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证问答     
张志秋老中医是上海市龙华医院副主任医师,临床近六十载,经验丰富,选方用药知常达变。1987年有幸听教于张老门下,受益非浅,现就学习期间部份听教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1987年5月6日上午)问:刚才一女性青年患者,以胃脘胀痛四载余、暖气、畏寒肢冷、面(白光)白为主证,辨证应属虚寒证,选用附子理中汤较切,老师何用疏肝理气,和胃通便  相似文献   

2.
虚实为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1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17例以虚实为纲进行辨证治疗,实证为主者偏于湿热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芍药汤化裁,偏于寒湿用理中汤合平胃散化裁,偏于气滞用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化裁,虚证为主者偏于脾虚用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化裁,偏于肾虚用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附子理中汤等化裁,脾肾俱虚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附子理中汤化裁,总有效率93.2%。  相似文献   

3.
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便秘一例贶泽明河南省安阳药材站中医门诊所(455000)邓杏枝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主题词附子理中汤/治疗应用,便秘/中医药疗法笔者临证遇一顽固性便秘患者,曾服用多种中西药乏效,经余用经方附子理中汤稍作加减治之,顽疾豁然而愈,现介绍如次...  相似文献   

4.
辨证治疗顽固性呃逆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荣康 《陕西中医》1994,15(11):483-483
辨证分为气滞、脾胃虚寒、湿热、胃阴不足4型,采用内服柴胡疏肝汤、附子理中汤、藿朴夏苓汤、沙参麦冬汤化裁治疗顽固性呃逆60例,治愈58例,好转2例。  相似文献   

5.
李春耕 《陕西中医》2014,(5):531-532
目的:探讨附子理中汤合白头翁汤加味治疗直乙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附子理中汤口服,联合白头翁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判定疗效。结果:附子理中汤合白头翁汤加味治疗直乙型溃疡性结肠炎痊愈占90%,好转占9%,无效占1%。结论:附子理中汤合白头翁汤加味治疗直乙型溃疡性结肠炎有健脾补肾,益气除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少阳证是邪在半表半里之证,其主要症状在《伤寒论》第96条中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大主证,并指出用“小柴胡汤主之”。第101条又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临床中凡是遇到上述症状时,投以小柴胡汤无不应效。笔者早年在山东省立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实习时曾遇一六旬老妪,系济南市天桥区人,因患肺结核,每日下午恶寒发热,寒热往来3~  相似文献   

7.
仲景在《金匮》第十篇中,对临床常见的腹部胀满、疼痛等病证进行了极为精细的辨证论治。本文仅就篇中治疗寒证腹痛诸方予以辨析,以期对学习《金匮》及临床治疗有所裨益。1 寒盛兼湿,附子粳米汤散寒化湿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本条论寒盛兼湿的腹痛证治。寒气盛于内,故腹痛剧烈;气逆于上,而逆满、呕吐,水湿内停,故肠鸣。此外,本方证还可见畏寒、手足不温、脉迟、舌淡苔白滑等。方中附子辛温散寒止痛,半夏化湿降逆止呕,粳米、甘草、大枣和养胃气扶正。诸药合用,祛邪为主兼以扶正,用治寒盛兼湿之腹痛。  相似文献   

8.
附子理中汤治疗血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擅长用附子理中汤治疗血证,为医家所服膺。我辈学宗其源,以范氏用附子理中汤治疗血证之经验,结合近40年的临床.治疗虚寒型血证,有些心得。兹不揣疏庸,试作探析于下。温法治血证,源出《伤寒论》干姜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人参附子汤、理中汤诸方,范氏认为“中温则血自止,就在此数条中”。综合诸方药味去弃葱梗即是附子理中汤。笔者认为治疗血证全在于一个温字,以温壮阳,以温散寒,从而达到澄源塞流的治疗目的;辅一个补字,以补益气,以补健脾,以冀达到健脾固摄的治本作用;寄一个离字,寓行血通脉,活…  相似文献   

9.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证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证举隅抚松县中医院(134500)杨振兴[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治疗,麻黄附子细辛汤麻贡附子细辛汤始我于(.寒jB》治疗少阴里还与太阳表证之方剂.功效为助用解表.主治“少用病站得之.仅发热,脉沉者”.笔者运用麻黄附子...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对大米及其制品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粳米 仲景方中共有7方选用粳米直接配方入药,计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桃花汤和附子粳米汤。粳米味甘,在方中均为佐使之药。前三方中以白虎汤为代表,是方主清气分之热,方用粳米主要在于清热益气,盖粳米配甘草能补中益胃护津,以不使石膏等大寒之剂损伤脾胃。后世医家据此更有所发展,如《温病条辨》的化斑汤,即是在保留白虎汤原方的基础上加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的附子汤证,大都以阳虚寒盛或阳虚寒湿作解,笔者以为不够确切,尚欠明朗。少阴病阳虚寒盛的临床特点多是身踡欲寐,下利脉微,四肢逆冷,甚则格阳戴阳,治用四逆汤辈,附子生用,意在破阴回阳,而附子汤证与此绝然不同,且附子炮用,显见其区别于一般的阳虚寒盛。但其也并非阳虚寒湿,有关阳虚兼有寒湿者,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自是的对之方,无须再以附子汤充数。不能因症见身疼骨节疼,方用苓术,就认为有寒湿。那么附子汤证到底属于何证呢?笔者认为此证当是少阴经表寒化证。 所谓少阴经表寒化证,是指少阴邪从标化寒,移寒于太阳,而见类似太阳伤寒之表证而言。少阴之寒,移于太阳,由于太阳行于背及  相似文献   

12.
叶晓光 《北京中医》2006,25(6):373-373
理中汤在《金匮要略》中称为人参汤,主治胸痹心胸痞、霍乱吐泻不渴、一切脾胃虚寒之证。加附子则为附子理中汤,治疗中下二焦虚寒、火不生土诸虚寒杂证,举凡元火不足、阴火上扰、上盛下虚者悉可化裁予之。  相似文献   

13.
附子粳米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为阳虚寒盛,胃失通降导致的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叶天士根据附子粳米汤的特点,去甘壅守补的甘草、大枣,加辛散温降的生姜汁,或干姜、生姜同用以理胃阳,弥补了大半夏汤通补阳明时偏于补气的不足,此外叶天士还将附子粳米汤化裁合四逆汤法重剂温通阳气,于治中防变。吴鞠通《温病条辨》对叶天士运用附子粳米汤进一步总结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甚则哕,冲气逆,急救土败,附子粳米汤主之,此附子粳米汤与张仲景原方不同,系附子粳米汤化裁合四逆汤法:人参、附子、炙甘草、粳米、干姜。  相似文献   

14.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证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万迎来 《陕西中医》2001,22(3):180-181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301条、302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为温经解表剂,均用于少阴(心肾)阳衰兼风寒表证,少阴太阳并治者。两者区别是前者用于表邪较重之症,后者用于病情较轻之症。 本方为张仲景治疗邪在太阳、病在少阴,标实本虚之证而设。临床上对于本方的应用,只要抓住辨证要领,灵活加减,可扩大治疗范围,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1 内伤失音症 杨某,女,45岁,教师。1…  相似文献   

15.
傅文录 《河南中医》2012,32(6):689-693
郑钦安指出阴火产生的本质就是肾中之虚阳向上或向外飞越,阴盛而虚阳外越,导致阴火上潮,阴火上潮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午后发热和手脚大热.此发热为阳虚虚阳外越之发热,不可按外感阳证发热治之,须抓住“舌青,欲饮极热者”等一系列阴证之实据来判断.认准阴证阳虚后,以扶阳抑阴为治疗大法.郑钦安以四逆汤扶阳为本,以封髓丹引火归元,以附子甘草汤、附子理中汤或桂附理中汤补土伏火.  相似文献   

16.
临证识药录     
临证识药录张武(湖北省江陵县第一人民医院江陵434100)关键词虎杖,附子,紫菀,枸杞子,芡实,临床应用医之识药,在于读书、临证、辨物。其临证最为紧要,所谓“屡用达药”,兹录临证识药心得如次,以为抛砖。1虎枝虎杖,荆楚称“活血莲”者是,长于活血、解毒...  相似文献   

17.
李巧莹  于兰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268-1269
《伤寒论》《温病学》《景岳全书》中含有附子的方剂有右归丸、四逆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回阳救急汤、甘草附子汤、附子理中汤、参附汤、真武汤、黄土汤、薛氏扶阳逐湿汤等.古人通过调整附子的剂量和配伍方法,扩展了温里剂附子之功效.附子能补火助阳,治疗阳虚之证;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是治疗生命垂危之亡阳证的主药;附子辛热温通,可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临床多加减应用于寒湿阻于经络,周身骨节疼痛.且用于寒性阴疽,漫肿不溃以通经除湿,广泛应用于湿温之证.  相似文献   

18.
大黄附子汤证症状为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病机为阳虚生寒,寒气上逆,方中附子温经祛寒,细辛散寒止痛,大黄破积聚、下逆满,并可制约附子、细辛之温燥,诸药相配,共奏散寒开结,通经止痛之功。该证病位或在脾胃,或在肝肾,其临床表现或为胁痛、腹痛,或为便难,或为发热,也可能诸症并见,临床应用大黄附子汤不必拘泥于偏痛或满痛,也不应将病位定在“胁下”,只要病机相同即可随证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全篇条文前后联系,先有腹满病,兼有外感发为厚朴七物汤证,不解则邪盛正虚,进而兼腹满虚、实之证,再不解,邪正相搏,发为寒疝,故该篇所言各证为同一类病证失治误治后病机的各种转化,体现了张仲景整体恒动思维。  相似文献   

19.
刘璐瑶  刘敏 《环球中医药》2023,(9):1852-1854
六经皆有表证,已为多数伤寒学者所认同。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将附子汤证列为少阴病里证。本文基于第304、305条原文[1],从风寒邪气的传变、症状、组方三个角度重新解析附子汤证。认为附子汤证是风寒之邪由表入里、由阳入阴,阻滞少阴经脉,表现为背恶寒、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等,但因病证属三阳之里,三阴之表,故脉沉。三阴之里证皆见下利,而附子汤证无下利而仅见寒邪阻滞经脉诸症。故而附子汤证属少阴表证,与太阳伤寒表证貌似症同而实异,与少阴里证的脉微细、但欲寐、下利亦有质的区别,不可等同混淆。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下利”,似现代医学描述的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稀水样便,或夹黏液、脓血或不消化食物,是脾胃系疾病较为常见的症状,可见于急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肠病等多种肠道疾病。仲景《伤寒论》中论及“下利”之条文达60余条,见于六经各篇,证治方药各异,为脾胃病的辨治提供了思路。太阳病“下利”可见于葛根汤证、葛根芩连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阳明病“下利”可见于大黄牡丹汤证、承气汤类方证;少阳病“下利”可见于四逆散证、黄芩汤证、大柴胡汤证;太阴病“下利”可见于理中汤证、泻心汤类方证;少阴病“下利”可见于真武汤证、桃花汤证;厥阴病“下利”可见于白头翁汤证、乌梅丸证。验之临床亦有明显效验,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