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通过牙周基础治疗后,应用3种固定矫治器矫治成人牙周炎致前牙病理性移位的患者.观察矫治前后临床牙周组织的改变.方法:对60例患者行牙周基础治疗后,用3种矫治器矫治,用常规根尖片、X线片的计算机数字剪影分析、牙周检查法(PSR),观察对比正畸治疗前后牙周指标的变化.结果:应用固定矫治器矫治后,患者牙周状态评估指数为预后极佳,矫治效果良好(P<0.05),Tip-Edge Plus矫治器矫治更为显效,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固定矫治器矫治此类患者,牙周组织得以改善,牙齿动度达到生理动度或稳定松动,牙槽骨高度增加,不同比例的形成新附着,并获得相对理想的牙弓形态及稳定的(牙合)关系.而Tip-Edge Plus矫治器矫治效果明显优于其它2种矫治器,更适合特殊复杂病例的矫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ip-Edge Plus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猞)面部软硬组织的改变,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以下颌后缩为主的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拾)16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12~15岁,平均13.5岁,均采用Tip-Edge Plus矫治技术进行非减数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对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头影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16例患者平均疗程16个月.矫治后U1-NA角和U1-NA距分别减少(15.40±5.31)°和(4.16±1 82) mm(P <0.01) 、U1-L1角增加(- 14.60 ±6.62)°(rP<0.01),U1-SN角减少(13.30±2.53)°(P<0.05),ANB角及Y轴角均显著减少(P<0.05),SNA角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鼻唇角增加( 16.60±5.29)°(P<0.01),面型角减少(5.00±1.37)°(P<0.05),上唇突度减少,下唇突度增加,上下唇和颏部软组织产生移位和改形,上下唇突度达到正常范围,由治疗前的Ⅱ类骨面型变为治疗后Ⅰ类直面型.结论 对下颌后缩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拾)患者采用Tip-Edge Plus矫治技术,可快速、高效改善面部侧貌,使软硬组织侧貌面型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Ⅲ类错(殆),观察患者颅面、牙(殆)特征的改变,探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Ⅲ类错(殆)的特点及临床应用要点.方法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13例(女性6例,男性7例,平均14.9岁)Ⅲ类错(牙合)合并下颌前突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前磨牙.矫治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比较.结果 矫治后Wits值由(-2.50±1.40)mm变为(-1.00±0.85)mm,ANB角由(-0.61±1.41).变为(1.31±1.66)°,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切牙显著内收,上中切牙突度由(7.55±1.24)mm 减小为(4.82±1.05)mm,下中切牙突度由(10.16±2.43)mm 减小为(6.03±2.01)mm,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上、下唇突点到SnPg'平面的距离之差由(-1.57±1.24)mm 变为(0.62±1.24)mm,面型角由(2.62±1.53)°变为(7.02±2.21)°,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利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的持续轻力快速倾斜移动牙齿,在改善硬组织形态的同时可显著改善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的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面、牙(牙合)的特征性改变,探讨该技术的矫治要点.方法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12例(女性7例,男性5例,平均14.3岁)Ⅱ类错袷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按照Tip-Edge Plus 直丝弓技术矫治程序进行矫治,矫治前后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鼻唇角增大17.22°(P<0.01);上、下唇突距分别减少4.57 mm、3.72 mm(P<0.01);上、下切牙显著内收,突度分别减小4.73 mm、1.89mm(P<0.05).依靠口内支抗,矫治前后上颌支抗磨牙的移动仅为0.89 mm(P>0.05).结论 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利用口内支抗、细丝轻力,快速倾斜移动牙齿后简捷、准确转距并正轴的方法 ,可有效矫治Ⅱ类错(牙合)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正畸和牙周基础、牙龈环切术联合治疗因牙周炎导致前牙病理性移位的患者 ,观察治疗后牙周组织的改变。方法 牙周炎导致前牙病理性唇向散开移位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后 ,对需压入的前牙进行牙龈环切术 ,再开始正畸加力。使用牙周临床检查、常规根尖片、前牙区CT来观察比较正畸治疗前后患牙的牙龈出血、探诊深度、牙槽骨高度和附着水平的变化。结果 结合牙龈环切的正畸治疗后患牙牙槽嵴顶高度增加 ,产生新附着。结论 正畸结合牙周系统治疗和牙龈环切术矫治牙周炎所致前牙唇向散开移位患者 ,可以排齐牙列、关闭散开的间隙 ,并促使牙周改善 ,形成新附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通过临床评估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传统固定矫治器患者的牙周指数变化,比较两种矫治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判断隐形矫治器是否更有利于口腔卫生和牙周健康维护.方法 临床选取40名成人患者,分为隐形矫治组(Ⅰ组)和固定矫治组(F组),通过测量在其矫治前及佩戴后1、3、6个月中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牙龈指数(Gingiva-Index,GI)及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等牙周指数变化,对比两种矫治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结果 隐形矫治组的PLI在治疗中明显低于固定矫治组,但GI及SBI除第一个月有差异外,后期无明显差别.佩戴矫治器后两组的各项指数均高于矫治前.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一定程度上仍有碍口腔卫生的维护,但优于传统的固定矫治器,在矫治过程中短期内仍会对牙周组织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与传统固定矫治器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2020年在合肥市口腔医院就诊的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患者20例,采用随机抽样法将患者随机分为GTR术后6周行固定正畸治疗(A组,10例),GTR术后12周行固...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比较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技术和MBT滑动直丝弓技术治疗成人安氏Ⅱ~1类错的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20例采用Tip-Edge plus矫治器,对照组20例采用MBT矫治器配合中等支抗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进行成组和配对t检验。结果 (1)未使用额外支抗的试验组与使用中等支抗的对照组取得相似的软硬组织改变效果,两组上磨牙前移量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矫治后下切牙唇倾度大于对照组。(2)试验组打开咬合平均需3.8个月,平均复诊次数为16次;对照组打开咬合平均6.3个月,平均复诊次数为2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使用中度支抗的成人安氏Ⅱ1类错患者应用Tip-Edge plus技术和MBT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正能取得相似的软硬组织改变效果、支抗效果,但Tip-Edge plus技术打开咬合时间短,能减少复诊次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隐形矫治器、自锁托槽及传统托槽对成人正畸患者牙周指数及龈沟液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成人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自锁组及隐形组(n=30),分别佩戴传统MBT托槽、Damon Q自锁托槽及Invisalign隐形矫治器,观察矫治前、矫治后1、3、6个月及矫治结束时患者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及龈沟液内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1~6个月,传统组及自锁组患者牙周指数及龈沟液内炎性因子水平持续升高(P<0.05),6个月达最高峰,矫治后1个月自锁组与传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矫治后3个月至矫治结束自锁组牙周指数及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隐形组患者PLI、IL-1β及TNF-α在矫治后6个月较矫治前升高(P<0.05),但矫治后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及自锁组(P<0.05).结论:自锁托槽在正畸矫治中后期对牙周组织的影响小于传统托槽,隐形矫治器及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相比,在正畸矫治后各个时期均更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评价矫治过程中患者牙周状况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7例因轻、中度牙周炎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矫治前患者前牙间隙为3.0~4.5 nnn,平均3.4 mm.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散在间隙.观察矫治前和矫治1、3、6个月患者牙龈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和平均探诊深度;评价矫治前和矫治1、6个月上前牙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距)的变化.结果 疗程4~6个月,矫治后所有患者牙间隙完全关闭,矫治3、6个月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1.2%,1.8%,与矫治前(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3、6个月患者平均探诊深度分别为(1.49±0.13)、(1.58±0.11)、(1.57±0.15)mm,与矫治前[(1.50±0.12)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6个月上前牙间CEJ-ABC距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滑动杆与横腭杆联合MBT直丝弓技术和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技术治疗上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17岁上颌前突病例30例,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 MBT直丝弓组15例( S+MBT组),使用直丝弓技术结合滑动杆与横腭杆强支抗治疗;Tip-Edge plus组15例( TP组),使用Tip-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治疗。均在矫治前后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上颌支抗磨牙前移量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S+MBT组L1-MP减小3.93°、L1-NB减小5.0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组L1-MP增加1.53°、L1-NB增加0.4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P组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结论:使用强支抗的直丝弓技术和未使用额外支抗的Tip-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治疗恒牙初期上颌前突病例均能取得较好的软硬组织效果,滑动杆与横腭杆联合MBT直丝弓技术的支抗形式在控制牙合平面及切牙整体移动方面较好;治疗后Tip-Edge plus组下切牙唇倾度大于直丝弓技术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ip-EdgePlus差动直丝弓技术和直丝弓技术治疗伴有重度深覆殆和深覆盖的安氏Ⅱ^1分类错黯畸形疗效的异同。方法样本包括恒牙初期伴有重度深覆黯和深覆盖的安氏Ⅱ^1错黯畸形患者46例,Tip-EdgePlus组23例,使用Tip-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治疗;MBT直丝弓组23例使用直丝弓技术结合口外弓强支抗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进行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中上下颌骨、前牙突度、覆殆、覆盖、软组织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p-EdgePlus组L1-MP减小2.97inIn,L1/MP增加1.87°,L1/NB增加2.02°;MBT直丝弓组L1-MP减小0.50mm,L1/MP减小3.88°,L1/NB减小6.8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未使用额外支抗的Tip-EdgePlus差动直丝弓技术和使用强支抗的直丝弓技术治疗恒牙初期严重安氏II。病例能取得相似的软硬组织效果;Tip-EdgePlus技术比直丝弓技术能更多的压低下前牙,治疗后Tip-EdgePlus组下切牙唇倾度比直丝弓技术组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局部应用,治疗老年慢性牙周炎的疗效。0方法:选择60例老年慢性牙周炎的患者,共120颗牙。全口洁治和根面平整后,以患者一侧忠牙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为实验组,对侧同名患牙局部应用双氧水、碘甘油作为对照组。于基线、基线后5、9周检测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结果:两组临床指标均较基线有明显改善,PLI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牙周袋内应用米诺环素软膏配合牙周基础冶疗,能够有效改善牙周炎症状,且效果优于传统的碘氧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Damon自锁托槽与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托槽在拔牙病例中对前牙转矩的控制情况。方法:选取2012~2014年在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治疗的拔除4颗前磨牙的患者,分别采用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TP组)和Damon自锁托槽(DM组)矫治技术完成治疗,各20例;拍摄数字化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上颌切牙倾斜度(U1-SN°)两组没有明显差异[TP组(112.45±6.39)°,DM组(111.87±6.33)°];正畸治疗后前牙明显内收,两组上前牙转矩无统计学差异[TP组和DM组分别为(99.32±7.33)°和(99.57±4.74)°];治疗后上下唇突度显著减小,侧貌明显改善,Z角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P组和DM组分别为(66.74±10.3)°和(68.11±9.54)°]。结论:Damon自锁托槽与Tip-Edge plus托槽在拔牙病例中都能有效的控制前牙转矩,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不同根管充填糊剂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7-2009年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综合科门诊诊治的慢性根尖周炎患者298例(422颗牙),按患者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4组.A组(AH Plus糊剂+Vitapex糊剂+牙胶尖)75例患者108颗牙,B组(AH Plus糊剂+牙胶尖)75例患者105颗牙,C组(Vitapex糊剂+牙胶尖)74例患者105颗牙,D组[氧化锌丁香油糊剂(ZOE)糊剂+牙胶尖]74例患者104颗牙.对4组术后7 d、6个月、1年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98例患者根管充填7 d后复查,A、C组术后反应轻,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术后反应最重,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管充填6个月、1年后复查的结果没有差异(P>0.05),A组有效率最高,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有效率最低,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H Plus糊剂+Vitapex糊剂+牙胶尖治疗慢性根尖周炎,既诱导了根尖周阴影区的骨质增生修复,又能使根尖孔形成完善的封闭,达到治愈根尖周炎、防止继发感染或复发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广东人群中研究牙周炎、糖尿病及IL-6-572基因多态性对失牙数的影响.方法 纳入492例广东籍受试者,完成2型糖尿病和牙周炎的筛查,记录失牙数,并取颊黏膜脱离细胞棉拭子,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测定IL-6-572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用析因方差分析评估人群中牙周炎、糖尿病及IL-6-572基因多态性对失牙的影响.结果 析因方差分析显示广东人群中牙周炎(F=15.631,P=0.000)、糖尿病(F =67.156,P=0.000)及IL-6-572基因多态性(F=6.273,P=0.013)对缺牙数的影响是显著的.同时,IL-6-572基因多态性和糖尿病组合的交互效应显著(F =6.044,P=0.014),含有CG+ GG基因型的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失牙数最多(1.91颗).结论 牙周炎、糖尿病及IL-6-572基因多态性都是影响失牙数的重要因素,含有CG+ GG基因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失去更多的牙.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对正畸治疗病人牙周状况的影响,以便有效地控制正畸过程中牙龈炎性反应的发生发展,避免不可逆性的牙周损害。方法:收集41例正畸治疗中发生牙龈炎性反应的病人、20例正畸治疗前牙周健康者和35例慢性牙周炎病人的龈沟液标本,应用16SrDNA PCR技术检测各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GI)之间的关系。结果: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为:正畸治疗组70.73%、正常对照组35.00%、牙周炎组85.71%;正畸治疗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牙周炎组显著高于正畸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随着牙周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与牙龈指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与正畸治疗中的牙龈炎性反应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