组溃疡容积(4.88±0.90mm~3)和面积(5.16±0.74mm~2)与对照组的接近,溃疡容积愈合率(28±1.1%)和面积愈合率(10±1.9%)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这些发现提示:1.甲状腺素是胃溃疡愈合所必需的激素,甲低时胃溃疡愈合速度减慢;2.小剂量甲状腺素可促进胃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 ,胰岛胃泌素免疫反应细胞 (gastrin ,G)和生长抑素细胞(somatostatin ,SSorD)的变化。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ABC技术。 结果 大部分G细胞免疫反应深浅不一 ;溃疡术后 4、10d ,胰岛G细胞面数密度增高 ,与正常或盐水组相比P <0 0 5。D细胞面数密度于 4d增加 ,P <0 0 5。 结论 成年大鼠胰岛细胞呈胃泌素免疫反应阳性 ;胰岛G细胞和D细胞可能以内分泌或旁分泌调节的途径间接或直接参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5只,分溃疡实验组、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在无菌条件下,将0.01 ml冰醋酸注入动物胃粘膜下层,造成实验性胃溃疡;盐水组模拟手术,注入0.01ml生理盐水;空白组为未经任何处理的正常大鼠。3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在手术后2~28d,分7批取材,取出胰尾进行酶组织化学观察。盐水组:A细胞在手术后2~4 d,AlP活性减弱,5~Nase活性增强,10 d恢复;B细胞在手术后2~4 d,AcP及5-Nase活性增强,ATPase活性减弱,10 d基本恢复。溃疡组:A细胞在手术后2~4d酶活性变化与盐水组相同。手术后6d,AlP、ATPase、SDH、LDH、G-6-PD及α-GPD活性均显示出不同程度增强,至手术后28 d恢复;B细胞在手术后21 d的变化与盐水组基本一致,但手术后4 d,AcP、5-Nase、SDH及LDH活性均减低,21 d恢复。本文实验结果提示,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胰岛A、B细胞共同参与了机体自然抗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