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磊  黄馨怡 《光明中医》2016,(18):2743-2744
目的了解中草药汤剂的正确煎服方法,加强临床医务工作者对通过合理煎服中草药以提高临床疗效的意识。方法从中草药的煎法和服法两大方面展开论述,从煎药用具、煎药用水、煎药火候、煎药方法、特殊煎法、煎煮次数、服药时间、服药方法、药后调护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结果正确合理的中药煎服方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结论临床医务工作者应重视并掌握合理的中药煎服方法,并耐心向患者传达煎服注意事项,以期最大程度提高中草药物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张仲景量化煎服法的学术经验及意义。方法:以《伤寒杂病论》为依据,对量化煎药(用水量、火力、时间、次数、药液量)法和量化服药(剂量、次数、时间)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张仲景量化煎服法,对于优化煎服方法,科学煎服中药,提高临床疗效,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药汤剂在煎药及服药过程,涉及许多时间上的概念.这些计时称谓,虽然现今基本不用或应用极少,但它们对研究古代中医药文献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故笔者仅就古代中医药文献中常见的煎药服药的计时称谓,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中药煎药机与传统煎药方法的煎药效果、劳动力节省情况。方法:分析我院煎药人员于2013年1月1日~2014年6月1日进行煎煮的156付复方药物,本次实验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按照煎煮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将运用中药煎药机进行煎煮的78付复方药物作为观察组。同时将运用传统煎药方法煎煮的78付复方药物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复方药物经煎煮后每付平均加水量、每付平均煎煮时间、同类型疾病患者服药总次数、每付药所需成本等。以此来具体探究中药煎药机与传统煎药方法的煎药效果、劳动力节省情况。结果:运用中药煎药机进行煎煮的观察组的每付平均加水量为(600.34±12.65)ml、每付平均煎煮时间为(4.53±0.98)min、每付药所需成本为(4.84±0.84)元等情况明显少于应用传统煎药方法的对照组(P0.05)。运用中药煎煮机观察组的同类型疾病患者服药总次数为(15.95±1.74)次,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2.54±2.43)次(P0.05)。结论:运用中药煎煮机煎煮中药能够显著减少煎煮药物所需要劳动力人数,增加生产效率,减少用水量。但是运用中药煎煮机的患者服药次数比运用传统煎药机的患者较多。在高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发扬其便利性,也要针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发展。  相似文献   

5.
曾令军  王丛斌 《光明中医》2012,27(6):1252-1253
正确掌握中药的煎服方法,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中药汤剂加减灵活,服用方便,吸收快,作用迅速,但必须重视煎服方法,如煎服方法不当,则不能达到预期疗效,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服方法都十分重视,明·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变无功.如剂多水少,则药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下面笔者就中药汤剂的常用煎服方法,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煎服法是祖国中医的宝贵财富,在医学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住,正确的煎法方法对治疗疾病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影响中药煎服法治疗效果的因素很多,本文从煎药器皿的选择、煎药时间、煎药次数、煎药火候、煎药注意事项、服药时间、服药方法、服药的"忌口"等方面入手,探讨中药煎服法对治疗疾病临床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服用中药汤剂的临床护理体会(三等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临床病人服用中药汤荆的服药时间、次数、方法的安排与护理及服药的饮食禁忌等,为病人正确煎药、服药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临床病人服用中药汤剂的服药时间、次数、方法的安排与护理及服药的饮食禁忌等 ,为病人正确煎药、服药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从中药汤剂的煎药方法、服药时间、服药温度、服药次数、服药量、饮食宜忌及服药后的观察7个方面服药护理的介绍,得出积极做好中药汤刺的服药护理,有助于克分发挥其疗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患者病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保证代客煎药质量的方法。方法:从煎药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处方的调配、中药的选用、中药的浸泡、煎药机的使用、煎水量的选择、煎煮时间、煎煮火候、服药时间选择九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满足以上九个方面的要求可以有效保证代客煎药的质量。结论:代客煎药势在必行,在正确、专业的煎煮操作下,可以充分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煎药服药方法及药后护理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冶的基础。《伤寒论》对中医煎药、服药方法以及服药后护理的论述,也是中医护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住中医临床实践中,存在煎药技术粗糙、服药方法单一、服药  相似文献   

12.
古典时间与煎药服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药学治疗疾病重视因病制宜,临床上辨时辨证论治,服药早晚有异,煎药方法也因人因时而异,根据病情寒热虚实性质的不同及人体阴阳气血节律的不同变化,而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之,逆者为粗”(《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其意强调了顺从大自然阴阳消长的变化而进行施治,指出人体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转归与环境昼夜变化的关系,以时间定位病位(脏腑),治疗无不与四时五行密切相关,可谓时间医学理论的渊薮。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药汤剂的煎煮服用也应顺应天时,择时煎煮服用。在这一过程中,涉及了许多时…  相似文献   

13.
上一期我们讨论了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在此基础上,汤剂服用方法的正确与否,与药物临床疗效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从服药时间、服药次数及剂量、服药温度以及服药时饮食禁忌等方面加以论述。中药汤剂的服药时间需根据病情及药物特性因人制宜:①空腹服:如滋补类、驱虫类、峻下逐水类药物宜晨起空腹服;②饭前服:治疗胃肠道疾病、腰以下疾病的药物均宜饭前30分钟服;③饭后服:对胃肠道有  相似文献   

14.
总结蒲辅周医案中成人汤剂服药次数与服药时间.服药次数与服药时间的选择可以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不同的日服量与相应的服法组合可分为:重剂轻投、重剂久服、小剂久服、平剂缓服.体现蒲辅周通过辨证施量、服法控制,达到既获得最佳疗效,又不损伤胃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煎药机与传统的手工煎药方法,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优缺点,进而呼吁医药器械研制者尽早研制出满意的煎药设备。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一直以来,中药煎药还是沿用传统的手工煎药方式,整个煎煮与灌装过程都是在开放状态下进行。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先进设备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操作。中药煎药机的问世不仅大大改善了老式煎药的环境,同时使用了健康卫生的包装形式——袋装汤药,既便于携带,又利于服药,为广大的患者带来了方便。中药煎药机与传统煎药方法相比有下述优点:  相似文献   

16.
煎药是中药汤剂在使用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中药煎煮及服药方法对药物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临床效果。作为在医院从事基层药学工作的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做好煎药工作,寻求比较有操作性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中药煎药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在提高中药煎药室规范化管理方面的运用.方法 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煎药室规范管理模式中,煎药信息实行条码管理,从中药煎药室煎药的各个环节出发实现动态管理,规范各个环节的操作.结果 在实施中药煎药室的信息化管理后,优化工作流程,减轻工作强度,节省时间与资源,杜绝煎药差错,减少给药风险,中药...  相似文献   

18.
小儿汤剂的煎煮,对于药物的先煎、后下、包煎和烊化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因小儿体质弱,胃容量小,加之喂药较困难,因而煎药要少而精,因此在煎煮时间、次数及煎出量又与成人不尽相同. 前煮之法 在煎煮前,应将药物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加入水量以药物浸透后稍有剩余为度.煎药开始用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一般煮开10 ~ 20分钟,而调补的中药则再煮30分钟.由于小儿吃的药量比成人少,一般只需煎一煎,不需像成人汤剂那样煎头煎、二煎.  相似文献   

19.
张俊强 《光明中医》2020,(5):792-794
笔者通过查阅近十年与中药煎药方法有关的研究文献,对自动煎药方法与传统煎药方法煎煮的汤剂对临床效果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在单味中药煎煮后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对比上,传统煎药方法与现代自动煎药方法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在需先煎或者后下的中药煎煮后有效成分含量对比上,2者差异亦不显著;中药复方煎煮后成分对比上,2种煎药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均较好,传统煎药方法更符合中医特色治疗模式;现代煎药机具有数据可量化控制,煎药时间短等优点。现代自动煎药方法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煎煮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自动化煎药机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中药的煎服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煎药法与服药法是汤剂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药物的配伍与剂型的选择十分严密,若煎服法不当,则药亦无功。正如李时珍曰:“只服汤药,虽品特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无功”。徐大椿亦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这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