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X线和CT资料。结果:17例中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6例,周围型肺癌9例,隐匿型肺癌2例。病理类型鳞癌7例,腺癌4例,小细胞癌6例。17例均有呼吸道症状。单侧,外缘分叶、毛刺,与纵隔锐角相交,内缘脂肪线影,支气管以及肺内继发性改变,淋巴结肿大以中纵隔和肺门多见,是纵隔型肺癌多见的影像表现。结论:纵隔型肺癌有一定的特点,CT在鉴别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X线和CT资料。结果:胸片显示纵隔增宽,气管受压移位;CT可见单侧肿块,外缘分叶、毛刺,与纵隔锐角相交,内缘脂肪线影,支气管以及肺内继发性改变.淋巴结肿大以中纵隔和肺门多见。结论:X线胸片和CT相结合,大部分纵隔型肺癌都可以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周围型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CT征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CT表现的关系。方法运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并回顾性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间的关系。结果PCNA表达与瘤体大小、深分叶征、空洞、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毛刺征无关。结论周围型肺癌PCNA表达与CT征象的相关性研究,可为阐明周围型肺癌CT表现的分子机理及临床评价和治疗周围型肺癌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纵隔型肺癌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纵隔型肺癌CT资料.结果本组21例中,中央型肺癌13例,周围型肺癌6例,隐匿型肺癌2例,其中鳞状细胞癌9例,小细胞癌4例,腺癌5例,腺鳞癌及类癌各1例,2例证实为肺癌但未分类.结论综合观察多层螺旋CT轴位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在纵隔型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电视纵隔镜和CT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 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28例肺癌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颈部纵隔镜检查术23例,胸骨旁纵隔镜检查术5例。肺癌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2行新辅助化疗后再手术;对测纵隔淋巴结转移N3行放化疗;阴性者剖胸探查。结果 术前怀疑或已确诊的肺癌共28例中,纵隔镜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20例(鳞癌11例,腺癌9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8例;阳性中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2(16例)行新辅助化疗,后再手术;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M(4例)行放化疗;阴性者剖胸探查,术后病理证实肺腺癌3例、肺鳞癌1例(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与纵隔镜检查结果相符),肺炎性假瘤2例,肺结核瘤2例。28例肺癌纵隔淋巴结经CT和纵隔镜检查,分别与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对照,CT(诊断标准按淋巴结≥1.0cm为阳性)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12例,其中7例证实为转移癌,5例为淋巴结炎性反应,CT诊断纵隔淋巴结阴性16例,其中病理证实4例均为转移癌,12例为淋巴结炎性反应;纵隔镜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20例,术后病理证实20例均为转移癌;诊断8例为淋巴结炎性反应,术后病理证实其中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CT灵敏度63.6%,特异度70.6%,阳性预测值58.3%,阴性预测值75%;电视纵隔镜灵敏度95.2%.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7.5%。结论 电视纵隔镜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前分期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都大大高于CT,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搜集经临床、穿刺、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胸膜间皮瘤的X线、CT、NRI影像资料。方法:12例均摄有胸部正侧位(4例抽水后摄有水平侧卧位),8例做了CT检查,2例做了MRI检查,4例进行穿刺活栓。结果:12例胸膜间皮瘤影像学表现为:(1)X线、CT均表现闭窗征;(2)广泛性环状胸膜增厚征;(3)增厚的胸膜以壁层明显,且易侵及纵隔胸膜;(4)单发、多发胸膜结节征;(5)MRI:肿瘤在T1WI图像上表现为中等信号,在T2WI图像上其信号强度稍有增高。结论:通过对胸膜间皮瘤影像学征象的研究。对首次正确诊断及提供治疗方案的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7.
肺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的CT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的CT征象及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方法回顾分析1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CT征象,并与5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CT征象对照。结果肺炎性假瘤多呈圆形,位于肺外围或胸膜下,主要表现有散在结节征(31.58%)、桃尖征(31.58%)和平直征(21.05%),纵隔淋巴结肿大少见(5.26%);周围型肺癌多呈结节状,主要表现分叶征(55.77%)、毛刺征(40.38%)、血管集束征(50%)和胸膜凹陷征(48.08%),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5385%)。结论多种CT征象综合有助于肺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和提高肺炎性假瘤术前CT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张立志 《吉林医学》2010,31(15):2288-2288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CT影像表现。方法:收集经临床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周围性小肺癌46例,并对其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周围型小肺癌中,细支气管肺泡癌23例、小细胞癌7例、低分化腺癌12例、鳞癌4例。X线片表现为小结节状或斑片状;CT表现为小结节状、斑片状、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边缘毛刺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结论: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和边缘毛刺征是周围型小肺癌的最重要征象,是影像学诊断的特征性指标;空泡征和血管集束征对诊断周围型小肺癌也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杨春静  是德海  李春莉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881-1882,1884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病理证实的小细胞肺癌的CT特征。结果:58例SCLC中,中央型SCLC 49例(84.5%),以肺门或纵隔旁实性肿块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的CT特征表现,支气管阻塞征象出现较晚。多数周围型小细胞肺癌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结节或肿块影。结论:小细胞肺癌多表现为中央型,认识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特征有助于及时确立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在纵隔型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纵隔型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纵隔型肺癌CT资料.结果 本组15例中,中央型肺癌11例,周围型肺癌4例,病理类型鳞癌9例,小细胞癌4例,腺癌 2例.结论 综合观察多层螺旋CT轴位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在纵隔型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程世德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3):3098-3099,3101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提高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周围型小肺癌CT表现有深分叶征21例,细小毛刺征18例,空泡征5例,空气支气管征4例,磨玻璃征4例,血管集束征6例,胸膜凹陷征7例。结论: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结合临床全面分析,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纵隔型肺癌与良性纵隔肿瘤的X线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癌的局部蔓延主要经支气管粘膜下浸润,可进而向支气管外肺实质或向纵隔、胸膜等处浸润生长。而肺癌中的小细胞癌和未分化癌早期则侵入淋巴道转移,并直接侵入纵隔,形成纵隔型肺癌,此时呼吸道症状可不明显,原发病灶较小而不易察觉,或病灶与纵隔块影重叠,常酷似良性纵隔肿瘤,但纵隔型肺癌和良性纵隔肿瘤之治疗方针及预后完全不同。为此,我们收集表现为病变阴影与纵隔不能分离、基底部较宽、肿块边缘光滑或大部规则无明显毛刺,与纵隔夹角为钝角,经手术或病检证实的纵隔型肺癌36例与原发性良性纵隔肿瘤106例(包括  相似文献   

13.
彭文斌 《中外医疗》2008,27(27):126-126
目的 分析纵隔型肺癌的X线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减少误诊,为临床提供准确的信息.方法 对我院32例纵隔型肺癌的X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32例志者,手术和病理证实中央型肺癌18例,周围型肺癌12例,隐匿性肺癌2例;病理类型:鳞癌13例,康癌9例,小细胞癌10例;发病部位:右肺上叶14例,右肺下叶6例,左肺上叶6例,左肺下叶6例.X线诊断误诊为结核球3例,误诊为纵隔肿瘤6例.结论 明确纵隔型肺癌的诊断,综合分析病史,害切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以及运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辅以必要的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厉钢民 《吉林医学》1999,20(5):304-304
12例肺癌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早期在肺部X线表现与肺部炎性改变很类似,均表现为片状边缘模糊影,经手术、病理和跟踪复查确诊为肺癌。为避免误诊,做到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我们将12例肺癌患者的肺部X线表现归纳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在12例肺癌患者中,男7例,女性5例,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48.5岁,均有咳嗽、咯痰、胸痛、时有痰中带血、发热等症状。伴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者2例,肺结核1例,骨、胸膜、纵隔转移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特点、病理诊断途径及其结果,以加强对本病的病理基础与影像表现关系的认识。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小细胞肺癌51 例,对其CT表现进行全面回顾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以中央型占绝大多数;瘤组织密实,界缘清,内缘常与纵隔肿物相融合;以肺门或纵隔旁肿块伴纵隔影增宽为其主要的CT特征表现。结论:病理检查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诊断阳性率,认识小细胞肺癌的影像特征表现有助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6.
孤立型肺泡癌的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型肺泡细胞癌(BAC)15例,术前均行CT扫描,并对CT表现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为周围型,胸片上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孤立性结节影,CT表现;病灶为圆形,类圆形,边缘毛糙,有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空泡征等。认为薄层CT扫描有助于BA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冯红梅 《当代医学》2011,17(1):58-58
目的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现收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及细胞学证实的小细胞肺癌180例进行分析、以总结出小细胞肺癌的X线及CT表现,从而提高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180例均有CT或X线检查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X线及CT表现为肺门或纵隔边界清楚分叶状肿块影108例,表现为肺内病灶呈结节状或分叶肿块状影45例,表现为阻塞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张22例,表现为中量或少量积液,纵隔未见明确移位5例。肺转移100例,脑转移5例,肝转移7例,肋骨转移3例,胸膜转移10例。结论小细胞肺癌以肺门纵隔肿块(即中央型)最为多见,阻塞症状较轻,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发生转移,早诊断早治疗极为重要,CT及X线检查对小细胞肺癌诊断有极为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朱钧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3):147-147
目的:对80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的CT片回顾分析,探讨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应用。结果:8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2cm 68例,≤2cm 12例。有分叶征62例,毛刺征68例,空洞12例,空泡及支气管充气征5例,钙化少见,胸膜凹陷征28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20例,周围结构浸润和肺内转移6例。结论:若CT发现肺部周围结节或肿块有分叶、毛刺及胸膜凹陷征等应考虑为肺癌。如果同时发现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和(或)周围组织结构被侵犯则更有助于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认识肾细胞癌的CT诊断及分期,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CT检查对肾细胞癌极为敏感,本组CT诊断肾细胞癌9例,正确率90%,误诊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CT分期与病理符合者8例,符合率80%,典型肾细胞癌CT表现为平扫肾实质性肿块,肾轮廓变形隆起,增强扫描肾实质明显强化而肿瘤中心区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结论:根据肾细胞癌的典型表现,CT不仅可以作出准确诊断,而且对肾癌进行术前CT分期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18F-PET-CT显像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ET-CT显像在判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肺癌患者在手术前CT、PET、PET-CT显像结果。67例肺癌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手术共取出不同大小淋巴结319枚,其中转移淋巴结68枚,且所有取出淋巴结均经病理证实。以病理结果作为标准,分析CT、PET、PET-CT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分别计算CT、PET、PET-CT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并对CT、PET、PET-CT的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CT、PET、PET-CT判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分别为74.6%、80.9%、88.7%;61.8%、80.9%、86.8%;78.1%、79.4%、89.2%;43.3%、53.4%、68.6%;88.3%、93.4%、96.1%。CT诊断纵隔淋巴结的准确率低于PE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T-CT诊断的准确率高于PET,P<0.05。结论:PET-CT显像对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