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耐硼替佐米的骨髓瘤细胞的作用以及对Notch1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将姜黄素、硼替佐米及姜黄素+硼替佐米作用于骨髓瘤细胞系RPMI8266、U266、耐5 nmol/L硼替佐米的RPMI 8266(RPMI8226-V5R)、耐5 nmol硼替佐米的U266(U266-V5R)及骨髓瘤CD138+浆细胞,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利用notch1抑制剂DAPT及RNA干扰技术抑制细胞内notch1表达,重复上述实验。结果:与单药组相比,联合作用组可进一步抑制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凋亡,增强对Notch1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P0.05);而抑制Notch1可以减少细胞的增殖,并增加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论:姜黄素能够增强骨髓瘤细胞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此作用可能与Notch1受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三氧化二砷与硼替佐米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株RPMI822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三氧化二砷与硼替佐米联合应用对RPMI822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药物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情况及各药物组处理前后的细胞表面死亡受体4(death receptor 4,DR4)和死亡受体5(death receptor 5,DR5)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药物组Bcl-2、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和PARP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三氧化二砷与硼替佐米联合组对RPMI8226细胞生长抑制明显高于三氧化二砷单药组,细胞凋亡率均较三氧化二砷单药组明显增多,细胞表面DR4和DR5表达明显增高。与三氧化二砷或硼替佐咪单药组相比较,联合用药组RPMI8226细胞Bcl-2表达下调明显,而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表达上调明显。结论硼替佐米可以增加RPMI8226细胞对三氧化二砷诱导凋亡的敏感性,这可能与Bcl-2的表达下调及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和PARP蛋白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β-连环素(β-catenin)与骨髓瘤细胞系对硼替佐米(Bortezomib)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以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CZ-1、NCI-H929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锥虫蓝拒染法及改良四呷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Annexin V及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RT-PCR及Western blot法比较硼替佐米、2-甲氧基雌二醇(2-methoxyestradiol,2ME2)单药或联合处理后,不同细胞系胞质内β-连环素的表达及变化,分析β-连环素表达水平与骨髓瘤细胞系对硼替佐米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β-连环素蛋白在不同骨髓瘤细胞系的基础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RPMI8226、CZ-1、NCI-H929细胞,对应的硼替佐米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9.8±0.6)、(24.7±0.4)、(8.4±0.2)nmol/L;硼替佐米(0、1、5、10 nmol/L)单药处理后,各细胞系β-连环素蛋白水平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升高,而相应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与硼替佐米(5 nmol/L)单药处理组相比,硼替佐米(5 nmol/L)联合2ME2(1 μmol/L)处理后,RPMI8226、CZ-1及NCI-H929细胞胞质β-连环素蛋白水平分别降低64.03%、52.56%和51.48%,凋亡细胞比例分别增加8.00、1.86、1.19倍.结论 β-连环素表达水平较高的骨髓瘤细胞系对硼替佐米敏感性较低;小剂量2ME2联合硼替佐米可降低β-连环素水平,增强骨髓瘤细胞系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新一代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BH589单药或者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的抗瘤效应。采用MTT法检测LBH589(10、20、50 nmol/L)及50 nmol/L分别联合硼替佐米(10、20 nmol/L)作用于人多发性骨髓瘤MM1R细胞24,48 h后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BH589对MM1R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分析LBH589(10、20、50 nmol/L)作用MM1R细胞24 h后组蛋白H4乙酰化的程度。结果表明,LBH589单药及与硼替佐米联合均能够抑制MM1R细胞增殖,并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MM1R细胞经药物作用48 h后,G0/G1期细胞逐渐增多,G2/M期及S期细胞逐渐减少,细胞阻滞在G0/G1期,同时可见MM1R细胞的凋亡率增加,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且LBH589与硼替佐米联合作用均较单药作用更加明显(均P<0.001);Western blot分析显示,不同浓度LBH589作用MM1R细胞24 h后组蛋白H4乙酰化的程度上调,呈浓度依赖性。结论:LBH589能够抑制MM1R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且与硼替佐米联合对骨髓瘤细胞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一代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BH589单药或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以MM细胞系U266细胞及地塞米松耐药细胞系MMlR细胞为对象,不同浓度LBH589或LBH589与硼替佐米联合作用上述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 blot分析组蛋白H4乙酰化程度及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Bcl-X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caspase-3、APAF-1以及TOSO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LBH589(0、10、20、50 nmol/L)单药及其50 nmol/L LBH589与硼替佐米(10、20 nmol/L)联合均能够抑制U266和MM1R细胞增殖,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且LBH589与硼替佐米联合组抑制作用均较单药组明显(P值均<0.05);MM1R细胞G0/G1期比例分别为36.60%、46.50%、51.40%、57.10%、75.48%、79.73%,凋亡率分别为5.27%、31.41%、39.78%、44.07%、73.60%、83.27%,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LBH589与硼替佐米联合组作用均较两者单药组明显(P值均<0.05);MM1R细胞组蛋白H4乙酰化程度和PARP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上调,而Bcl-X蛋白表达水平则逐渐下调,变化呈剂量依赖性(P值均<0.05);MM1R细胞caspase-3、APAF-1基因表达水平逐渐上调,而TOSO基因表达水平则逐渐下调,变化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值均<0.05).结论 LBH589能够抑制MM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对耐药细胞具有抗耐药作用,同时与硼替佐米联合应用对MM细胞有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及逆转耐药机制涉及多个基因的表达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甲氧基雌二醇(2-ME2)联合硼替佐米的抗多发性骨髓瘤(MM)效应及与聚集小体(aggresome)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MM细胞系RPMI 8226、NCI-H929、U266、SKO-007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硼替佐米单药或联合2-ME2处理,通过等效应线图法分析两者是否具有抗MM协同效应;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在同一组细胞群中研究聚集小体阳性和阴性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①硼替佐米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显著提高聚集小体阳性细胞比例,且聚集小体几乎全部出现于非凋亡细胞中.②等效应线图法分析显示一定浓度范围的硼替佐米与2-ME2联合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③硼替佐米与2-ME2联合应用后聚集小体阴性的凋亡细胞显著增多而聚集小体阳性的非凋亡细胞明显减少.在RPMI 8226及U266细胞中,硼替佐米单药与联合用药组相比,聚集小体阴性的凋亡细胞分别由(14.5±2.6)%及(20.1±2.9)%增加至(80.7±6.9)%及(71.6±6.2)%;聚集小体阳性的非凋亡细胞分别由(75.3±5.7)%及(69.1±8.6)%减少到(13.8±3.8)%及(19.5±4.2)%.结论 硼替佐米诱导生成的聚集小体对MM细胞具有保护作用;2-ME2通过抑制聚集小体途径可以显著增强硼替佐米的抗MM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硼替佐米单用及与三氧化二砷(As_2O_3)、地塞米松(DXM)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KM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讨As_2O_3能否增强硼替佐米、DXM的抗MM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硼替佐米单用及与As_2O_3、DXM联合应用对KM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其IC_(50)值.采用细胞形态学、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片段观察硼替佐米对KM3细胞凋亡的影响,An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硼替佐米联合As_2O_3、DXM后KM3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硼替佐米、As_2O_3及DXM对KM3细胞增殖抑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IC_(50)值分别为0.27、3.10、8.01 μmol/L;硼替佐米联合As_2O_3及DXM对KM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硼替佐米联合As_2_O3或DXM[(34.51±0.51)%对(25.39±0.90)%;(34.51±0.51)%对(23.80±0.78)%].0.25μmol/L硼替佐米与KM3细胞共孵育48 h后,KM3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DNA电泳呈现梯形条带,Annexin V阳性细胞比例增高;硼替佐米联合As_2O_3、DXM组的KM3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硼替佐米联合DXM组.结论 在体外,硼替佐米能够抑制KM3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硼替佐米联合As_2O_3及DXM对KM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显著增强;As_2O_3可增强硼替佐米、DXM对KM3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伊马替尼衍生物TEB-415和伊马替尼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U226,H929,RPMI8226,MM1R和MM1S增殖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改良伊马替尼的化学基团,合成了伊马替尼的衍生物TEB-415。以不同浓度的TEB-415,伊马替尼和硼替佐米处理U226,H929,RPMI8226,MM1R和MM1S细胞72 h,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水平,观察细胞形态,并计算IC_(50)。结果:TEB-415可显著抑制H929和RPMI8226骨髓瘤细胞的活力。TEB-415浓度0.1 nmol/L时,50%H929细胞死亡,而伊马替尼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0.123 mol/L,硼替佐米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0.03 nmol/L。TEB-415浓度11.9 mol/L时,50%RPMI8226骨髓瘤细胞死亡,而伊马替尼浓度达到12.8mol/L时,细胞仍然状态良好。结论:TEB-415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H929的杀伤能力远远强于伊马替尼,仅次于硼替佐米。TEB-415对伊马替尼不敏感的RPMI8226细胞,仍然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联合硼替佐米对骨髓瘤细胞株增殖、凋亡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水平的影响。硼替佐米、As2O3单用及联合处理RPMI8226、CZ-l、NCI-H929骨髓瘤细胞株48小时后,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活细胞比例,用改良的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比例,免疫印迹法比较用前药后β-连环蛋白的水平。结果表明:硼替佐米对RPMI8226、CZ-l、NCI-H929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6.9、20.7、6.8nmol/L;As2O3(1μmol/L)联合硼替佐米(5nmol/L)作用后,活细胞比例分别由88.99%、72.23%、51.06%降至54.01%、39.59%、25.00%(p〈0.05),凋亡细胞比例由(11.1±0.1)%、(26.8±1.7)%、(36.8±5.5)%增加为(36.1±2.2)%、(60.4±3.8)%、(76±5.6)%,两组Q值介于增强与明显增强之间(1.198-3.75)。联合用药组RPMI8226、CZ-l、NCI-H929胞浆β-连环蛋白水平与单药组相比,分别下降24.15%,31.85%,33.72%。结论:As2O3能增强硼替佐米对骨髓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降低β-连环蛋白表达水平,提高骨髓瘤细胞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硼替佐米是首个进行临床研究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已应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及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同时Mitsiades[1]和Ma等[2]体外实验证实硼替佐米与阿霉素联合处理MM细胞具有协同作用,而硼替佐米与阿霉素联合对霍奇金淋巴瘤(HL)有无协同作用未见报道.为研究硼替佐米对HL的抗肿瘤作用,我们观察了硼替佐米对HL细胞株L428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同时观察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对L428细胞的协同作用,并对其凋亡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观察多西他赛对人骨髓瘤细胞系RPM1822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采用MTT法检测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率,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多西他赛对骨髓瘤细胞形态的影响,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瘤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半定量RT-PCR检测多西他赛对B观-2、caspase-8及caspase-3mRNA表达影响,Westernblot法检测多西他赛作用前后骨髓瘤细胞BCL-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0.25-8.0μg/ml终浓度的多西他赛均可抑制RPM18226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时间(r=0.927)和浓度(r=0.726)依赖性;多西他赛处理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排列紊乱,高倍镜可见凋亡细胞,偶见坏死细胞;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典型凋亡改变以及少数坏死细胞;多西他赛可明显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P〈0.01),主要将细胞阻滞于G2/M期(P〈0.01),作用48h时BCL-2mRNA与BCL-2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caspase-8、caspase-3mRNA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多西他赛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可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其诱导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激活细胞内、外源性凋亡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米托蒽醌对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将米托蒽醌作用于骨髓瘤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半定量RT-PCR检测BCL-2、BAX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和caspase-3 mRNA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米托蒽醌可抑制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时间(r=0.924)和浓度(r=0.947)依赖性增强。米托蒽醌作用24 h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米托蒽醌组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细胞形态变得不规则,可见凋亡细胞;在48 h后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典型凋亡改变,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在米托蒽醌组RPMI8226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米托蒽醌作用48 h后,在低浓度1.0μg/ml组RPMI8226细胞阻滞于G2/M期(P〈0.05),在高浓度2.0μg/ml组RPM I8226细胞阻滞于S期(P〈0.05);米托蒽醌作用48 h,BCL-2 mRNA与BCL-2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BAX、caspase-3mRNA及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米托蒽醌可诱导RPM I8226细胞凋亡,此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激活细胞内、外源性凋亡的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沉默AnnexinⅡ(A2)基因对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影响。方法采用A2siRNA转染人骨髓瘤RPMI8226细胞后应用real-timePCR和流式细胞术鉴定干扰效果。MTT法检测A2siRNA对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A2siRNA组较阴性对照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在24h、48h、72h分别为16.87%±3.97%,34.92%±4.15%,39.62%±5.67%vs-8.93%±9.67%,-5.98%±2.56%,3.85%±5.48%(P〈0.05),A2siRNA可对RPMI8226细胞增殖起抑制作用。结论SiRNA沉默A2基因可抑制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DNA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古曲霉素A(TsA)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DLC-1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5-Aza-cdR及TsA单独或联合作用于RPMI8226细胞系,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药物作用后DLC-1基因表达情况,EusA检测药物作用后RhoA及Rac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5-Aza-cdR及TsA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具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5-Aza-cdR及TSA单药组比较,联合用药组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RPMI8226细胞DLC-1基因微弱表达,5-Aza-cdR组DLC-1基因表达增强,且呈剂量依赖性重新表达(P〈0.05),TsA虽不能诱导基因重新表达,但两药联合应用时可明显增强细胞DLC-1基因的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相比,rhoA及Racl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5-Aza-cdR及TsA能有效的逆转RPMI8226细胞DLC-1基因的表达,并明显增强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及促凋亡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Rh0/R0cK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奥沙利铂对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将奥沙利铂作用于骨髓瘤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半定量RT—PCR检测Bcl-2、caspase-8及caspase-3mRNA表达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Bcl-2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奥沙利铂可抑制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时间(r=0.979)和浓度(r=0.949)依赖性增强;24h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奥沙利铂组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细胞形态变得不规则,体积变小,细胞碎片增多,可见凋亡细胞;48h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典型凋亡改变,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奥沙利铂组RPMI8226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奥沙利铂作用24h后,骨髓瘤细胞被阻滞于S期(P〈0.05);而作用48h后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增高(P〈0.05);奥沙利铂作用48h,细胞既l-2mRNA与Bcl-2蛋白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caspase-8及caspase-3mRNA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奥沙利铂可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将细胞阻滞于S期,上调caspase-8、caspase-3mRNA表达有关;奥沙利铂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可能不通过调节bcl-2基因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发生、发展与骨髓微环境关系密切,有多种信号通路参与。Notch信号是造血微环境调节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的重要信号通路,其中Notch1与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较为密切。骨髓瘤是高度依赖NF-κB的恶性肿瘤,后者与肿瘤细胞的发生和转移、增殖和凋亡、耐药相关。已证实NF—KB2家族是Notch信号通路的一个靶基因。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b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难治及复发多发性骨髓瘤,但其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探讨bortezomib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和对Notch1、NF-κB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流式细胞术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技术观察药物对MM细胞凋亡的影响.用RT—PCR法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分析分别检测细胞凋亡时Notch1及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RPM18226细胞高表达Notch1和NF—κB;随着bortezomib作用浓度的增高,RPM18226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Notch1的表达逐渐降低,NF-κB在胞核表达减少,胞浆表达增多。这种改变在浓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与对照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ortezomib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机制中有Notch1和NF—κB两条通路的参与.二者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提示Notch1信号可能作为MM治疗的潜在靶点,为相关新药的研发提供一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Notch信号传导通路在VEGF促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中的作用.体外培养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实验研究.用Notch通路阻断剂DAPT阻断Notch信号传导,观察该通路在VEGF作用下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VEFG组、DAPT组及VEGF+ DAPT组.应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RT-PCR法检测各组相关基因(Notch1、Notch2、Flk-1、HES-1)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胞培养3d,各时间点(24h,48 h,72 h) DAPT组及VEGF+ DAPT组细胞存活率均较低,细胞形态变圆脱落,数目明显减少;VEGF组存活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VEGF组的Notch1、Notch2和Flk-1的表达水平均上调,而DAPT组及VEGF+ DAPT组Notch1和Notch2的表达水平均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组Hes-1基因水平下调,而DAPT组及VEGF+ DAPT组Hes-1基因水平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APT组及VEGF+ DAPT组的Flk-1基因表达水平稍有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tch信号通路在VEGF作用下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DAPT可抑制这种增殖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索丙戊酸钠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利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丙戊酸钠、三氧化二砷单药和两药联合应用对RPMI 822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BCL-2、BAX、caspase-8及caspase-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丙戊酸钠及三氧化二砷均可抑制RPMI 8226细胞增殖,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Q值大于1.15).联合用药组RPMI 8226细胞凋亡率较单药组明显增加(P<0.05).与丙戊酸钠或三氧化二砷单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RPMI 8226细胞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BAX、caspase-8及caspase-9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结论:丙戊酸钠和三氧化二砷有协同抑制RPMI 8226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这可能与BCL-2表达下调,BAX、caspase-8及caspase-9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从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分选出侧群(sp)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细胞经Ho—echsd3342染色后,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Hoechst荧光染色情况,采用流式细胞荧光激活分选(FACS)技术,将细胞分选为SP细胞与主群(mainpopulation,MP)细胞,用细胞生长曲线法比较两群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集落形成试验比较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群细胞cD138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法检测ABCG2mRNA在两群细胞中的表达不平、硼替佐米对CCK-8法和集落形成试验检测对两群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骨髓瘤细胞株中存在小部分比例的sP细胞,RPMI8226细胞株中sP细胞高达(7.10±2.69)%,在荧光显微镜下也检测到sP细胞;SP细胞增殖活力、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明显高于MP细胞(P〈0.05);该基因sP和MP细胞的cD138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SP细胞表达耐药基因ABCG2,而MP细胞几乎不表达该基因;SP细胞的硼替佐米抑制率明显低于MP细胞(P〈0.05),但在40nmol/L作用下,两者抑制率未显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硼替佐米均能降低两群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但MP细胞降低更为明显。结论:骨髓瘤细胞系中存在少量sP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