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系统回顾了自2000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9例,年龄6个月~25岁,所有患者均采用体外循环下心内畸形矫治术,室缺合并重度肺高压患者应用单向活瓣补片方法。结果87例患者中死亡2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5例,呼吸道并发症6例,切口感染1例,经积极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征,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适宜的手术方法,术后有效的降肺压治疗及呼吸道处理,均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介入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总结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的规律,分析高危心律失常易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进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患者500例,观察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同时症状体征、既往病史,心功能分级,心电图相关指标超声心动图及心律失常情况,必要时可行Holter检查。术后3 d、3个月、6个月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相关指标。结果术前心律失常发生率7%,术后27.6%,术后3个月为4.8%,术后随访至6个月,所有新发心律失常均恢复,总恢复率为100%。出院前房性心律失常组与未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年龄、心律失常史、左房舒张末期内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和胸片心胸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渐近方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可能导致治疗后房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前心律失常史(OR值=1.340,3.030, P <0.01)。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恢复快,不需体外循环及输血,优于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组患者出院前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年龄偏大、术前合并心律失常史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且术前合并心律失常史危险度高于年龄。  相似文献   

3.
刘云直 《临床医药实践》2009,(5Z):1694-1695
目的:探讨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成功率的方法和适当的手术时机。方法:对134例婴幼儿行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例先天性心脏病人均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对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134例手术病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0例,全部Ⅰ期根治,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4例,行Ⅰ期根治或分期手术。合并症有肺动脉高压7例,肺部感染6例。低心输出量5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其中1例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为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131例痊愈出院。围手术期死亡1例,远期死亡2例,术后效果欠佳2例。全组手术死亡率2.2%,死亡病儿多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或合并症有肺动脉高压,主要死因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肺部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中,肺动脉高压病人,年龄较大者,术后恢复差,并发症多。所以早期治疗,选择好手术时机,掌握好适应证,才能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胺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痛体外循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0例,复温中,未榆注小剂量多巴胺15例(N组),使用小剂量多巴胺45例(D组),比较2组临床预后结果。结果2组患儿年龄、体重、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带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等预后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儿术后出现心律失常2例,术后肺炎2例,意外事件发生率约8.9%。N组仅1例出现肺炎,意外事件发生率约6.7%。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复温开始预防性输注小剂量多巴胺不应作为常规用于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尤其是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和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提高生存率。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8岁以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对术前准备、手术要点和术后处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全组100例患者,手术治疗98例(98.0%),术后出现严重心律失常6例,肺动脉高压危象3例,低心排血量5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合并症的处理是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自1998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高压患者17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重度动脉高压38例,年龄8个月~3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体外循环下心内畸形矫治术,室缺合并重度肺高压患者应用单向活瓣补片方法。结果174例患者中死亡4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10例,呼吸道并发症12例,切口感染2例,经积极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完善术前准备,术中适应的手术方法,术后有效降肺压治疗及呼吸道处理,均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90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2例,房间隔缺损(ASD)18例,管型动脉导管未闭(PDA)10例,均行介入封堵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果90例中,手术成功88例,成功率97.8%,发生并发症3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34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月  王宁宁  赵健竹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54-225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及治疗情况。方法:5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室间隔缺损38例,房间隔缺损18例)在心脏直视缺损修补术后转入监护室持续心电监护,随时描记12导联心电图,了解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治疗情况。结果:在56例患儿中,34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占61%),其中室缺修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占46.43%,以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房缺修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8例,占44.44%,以阵发性室上速和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结论:先心病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与手术部位,手术方式,路径及术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状况有极大的关系;除室内传导阻滞的患儿随访后未见恢复外,其他病例多数可痊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继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25例,手术原则是清除感染病灶,矫治瓣膜病变及心脏畸形。其中主动脉瓣置换15例,二尖瓣置换3例,二尖瓣成形1例,三尖瓣成形1例。同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17例,动脉导管未闭直视缝合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随访24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6-108个月,无1例死亡及心内膜炎复发。结论:先天性心脏病继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适时施行外科治疗和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提高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效果,分析总结107例患者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0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的107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12岁~27岁,平均年龄(9.8±1.3)岁。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术,室缺合并重度肺高压患者应用单向活瓣补片方法。结果107例患者中死亡4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8例,呼吸道并发症9例,切口感染1例,经积极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征,完善的术前准备、确定最适合的手术方法、术后有效的降肺压治疗及呼吸道处理均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心律失常是食管癌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由于开胸手术的创伤,手术操作的直接刺激以及手术造成的自主神经紊乱等因素,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的机率较高。严重者可显著影响循环系统,危及患者的生命。而术后某些并发症,也以持久不易纠正心律失常为早期表现。因此,及时正确的处理术后心律失常十分重要。2000年1月-2002年5月,我科施行食管癌根据治术184例,发生围手术期心律失常28例,发生率为15.2%。现对食管癌者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3岁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行手术治疗,其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纠正术一期31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7例。结果:术后死亡2例,占5.26%,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严重肺部感染1例。36例婴幼儿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38个月,有并发症3例,占7.89%。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疗效有赖于熟练的专业队伍整体诊疗水平的提高,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严密监护,准确、及时地防治并发症,则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徐敏娟 《安徽医药》2005,9(12):946-946
心律失常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将影响患儿的预后.本院自1999年1月~2004年12月行小儿心内直视手术180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55例.通过密切监护及治疗,预后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葡萄糖-胰岛素-钾极化液(GIK)(强心药)对风湿性心脏病围术期心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98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46例)。人院后8h内,治疗组开始GIK静滴至手术,平均用药时间为(7.44±2.52)天;术后继续给予7天。对照组未用GIK。比较2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围术期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围术期心衰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无围术期死亡,对照组有1例死亡(1.92%)。结论在术前、术后给予GIK可降低心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室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以及围术期死亡率,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选择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畸形矫正心内赘生物清除术,术后早期死亡1例,病死率3.45%,其余远期效果良好。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抗感染的同时积极手术,正确把握手术的时机、手术方式及选择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e,TAPVD)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 16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全部患者均经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之间显露左心房后壁与肺静脉主干行侧-侧吻合心上吻合法。结果早期死亡1例,余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个月3年,恢复良好,远期无吻合口狭窄发生。结论左心房后壁与肺静脉主干侧侧吻合心上吻合法是治疗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良好手术途径,可避免心律失常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戴庆研 《黑龙江医药》2014,(6):1505-1507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行介入治疗的1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结果:100例患者介入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后心脏听诊无杂音,出院前均行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手术成功率100%,术后4-7天均痊愈出院。结论: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先心病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的关键,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双向GLENN术治疗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疆蓉  杨仕海  陶曙光  王建明 《河北医药》2009,31(14):1720-1721
目的总结腔静脉肺动脉双向分流术(双向GLENN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4例。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39例,建立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转流;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5例,主动脉不阻断;同时存在左上腔静脉6例,行双侧双向GLENN术。结果死亡2例,循环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各1例。其余42例术后恢复顺利,患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胜任一般体力活动,发绀减轻,平均经皮血氧饱和度由术前(70.2±5.1)%,上升至(92.5±1.5)%。结论对于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操作得当,加强术后监护,双向GLENN手术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探讨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三家医院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52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对其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患者中,经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25例,无效9例,出现早期并发症10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为82.7%.结论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理想,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合理选择术式,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刘嘉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6):910-91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使用临时起搏器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意义.方法 2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因心脏术后出现心律失常而放置起搏导线进行起搏治疗,应用时间为4~14d.对术前准备、心电监测、起搏器的护理、患者体位安置、维持电解质平衡、皮肤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等方面进行观察.结果 2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改为放置永久性起搏器,其余26例逐渐恢复自主心律,均无使用心脏起搏器引起的并发症.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应用临时起搏器的患儿经过医护的协作治疗及护理,可顺利缓解心律失常给患儿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