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5例为实验组,选择同期无冠状动脉狭窄患者30例为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及CD133双阳性细胞EPCs的数量,并且检测每位患者hs—CRP水平。于住院后次日行冠状动脉造影,使用Gensini评分系统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统计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外周血EPCs数量及hs—CRP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EPCs分别为(30.95±5.50)、(58.66±4.45)个/10万.而实验组与对照组hs—CRP分别为(40.25±9.80)、(3.45±1.68)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内EPCs数量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的增加亦随之升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的程度与EPCs数量呈正相关(r=0.593,P〈0.01),而hs—CRP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114,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减少,而hs—CRP则明显增加,但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外周血EPCs数量增多,hs—CRP则没有明显改变,EPCs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而hs—CRP反映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2.
近年研究发现,血管内皮损伤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过程中最重要的病理环节。内皮细胞受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内皮损伤的持续存在促使不稳定斑块形成、破裂以及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出现心肌缺血。组织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了内皮的损伤,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充分认识血管内皮损伤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关系,采取有效药物保护血管内皮,以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是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血尿酸浓度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尿酸 (SUA)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的关系。方法 对 3 10例UA患者 (A组 )及 2 98例非冠心病患者 (B组 )测定SUA、血脂 ,测量血压、体重、身高等 ,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 A、B两组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2 5 .48% (79/3 10 ) ,12 .42 % (3 7/2 98) ,A组是B组的 2倍 ;A组血脂各项指标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均 <0 .0 5或 0 .0 1) ,A、B两组中SUA、甘油三酯 (TG)同时异常分别占高尿酸血症患者的 5 3 .16% (4 2 /79)、45 .95 %(17/3 7)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SUA、TG、低密度脂蛋白 (LDL)均与UA独立正相关 ,高密度脂蛋白 (HDL)与UA负相关。结论 高尿酸血症与UA密切相关 ,高尿酸血症可作为UA的一个相关因素。高尿酸血症常同时伴有血脂异常 ,特别是高TG。 相似文献
4.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金惠根王肖龙陆志刚陈万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急性心肌梗塞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包括增剧型心绞痛、自发型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和梗塞后心绞痛[1]。从1995~1997年,我院应用经皮腔内冠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辛伐他汀组 1 0mg/d ,一组为对照组 ,两组各 30例 ,治疗 8W后 ,采用超声多普勒于治疗前后对其进行血管内皮功能的测定。结果 :治疗组血清TC、TG、LDL -C显著降低 ,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0 .0 1 ) ,治疗前后肱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辛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主要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发作期及治疗出院后 4周的内皮细胞功能。1 材料和方法1.1 受试对象的选择 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2 5例 ,男 16例 ,女 9例 ,年龄 (5 8.1± 6 .3)岁 ,无心肌酶谱改变 ,应用硝酸甘油后 2 0 min内缓解。急性发作患者 1h内进行超声检查 ;病情稳定出院后 4周再行超声检查 ,检查前停药 1周。健康对照 2 5人。所有受试对象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疾病。1.2 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 [2 ] 应用 HDI- 5 0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 7.0~ 12 .0 MHz…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5例)与常规对照组(35例)。采用超声多普勒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对两组分别进行血管内皮功能的测定。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降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对硝酸甘油的反应(N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UAP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载脂蛋白A、B与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载脂蛋白A、B(apoA、apoB)及相关脂类,抗凝、纤溶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②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人173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36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70%,其中单支病变65例,双支或多支病变7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组)37例。采空腹静脉血2mL检测生化全套。③结果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apoB、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抗凝血酶Ⅲ、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及apoB/apoA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3.70~6.08,P〈0.05);而apoA1、纤溶酶原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F=0.09、2.78,P〉0.05)。apoB、TG、纤溶酶原、纤维结合蛋白含量及apoB/apoA与冠状动脉积分呈正相关(r=0.502~0.605,P〈0.05),apoA1与冠状动脉积分呈负相关(r=-0.601,P〈0.01)。④结论apoB、apoB/apoA的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影响。方法36例UA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与对照组,治疗8周前后,采静脉血用酶法测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治疗前后肱动脉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结果:氟伐他汀治疗8周后肱动脉FMD(12.3%±1.4%)较治疗前(5.1%±1.2%)及对照组(5.4%±1.9%)均显著改善(P<0.05),而肱动脉NM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具有改善UA患者血管FM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30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慢血流的患者为CSF组,冠脉造影血流正常的患者30例为NCF组。以校正TIMI帧数>27,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采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1周,在显微镜下计数,并观察EPCs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结果:CSF组外周血EPCs数量及增殖、迁移、黏附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F患者外周血EPCs功能降低可能参与CSF现象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和非冠心病患者各20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包被培养板,培养7d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Ⅰ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 小室和粘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及粘附能力.结果: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数量明显减少(31.8±7.7 vs 59.5±10.6 EPCs/×200视野,P<0.05),且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的粘附能力和迁移能力及增殖能力也明显受损.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冠状动脉狭窄(CA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106例UA患者血清GDF-15的表达.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通过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GDF-15表达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以CD133和CD34标记的双阳性细胞作为EPCs,用流式细胞仪对108例急性(发病48 h)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98例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危险因素组)、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EPCs进行计数检测.分别对脑梗死组发病48 h、梗死后21 d、梗死后90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脑梗死组、危险因素组外周血EPC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EPCs 亦明显高于危险因素组(P〈0.01).NIHSS≥12分组较〈12分组的外周血EPCs明显降低(P〈0.01).急性期外周血高水平的EPCs与脑梗死后21 d NIHSS改善程度(≥4分)密切相关(P〈0.01),与脑梗死后90 d的良好预后独立相关(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EPCs可作为脑梗死预后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变化。方法 54例UA患者为实验组,5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以循环内皮细胞(CEC)作为血管内皮损伤的指示物,血浆内皮素(ET-1)反映血管内皮的功能变化,动态测定患者在入院后48h内的血浆ET-1水平,CEC计数对照组同时测定。结果 实验组血浆ET-1和CEC均在UA早期4h就达峰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后逐渐下降,48h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二组,第一组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组,另一组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单纯药物组,均在入院时、术后6个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KDR+单个核细胞的水平;采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2周,FITC-UEA-1和DiI-acLDL免疫荧光染色双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分别观察其集落形成、增殖及迁移能力;采用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术后6个月实验组FMD有明显改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及功能亦有明显增加(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CI术后FMD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r=0.759)。结论:冠脉介入治疗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内皮功能及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在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及对照组增加,说明冠脉介入治疗通过内皮祖细胞的动员有助于改善动脉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StudiesduringthelastdecadeidentifiedDCinatheroscleroticplaques.Dendriticcellsarepresentintheirimmatureformsinthearterialwallandareactivatedduringatherogenesis[1,2],whichprovidesanewapproachtoexplorethemechanismofT cellactivation[3].Dendriticcellsarefoundinaorticatheroscleroticlesionsinratswithdiet inducedhy percholesterolemia[4]andalsoinapolipoproteinE deficientmice[5].Dendriticcells(DC)wereoriginallydescribedbySteinmanandCohnin1973.Theyarethekeyantigen presentingcellsandarebelievedtoplay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清瘦素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UA患者112例,其中合并代谢综合征组(观察组)患者59例和无代谢综合征组(对照组)患者5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4+、CD_8+、CD_8+、CD_4+、CD_4+/CD_8+/CD_8+)及NK细胞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瘦素(LEP)水平。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和病死率,分析代谢综合征对UA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CD_3+)及NK细胞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瘦素(LEP)水平。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和病死率,分析代谢综合征对UA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CD_3+、CD_4+、CD_4+、CD_8+、CD_8+及NK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D_4+及NK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D_4+/CD_8+/CD_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LE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再发心绞痛比例高于对照组(33.9%vs.17.0%,P<0.05),心源性病死率亦高于对照组(27.1%vs.11.3%,P<0.05)。结论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受损较重,血清瘦素水平较高,这可能是导致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源性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与血脂的关系。方法:387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252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心病患者按病变范围、狭窄程度分组,术前行TC、TG、LDL-C、HDL-C检查,对比分析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与TC、TG、LDL-C、HDL-C的关系。结果:1TC、TG、各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组与正常组均有差异(P<0.05或P<0.01)。2TC各病变组间逐渐升高;3TG1支病变组与3支病变组有差异;LDL-C3支病变组与1、2支病变组有差异;HDL-C1支病变组与2、3支病变组有差异(P<0.01)。4TG不同狭窄程度组均有差异;LDL-C轻度狭窄与重度及闭塞组有差异,中度狭窄组与闭塞组有差异;HDL-C闭塞组与轻、中度狭窄组间有差异(P<0.05或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TG、TC、LDL-C逐渐升高,HDL-C逐渐减低。血脂异常可使脂质在冠状动脉内膜沉积,促进血栓形成,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因此,积极控制血脂对防治冠心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水平及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53例为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52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超声测定其内皮舒张功能指标(FM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EPCs水平,同时检测反映内皮功能的生化指标,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NO。结果 在基线水平上,冠心病组内皮功能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低下,EPCs数目明显减少,hs-CRP 水平升高,NO含量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FMD与EPCs数量显著相关,FMD随EPCs数量增加而改善,呈正相关趋势(r=0.52,P<0.01)。同时,反映内皮功能的指标hs-CRP与FMD、EPCs均呈负相关趋势(r=-0.43,r=-0.50,P<0.05),NO与FMD、EPCs均呈正相关趋势(r=0.54,r=0.45,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EPCs数量较健康人群明显减少,内皮功能明显低下,同时内皮功能随EPCs数量增加而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