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腰椎间螺纹异体皮质骨融合支架的设计与生物力学测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螺纹异体皮质骨椎间融合支架(allograft intebody fusion Cage AIFC)腰椎间融合的稳定性与强度.方法用4具新鲜尸体的尺骨、桡骨和腓骨制成AIFG,同时用环钻取带双面皮质的髂骨行压缩试验,并模拟临床切除L2~3,L4~5椎间盘后分别将AIFC和髂骨植入椎间隙行拔出试验.结果(1)最大抗压负荷AIFC组为(8 268±4 903)N,髂骨组为(1 385±223)N,AIFC组为髂骨组的6倍(P<0.01).(2)植骨块移位时的最大拔出力AIPC组为(489±206)N,髂骨组(89±45)N,AIFC组是髂骨组的5.5倍(P<0.01).结论AIFC具有足够的支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功能,椎间稳定性好,其设计独特合理,符合生物力学及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告一种作者自行设计制作的螺纹异体皮质骨椎间融合器 (AIFC)治疗腰椎滑脱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 32例 ,Ⅰ~Ⅱ度滑脱 2 0例 ,Ⅱ~Ⅲ度滑脱 8例 ,退行性腰椎不稳 4例。前路手术 5例 ,后路手术 2 7例 ,其中 18例同时行内固定 ,手术共植入AIFC 4 6个 ,其中一个间隙植入 2个 10例 ,植入 1个 18例 ,同时 2个间隙各植入 1个 4例。结果 平均随访 18个月 ,临床疗效评价 :优 2 6例 ,良 5例 ,可 1例。X线动态观察 :术后 3~ 4个月部分患者手术撑开后的椎间隙高度有 1~ 2mm的回落丢失 ,发生椎间隙感染、AIFC破裂、断钉各 1例 ,全部病例均获骨性愈合。结论 AIFC具有足够支撑、维持椎间隙高度功能 ,抗滑稳定性好 ,椎间融合率高 ,可避免取髂骨和金属椎间融合器永久植入的一些并发症 ,是一种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理想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螺纹异体骨椎间融合器(AIFC)加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腰椎滑脱患者实施后路椎板减压、AIFC椎间融合及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其中Ⅰ~Ⅱ度滑脱10例,Ⅱ~Ⅲ度滑脱7例.手术共植入AIFC 27个,其中1个间隙植入2个8例、植入1个7例,同时2个间隙各植入1个2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1个月.临床疗效:优14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16/17.X线动态观察:术后3~4个月手术撑开的椎间隙高度有1~2 mm的丢失,椎间隙感染和断钉各1例,AIFC无移位、成角畸形,全部骨性愈合.结论 AIFC具有足够支撑、抗滑移能力,椎间融合率高;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可进一步增加椎体即时稳定,二者结合治疗腰椎滑脱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在螺纹异体骨椎间融合器(allograftinterbodyfusioncage,AIFC)治疗腰椎不稳中的作用。方法对26例腰椎不稳病人实施了后路椎板减压、螺纹异体骨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术,手术共植入AIFC40个,其中17例同时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内固定组94.1%,非固定组88.9%。X线动态观察:两组术后3觸4个月手术撑开的椎间隙高度有1~2mm的回落丢失,但均获骨性愈合。并发症:内固定组椎间隙感染和断钉各1例;非固定组AIFC滑移和破裂各1例。结论AIFC具有较好的支撑、抗滑能力,椎间融合率高,是一种治疗腰椎不稳的理想材料和方法;椎弓根内固定器有增加椎体即时稳定,又同时具有进一步增强AIFC稳定作用,可促进骨愈合和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5.
螺纹异体骨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与不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一种作者自行设计制作的螺纹异体皮质骨椎间融合器(AIFC)治疗腰椎滑脱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32例,Ⅰ~Ⅱ度滑脱20例,Ⅱ~Ⅲ度滑脱8例,退行性腰椎不稳4例。前路手术5例,后路手术27例,其中18例同时行内固定,手术共植入AIFC46个,其中一个间隙植入2个10例,植入1个18例,同时2个间隙各植入1个4例。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优26例,良5例,可1例。X线动态观察:术后3~4个月部分患者手术撑开后的椎间隙高度有1~2mm的回落丢失,发生椎间隙感染、AIFC破裂、断钉各1例,全部病例均获骨性愈合。结论 AIFC具有足够支撑、维持椎间隙高度功能,抗滑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可避免取髂骨和金属椎间融合器永久植入的一些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理想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不同表面设计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的抗拔出性能。方法  1 2具男性青壮年新鲜尸体的L3、4节段 ,分 3组模拟后路双侧植入螺纹表面柱状椎间融合器 (Interfix) ,锯齿表面方形融合器 (Prospace)和光滑表面方形融合器 (Syncage)。每组共 4个标本 8枚融合器。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定各个融合器的最大拔出力并得出拔出曲线。比较试验结果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结果 三种融合器之间的最大拔出强度分别为 6 95± 1 75N (Interfix) ;2 5 8± 6 5N (Prospace) ;1 30± 34N(Syncage)。三者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同时三种融合器的拔出曲线具有不同特征 ,其拔出斜率分别为 1 95 6± 75N/mm、 5 0 4± 2 4N/mm、 1 6 3± 7 4N/mm (按Interfix ,Prospace和Syncage的顺序 ) ,三者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结论 在用于测试的 3种融合器中 ,表面带螺纹的Interfix拔出强度最大 ,表面带连续锯齿的Prospace次之 ,表面光滑的Syncage最差。各融合器的拔出性能与其表面设计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腰椎形状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和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原理和构型 ,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 采用镍钛合金研制一种具有独特构型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在 8具新鲜L3、4节段标本上测试正常 (完整状态 )组、失稳 (椎间盘摘除 )组和融合器 (固定 )组 3种状态的各向运动范围 (ROM)。然后将 8个标本分成 2组 ,比较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和螺纹状融合器两者的抗拔出能力。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 ,椎间盘摘除后腰椎节段明显失稳 (P <0 0 5 )。植入融合器后 ,其前屈和侧屈方向的ROM分别为正常的6 6 %和 6 5 % ;两者差别显著 (P <0 0 5 ) ;后伸方向的ROM值为正常的 84 % ,两者无统计学差别 (P =0 15 ) ;旋转方向ROM值较正常组提高了 2 5 % ,两者差别明显 (P <0 0 5 )。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和螺纹状椎间融合器的平均最大拔出力分别为75 0± 2 0 5N和 6 95± 175N ,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5 4 )。结论 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设计独特、具有良好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和抗拔出能力 ,能够进一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应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2 8例 ,其中 10例为峡部裂性 ,18例为退行性。 度滑脱 18个节段 , 度滑脱 10个节段 ;男 6例 ,女 2 2例 ;年龄 4 1~ 5 7岁 ,平均 4 5 .6岁 ,椎间植骨块均为自体髂骨。根据手术前后的 X线平片和 JOA评分 ,判定后路腰椎间植骨的融合率和临床效果。结果 随访 12~ 4 0个月 ,平均 2 5 .8个月 ,经 X线检查 ,2 8个椎间隙的融合率为96 .5 % ,JOA评分计算的术后综合改善率为 91.2 %平均椎间高度由术前 4 .2 mm恢复至 11.6 mm。结论 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取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 ,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 ,高融合率和综合改善率等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椎弓根内固定在螺纹异体骨椎间融合器(allograft interbody fusion cage,AIFC)治疗腰椎不稳中的作用.方法 对26例腰椎不稳病人实施了,后路椎板减压.螺纹异体骨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术,手术共植入AIFc40个,其中17例同时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内固定组94.1%,非固定组88.9%-X线动态观察:两组术后3-4个月手术撑开的椎间隙高度有1~2mm的回落丢失,但均获骨性愈合。并发症:内固定组椎间隙感染和断钉各1例;非固定组AIFC滑移和破裂各1例,结论 AIFC具有较好的支撑.抗滑能力,椎间融合率高,是一种治疗腰椎不稳的理想材料和方法;椎弓根内固定器有增加椎体即时稳定.又同时具有进一步增强AIFC稳定作用,可促进骨愈合和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
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在腰椎不稳症治疗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在腰椎不稳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对52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单纯性应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进行治疗,测量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前凸角度以及应力位片椎体间角度活动域,临床疗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症状进行评定,同时观察融合率和并发症。结果 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8个月。融合率100%,融合节段椎间隙前凸角度5.3±1.2°,动力位片术前椎间活动域:19.2°±1.4°,术后椎间活动域:4.3°±0.5°(P〈0.01)。全部患者未发生融合器脱出、塌陷、移位等并发症,按照ODI评分疗效判定法,术后优良率及末次随访优良率分别为90.1%及93.5%。结论 使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疗效好、且无须辅助后路椎弓钉固定即可达到即时的腰椎稳定性。重建了椎间隙的前凸,保持了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物力学功能恢复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新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和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腰椎椎体间融合器,通过动物实验了解其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性能。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将12个绵羊腰椎功能单位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个,分别为对照组、髂骨植骨组(IG组)、interfix-lumbarcage组(cage组)和镍钛融合器组(NT组),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检测镍钛融合器的力学性能;第二步将15只成年绵羊随机分为对照组、Interfix-lum-barcage组(cage组)和镍钛融合器组(NT组),每组5只,术后定期摄X线片了解椎间隙高度变化及融合进程;第三步将上述动物在术后6个月处死进行组织学观察以了解融合情况。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处理。结果对照组和髂骨植骨组与cage组和NT组在腰椎强度和轴向刚度方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镍钛融合器的最大破坏载荷可达11200N,安全系数达到1.2以上。cage组和NT组手术6个月时手术节段高度分别丧失16%和16.5%,但仍高于正常椎间隙高度(P<0.05)。光镜下可见新生骨小梁与宿主骨小梁发生连接。结论镍钛融合器的力学性能良好,可以作为腰椎椎间融合装置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环锯法减压术后三种处理方法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环锯法减压后不植骨、自体柱状髂骨植骨及螺柱状颈椎内固定器植入后,三者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新鲜青年尸体标本,分别用三种方法处理C5-6段,测量其在1.53nm的纯力矩载荷条件下的稳定性并用相邻椎体间的空间位移和卡当角表示。结果 环锯法减术后,手术节段的稳定性明显减轻。自体髂骨植入后,椎间隙高度升高,伸屈活动度下降,但其稳定性仍比正常时差。螺柱状颈椎内固定器植入,前屈、侧屈和旋转的活动度明显较正常时小,但后伸范围无明显改变。结论 环锯减压后如不植骨有可能不融合或畸形愈合。椎间植骨能明显改善减压节段的稳定性,但手术后仍应采用辅助外固定。螺柱状颈椎内固定器不但能维持椎间隙高度,防止术后畸形,而且有足够的稳定性,术后不必应用外固定。  相似文献   

13.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body fusion achieved using the hat typ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 (HCIFC) with those of an autologous tricortical iliac crest graft, Harms cage and the carbon cage in a goat cervical spine model. Thirty-two goats underwent C3-4 discectomy and fusion. They were sub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of eight goats each: group 1, autologous tricortical iliac crest bone graft; group 2, Harms cage filled with autologous iliac crest graft; group 3, carbon cage filled with autologous iliac bone; and group 4, HCIFC filled with autologous iliac graft. Radiography was performed pre- and postoperatively and after one, two, four, eight and 12 weeks.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disc space height, intervertebral angle, and lordosis angle were measured. After 12 weeks, the goats were killed and fusion sites were harvested. Biomechanical testing was performed in flexion, extension, axial rotation, and lateral bending to determine the stiffness and range of motion. All cervical fusion specimens underwent histomorphological analyses. One week after operation, the disc space height (DSH), intervertebral angle (IVA) and lordosis angle (LA) of HCIFC and carbon cage were statistically greater than those of autologous iliac bone graft and Harms cage. Significantly higher values for DSH, IVA and LA were shown in cage-treated goats than in those that received bone graft over a 12-week period. The stiffness of Harms cage in axial rotation and lateral bending were statistically greater than that of other groups. Radiographic and histomorphological evaluation showed better fusion results in the cage groups than in the autologous bone group. HCIFC can provide a good intervertebral distractability and sufficient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for cervical fusion.  相似文献   

14.
Gu YT  Jia LS  Chen TY  Qi J  Wang J  Cui SF  Li X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127-1131
目的 本研究在活体山羊颈椎上从椎间支撑能力、二期生物力学稳定性及椎间融合组织学方面比较三面皮质骨、Harms椎间融合器(cage)、Carboncage及自行所研制的帽式颈椎椎间融合器(hat typ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HCIFC)的术后效果。方法 取32头山羊随机平均分为4组:第1组自体三面皮质髂骨;第2组Harmscage;第3组Carboncage;第4组HCIFC。分别行C3,4椎间盘切除术并分别植入以上内植物。术后共观察12周并测量平均椎间高度(DSH)、椎间角(IVA)及前凸角(LA),处死后进行影像学、生物力学及组织学评估。结果 术后1周方盒形HCIFC、Carboncage组的平均DSH、IVA及LA要显著大于垂直圆柱体Harmscage和三面皮质骨组(P〈0.05);术后12周时3个cage组的平均DSH、IVA及LA显著高于三面皮质骨组(P〈0.05)。垂直圆柱体Harmscage轴向旋转和侧屈时平均刚度显著大于其他组(P〈0.001),轴向旋转时的最大活动度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与三面皮质骨组相比,3个cage组的椎间融合效果略好。结论HCIFC的椎间支撑能力、生物力学性能及椎间融合效果均适合于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异种骨椎间融合器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的即刻稳定效果及自身强度.[方法]取16具新鲜成年男性L1~5腰椎标本,分别对完整L1~5(正常组);模拟后路间盘L3、4摘除置融合器(对照1组);模拟后路间盘L3、4、L4、5摘除置融合器(对照2组);模拟后路间盘L3、4摘除置融合器附加椎弓根钉固定(对照3组);模拟后路间盘L3、4、L4、5摘除置融合器附加椎弓根钉固定(对照4组)进行前屈、后伸、扭转、轴向压缩和腰椎移位时融合器的最大拨出力及粘弹性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椎间融合器植入后腰椎压缩、前屈、后伸、位移和扭转角度较正常组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P>0.05);而椎间植入融合器附加椎弓根固定,压缩、前屈、后伸、位移、扭转角度较正常组差异显著(P<0.05).腰椎移位时拨出力实验结果表明,对照1、2融合器植入椎体移位时最大拨出力为1.83KN.对照1、2、3、4组7 200s三应力松驰量和蠕变量较正常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3、4组初始蠕变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和(1、2组).[结论]异种骨椎间融合器具有足够的支撑、抗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的功能,符合生物力学及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K-ROD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相邻节段退变的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K-ROD系统治疗,11例)和对照组(采用单节段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9例)。观察两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腰、腿部疼痛VAS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和影像学指标(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34~53(44.55±6.52)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31~54(40.22±9.26)个月。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明显长(多)于对照组(P<0.05)。②临床疗效: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③影像学指标: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观察组退变椎间盘节段椎间活动度(ROM 1)均降低(P<0.05),退变椎间盘上位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ROM 2)均增高(P<0.05),对照组ROM 1、ROM 2均增高(P<0.05),ROM 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出现邻椎退变观察组1例、对照组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ROD系统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相邻节段退变临床疗效较好,可延缓手术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异体骨垫在腰椎结核椎间融合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09年11月,采用异体骨垫对腰椎单节段结核病灶清除后进行植骨融合41例.[结果]所有病例全部治愈,未发生结核复发,椎间融合率100%.[结论]采用异体骨垫对腰椎单节段结核病灶清除后进行植骨融合,方法简单,效果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联合棘突间融合术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伴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诊治82例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伴不稳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68.9±4.1)岁;病程(14.1±5.7)个月;单节段病变5例,多节段病变36例;运用单纯Bacfuse棘突间融合手术治疗。观察组41例患者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69.1±4.0)岁;病程(14.4±5.5)个月;单节段病变6例,多节段病变35例;运用椎间孔镜手术联合Bacfuse棘突间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腰痛程度(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椎间盘后缘高度与椎间孔高度、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椎间盘后缘高度与椎间孔高度均大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4.9%、0.0%)均低于对照组(19.5%、9.8%);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联合棘突间融合术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伴不稳的临床效果理想,可减轻术后疼痛,提高腰椎功能,改善椎间盘后缘高度与椎间孔高度,且可降低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9月至2011年9月共18例多节段腰椎滑脱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8~64岁,平均52.2岁。12例为L3~5滑脱,6例为L4~S1滑脱。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临床功能恢复情况,Lenke标准评价脊柱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共完成随访17例,30个节段完全复位。VAS评分由术前(8.0±1.0)分降至末次随访(1.0±1.0)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8.9±2.4)分增至末次随访时的(24.8±2.7)分,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结果:Lenke A级13例,B级4例。结论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该术式能使滑脱节段获得良好的复位、固定,并具有较确切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椎间单纯植骨融合与加用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B-Tw in)两种不同融合方法治疗下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按同一标准选择的36例下腰椎不稳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并发症等有无差异。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例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椎间隙高度有差别,椎间植骨融合组椎间隙高度丢失较多。结论自体骨与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B-Tw in)是治疗下腰椎不稳的良好融合材料。后路椎间单纯植骨融合(以下简称)治疗费用较低,无免疫排斥反应,但其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较加用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以下简称B-Tw in融合)多;B-Tw in融合术后恢复较快,但治疗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