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急诊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脑钠肽(BNP)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我院97例AMI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PCI组和溶栓组,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结果:PCI组患者治疗后BNP水平、LVEDD显著降低,且低于溶栓组(P<0.05),LVEF较溶栓组显著提高(P<0.05),且PCI组总有效率高于溶栓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显著降低BNP水平,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预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心功能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心功能关系。方法:测定健康志愿者40例(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9例的血清CRP浓度,同时以彩色多普勒检测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结果:AMI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中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心功能Killip分级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血清CRP水平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负相关(r=0.38,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后的用药依从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共收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60例,根据患者采取的再灌注治疗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PCI)组220例和溶栓组140例,PCI组包括12 h内行PCI治疗及静脉溶栓未通行补救PCI患者,溶栓组包括单纯静脉溶栓患者.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予以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并定期访视,观察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情况,并记录1年内发生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全因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结果 与溶栓组相比,PCI组1年内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97.8%vs 70.0%)、ACEI/ABB(93.2%vs 78.6%)、他汀类调脂药(96.9%vs 67.9%)、受体阻滞剂(90.9%vs 72.1%)用药依从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组相比,PCI组住院病死率低(3.2%vs 8.6%),1年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低(22.7%vs 50.0%),再次血管重建低(9.1%vs 30.0%),全因死亡发生率低(4.5%vs 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患者用药依从性好于溶栓治疗患者,急诊PCI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4):285-288
目的探讨不同Killip分级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年龄分布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入选的诊断为AMI患者25 243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54岁、55~64岁、65~74岁、≥75岁4个年龄段,并根据入院时临床表现进行Killip分级。分析不同Killip分级患者在各个年龄段的比例及不同分级患者的预后。结果总体上Killip各级患者在不同年龄段所占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其中KillipⅠ~Ⅲ级AMI患者在不同年龄段所占的比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KillipⅣ级患者在55~64岁、65~74岁、≥75岁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高于≤54岁患者(P<0.01);KillipⅣ级患者在65~74岁、≥75岁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高于55~64岁患者(P<0.01);65~74岁和≥75岁患者中KillipⅣ级患者所占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llip分级越高,患者的病死率及出血、再次心肌梗死和新发卒中发生率越高,不同Killip分级患者病死率及出血、再次心肌梗死和新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AMI患者年龄的增大,Killip分级的增高,病死率大致呈逐渐升高趋势(P<0.001)。结论在中国的AMI患者中,KillipⅢ+Ⅳ级多为老年人,≥75岁的老年患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75岁各个年龄段的患者。Killip分级越高,年龄越大,其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改善作用。方法:将90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急诊PCI组(30例)、溶栓开通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于发病后12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定左心功能情况。结果:发病后12周,急诊PCI组和溶栓开通组的左室收缩末容积(46.37ml±16、01ml;50、92ml±22.52ml),左室射血分数(62.07%±7.92%,59.30%±9.99%),A峰(0.61m/s±0.11m/s;0.68m/s±0.12m/s)、E/A(1.38±0.22,1.17±0.1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且对比急诊PCI组的A峰(0.61m/s±0.11m/s)、E/A(1.38±0.22)和溶栓开通组的A峰(0.68m/s±0.12ml)、E/A(1.17±0.17)发现与溶栓开通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诊PCI和药物溶栓治疗均可较常规药物治疗改善AMI患者左心功能,且急诊PCI优于药物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6.
陆静茹 《当代医学》2013,(25):91-92
目的探究心血管科患者病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疾病早期出现心绞痛症状。方法对58例AMI发生早期心绞痛患者情况与129例AMI未发生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绞痛组中心功能Killip分级、急性Q波梗死、非Q波梗死及合并症病史的患者均明显高于无心绞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不能绝对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再次缺血引起的早期心绞痛症状,为此应及时行冠脉造影,给予介入等其他方式治疗,以此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7.
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PCI)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发病12h以内或 12~24h仍有心肌缺血且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分为PCI组和溶栓组, 分别给予直接急诊PCI和尿激酶 (150万U) 静脉溶栓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发病 2周时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 溶栓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62 5%, PCI组再通率为 93 3%; PCI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 (IRA) 均达到TIMIⅢ级血流; 溶栓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PCI组 (P<0 .001)。溶栓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大于PCI组患者 (P<0 .01)。溶栓组患者AMI发作 2周后左室射血分数 (LVEF) 低于PCI组 (P<0 .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可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缩短住院时间,有效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药物保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发病5~10日成功行PCI者45例(治疗组),同期常规药物治疗48例(对照组)。观察两组随访6个月期间心血管事件(MACE)、心功能情况、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与药物保守治疗组相比,延迟PCI组患者在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心功能改善,LVEF提高(P<0.05)。结论:AMI后延迟PCI能降低心血管事件,明显改善左室重构和心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2):255-258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同预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方法:选取PCI治疗的451例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后Killip心功能分级及患者死亡情况对其进行分组,其中Killip心功能分级为Ⅰ级、Ⅱ级者纳入预后良好组(n=364),Killip心功能分级为Ⅲ级、Ⅳ级或死亡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n=87),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实验室生化指标、心电图及超声检查结果以及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结果:预后不良组中合并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术前、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钾、血氮、血肌酐、血尿酸以及空腹血糖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术前及术后,预后不良组凝血酶原时间(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值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预后情况可能会受到凝血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5年5月间在我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接受急诊PTCA及支架术与常规药物治疗病人住院及随访期间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衰等的发生情况。结果:①住院及随访期间心绞痛发生情况:急诊手术组1例(5%),药物治疗组18例(2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②再次心梗:急诊手术组住院及随访期间无再次心梗病例,药物治疗组3例分别于住院及随访期间再发心梗,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③心性死亡:手术组无心性死亡。药物组死亡5例(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④心功能情况:按NYHA心功能分级,手术组心功能均在2级以上,药物组心功能2级以上者48例(7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急诊PTCA及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成功率高(95%),血管开通后达TIMIⅢ级血流比例高(100%),住院及出院后复发的心肌缺血事件(心绞痛及心梗)发生率低,心功能明显好于单纯药物治疗,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推广应用,以使患者获得最大限度的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1.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英  汤洪顺  王绪亮 《吉林医学》2010,31(13):1774-1775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EMI)的疗效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根据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分为两组:发病6 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为A组,6~12 h为B组。比较6 h溶栓时间窗内与6~12 h溶栓再通率的差别。结果:两组临床再通率分别为80.4%和30.9%,择期(1~2周后)冠状动脉造影(CAG)进一步证实溶栓的效果。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NSEMI患者,若医院不能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及早进行溶栓治疗,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左心室重构,保护心功能,降低AMI的近、远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 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 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 h内溶栓远期效果最佳.结论 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 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 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和B型脑钠肽(BNP)联合检测在早期静脉溶栓(IVCT)(发病≤3 h)与急诊冠脉介入(PCI)治疗后(发病≤12 h)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对比研究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血清CTnI、CRP和血浆BNP分别对上述两种冠脉再灌注疗法各33例AMI患者进行12~36个月的随访对比。结果 (1)早期静脉溶栓成功+择期PCI与急诊PCI患者(发病≤3 h)比较心功能变化、CTnI、CRP、BNP水平,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早期静脉溶栓成功(发病≤3h)未行择期PCI的患者与急诊PCI(发病6~12 h)患者比较,远期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优于PCI组,BNP水平低于PCI组(P<0.05),而CTnI、CRP均值高于PCI组(P<0.05)。结论(1)早期静脉溶栓(发病≤3 h)成功+择期PCI对改善AMI患者远期生存率疗效显著,与急诊PCI(发病≤3 h)疗效相当,CTnI、CRP和BNP检测可以对上述两种冠脉再灌注疗法的远期预后做出预测。(2)单纯静脉溶栓(发病≤3 h)成功与急诊PCI(发病6~12 h)患者对改善AMI患者远期生存率方面对比则各有利弊,需结合CTnI、CRP和BNP等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王景斌 《中原医刊》2004,31(20):14-15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IRA)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及药物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ST段抬高AMI采用尿激酶 2 0 0万u 或重组链激酶 15 0万u 静脉溶栓再通的 13 1例患者 ,其中 5 2例溶栓后 10~ 2 0天内接受PCI治疗 ,另有 79例常规药物治疗 ,随访 12~ 3 6月 ,比较两组住院和随诊期间的情况。结果 :PCI与药物治疗组随访期内再住院率 17.3 %比 3 6.7% ,心绞痛发作率 19.2 %比 40 .5 %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1.9%比 11.4% ,死亡 0比 6.3 % ,P均小于 0 .0 1;住院期间、1年后自身对照及两组对照LVEF均有明显改善 ,PCI组更显著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临床再通后行择期PCI ,明显减少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及再次住院率 ,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后 ,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的病例 ,随机分为PCI组和药物保守治疗组 ,观察溶栓后进行PCI对患者心脏功能、胸痛次数、住院天数、病死率、再梗死率的影响。结果 PCI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PCI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P <0 0 1) ,病程 1月左室射血分数 (LVEF)高于保守治疗组 (P <0 0 1) ,心功能改善优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发病后 6月内胸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P <0 0 1) ,住院期间病死率与 6月内再梗死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后 ,作PCI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心功能改善、胸痛发作次数减少。在无条件作急诊PCI的医院 ,溶栓后作补救性PCI是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急诊PCI与延期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106例首发AMI患者,既往无心衰病史,其中在发病12小时内接受急诊PCI治疗46例,发病10~14天接受延期PCI治疗60例.分别于发病1周及3个月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随访3个月,记录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心功能情况.结果:急诊PCI组心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延期PCI组(P<0.05);根据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及NYHA分级法评估心脏收缩功能,急诊PCI组显著优于延期PCI组(P<0.05).结论:急诊PCI能够显著改善AMI预后,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优于延期PCI.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4—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共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885例,分为合并新发CAVB组(n=19,2.1%),无CAVB组(n=866,97.9%),分别观察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峰值、脑钠肽水平、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住院病死率,并分析发生CAVB的发病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新发CAVB组较无CAVB组肌酸激酶峰值和同工酶峰值明显升高[(1 804.5±65.4)U/Lvs(1 251.3±46.7)U/L,(155.8±25.6)U/Lvs(104.3±19.1)U/L,均P<0.05];脑钠肽峰值水平更高[(1 254.4±55.3)pg/mLvs(432.4±78.5)pg/mL,P<0.05];心功能Killip分级较差(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40.5±4.6)%vs(51.2±6.9)%,P<0.05];冠状动脉病变更为严重(P<0.05);住院病死率显著升高(63.2%vs2.4%,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发CAVB患者冠状动脉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RA)对心肌细胞凋亡和心功能影响。方法:122例经急诊再灌注治疗的AMI患者,依据有无RA分为RA组(n=43)及无RA组(Non-RA组,n=79)。应用ELISA方法检测再灌注治疗成功后7天及4周血清细胞凋亡信号分子Fas/APO-1水平,1年后随访患者心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无显著差异。(1)再灌注治疗成功后7天RA组血清Fas/APO-1浓度与Non-R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周时RA组血清Fas/APO-1浓度明显高于Non-RA组(P<0.01);(2)AMI再灌注治疗成功1年后,RA组心功能NYHA分级高于Non-RA组(P<0.001)。结论:AMI患者早期成功地进行再灌注治疗,但发生RA患者,心肌细胞凋亡重,远期心功能较未发生心律失常患者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C一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心功能关系。方法:测定健康志愿者40例(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9例的血清CRP浓度,同时以彩色多普勒检测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D和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结果:AMI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中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心功能Killip分级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血清CRP水平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负相关(r=0.38,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测定脑钠素(BNP)在评价梗死后心功能状态和近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测定BNP浓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功能Killip分级,并将患者分为LVEF≤40%组和LVEF>40%组、Killip(Ⅰ~Ⅱ)组和Killip(Ⅲ~Ⅳ)组、死亡组和非死亡组,并进行BNP浓度比较.结果LVEF≤40%组、Killip(Ⅲ~Ⅳ)组、死亡组BNP浓度显著高于LVEF>40%组(P<0.001)、Killip(Ⅰ~Ⅱ)组(P<0.001)、非死亡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BNP浓度可以作为评价梗死后心功能状态和近期预后的敏感指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