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蛔虫引起的腹痛,包括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阑尾蛔虫症及一般蛔虫性腹痛,我们用1%普鲁卡因俞穴注射治疗33例,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方法: 胆道蛔虫取胆俞穴(第十胸椎下旁开1.5寸),  相似文献   

2.
胆道蛔虫症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也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护理人员除积极配合治疗外,还应主动作好辨证施护,以提高临床疗效,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辨证施护1.1蛔滞型表现为阵发性钻顶痛,痛有休止,四肢厥冷,腹痛喜按,脉弦紧,舌苔薄白。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疼痛性质有无转变,尽早发现疼痛性休克前兆,痛剧者可采用针刺疗法或按医嘱给予解痉止痛剂;呕吐剧烈者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更换污染衣被,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色、量及性质,为医生治疗提供依据。间歇期让病人尽量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并鼓励进食。服中药后观察腹痛改善与否及有无蛔虫排出。1.2蛔热…  相似文献   

3.
本院小儿科从1962年1月起在原有中西医結合治疗蛔虫性腸梗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事各种蛔虫症的中医分型論治,以及西医西葯的結合規律的初步临床探討。八个月来經中西医結合治疗者計有五十五例,效果尚称满意。一、蛔虫症的分型根据本市几名老中医的冶蚘經驗,再結合中医原有的辨証論治精神,作如下的分型。 (一)普通虫病型:本型的特征以陣发性腹痛为主要症状,痛无定处,痛止症亦消,痛时有拒按。平时有嗜异食的习惯,夜唾則齘齿,时吐涎沫,唇面蒼  相似文献   

4.
蛔虫性肠梗阻,为儿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患者常具备下列典型的临床症状:1)阵发性腹痛及绕脐疼痛,并有汗多及肢冷,脉多沉细、或弦紧、或细数;2)持续性呕吐及吐蛔虫,并有明显蛔虫史;3)腹部可触及索条状块物。我院根据徐仲才医师对本症的诊治经验,治疗12例蛔虫性肠梗阻,效果尚属满意。兹报导于后。  相似文献   

5.
乌梅丸治疗腹痛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腹痛,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列举验案3则并体会于后,以飨同道。例1、胆道蛔虫症王氏,男,54岁,1991年4月5日初诊。患者2天前突然上腹部疼痛,剧则疼痛难忍,恶心呕吐清水,汗出,缓则痛势绵绵,B超显示:胆道蛔虫症。症见:腹部疼痛,喜温喜按,口中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证属寒蛔互阻,气机阻滞,治拟温中安蛔,理气止痛为法。方选乌梅丸:乌梅、党参、当归、郁金各10g,附子、干姜、黄柏各6g,细辛、肉桂、川椒、黄连、白术各10g。  相似文献   

6.
我們根据祖国医学“蛔厥”、“虫腹痛”、“肝气痛”的理論,对胆道蛔虫症治疗收效較为滿意。自1963年1月至1965年7月,住院治疗167例。茲将治疗方法及結果总結如下: 一、临床分析 1、診断依据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体征为依据。(1)疼痛:右上腹部、心窝部陣发性頂撞样剧痛,疼痛間歇期如常人,或綿綿  相似文献   

7.
腹痛是较为常见的病症,有的表现为长时间持续性疼痛,有的则表现为突发性阵痛,尤以后者最为常见。近两年来通过观察应用手指挤压(按摩)耳垂痛点治疗突发性腹痛100例,这些腹痛患者临床诊断为肠痉挛52例,肠道蛔虫症4例,急性肠炎15例,急慢性胃炎19例,溃疡病10例,均收到产好的止痛效果,尤其对肠痉挛性疼痛,其效更好。此外,对个别膈肌痉挛、心绞痛发作病人用此法治疗也有明显效果。方  相似文献   

8.
笔者用蜂蜜生姜汁治疗蛔虫性肠梗阻患者28例,收到满意疗效,均可在48小时之内排便,排气,虫体散开,或有虫团排出,腹痛症状消失,体温、饮食正常,精神转佳。现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取蜂蜜160克,加热,文火煎成热度为60-80度左右,加入鲜生姜汁30克,调匀,候温,不烫嘴口服,持效。服后忌水与食物5小时。 体会:蛔虫性肠梗阻,属中医的“蛔虫性肠结”范畴。它是因蛔虫扭结成团堵塞肠管,以及蛔虫分泌毒素,使肠管痉挛,导致消化道肠管阻塞不通所致。常在服用驱虫药剂量不足或发热情况下发病。以痛、呕、胀、闭为主症。…  相似文献   

9.
蛔虫性腹痛是农村常见急腹症之一,是因蛔虫引起的腹腔脏器的急性疾病的总称。常见的蛔虫性腹痛有肠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病等疾病。类似祖国医学的虫积、关格、肠结、蛔厥等病证。以突发性腹痛为主症,一般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发生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笔者用安蛔调气法,自拟安蛔调气汤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就其病因病理、证治规律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胆道蛔虫症是由肠道蛔虫上窜钻入胆道所致,属中医蛔厥、胁痛、腹痛、黄疸范畴。临床将胆道蛔虫症分为蛔滞、蛔热、蛔火三型。蛔滞型是由于脏寒、蛔虫内扰,肝胆郁滞、气机逆乱所致,故治以安蛔止痛、温中理气,方用乌梅丸、驱蛔汤。中药宜空腹温服,如病人呕吐频繁,可用少量姜汁滴于舌上有利于止吐。腹痛时可局部按摩、拔火罐、热敷以疏通瘀滞、温中止痛。另外,针刺足三里、胆俞、中脘穴亦有一定疗效。根据“蛔得酸则静,得辛则化”,亦可用米醋30ml加花椒少许口服。饮食忌辛辣、肥甘厚味,可予病人辛凉多汁酸味的食物。痛剧时嘱病人卧床休息,痛止…  相似文献   

11.
一、下膈症(蛔虫性肠梗阻)类郝××,男,4岁,1955年9月21日初诊。主诉(其母代述);腹痛,呕吐二天。患儿于五天前外感风寒,复食寒凉之品,以致阴阳乖乱,发为腹胀,腹痛(阵发性加剧),呕吐(初为食物,继为粪臭样物),间有吐蚘(蛔虫),不转矢气(俗称不放屁),经××医院诊为“蛔虫性肠梗阻”,因家属拒绝手术,故邀余往诊。视之“形肉已夺”,骨瘦如柴,皮肤干燥,目光炯炯有神,腹部膨隆,脐周有包块,如鹅卵大,按之濡软,舌苔厚腻,脉弦滞。脉症合参,症属寒邪内袭,蛔虫内扰,聚而成团,阻塞肠道,气机不  相似文献   

12.
妇女分娩后以小腹疼痛为主症者,称为“产后腹痛”。此种腹痛主要由产后子宫收缩引起,又称“产后痛”、“宫缩痛”、“儿枕痛”。笔者自2005年9月~2007年8月运用针刺和中药结合的方法治疗产后腹痛25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我們应用驅蛔湯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效果很为滿意。茲将治疗經驗介紹如下。一、病例选择本組所有病例均系由西医明确診断为胆道蛔虫病。其診断依据是:1.疼痛部位均在上腹部剑突下及右側肋下;2.疼痛特点为发作急,系陣发性的剧痛钻痛,拒按,伴有呕吐胃中容物及清水或蛔虫:3.粪便鏡检蛔虫卵阳性;4.以往有腹痛拉蛔史。  相似文献   

14.
吴茱萸、花椒性温、味辛,有温中散寒、下气开郁、祛风燥湿、除湿止痛、解毒杀虫作用,主治胃寒、寒疝疼痛、脚气肿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蛔虫性腹痛等。五倍子以酸涩为用,收敛为功.外用可治湿热癣疮、溃烂不合等。笔者应用3种药烘干碾面,装于细棉布袜套垫于足底,治疗足跟痛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例一:王×,男,69岁,1986年7月16日晚间乘凉,突感腹痛,至夜越痛越烈,呕吐不止,急诊住院。 已一天一夜,未解大便,且腹痛难忍,不能入眠。西医诊为肠梗阻,导便无效,劝其手术治疗,因患者年事已高,胆怯拒术,加之体弱,无法承受,急转中医科,要求保守疗法。症见腹痛阵发,痛时剧烈,难以忍受,水入即吐,先后吐出蛔虫3条,胸脘殊觉闷窒,  相似文献   

16.
<正> 一、胆道蛔虫症中学生徐某,年方15。入夜突发腹痛,不断加剧,吐蛔数条而痛稍缓;少停又作,痛如刀绞,面青肢厥,翻滚呼叫。同学负来我院急诊,作胆道蛔虫症论治。注射阿托品、非乃更,服乌梅丸等药。中西并进,症不少减,延至天明,其师邀余视之。见患者呈嗜睡状态,然呻吟不绝,不时躁动,上腹拒按,四肢厥逆,脉细微。脉症合参,证属蛔厥无疑,然药之不效,奈何?窃思良久,忆及耳针,姑且用之,或可以止。遂针左耳胆、交感、十二指肠、神门四穴,并于胆、交感二穴通电15分钟,疼痛渐停,半小时后已熟睡矣。留针两小时。第二日服驱虫药,下蛔虫30余条云。按:胆道蛔虫症中西药治法颇多,疗效尚好,但亦有难于取效者。笔者每于此时用耳针治之,此种疑难遂迎刃而解。历时既久,积验颇多,不尽书之。胆与交感二穴必用,十二指肠、神门、肝可灵活选择,留针应在一小时以上。  相似文献   

17.
生大黄治疗胆蛔疼痛临床观察启东市人民医院(226200)陈毓秀吴中卫关键词胆道蛔虫症解痉止痛生大黄胆道蛔虫症临床表现为剑突下突然剧烈阵发性钻顶样疼痛。治疗原则:首先解痉止痛、控制感染,然后驱虫。我们用生大黄治疗48例胆道蛔虫症,解痉止痛作用显著。现小...  相似文献   

18.
<正> 胆道蛔虫症是肠蛔虫症引起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笔者1983年1月至1985年7月共收治3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32例中,男11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1∶1.9。年龄5~30岁24岁,30岁以上8例。 2.临床症状:腹痛:剑突下阵发性剧烈、绞痛或钻顶样痛22例,钝痛4例,余为持续性腹痛、右肩胛部放射痛6例。恶心、呕吐22例,吐虫者10例。 3.体征:发热18例,早期无发热,导致胆道感染后可引起发热,体温一般在37~38℃。轻度黄疸2例。腹部体征:剑突右下方均有轻压痛,无肌紧张与  相似文献   

19.
张跃华 《新中医》1992,24(12):13-15
《伤寒论》中关于“疼痛”的论述颇多,据初步统计,明确提出“疼痛”症状者约有58条条文,且绝大多数均有相应的治疗方剂。这些论述,从“疼痛”的部位上:上有头、项、咽痛,中有胸胁、心下、腹痛,下有腰痛、阴痛及四肢、骨节和全身疼痛等。从“疼痛”的性质上:有满痛、硬痛、烦痛、掣痛、重痛、牵引痛、痛无休止、时痛等。从“疼痛”的病因上,有风、寒、湿、热(火)、痰饮、伤食、蛔虫等,也有误汗、误吐、误下等内伤;有素体脏腑虚弱,复被邪乘,也有外邪传经,或其它病后继发。从辨证上:有  相似文献   

20.
蛔虫性肠梗阻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男,6岁,78年3月11日就诊。因腹痛,家长购回“驱虫药”内服,服后次日即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胃液、胆汁及蛔虫一条,痛仍不止,且腹部出现一包块,大便两日未行,而来我站治疗。诊断:“蛔虫性肠梗阻”。处方:鲜苦楝树根皮50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