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从瘀论治的理论及临床进展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晓宏 《国医论坛》2001,16(5):53-54
1 糖尿病血瘀证的研究血瘀是一个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病理过程 ,血液积蓄、血流滞缓等血液循环障碍都可导致血瘀证 [1]。鉴于外周循环障碍、血液流变性和血液凝固异常与血瘀形成的关系[2 ] ,以及在糖尿病中的改变 ,有关糖尿病瘀证的研究多从这些方面展开。1 .1 糖尿病与微循环障碍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并发微血管病患者均可出现外周循环障碍 ,其发生机理多与其糖代谢和脂代谢障碍有关[3] 。陈氏对 2 0 0例糖尿病病人的甲皱微循环 1 6项指标进行综合定量分析 ,通过观察其形态、流态、袢积分、总积分值 ,发现有 90 %左右的患者管袢模糊与渗出 ,个别…  相似文献   

2.
微循环障碍与“血瘀”及“活血化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从微循环角度探讨中医学关于血瘀证的本质和活血化瘀的作用原理,本文就近年来我们应用人体和动物多部位微循环检查的方法,进行的一些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结合部分国内文献及中医对血瘀的论述,讨论血瘀与微循环障碍的联系,以及"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障碍的可能机制。一、血瘀患者微循环障碍的具体表现1.微血管畸形、微血流缓慢和淤滞:我们曾对46例瘀证患者与26例非瘀证患者的手指甲皱和球结膜微循环作了比较观察,发现瘀证患者微血管中血细  相似文献   

3.
久病入络患者瘀血证与微循环障碍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宗佩  郭伟 《陕西中医》1997,18(9):423-425
“久病入络”患者存在血瘀证,且随病程延长,血瘀证逐渐加重,血瘀证积分值逐渐增高。“久病入络”患者存在球结膜微循环障碍,随病程延长,微循环障碍逐渐加重,微循环积分值逐渐增高。血瘀证与微循环障碍有相关关系,随病程延长,相关系数依次递增。提示:“久病入络”的病理基础可能是血瘀证,病理实质可能是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脊髓损伤的中、西医主要发病机制,深入探讨脊髓损伤中医病机。结果显示血瘀证与微循环障碍关系密切,但血瘀证和微循环障碍不能完全等同,而脊髓损伤患者出现微循环障碍为血瘀证的表现之一。血瘀是脊髓损伤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红细胞变形性与久病入络为瘀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 :12 8例长期、慢性病患者按病程分别分组做血瘀证、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变性能力观察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的血瘀证积分、微循环障碍积分增高 ,血液流变性异常 ,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瘀证、微循环障碍积分随病程延长而增加 ,红细胞变形能力亦随病程延长而呈递减变化。结论 :红细胞变形能力的降低可能是形成“久病入络为瘀”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90例血瘀及气虚血瘀证病人进行甲皱微循环检查,部份病例进行血浆血栓素B_2(TXB_2)、6-K-PGF_1α的同步检测,并与健康人对照。结果表明血瘀证微循环改变为管袢较模糊,异型管袢增多,血流减慢以粒线流、粒流为主;红细胞聚集增多,血色暗红,有渗出、出血等改变,积分值为3.43±1.13(与正常组比较,p<0.01)。气虚血瘀证微循环障碍更加严重,尚有血色变浅、管袢扩张等改变,积分值为4.48±1.54(与血瘀证组及正常组比较,p<0.01),正常组积分值为1.61±0.96。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血浆TXB_2水平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且气虚血瘀证血浆TXB_2高于血瘀证(p<0.05)。两组患者血浆6-K-PGF_1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患者TXB_2/6-K-PGF_1α(T/K)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微循环障碍与血浆T/K值改变呈正相关,提示两者有密切关系,微循环障碍与血浆血栓素A_2(TXA_2)—前列环素(PGI_2)平衡失调可能是血瘀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舌下血管的观察对血瘀辨证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具有典型血瘀证的冠心病、心肌梗塞、脉管炎、肺心病、慢阻肺、慢性肝炎、肝硬化、脑梗塞、糖尿病、紫癜、痛经等病人与健康人对照观察舌下血管的变化情况,发现差异极显著。血瘀证患者,有半数以上的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微血管畸形,微血流缓慢和瘀滞,血细胞聚集和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微血管周围渗出和出血,微血管缩窄和闭塞等,均与血瘀病情相一致。故舌下血管异常是血瘀证的重要见证,可作为血瘀证诊断的一个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对微循环的研究,"微循环"一词在1954年第一届美国微循环会议上正式确定和使用.微循环障碍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现全身或局部性的微循环灌流与组织需要不相适应,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与代谢障碍,进一步引起组织变性坏死、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变化[1].中医"久病入络"理论的病理基础是血瘀证,而病理实质就是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实质上是中医血瘀理论一个重要的、具体的客观指标,血瘀证则是中医学对微循环障碍一类疾病的病理概括.  相似文献   

9.
对心脑血管病血瘀证患者应用激光多普勒显微检测技术及其他多指标定量分析,初步提示患者的微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这一量值变化与健康成人或同龄组健康老人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还伴有血液流变性、红细胞变形性(RCD)、血小板聚集性(PA)等多指标改变。相关性分析表明,微循环障碍程度与 PA、RCD 呈一定的线性相关,即血流越呈滞缓,血小板聚集性越高,红细胞变形能力越差。进一步对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作了多因素比较分析,认为这可能是血液多种病理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红细胞变形性与久病入络为瘀关系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秉豫 《中医药学刊》2002,20(5):688-688,690
目的:探讨红细胞变形性与久病入络为瘀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128例长期、慢性病患者按病程分别分组微血瘀证、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变性能力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的血瘀证积分,微循环障碍积分增高,血液流变性异常,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瘀证,微循环障碍积分随病程延长而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亦随病程延长而呈递减变化。结论:红细胞变形能力的降低能可能是形成“久病入络为瘀”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血瘀证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的临床证候,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微循环障碍为病理基础,笔者从理论上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瘀证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以期为开拓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临床治疗范围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与血瘀证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小勤  陈利国 《陕西中医》2005,26(3):249-250
40多年来,血瘀证实质的研究在我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反映血瘀证的一些客观指标如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微循环障碍以及血管活性因子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为寻找更加贴近血瘀证实质的指标,更全面地反映血瘀证的病理变化,我们对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和血瘀证的相关性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临床解惑     
对血流变异常、微循环障碍的病人,是否可径用活血化瘀法? 答:血流变异常、微循环障碍反映了机体血液性状与流动的异常改变,这与中医学血液运行不畅的病理相似,在现代研究中,常被用作血瘀证的微观诊断指标。但是病理上的血液运行不畅与诊断上的血瘀证并非等同。血瘀证是以瘀血为病因而导致的病证,其整个病理过程以血液瘀滞为主导,临床有相应的血瘀证候。血液运行不畅固然可以发展形成瘀血,但并非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复制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复合多因素的造模方法,在用DMN制作大鼠肝纤维化的同时,多次静脉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和小牛血清白蛋白综合造模,对模型大鼠进行血瘀证的体征观察,采用多部位微循环显微镜行肠系膜微循环检测及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模型大鼠出现明显的血瘀表现,血瘀证候积分明显高于DMN组,血瘀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均出现典型微循环障碍,血瘀组红细胞聚集明显,血流态以粒流或粒缓流为主,肠系膜血管管径血瘀组较DMN组增粗显著(P<0.01)。肝脏病理显示,血瘀组纤维化改变程度较DMN组更严重,部分肝窦中可见明显扩张瘀血。结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既具备肝纤维化的病理特征,又符合中医血瘀证的证候表现。  相似文献   

15.
脾肺气虚证与微观血瘀证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脾肺气虚证与微观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46例脾肺气虚证患儿进行甲皱微循环及肺阻抗血流图有关指标的检测,并与健康儿作对照。结果:脾肺气虚证患儿甲皱微循环之血流情况及微血管形态等项指标均明显异常,肺阻抗血流图之HS,C波振幅及HI,PPA,PVR各指标亦明显异常,与健康儿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脾肺气虚证存在微循环障碍,与微观血瘀证有相关性,故对本证患儿在运用益脾肺法的同时,配以养血活血之品,则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是中西医结合方面最活跃的研究课题,用什么方法或手段检测血瘀证的表现,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根据血瘀证的证候及其病理生理基础,涉及到血液循环、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炎症、生化等组织代谢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5种血瘀证亚型兔球结膜微循环改变,分析5种血瘀证的不同特性。方法 将60只日本大耳兔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气虚血瘀组、气滞血瘀组、寒凝血瘀组、热毒血瘀组、外伤血瘀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造模前后分别观察兔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5种血瘀证球结膜微循环总积分明显升高(P<0.05);5种血瘀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具体分项积分中,5种血瘀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毒血瘀证组以血管增粗、管壁渗血为主;气虚血瘀证组以缺血、部分囊状扩张、部分血管怒张、扭曲为主;气滞血瘀证组以部分血管扭曲,瘤样改变,血流速度减慢为主;外伤血瘀证组以血管扭曲、充血、血管怒张、血流速度减慢为主;寒凝血瘀证组以血管扭曲、缺血、色调暗为主。结论 5种血瘀证的微循环改变具有不同特点,可以反映5种血瘀证不同特性。  相似文献   

18.
有报道血瘀证与微循环的异常密切相关,但血流还受植物神经系统、心脏和血管功能的影响。本文旨在阐明血瘀与植物神经活动的关系。对48例患者按寺泽捷年等的诊断标准分为无血瘀组、轻度血瘀组及重度血瘀组,分别检测皮肤血流、心电图、血压及呼吸。检测各项指标时,为排除情绪及环境的影响,检查前要对患者解释检查的程序  相似文献   

19.
血瘀证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荧光偏振度测量方法,对健康人、冠心病及恶性肿瘤的血瘀证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作了检测。结果:冠心病和恶性肿瘤血瘀证患者的红细胞膜荧光偏振度数据和平均微粘度数据,均高于健康人(P 均<0.05)。表明冠心病和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使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从而影响血液在血管网中的流动性,促使微循环障碍的发生,这与中医的血瘀理论相符。  相似文献   

20.
《中成药》2020,(9)
目的探讨氢溴酸樟柳碱对血液系统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盐酸肾上腺素溶液复加冰水浴致大鼠血瘀证模型,尾静脉注射给药7 d后造模,20 h后腹主动脉采血进行各组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测定。微循环实验中,建立Dextran T-500致小鼠软脑膜微循环障碍模型和盐酸肾上腺素诱导小鼠耳廓微循环障碍模型,分别采用一次性给药后,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软脑膜微循环障碍小鼠的脑膜血流灌溉量,采用BL-42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记录耳廓微循环障碍小鼠的耳廓微循环血管数目、血管交叉点、血管管径等指标。家兔经心脏采血,分别制备PRP和PPP,用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给予不同浓度氢溴酸樟柳碱后观察体外其对血小板高聚集率的影响。结果氢溴酸樟柳碱(2.4、1.2、0.6、0.3 mg/kg)可改善急性血瘀证,降低急性血瘀证大鼠外周血的全血黏度、压积、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TK(P0.05,P0.01);氢溴酸樟柳碱(2.4 mg/kg)可恢复软脑膜微循环障碍小鼠的脑血流灌溉量的降低(P0.05);氢溴酸樟柳碱(2.4、1.2 mg/kg)能增加小鼠耳廓微循环血管输入直径(P0.05),氢溴酸樟柳碱(2.4、1.2、0.6 mg/kg)增加小鼠耳廓微循环血管数目、血管交叉点(P0.05,P0.01);氢溴酸樟柳碱(100、50、25 mmol/L)均可抑制ADP诱导的兔体外血小板聚集(P0.01)。结论氢溴酸樟柳碱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脑膜和耳廓微循环障碍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能是其治疗偏头痛、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