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心房颤动可引起血栓栓塞,甚至脑卒中.大多数房颤患者血栓主要形成于左心耳.左心耳封堵术(LAAO)通过对左心耳进行介入封堵,以替代长期口服抗凝药预防血栓栓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众多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LAAO后抗栓治疗对患者的康复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至关重要.目前LAAO后抗栓治疗策略主要有抗凝+抗血小板联合治疗、双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采用经食道超声(TEE)诊断射频消融术前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46例房颤拟行射频消融术患者,采用经胸超声(TTE)与TEE检查,对比观察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的检出情况。结果 46例患者经TTE检查,左心房血栓检出率为8.7%(4/46),左心耳血栓为6.5%(3/46),假阳性1例,左心房自发显影(SEC)2例(4.3%);经TEE检查,左心房血栓检出率为19.6%(9/46),左心耳血栓为17.4%(8/46),左心房SEC 7例(15.2%),左心耳血栓SEC 5例(10.9%),TEE检出情况与TT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EE诊断射频消融术前房颤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可显著提高检出率,TEE可作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房颤的危害可以简单地用这样一个递进关系来表示:房颤→形成血栓→血栓脱落→脑中风、脏器小血管栓塞及外周血管栓塞。脑中风是最严重的并发症。那有没有可以“一劳永逸”预防房颤导致血栓脱落的方法?研究发现,房颤患者血栓的“根据地”在左心耳。  相似文献   

4.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的形态结构,左心耳的功能改变与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采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114例房颤组患者及54例对照组的左心耳开口面积(LAA-O)、左心耳长径(LAA-L)、左心房容积(LA-V)、左心耳容积(LAA-V)、左心耳血流速度(LAA-v)及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进一步将房颤组分为无自发显影组(NSEC组)、自发显影组(SEC组)及血栓组(TH组)3个亚组。并将各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房颤各亚组之间指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房颤患者的左心耳开口面积、左心耳长径、左心房容积、左心耳容积均高于非房颤患者。房颤患者的左心耳血流速度、左心耳射血分数低于非房颤患者。房颤组组内各观察指标有以下变化:TH组左心耳容积、左心耳开口面积及左心房容积大于NSEC组(P<0.05);3组间左心耳长径、左心耳射血分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TH组及SEC组左心耳血流速度明显小于NSEC组(P<0.05)。房颤患者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与左心耳的结构以及功能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刘彤  黄体钢 《天津医药》2006,34(4):285-28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房颤是脑卒中和血栓栓塞性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统计.房颤相关脑卒中年发生率为4.5%,在年龄大于80岁的人群.房颤是脑卒中的首要原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的发生率约为10%,且常发生在左心耳。20世纪90年代初的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危险。但是,房颤患者左房血栓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早在150年前.Vichow就提出了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要素,即血流异常(血流淤滞)、血液成分异常(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壁异常(血管内皮损伤)。房颤发生时,左房(特别是左心耳处)血流缓慢,淤滞,形成涡流,使血栓易于产生;此外,许多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凝血及纤溶状态的变化,导致血液高凝:但内皮功能损伤在左房血栓形成中作用的研究尚少,笔者将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前虽然已经知道非风湿性房颤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且大多数有房颤的脑卒中病例是由于左房血栓栓塞所引起的,但是,房颤与脑卒中关系的本质尚不完全清楚。 RM Heppel等进行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观察非风湿性房颤病人(109例)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发现有左房血栓者19例(18%);其中16例有特发性超声对比。结果:与无血栓者相比,有血栓者的左心耳高峰流速(peak left atrial appendage velocity)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心脏CT血管造影(CTA)成像研究房颤患者的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影像特征与左心耳形态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接受冠状动脉CTA扫描的房颤患者74例,非房颤患者75例,以及正常对照组56例,并记录临床信息。采用图像重建及后处理技术,对左心房与左心耳连接处的心肌、左心耳的形态学指标进行测量。结果 房颤组年龄与BMI较非房颤组、对照组偏大(P<0.05),房颤组左心耳开口周长、短径、面积、左心耳体积、左心房体积、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较非房颤组、对照组偏大(P<0.05),而非房颤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发现,相对于非房颤患者、正常对照组,房颤对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左心房体积有影响。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与左心耳体积、左心房体积呈正相关,且与左心房体积相关性更高。结论 房颤患者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增加,且心肌厚度与左心耳和左心房体积正相关,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有可能在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左心耳功能与血栓形成关系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心耳功能在左房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慢性风湿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多项指标及有无血栓。分析比较血栓组与无血栓组的左心耳功能特征。结果:血栓组的LAA-EF、LAA-PEV、LASEC与无血栓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LAA-EF功能减弱及血流速度减慢是RAF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左房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预测。  相似文献   

9.
心房纤颤并发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心房纤颤并发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方法:选用中山医科大学附一院就诊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组,所有患者入院时经胸超声采用HP5500型彩超仪,探头频率为3.5MHz。准确测量LA内径,并仔细探察左房,尤其是左心耳有无附壁血栓。患者于清晨、空腹、仰卧状态下,用抽取肘静脉血,经过一定的处理过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及P-选择素(GMP-140)。结果:A组的LA内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血浆vWF、TAT、D-D也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P-选择素差别不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为,D-D浓度增高、LA内径增大、TAT浓度增大,且D-D浓度增高的相对危险度(OR值)较大。结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是vWF、D-D浓度增高、LA内径增大,且D-D浓度增高的危险因素高于其他因素,结合多个危险因素,可提高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特异性,更可靠地分析血栓栓塞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左心耳功能在左房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双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慢性风湿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多项指标及有无血栓 ,分析比较血栓组与无血栓组的左心耳功能特征。结果 :血栓组的LAA -EF、LAA—PEV、LASEC与无血栓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LAA—EF功能减弱及血流速度减慢是RAF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左房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临床药师参与5例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的抗凝治疗管理,通过患者临床表现、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利伐沙班和艾多沙班对于协助纤溶系统溶解左心耳血栓的效果与差异。结果显示两种药物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血栓消退,血栓消退的时间可能与血栓面积以及患者心功能相关。术后临床药师结合患者肾功能与合并用药情况,为患者制定安全、有效、个体化的抗凝方案。  相似文献   

12.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关的血栓栓塞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会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口服抗凝药物又存在出血风险高、治疗依从性差等局限性,故如何安全、有效地预防心房颤动相关的血栓栓塞一直是临床难题之一。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基于90%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关血栓来源于左心耳的事实,对左心耳进行经导管的介入封堵,以替代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栓塞,避免抗凝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出血风险。近20年来,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众多临床研究的证实,为需进行抗凝治疗、但合并存在抗凝药物治疗禁忌或出血风险高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血栓栓塞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房颤患者而言,中风是非常危险的并发症。为了减少中风,房颤患者用药时必须注意以下2点:1.长期坚持抗凝治疗要想杜绝房颤引发脑中风,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彻底治愈房颤。只可惜,尽管目前对房颤有药物治疗、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术等各种治疗技术,但由于费用昂贵、适应症有限、病情复发等各种原因,还是有很多房颤患者处于随时可能发生栓塞的高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长期房颤患者而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30岁以上人群中心房颤动(AF)患病率为0.77%,并随年龄而增加[1]。射频消融术是治疗AF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术前必须排除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以避免体、肺循环栓塞[2]。本文通过经胸超声(TTE)及经食管超声(TEE)对非瓣膜性AF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对比分析来探讨TEE诊断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的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血浆脑钠素(BNP)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血栓形成的关系及抗凝治疗后其水平的变化。方法以36例持续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血栓组(14例)和无血栓组(22例),通过食道超声观察血栓形成情况并测定左心耳血流速度,检测房颤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及抗凝治疗后的变化,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评价脑钠素水平与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血栓组左心耳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无血栓组(11.8±6.2versus32.1±17.5cm/s,P<0.05),而脑钠素水平明显高于无血栓组(124.6±53.8versus86.4±45.0ng/L,P<0.05)。血栓组经抗凝治疗后脑钠素水平明显下降(124.6±53.8versus90.3±39.5ng/L,P<0.05),左心耳血流速度上升(11.8±6.6versus28.8±14.1cm/s,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BNP水平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预测因子。BNP水平与LAA血流速度呈负相关(r=-0.38,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作为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形成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6.
慢性房颤华法令抗凝治疗的理想INR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房颤华法令抗凝治疗的理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方法:对115例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慢性房颤患者给予华法令抗凝治疗,定期随访INR,同时观察治疗中发生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结果:115例患者中有8例共10次发生血栓栓塞事件,7例7次发生与抗凝有关的出血事件,10次血栓栓塞事件中9次发生在INR<1.7,而所有的出血事件都发生在INR>3.5,INR 1.7~3.5时栓塞或出血发生率均较低。结论:INR 1.7~3.5是慢性房颤华法令抗凝治疗较理想的抗凝强度。  相似文献   

17.
杨思共  张恒 《安徽医药》2017,21(3):430-434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造成血流动力学紊乱后易在左心耳处形成血栓,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心房颤动的主要治疗策略是消除心房颤动和预防脑卒中,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在传统药物、电复律、射频消融、口服抗凝药之外近年来发展的通过微创导管术封堵左心耳以达到预防心房颤动病人血栓栓塞的新技术,帮助有抗凝治疗禁忌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安全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该研究就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心房颤动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1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同时加强围术期的护理。结果: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术后发生心脏压塞1例,通过医护积极处置,患者转危为安。术后2个月复查,11例患者封堵效果良好。结论:做好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手术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研究左心耳局部收缩功能及其形态的改变。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行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患者为研究对象,50例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和对照组。对比测量并分析三组患者左心耳,及其顶部、中段和基底段的最大体积和最小体积,并根据各部分体积计算排空分数和左心耳各部分体积占左心耳最大体积和最小体积的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两组患者的左心耳及其顶部、中段和基底段排空分数均偏低;三组左心耳顶部、中段和基底段排空分数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左心耳各部分最大体积和最小体积占左心耳最大体积和最小体积之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和持续性房颤组患者左心耳的收缩功能及体积是弥漫性、整体性的改变,且左心耳的基本形态无较大改变,总的来说,左心耳不存在局部收缩功能和形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郑龙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1027-1028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年增高.房颤是引起血栓栓塞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本文综述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及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