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宗元所写《宋清传》,记录了唐代京城药商宋清的经营活动与经营思想,是唐代药业的一份珍贵文献。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宋清传》译文、宋清药铺的经营范围、宋清经营思想的内涵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宋清事迹的真实性及典范意义,认为宋清是中国药业的一位伟大药商。  相似文献   

2.
<正> 唐代的长安,是闻名于世的大都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医家云集、医事昌盛的地方,当时长安城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句佳话:“人有义声,卖药宋清。”说的是长安西市有个叫宋清的人售药不图取利、济贫活人的事迹。宋清长期居住在闹市,经营药业,注重信誊。他平素很重视收集、资聚药材,遐迩闻名。偏远山泽的采药人到长安来,都要到他那里去,皆受到热情接待。在与采药人广泛的接触中,他既丰富了自己的药学知识、用药经验,又使药源得到保证,药物的质量得以提高。长安城中的医生由于用宋清的药配方,疗  相似文献   

3.
【前言】原文选自《三国志·魏书·方技化》。文中全面地记载了华佗的医学成就及其最后的不幸遭遇,文笔质朴简炼,于字里行间表达了惋惜之情。这里只释译了其中几段。【原文】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注释】①[旉]同“敷”。②[游学]离家外出,从师求学。[徐土]徐州一带。③[经]指《诗》、《书》、《易》、《礼》、  相似文献   

4.
《不居集》[1]的作者为清代医家吴澄,成书于清乾隆4年(公元1739年),共50卷,上集(30卷)汇集历代名医治虚损十法,并论述血、嗽、热、痰、郁等内损病证的治疗;下集(20卷)以论治外损为主,是一部论述虚损理法方药完备,颇具临床指导价值的医学专著。自《黄帝内经》始即有郁证病机与治则的记载,后世之论郁或纯归六淫、或偏涉气血,难有兼顾者。吴澄指出,虚损当分内外,郁证亦是如此。凡七情五志、劳伤积食皆属内郁;凡六气之郁则属外郁。此外,还有因药不合证,而致郁上加郁之“药郁”者(可按陈言法归于“不内外因”),进一步完善了郁证的病因分类。本文围绕内郁与外郁的因机证治,从阐发“百病皆生于郁”、论情志三郁、诸郁证治3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原文]既而感指幽微,用针直诀。[阎注]此皆《指微论》中,用针幽微之直诀也。[补评]“指幽微”乃射影《指微论》与《指微赋》,阎公之注是也。[原文]窍齐于筋骨,皮肉刺要;[阎注]窍者穴也,齐者浅深之宜也。经曰:刺皮无伤骨,刺骨无伤髓。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补评]此言空穴所在,刺当掌握病位之浮沉,而定浅深之剂,“齐”通“剂”,指针刺浅深之剂量。阎注引自《素问·刺要论》与《刺齐论》。文义精当,恕不另议。[原文]痛察于新久,腑脏寒热。[阎注]痛者…  相似文献   

6.
三焦一说,《内经》引端而意赜,《难经》发微而说新。越人之后,争论甚烈,不断聚讼,反复推敲,而至于今,认识仍然不一。循其故则其道立,浚其源则其流长。否则,本源不清,万虑皆失,本文立足于此,试谈笔者对三焦的认识。一.《内经》对三焦的论述《内经》论三焦,可归纳两类.一如“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1]。  相似文献   

7.
浅析《伤寒论》中针灸的应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訾明杰 《北京中医》2005,24(6):349-350
作为东汉医学著作典范之《伤寒论》[1],撷《灵枢》、《素问》之精华,采百家之古训,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灸并施,辨证灵活准确,用药精巧恰当,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清代医家沈金鳌云:“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活;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皆通。”在这“法法皆通”中亦包括了  相似文献   

8.
《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医书。它不仅收集了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医方和疗法,还记录了如:“傅[药]必先洒之”、“毋(以)手操痏”、“强启其口,为灌之。”、“卷(倦)而休”等很多护理方法。且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护理,贯穿了辨证施护的思想。后世的很多护理方法,恐还是渊源于此。笔者认为《五  相似文献   

9.
靳三元 《中医研究》2003,16(5):14-15
《伤寒论》十枣汤 ,素有峻剂之称。用之得当 ,其效立见 ,若孟浪误用 ,祸不旋踵。近习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后简称讲义 )谓十枣汤散剂用量为 :“强人服一钱匕 ,羸人服半钱。”[1] 此或有误 ,一为剂量与体质关系不相符 ,一为计量单位不一致。谨质疑如是。1 从体质与剂是关系分析“能毒者以药 ,不胜毒者以薄药”《素问》之谓明示了服药剂量与体质的关系。强壮之人耐受药物的能力强 ,服药剂量偏大 ;羸弱之人耐受药物的能力差 ,而服药剂量稍小。十枣汤既为峻剂 ,即属大毒无疑。于使用剂量尤当精求。仲景制方谆谆告戒用心良苦。若《讲义》所谓…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词语训释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说文解字》云:“清,朖(朗)也,澂(澄)水之貌。”段玉裁注云:“朖者,明也。澂而后明,故云澂水之貌,引申之,凡洁曰清,凡人洁之亦曰清。”也就是说,清的本义是指澄清之水洁净透明的样子。今天所说的清明、清稀、清净、清洁,有的是其本义,有的则是段氏所说的“凡洁曰清”的引申义,而清除,沽除,则属段氏所说的“凡人洁之亦曰清”的引申义。《伤寒论》中,清字的这些义项都用到了。如“小便清”、“清酒”、“清浆水”之“清”,则取清明、清稀之义,与  相似文献   

11.
《神农本草经》药学成就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炎帝神农以姜水成 ,生而异德 ,故以姜为姓。始作耒耜 ,教民耕种 ,号神农 ,自西徂东[1] 。作赭鞭、钩钅制 ,从六阴阳 ,与太乙巡五岳四渎 ,土地所生草石 ,骨肉心灰、皮、毛羽 ,万千类 ,皆鞭问之 ,得其所能治主 ,当其五味 ,一日七十毒[2 ] 。遂有神农本草三卷。这就是古代文献记载《神农本草经》的来历注脚。其实史学家认为 :药性始于神农 ,上古之时 ,刀圭火齐 ,书契未作 ,文字未传 ,并非开天明道之始祖“述而不作” ,而是后人“信而好古” ,著书立说必高远其所从来。“故为道者 ,必托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学。”[3] 《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公元 …  相似文献   

12.
仲景《伤寒杂病论》在宋版以后之流传 ,脉络清楚 ,如指诸掌 ;宋版以前至仲景逝世凡八百六十余年 ,流传脉络 ,乱如紊丝。其中尤以六朝之流传 ,由于史料缺如 ,疑团重重。今可借助近年日本发现的《小品方》 (残卷 ) [1] 及梁·阮孝绪《七录》探清《伤寒杂病论》在六朝流传之奥秘。梁·阮孝绪《七录》[2 ] 著录“张仲景辨伤寒十卷” ,在《伤寒论》版本演变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阮孝绪 (4 79~ 5 36 ) ,南朝梁人 ,于梁·普通四年 (公元 5 2 3年 )撰成《七录》 12卷。《七录》是根据齐秘书丞王俭 (4 5 9~ 4 89)《七志》、东晋穆帝著作郎李充…  相似文献   

13.
郭德海 《国医论坛》2001,16(6):53-53
张兼善《伤寒发明》的学术观点为众多伤寒注家所称引 ,然其书已亡佚 ,其人生平亦无明确传述 ,使后学者难窥其学术全貌。近人刘渡舟提出《伤寒发明》成书 1 644年 ,为研究该书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然考诸文献 ,此说似有待商榷。兹仅就该书成书年代、流传情况作一考辨 ,以就教于贤达。1 成书年代关于《伤寒发明》的成书年代 ,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辞典》载“伤寒发明 1 644”[1] ,其《伤寒发明》内容引自《订正伤寒论注》[2 ] ;另外 ,日本学者森立之的《伤寒论考注》载“张兼善 ,万历卅二年准绳所引”[3]。刘氏所引的《订正伤寒论注》实为清·…  相似文献   

14.
[原文]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1] ,一名旉[2] .[15] 疾秽:病毒.遊學徐土[3] ,兼通數經[4] .曉養性之術[5] ,年且百歲,而[16] 傅:附着,涂上.神膏:有神效的膏药.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沛相陳珪舉孝廉[6] ,太尉黃琬[17] 创:伤口.辟[7] ,皆不就.  相似文献   

15.
汉初药物学文献称为“药论”,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云:“庆有古先帝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至《汉书》始有“本草”一词。 《汉书》中“本草”二字凡四见。一见《郊祀志》:“(成帝即位之明年,即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一见《平帝纪》:“(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较《伤寒论》为难读,不仅由于凌乱讹夺,还在于词义难明。其中古义通假,多与当今用法不侔;甚至一词多义,随在而异,初学者每望而生畏。兹不揣谫陋,爰将其中部分语词(包括难解或易生歧义者)加以诠解,选实例对照,以示区别。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极[原文]“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九条~*) [释]杨雄《方言》:“极,疲也。”《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匈喘肤汗,人极为倦”。按:“极”即疲乏虚耗的意思,与“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第一条“责其极虚也”之“极”,义同。厥[原文]“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十条) [释]厥,气逆也。尤怡《心典》:“厥阳独行者,孤阳之气,厥而上行,阳失阴则越,犹夫无妻则荡也。”  相似文献   

17.
清代迄今,围绕《伤寒论》方用桂枝“去皮”的问题,医家约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去皮”二字属衍文或传抄之讹,如吴谦等云:“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医宗金鉴》);张山雷亦谓:“桂枝……其效在皮,而仲景仅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脏腑药式笺正》);二是认为“去皮”当去桂枝见有皮骨可辨之皮,如张隐庵说:“桂枝止取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伤寒论集注》);张锡纯亦云:“《伤寒论》用桂枝,皆注明去皮,  相似文献   

18.
鱣鱼血《病方》130行:“白?,取丹沙与鱣鱼血,若以鸡血,皆可……”。341行:“治痂,冶亭?、莁夷,熬叔□□皆等,以牡□膏、鱣血饍。[先]以酒洒,燔朴炙之,乃傅。” 鱣的同名异物有三。即鲤鱼、鱑鱼、(鱼单)(?)的别名皆称鱣。 1.鱣释为鲤《说文》:“鱣,鲤也。”段玉裁注云:“郑曰:‘大鲤也’,盖鲤与鱣,同类而别异。……凡鲤曰鲤,大鲤曰鱣”《尔雅》:“鲤,鱣。”舍人注云:“鲤,一名鱣。”(诗卫风·硕人》:“鱣鲔发发。”毛传云:“鱣,鲤也。” 2.鱣释为鱑鱼《山海经·东山经》:“碧阳之水,其中多鱣鲔。”郭璞注:“鲔即鱣也,似鱣而  相似文献   

19.
《长沙药解》四卷,清·黄元御撰。书名冠以“长沙”,取义于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之谓。刊於1753年。书中选出《伤寒论》、《金匮要略》(下称《伤寒》《金匮》)二书中二百四十四个医方的药物159种(目录末记为161种)“分析排纂,以药名药性为纲,而以其方用此药为目,各推其因证主疗之意,颇为详悉”。(《四部总录医药编》中册)为《伤寒》《金匮》药物研究重要参考书之一,值得学习研讨。  相似文献   

20.
[前言]本文选自《黄帝内经素问注》。作者王冰。序文首先高度评价了《素问》的学术价值及其影响,认为它是“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然后说明因年代相隔久远,传抄致误的各种情况;同时指出“诂训”乃是学通经文的必由之路;最后叙述了注释内经的目的和方法。从中反映了作者治学严谨的作风和整理《素问》的良好愿望。 [原文]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