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中医根据哮喘患者临床缓解期病因病机及"冬病夏治"理论,运用穴位敷贴疗法防治哮喘的发作。就穴位敷贴与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关系及治疗规律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陈宪海教授致力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三十余载,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对本病的辨证论治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我们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导师应用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总结如下。支气管哮喘,在中医古籍中属于"喘鸣"、"喘呼"、"喘喝"、"上气"、"哮病"等范畴[1]。清代医家李用粹在《证治汇补·哮病》指出:"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
中药穴位敷贴作为中医的一种特色疗法,因其疗效确切已被广泛应用于咳喘病的临床治疗,现就近5年来穴位敷贴治疗哮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呼吸科常见病、多发病,且具有反复发作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已成为患者、家庭和全社会一个沉重的负担。治疗方面,中医内治、外治都有其肯定的疗效。其中,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诸多外治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清.张潞《张氏医通》创制的白芥子散穴位贴敷治疗哮病以来,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归属中医"哮病"范畴,哮病急发多因外邪引动体内伏痰,痰气交阻,搏击气道而发为本病.肖泓教授认为本病之因属内有伏痰,外失固护,治疗应当分清邪正虚实.故将哮病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进行分期辨证论治,发作期以宣肺祛邪为主,缓解期则以健脾化痰、益气固表为要,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正>支气管哮喘常归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一般认为其发生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每遇各种诱因而发,如《证治汇补·哮病》曰:"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临床治疗时多从痰论治,临证中虽以"痰"最为常见,然而"瘀"在哮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了重要作用~([1]),灵活采用活血化瘀疗法能够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介绍从"瘀"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哮喘是慢性炎症病变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在外源性或和内源性刺激因素触发下而导致广泛的、可逆的气道狭窄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近年来,遵循祖国医学"内病外治,殊途同归"及"外治能补内治之不及者"等治疗原则,有越来越多的中医外治疗法应用于本病的治疗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拟就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关报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赵春彦  王伟 《光明中医》2008,23(12):2066-2067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是一种严霞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属于祖国医学"哮病"和"喘证"的范畴.目前现代医学尚未有理想的治疗方法,而穴位注射(简称穴注)在控制病情,缓解症状,调节机体免疫力,预防复发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近几年来穴注治疗哮喘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论治心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十年中,世界各地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笔者在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中医诊疗方面偶有所得,公之以就正于同道。1 辨证须准确支气管哮喘无热证 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多参考哮病,分寒哮、热哮来论治,这是支气哮喘治疗中的一个误区。临床实践中,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多表现为哮病中的寒哮,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对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治疗多以"哮病"论治,辨证主要分为"寒哮"和"热哮"两个证型。以"常"与"变"的思路辨别哮喘发作期之寒热,便于初学者掌握和运用。在支气管哮喘的辨证论治过程中,简单地把支气管哮喘和哮病划等号,这是一个误区,也是支气管哮喘寒热难辨的症结所在。寒哮是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常证"、热哮是"变证",主张临床中只要没有明显的热象表现,一般应从寒哮论治,用药不避温。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属中医"哮病"范畴,其病情复杂,病程较长。吴明霞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肺,其发生发展与脾肾关系密切,临床应注重辨病之标本缓急。对于有表证者,施以解表之法,而本病多虚多寒,故施以补虚散寒之法,疗效方可稳固。治疗上可用隔姜灸解表散寒,以穴位埋线补虚固本,二者有机结合,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疗效满意。本文介绍一则吴明霞教授运用隔姜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资料,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岩 《亚太传统医药》2012,8(1):150-151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病、喘证"等范畴,主要以喉中有哮鸣声、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症状为主,历代中医家对哮喘发病因素及治法的说法多种多样,众说纷纭。将有代表性的思想列举出来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喘证、哮证范畴,古代哮喘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论述较多。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哮喘的病因以痰为主,源于脏腑,阴阳失调,致津液凝聚成痰,同时又因气郁痰滞,影响血液运行,出现痰瘀交结,伏于肺,成为哮喘夙根,所影响脏腑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密切,复因六淫外感、劳倦、情志因素引动伏痰,则痰随气动,聚于肺系而致哮喘发作,出现肺失清肃为标,痰浊胶结为本的证候特征。西医认为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是气道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14.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相当于中医学的“哮证”和“喘证”范畴。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哮必兼喘,故后世医家多合称哮喘。因其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故有“内科不治喘”之说。我们1999年以来采用加味金丹穴位敷贴的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疾病 ,以喉中哮鸣有声 ,呼吸急促困难 ,甚则张口抬肩 ,不能平卧为其特征。其发病机理为宿痰内伏于肺 ,加上外感邪气 ,饮食不当 ,冷暖失宜 ,情志劳倦等因素 ,致痰阻气结 ,壅塞气道 ,使肺管狭窄 ,通畅不利 ,肺失宣降 ,引动内积之痰而致痰鸣喘促 ,哮鸣有声。正如《证治汇补哮病》曰 :“哮即痰鸣之久而常发者也 ,因内有壅塞之气 ,膈有胶固之痰 ,外有非时之感 ,三者相合 ,闭拒气道 ,搏击有声 ,发为哮病。”哮喘病情往往错综复杂 ,尤其是一些反复发作的久病患者 ,临床中出现虚中有实 ,寒中有热的挟杂症状 ,给治疗带来一定困…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西医诊断病机尚不明确,中医历代医家认为痰是哮喘发病的原因,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痰瘀阻肺是哮喘发病的主要原因,而且较重视补脾肾阳,增强体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治疗上,还应用各种专方加减和外治疗法,临床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三子二陈汤化裁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中哮病的范畴.临床治疗本病时,西药的治疗能很快起效,但是抗生素的副作用及滥用以及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不可完全避免.中医药毒副作用相对较轻,治疗有独到之处.虽然治疗哮病有许多验方,但由于三子二陈汤治疗本病的报道很少.笔者用本方治疗哮病起效很好,故而从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病机认识浅谈应用此方治疗本病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8.
张峰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206-207
俞长春是嘉兴市名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数十载,学验俱丰,尤擅长治疗呼吸系统、脾胃疾病.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病情长且病情缠绵,患者年龄各不同,笔者有幸跟随俞老学习,现将俞老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经验简述如下.1善用经方中医认为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够贻"之类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金匮要略》将本病称为"上气",不仅具体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了治疗方药,而且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渊薮.  相似文献   

19.
我院采用传统中医穴位贴敷方法进行冬病夏治、内病外治,对支气管哮喘进行干预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但由于传统剂型使用程序繁琐,携带不方便,对皮肤刺激性较大,故进行了剂型改革,现使用控哮涂剂,现将新老剂型临床观察结果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方红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7):300-302
支气管哮喘是以突然发作、呼吸喘促、喉中哮鸣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属于中医学中的哮病 ,由于哮必兼喘 ,故又称哮喘 ,亦有称哮吼和喘。哮病临床一般辨治首分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又分冷哮与热哮两型。冷哮多为痰积日久 ,痰从寒化所致 ,常呈内外皆寒 ,外有表寒、内伏寒痰之候 ,方选射干麻黄汤 ;若反复发作者 ,不但肺实 ,更有肾虚 ,宜加配真武汤温肾益阳 ,化气行水 ,杜绝寒饮再生 ,寒饮不生 ,寒痰从何而来。热哮多为积痰日久 ,痰从热化所致 ,常呈内外皆热 ,外有表热 ,内伏痰火 ,上焦热盛 ,肺气壅阻之候。如新病暴发主责于肺 ,次及于胃 ,勿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