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妍妍 《中外医疗》2008,27(27):1-3
目的 撂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血压昼夜节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忘者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3组:PP1组(脉压<51mmHg),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消失,为非杓形组,共60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形组,测量颈动脉弗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 随着脉压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非杓形组夜间收墙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级明显高于杓形组(P<1<0.05). 结论 脉压增大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消失,为非杓形组,共60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形组,测量颈动脉弗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 随着脉压增高,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非杓形组夜间 墙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级明显高于杓形组(P<1<0.05). 结论 脉压增大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  相似文献   

2.
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大动脉顺应性降低,常具有收缩压高、脉压差大的特点,而近年来有关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随访结果表明,脉压增大是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度增高标志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动态脉压与脑卒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肾损害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芳 《中华医护杂志》2006,3(2):125-12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脉压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78例,按脉压(PP)水平分为〈50mmHg、50—59mmHg、60—69mmHg及≥70mmHg4组,分析PP与尿素氮、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24h尿蛋白定量的关系。结果随着PP的增大,Ccr明显降低,Scr及24h尿蛋白定量明显增加,不同脉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增大,可促进肾脏损害,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脉压也是预测肾脏损害有价值的指标,控制脉压可以减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间的关系。方法监测4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全天平均脉压差(PP),以PP 60 mmHg为界分为两组。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E/A值)、左室质量指数(LVM I)、相对室壁厚度(RWT)、颈动脉各段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各段阻力指数(R I)。观察不同脉压差对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PP≥60 mmHg组与PP<60 mmHg组比较,E/A值下降(P<0.05),IMT增高(P<0.05),R I明显增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P与IMT左侧颈内动脉及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R I双侧颈总动脉呈明显相关(r分别为0.346、0.341、0.557、0.518,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增大,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间的关系.方法 监测4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全天平均脉压差(PP),以PP 60 mmHg为界分为两组.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E/A值)、左室质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颈动脉各段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各段阻力指数(RI).观察不同脉压差对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PP≥60 mmHg组与PP<60 mmHg组比较,E/A值下降(P<0.05),IMT增高(P<0.05),RI明显增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P与IMT左侧颈内动脉及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RI双侧颈总动脉呈明显相关(r分别为0.346、0.341、0.557、0.518,P均<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增大,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脉压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选择143例60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及心电图检查,样本平均动脉压(MAP)〈113mmHg,≥113rnutHg分为两组,再以脉压≤60mmHg,〉60mmHg分为两个组。结果随着脉压增加,心肌肥厚,心电图异常均逐渐增加,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心电图的相关性较密切。  相似文献   

7.
刘卫星  徐林莉 《当代医学》2009,15(32):80-8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156例,分为A组(脉压差〉60mmHg组)和B组(脉压差40~60mmHg组),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内膜厚度,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差〉60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60mmHg的患者(P〈0.05)。统计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中层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老年高血压脉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关系。方法 将13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3组: PP1组(脉压<51 mmHg ) , PP2组(脉压51~65 mm Hg) , PP3组(脉压>65 mm Hg) ,分别测定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程度。结果 随着脉压增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提高, PP3>PP2>PP1 (P<0.05)。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脉压高低密切相关, 严格控制脉压可能有助于减缓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ABI)及血清胆红素(TBIL)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将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ABI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34例(ABI〉1.0),B组26例(ABI≤1.0),分别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和颈动脉斑块。结果A组的TBIL、DBIL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的颈动脉斑块分级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ABI、TBIL、DBIL可作为评价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大动脉顺应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心电图的关系。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门诊和住院治疗的14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A组出现异常心电图66例,B组出现异常心电图42例,C组10例中出现异常心电图4例,A组的异常率较高,C组的异常率较低,主要的心电图异常以ST-T改变为主。结论:脉压作为评价高血压发病风险与降压效果的重要指标,治疗除有效降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之外,同时还需积极缩小脉压(P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测定1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血清肌酐(Cr)、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脂水平,按颈总动脉平均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UA水平。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UA、空腹血糖和血脂的关系。结果: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血UA含量依次增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中血UA和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关系,血尿酸增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对血尿酸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肌酐清除率(Ccr)的关系。方法测定14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体重、血肌酐等指标,通过Cockcroft-Gault方程计算Ccr,对脉压与Ccr进行多元相关分析。结果脉压与Ccr呈负相关(P<0.01);扣除年龄因素影响后,脉压与Ccr仍呈负相关(P<0.01)。结论脉压是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脉压增宽可减少Cc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脉压差(PP)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检测的意义。方法应用超声方法对49例老年EH患者(合并脑梗死)及35例老年EH患者(排除合并脑梗死)检测其IMT。结合患者血压及脉压差(PP)情况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老年EH患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及PP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IMT随PP增加而增加,IMT与PP呈显著正相关,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IMT与PP相关系数分别为0.791,0.554,所有患者IMT与PP之间相关系数为0.721。结论脑梗死患者IMT显著增加,与PP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和PP监测老年EH患者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状态。便于判断病程及顸后。  相似文献   

15.
沈静 《中外医疗》2010,29(15):36-37
目的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测定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探讨血尿酸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颈动脉粥样硬程度与血尿酸水平有关。结论血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有相关性,血尿酸升高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对血尿酸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构型(LV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106例,按Ganau分类法分为4型:正常构型(Ⅰ组)28例、向心性重构(Ⅱ组)32例、向心性肥厚(Ⅲ组)26例及离心性肥厚(Ⅳ组)2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美国超声协会推荐的方法测量室间隔(I 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 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结果:颈总动脉的I MT在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呈递增趋势,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Ⅲ组、Ⅳ组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Ⅱ组与Ⅰ组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各组CA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变化与颈总动脉I MT基本一致;同时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间有显著正相关(r=0.5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构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60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6例,按动态脉压指数水平分为3组:脉压指数≤0.40组(44例),脉压指数0.41~0.50组(56例),脉压指数≥0.51组(46例)。3组患者均化验血清肌酐,行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颅脑CT和(或)MRI检查;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h平均收缩压(24hMSBP)、24h平均舒张压(24hMDBP)、24h平均脉压(24hMPP)、脉压指数、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E峰)及舒张晚期左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A峰)比值(E/A)、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3组患者左室肥厚、脑损害、肾功能损害及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压指数0.41~0.50组及脉压指数≥0.51组以上指标患病率与脉压指数≤0.4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压指数≥0.51组以上指标患病率与脉压指数0.41~0.5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压指数≥0.51组LVEF〈50%患病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A〈1的患病率与脉压指数≤0.40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动态脉压指数与心脑肾及颈动脉损害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增大与靶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动态脉压指数可以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