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筛选颧骨复合体表面标志点,建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CT测量方法。探讨运用颧骨复合体表面复位标志点指导骨折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科收治颌面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影像资料完整的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29例进行研究。利用Mimics软件重新分析建模。从双侧颧骨复合体与邻近骨骼解剖标志点中,选取同样两点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分析。得到骨折段向后、向内、向下移位程度,进一步总结出颧骨复合体骨折后断段移位的规律,为复位手术提供参考。结果:筛选出眶额颧点、颧颌缝眶下缘点、颧颌缝点、颧突点、乳突点、颞骨根点,共6个解剖标志点,对29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进行了多距离的测量,建立了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数字化测量系统;重点对颧突点和颧弓突点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发现颧骨复合体骨折时,颧骨体骨折块多向后、向内移位。骨折评分越高或者骨折移位程度越严重的,更需要手术复位。在内外方向上移位严重的,最具有明确手术指征,迫切需要进行手术复位。结论:利用三维CT数据创建三维数字模型,筛选出的6个解剖标志点可用于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测量,建立的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数字化测量方法可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CT测量方法并用于指导临床手术。方法收集需要手术治疗的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20例,术前摄颌面部三维CT,利用Mimics软件对双侧颧骨复合体与邻近骨骼解剖标志点中选取的同样两点之间的距离和选取同样的三点之间的角度进行测量分析,计算患侧与健侧之间的差值,以此为骨折移位数据指导手术。术后复查CT并测量各段距离和角度,评价复位效果。结果1)颧骨复合体骨折时,颧骨体骨折块多向后、向内移位。术后患侧与健侧比较,骨折段移位距离差值减少至2 mm以内,角度差值减少至1°以内,复位达到三维对称,开口及咬合功能恢复好,手术效果满意。2)健侧的颧弓突点水平角和颧突点水平角数据呈正态分布,分别为138.50°±1.15°和132.72°±0.89°。结论三维CT测量可以实现对颧骨复合体空间移位的定量测量,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手术复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维定位面弓的设计及其在颧骨骨折复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设计研制三维定位面弓,并对其用于颧骨骨折的术前诊断、术中复位校准以及术后效果进行评价。方法:设计并制作可用于测量颧骨突度、面侧方宽度以及眼球突度的三维定位面弓,用于颧骨颧弓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颧骨骨折共5例,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开发并研制出可用于测量颧骨前突度、面宽和眼球突度的三维定位面弓,通过对5例颧骨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结论:三维定位面弓是颧骨不对称畸形的定量测量工具,可用于术前颧面部软组织畸形诊断、术中复位指导和校准,以及术后面部对称性评价,还可用于眼球突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矫治单侧陈旧性颧骨骨折,并与三维头模及定位导板技术对比,评价导航技术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治疗的单侧陈旧性颧骨骨折23例,按辅助治疗技术不同分两组,A组:11例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B组:12例应用三维头模及定位导板技术.在颧弓轴位CT层面测量两组术后颧骨突度、颧弓宽度.结果 术后双侧颧骨突度差值比较,A组(0.94 ±0.73)mm,B组(1.88±1.82) m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双侧颧弓宽度差值比较,A组(0.77±0.51) mm,B组(3.00±1.81)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颧骨突度过矫正6例(6/11),欠矫正5例(5/11);颧弓宽度过矫正6例(6/11),欠矫正5例(5/11).B组术后颧骨突度过矫正7例(7/12),欠矫正5例(5/12);颧弓宽度过矫正12例(12/12),欠矫正0例(0/12).结论 计算机导航矫治单侧陈旧性颧骨骨折能较好恢复颧骨突度及颧弓宽度;三维头模及定位导板矫治单侧陈旧性颧骨骨折能较好恢复颧骨突度,但其有使颧弓复位增宽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三维CT立体测量在陈旧性颧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三维CT立体测量系统对于提高陈旧性颧骨骨折治疗效果的作用。方法 陈旧性颧骨骨折病人23例,术前进行CT扫描,将原始数据用三维测量软件处理进行三维骨重建,通过测量颧骨突点(mp)至外耳门一点(po)的距离来反映颧骨的相对突度,颧颌点(zm)至乳突点(ms)的距离来反映颧骨下缘的相对突度。比较健患两侧的差值为颧骨前后移位的程度。在手术中颧弓骨折线两侧作标记,按测量差值定量移动颧骨进行复位。术后进行CT扫描,用上述指标定量评价颧骨复位效果。结果23例颧骨复位均达到三维对称和基本对称。结论 三维CT立体测量系统可以实现对颧骨移位的空间立体测量,准确性高,对陈旧性颧骨骨折的手术复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颧蝶缝为复位标准联合应用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颧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间收治的单侧颧骨骨折移位明显不能保守治疗的患者30例,采用以颧蝶缝为标准复位和可吸收接骨板坚强内固定的方法,术后4周-2年比较面型恢复程度和颌面三维CT重建观察颧骨颧弓的对称性。结果:30例以颧蝶缝为标准复位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面型,CT片示颧骨颧弓对称,骨折段无移位。结论:颧骨骨折手术复位时,以颧蝶缝为标准,结合颧骨各突骨折的对位线可使颧骨准确复位,术中采用可吸收接骨板坚强固定可满足颧骨骨折固定的强度要求,是一种较好的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出以颧弓根复位作为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参照标准。方法:14例合并颧弓根骨折的颧骨复合体骨折,首先将颧弓根复位,然后固定其他的骨折线。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面型、颧骨颧弓对称度。结果:患者均切口Ⅰ期愈合;面形恢复满意、两侧对称、开闭口功能正常11例;面形恢复两侧基本对称,开闭口功能正常3例。患者额部和头皮感觉异常2例;头皮秃发瘢痕〉0.5cm者1例。结论:颧弓根首先复位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参照意义,可以依据颧弓根的固定恢复颧弓宽长度及准确复位颧骨。  相似文献   

8.
颧弓骨折辅助复位固定钳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颧弓由颧骨的颞突和颞骨的颧突连接构成,较细窄薄弱且突出于面侧部,易受到外力打击发生骨折,颧弓骨折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颧弓骨折可采用不同的复位方法[1]。单纯性颧弓骨折常采用牵拉复位,其中消毒巾钳牵拉复位简单实用,复位效果好,应用较普遍,但对复位后的固...  相似文献   

9.
以颧蝶缝为标准复位颧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以颧蝶缝为标准和采用常规方法复位颧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Zingg分类的B型和 C型骨折55例,分别采用以颧蝶缝复位和常规方法复位,术后比较面型恢复程度和X线片上颧骨颧弓的对称性。结果 36例以颧蝶缝为标准复位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面型,19例常规方法复位的患者有5例术后面型及X线片颧骨颧弓不对称。结论 颧骨骨折手术复位时,以颧蝶缝为标准,结合颧骨各突起骨折的对位对线可使颧骨准确复位,从而恢复正常的面型。  相似文献   

10.
颧骨几项非测量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描述中国汉族人群现代人头骨颧骨复合体区的非测量性状的特征。方法:利用人类学观察方法,对108副颅骨样本的颧结节、颧弓上缘形态、颧骨额突上下角进行人类学研究。结果:颧骨外形高点多表现为颧结节,出现率约为80.5%。男性颧结节出现率略高于女性;颧弓上缘形态男性和女性多表现为直线型,出现率约为46.8%,上凸型约占38.5%,下凹型最少,约占14.7%,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颧骨额突上角大多数是钝角,约占72%;其次直线型,约占14.4%;最少是锐角,约占13.6%;颧骨额突下角大多数是钝角,约占52.3%;其次是锐角,约占30%;最少的是直角,约占17.7%。结论:颧结节在水平方向上位于颧骨的中点,在垂直方向上位于眶下缘中外1/3交接处下方约1.5~2.0cm处,大约在颧骨的下1/3处,即颧骨的最突出的部位在颧骨垂直长轴的中下1/3交界处。颧弓上缘形态的分型对颧弓骨折复位有参考价值,尤其对颧弓粉碎性骨折;颧骨额突下角的大小,可作为术中颧骨骨折复位的参考,防止手术出现误诊和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