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分析。方法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90例ASA为Ⅰ~Ⅱ级的上肢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A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B组)、传统组(C组),各组30例。对三组患者进行麻醉穿刺操作时间、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Bromage改良法、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评价。结果 A组平均操作时间(4.7±0.9)min,B组为(3.5±0.7)min,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平均操作时间(6.8±4.7)min,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出现2例声音嘶哑,3例误穿血管,1例血肿;A组与B组痛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阻滞完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B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药后15min、30min,A组和B组运动阻滞程度3级、4级、5级总例数明显多于C组,C组与A组、B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麻醉优良率为100.00%,C组麻醉优良率73.33%,与A组、B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可以提高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成功率,缩短神经痛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操作时间,加快运动阻滞程度,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拟行上肢手术老年患者40例,采取产生随机种子数的方法分为A组: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穿刺成功后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AstraZeneca AB,100 mg/10 ml).观察并记录患者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评估患者麻醉阻滞效果,并记录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尺神经阻滞时间较B组短[(10.58±9.79) minvs.(19.45±7.8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A组桡神经阻滞时间快于B组[(5.98±6.84)min vs.(8.46±6.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快[(2.55±2.31)min vs.(7.74±4.0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在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上,A组患者起效时间较B组快[(1.71±1.43) min vs.(4.30±2.2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组麻醉效果优率明显高于B组(95% vs.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A组患者未出现麻醉相关不良反应,B组有1例患者出现穿破血管形成血肿,1例患者阻滞失败改全身麻醉.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能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效果的同时减少盲探操作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中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上臂骨折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10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行上臂骨折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1原则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3组均采取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A组给予0.33%罗哌卡因,B组给予0.4%罗哌卡因,C组给予0.5%罗哌卡因。比较3组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 A组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B组>C组(P<0.05);A组肌皮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B、C组(P<0.05),但B、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率B、C组(P<0.05),但B、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时、手术时、术毕时,3组HR、MAP均高于神经阻滞前(P...  相似文献   

4.
余昌伟  陈金保 《安徽医药》2018,39(2):182-185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实行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上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盲探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效果(优良率),臂丛各神经分支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完善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手术过程中,阻滞效果96.67%,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臂丛各神经起效时间与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阻滞完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上肢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来某院就诊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主要研究目标,选出54例。以密封信封不透光法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麻醉,对照组接受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观察组采取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比麻醉前后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和临床各项指标。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手术治疗中选择超声引导下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更可靠、安全,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小,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比较罗哌卡因复合2.5 mg或5 mg地塞米松对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阻滞的效果。方法 2018年5月—2019年7月在中部战区总医院行肱骨下段手术治疗患者90例,随机数法分成D2.5、D5及C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入路臂丛阻滞,D2.5、D5、C组分别给予罗哌卡因150 mg复合地塞米松2.5 mg、5 mg、生理盐水。记录患者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术后第1次需要镇痛药物时间(感觉阻滞时间)和运动阻滞时间。同时记录患者术后48 h内帕瑞昔布钠和盐酸羟考酮的使用剂量及术后12、24、48 h静止和活动下疼痛数字评分(NRS)。结果 3组间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5、D5组术后第1次需要镇痛药物时间、运动阻滞时间显著长于C组(均P<0.01)。术后48 h内D2.5组帕瑞昔布钠和D5组盐酸羟考酮的剂量低于C组(均P<0.05)。术后12 h,D2.5、D5组静止和活动下NRS显著低于C组(均P<0.01);D2.5、D5组术后血糖值高于C组(均P<0.01),D2.5、D5组术后血糖值高于术前(均P<0.01)。结论 2.5 mg和5 mg地塞米松等效能延长罗哌卡因经锁骨上入路臂丛阻滞时间和患者术后第1次需要镇痛药物时间。  相似文献   

7.
蒙丽宇  招国宝 《中国当代医药》2013,(17):107-108,112
目的研究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患者上肢手术中的神经阻滞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6—60岁,无明显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斜角肌间沟法组(A组)、腋路法组(B组)、肌间沟-腋路联合法组(C组)。3组均使用0.5%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混合局麻药液25~40mL。比较3组间阻滞效果、阻滞持续时间、不良反应情况及麻醉满意度。结果臂丛各支神经阻滞完善时间C组短于A、B组,且阻滞时间显著延长,主要分支阻滞完善率C组高于A、B组,C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阻滞满意度提高。结论肌问沟一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法阻滞效果完善,可以满足各种上肢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0月在我院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部手术患者共16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将所选患者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各40例,A组给予0.25%...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高频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有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1%利多卡因加0.37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的最小容量.方法:择期行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若干例,分为若干组(组数根据临床进展决定),每组10例.采用高频超声行腋路臂丛神经扫描,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进针到目标神经,经神经刺激器引出相应的肌肉运动,确认目标神经后,分别在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肌皮神经周围注入预定药量.第一组容量为每点10.0 mL(10.0 mL组)上述局麻药的混合液.分别观察10例患者四条神经阻滞的效果,如果10例患者各神经阻滞均完善,则第二组患者局麻药的容量在此基础上减半,为每点5.0 mL(5.0 mL组).如果5.0 mL组患者各神经阻滞均完善,则第三组患者局麻药的容量在此基础上再减半,为每点2.5ml(2.5 mL组).如果5.0 mL组患者各神经阻滞的完善率不能达到100%,则第三组患者的容量为第一组和第二组容量的中位数,即每点7.5 mL(7.5 mL组).如此反复进行,直到相邻容量组之差小于等于0.5 mL,得出最小容量为止.观察并记录麻醉操作时间,不同容量组四条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持续时间以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结果:10.0mL组、7.5 mL组、6.2 mL组及5.6 mL组各组10例患者阻滞均完善.5.3 mL组和5.0 mL组10例患者各有2例患者麻醉后30 min阻滞效果未达到手术要求,在超声引导下经锁骨下行第二个臂丛神经阻滞后完善.不同容量的各组麻醉操作时间相似,平均麻醉操作时间为8.4 min.每条神经起效时间和麻醉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高频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各神经点有效神经阻滞局麻药的最小容量为5.6 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改良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远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对2011年1月—2013年7月采用改良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35例肱骨干中远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从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桡神经损伤情况、临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肘关节伸屈活动范围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等方面对两种入路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1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个月,前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133.15±10.0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13.68±22.41)mL,术中发生3例桡神经损伤(3/19),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4.00±1.21)周,术后1年肘关节平均活动范围:屈曲(129.74±8.11)°,伸直(4.21±1.23)°,术后1年肘关节MEPS功能平均评分(84.37±6.53),改良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107.81±9.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63.75±17.46)mL,术中发生1例桡神经损伤(1/16),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3.84±1.07)周,术后1年肘关节平均活动范围:屈曲(133.75±6.31)°,伸直(4.63±1.09)°,术后1年肘关节MEPS功能平均评分(86.44±8.02),改良外侧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桡神经损伤方面优于前外侧入路组(P<0.05),而改良外侧入路组在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肘关节伸屈活动范围与肘关节MEPS功能评分方面与前外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外侧入路相对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肱骨中远段骨折更加简单而安全,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何秀莉  郑军  张海亮 《中国医药》2014,(7):1006-1008
目的观察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将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上肢手术需要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采用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5 ml+芬太尼0.1 mg对照组采用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5 ml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手术开始切皮时及术后2、6、12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结果试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20±0.25)min比(4.50±0.97)min],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9.2±1.6)min比(5.1±1.2)min] ,术后2、6、12 h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4.12±1.24)分比(5.63±1.23)分,(5.27±2.14)分比(7.34±1.42)分,(6.34±2.23)分比(8.35±2.15)分] (均P<0.05)。结论芬太尼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106例行上肢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各53例。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实验组患者应用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3.87±1.42)min短于常规组的(6.23±2.21)min,神经阻滞持续时间(363.89±39.79)min长于常规组的(243.67±28.4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77%低于常规组的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良率96.23%高于常规组的8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常规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进行对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具有麻醉快速起效、麻醉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严明  沈跃华  周薇  李祖阁 《中国医药》2014,(8):1221-1225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地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将单侧前臂手术患者60例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1%盐酸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25 ml),试验组应用地塞米松10 mg+地佐辛0.1 mg/kg+ 1%盐酸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25 ml),肌间沟法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前和麻醉后5、10 min记录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观察2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维持时间.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镇痛效果,记录术后镇痛药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分别为(2.8±2.3)、(8.2 ±2.0)min,与对照组[(4.2±2.7)、(15.3±2.6) 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麻醉维持时间为(560±121)min,明显长于对照组[(251±110)min] (P <0.05);试验组术后12、24、36、48 h VAS评分分别为(3.1±1.2)分、(3.2±1.1)分、(2.2±1.4)分、(2.0±1.2)分,与对照组[(7.2±1.6)分、(6.5±1.3)分、(5.8±1.3)分、(4.9±1.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镇痛药使用率试验组(10.0%,3/30)明显低于对照组(86.7%,26/30) (P <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2组恶心、呕吐和嗜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复合地佐辛能明显增强臂丛神经的镇痛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较低容量左布比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ASAⅠ~Ⅲ级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和全身麻醉组,每组各30例。阻滞局麻药使用0.25%左布比卡因,在超声引导定位下,分别阻滞正中、尺、桡以及肌皮神经,总量20mL。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观察术后1、2、4、12、24h的疼痛情况。结果与全身麻醉组比较,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患者术后1、2、4h均获得较低的VAS评分(均为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使用20mL的0.25%左布比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128例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采用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对照组63例,仅使用罗哌卡因。对比两组产妇的术后心率、血压变化、疼痛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观察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麻醉30 min后血压、心率控制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疼痛评分为(4.4±1.7)分,对照组为(7.8±1.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Apgar评分优于对照组[(9.7±0.6)vs.(7.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联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宫产,可以增强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起效时间,延长感觉阻滞作用时间,可更好地控制产妇的心率和血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对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拟在肋间神经阻滞下行乳房病损切除术的女性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成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20例:A组患者于肋间神经阻滞前5min静脉推注布托啡诺20μg/kg,B组于肋间神经阻滞前5min静脉推注安慰剂(生理盐水)。两组均施行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对术中麻醉满意程度进行评价,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于术后1、4、12、24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结果术中麻醉满意程度A组优于B组,术后4、12h时疼痛评分A组显著低于B组(P〈0.05),麻醉维持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静脉推注布托啡诺具有一定的超前镇痛效果,能够增强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麻醉药复合地佐辛对臂丛神经阻滞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地佐辛组(D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超声仪的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C组患者给予局麻药30 ml,D组混合局麻药中加入地佐辛10 mg.观察两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感觉阻滞恢复后2h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头昏、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情况.结果 术后D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为(7.1±1.1)h,长于C组的(4.5±0.8)h(t=10.47,P<0.01);D组患者感觉神经恢复后2h的疼痛VAS评分为(1.7±0.7)分,低于C组的(3.9±1.0)分(=9.87,P<0.01);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现象.结论 麻醉药复合地佐辛行臂丛神经阻滞,能延长阻滞持续时间,改善术后镇痛效果,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浓度局部麻醉药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上肢复杂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根据其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和联合组(30例),其中两组患者用药量相同,对照组患者在较高浓度下行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组患者在较低浓度下行肌间沟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组患者麻醉阻滞优良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麻醉后10、40 min,术毕10 min阻滞效果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局部麻醉药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在不增加药量的基础上,麻醉阻滞率大大提高,麻醉效果好,且并不增加麻醉并发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