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肝脏是许多凝血因子的主要合成场所,如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长期反复的肝损害,以致肝细胞破坏,肝纤维增生,肝质地变硬,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肝硬化时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从而引起出血倾向。现对69例各型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浆凝血功能检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1500血凝仪,测定112例肝硬化患者及12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可客观准确的评价肝硬化的凝血功能状况,为临床的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笔者观察肝炎后肝硬化患者60例, 并以慢性肝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 分别检测PT、APTT、TT、FIB.同时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B-C顺序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结果 表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时间明显延长, 按功能分级, 肝功能越差, 凝血功能越差.凝血功能可作为肝功能分期的指标.认为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肝硬化临床分期、出血的严重程度、疗效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PT(凝血酶原时间)、a 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Fbg(纤维蛋白原)、AT(抗凝血酶)、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D二聚体)七项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4年肝硬化住院患者,统计其凝血功能七项检测结果,以健康体检者的检测结果为对照,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肝硬化患者PT、a PTT、TT明显延长(P0.01),Fbg、AT显著降低(P0.01),FDP、D-D显著升高(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有凝血功能下调、纤溶活性增高的出血倾向,监测其变化有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对预后之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炎后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8(6):1005-1005
肝硬化患者由于全身免疫功能明显下降 ,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其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是肝硬化并腹水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和多样化 ,极易漏诊或误诊。作者对 5 2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 .1 病例来源 1 994年至 2 0 0 0年本科收治肝炎后肝硬化并腹水患者 1 2 7例 ,均符合 1 995年第五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 5 2例并发SBP。 5 2例中 ,男性4 1例 ,女性 1 1例 ;年龄 1 9~ 6 8岁 ,平均 (4 3± 4 )岁 ;既往有乙肝病史 4 7例 ,丙肝 …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患者由于其全身免疫力下降 ,易合并细菌感染 ,肝炎后肝硬化者更易出现腹膜细菌感染 ,引起原发性腹膜炎 (SBP)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均为 1 995年 1月~ 2 0 0 0年 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 ,其中男 44例 ,女 1 8例 ,年龄 1 9~ 71岁 ,平均 43 .3岁。据 1 995年第五次全国肝炎及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均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1 .2 症状和体征 :发热 3 0例 (4 8.4% ) ,恶心 2 5例(4 0 .3 % ) ,呕吐 2 0例 (3 2 .3 % ) ,腹胀 60例(96.8% ) ,腹痛 2 5例 (4 0 . 3 % ) ,腹泻 1 0例(1 6.1 % ) ,腹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在重症肝炎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6例重症肝炎患者及60例正常体检者进行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对照分析。结果重症肝炎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bg)的含量也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症肝炎患者凝血四项检测能早期发现患者的凝血机制障碍,早期干预对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OL-9000血凝仪,分别测定100例肝硬化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与6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APTT、P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并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人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检测PT、APTT、Fib、TT、FVII以反映凝血系统状态;检测AT-III以反映抗凝系统状态;检测PLG、D-Dimer以反映纤溶系统状态。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凝血系统中的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b、FVII明显低于对照组;抗凝系统中的AT-III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纤溶系统中的PLG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抗凝活性下降,存在着纤溶;各指标可用于评价肝脏损伤,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0.
肝炎后肝硬化脾切除术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调控的效果.方法 22例接受脾切除术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麻醉前Sonoclot凝血分析结果 分为凝血功能明显异常组(E组,共12例)及对照组(C组,共10例).E组病例除麻醉后进行凝血功能调控外,其余与C组相同.分别于麻醉前及术毕采静脉血行进行Sonoclot凝血分析、测定血常规及凝血4项等指标.结果 ①与C组相比,E组麻醉前时凝血速率(CR)、达峰时间(TP)较高,血小板功能(PF)较低;与麻醉前相比,E组病例术毕时CR,TP值降低,而PF则上升.②与C组相比,E组麻醉前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较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高;与麻醉前相比,E组病例术毕时Plt,Fib值升高,而APTT则下降.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血小板的数量及质量下降,以及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不足.Sonoclot分析法能提供全面的凝血功能监测指标,可以很好地指导临床上血制品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并低钠血症的原因以及与低钠血症、肝功能等其他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总结和分析116例肝炎后肝硬化并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统计和分析低血钠程度与肝功能的转归关系。结果:116例中血钠完全纠正55例(47.17%),好转41例(33.96%),无效11例(10.38%),死亡9例(8.49%)。结论:肝炎后肝硬化并低钠血症患者低血钠发生原因比较复杂,肝功能越差则低钠血症发生率会越高,而且程度会越严重,血钠浓度也会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也会加重或增加,相关临床应给予重视,达到早防、早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与同期住院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性肝硬化辅助检查示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ALT)、血尿酸(uA)等升高明显,肝大、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发生比例较肝炎后肝硬化高,与肝炎后肝硬化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GGT升高显著。提示GGT是反映酒精性肝硬化的特征性指标。酒精性肝硬化预后比肝炎后肝硬化好,但晚期二者预后差别不大。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明显改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曹卫乐俞鹤松周俊沈建明 《现代实用医学》2016,(5):594-597
目的对比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预后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68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炎肝硬化597例,酒精性肝硬化172例,混合性肝硬化99例。比较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程、肝功能分级、死因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肝硬化患者中肝炎肝硬化患者比例最高,为68.78%;肝炎性肝硬化患者平均年龄要明显大于酒精性肝硬化和混合性肝硬化(均<0.05);3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比例均要显著高于女性(均<0.05);肝炎肝硬化与混合性肝硬化患者的脾大发生率要明显高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0.01);3组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为上消化道出血;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直接死因比例最高的为肝性脑病,混合性肝硬化直接死因比例最高的为原发性肝癌。结论不同病因肝硬化间临床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并发症与直接死因上,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的主要死因为肝性脑病,临床上应注重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同时加强对肠道感染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确诊的72例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作为试验组,4 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美国ACL -Futura全自动凝血仪测定PT、APTT、Fbg及D- 二聚体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T和APTT明显延长(P <0 .0 1) ,Fbg明显减少(P <0 .0 5 ) ,D -二聚体量明显升高(P <0 .0 1) ;且肝硬化患者的Fbg和D- 二聚体含量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两项指标(P <0 .0 5 )。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进行PT、APTT、Fbg及D -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判定,并对预防肝硬化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肝脏是许多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器官,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器官.肝硬化患者因大量肝细胞受损致蛋白质、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常存在凝血障碍和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本研究通过观察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与肝功能和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肝炎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80例肝炎患者为对象,根据肝炎类型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以同期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四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结果 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低于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丙泊酚与七氟醚对肝炎肝硬化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9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丙泊酚+七氟醚)与对照组(丙泊酚)。对比两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结果 两组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与术前未见差异,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 0.05)。观察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比较无差异(P> 0.05)。结论 丙泊酚与七氟醚用于肝炎肝硬化患者围术期可保持患者凝血功能的稳定,并且可减轻肝肾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患者由于其全身免疫力下降 ,易合并细菌感染 ,肝炎后肝硬化者更易出现腹膜细菌感染 ,引起原发性腹膜炎 (SBP)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 2例患者均为 1995年 1月~ 2 0 0 0年 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 ,其中男 4 4例 ,女 18例 ,年龄 19~ 71岁 ,平均 4 3 3岁。据 1995年第五次全国肝炎及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均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1 2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 :体温正常 ,无腹痛 ,腹部压痛、反跳痛消失 ,腹水完全消退 ,白细胞正常。好转 :体温正常 ,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消失 ,腹水较原减少 ,白细胞未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婴儿肝炎综合征(婴肝)患儿凝血功能变化,浅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已确诊为婴肝的患儿及60例体检的健康婴儿作对照,对该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全套即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凝血酶原比值(PTR)、国际正常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APTT-R)、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肝组与患儿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凝血全套中PT%、PTR、APTT、TT均显著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PT和Fbg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肝患儿由于肝功能受损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有出血倾向,该类患儿应及时给予维生素K治疗,预防出血。 相似文献
20.
1987年~1992年在本院住院死亡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共126例,其中男107例,女19例,年龄18岁~71岁,平均46.6岁。对其死亡因素分析表明:①死于消化道出血者居多,共55例,占43.7%,其中6例为食道静脉曲张破裂,余49例表现为严重上腹膨胀、频繁呃逆,呕吐咖啡样物或排黑便,可能为胃或十二脂肠粘膜病损所致,随着出血加重,可诱发肝肾功能衰竭,或失血性休克而死亡。②水与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这部分病人入院之初即有不同程度的低钠、低钾、低氯、低钙,利尿药的不断应用使之更为加重。76例临危时测定症钾,有46例高于正常值,其中高于6mmol/L者23例,有1例高达7.3mmol/L,出现心律紊乱而死亡。伴发肝肾综合征者,严重的低钠血症和代酸,多成为其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