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不同气温下 ,一次性尿液引流袋的使用时限。 [方法 ]对不同气温下的 62例病人一次性尿液引流袋内的尿液进行细菌培养 ,每日1次 ,直至培养结果阳性为止。 [结果 ]气温在 2 8℃以下时 ,培养结果 7d阴性率为 85 .2 % ;气温在 3 0℃~ 3 4℃时 ,培养结果 4d阴性率为 80 .0 % ;气温在 3 6℃以上时 ,培养结果 3d阴性率为 95 .0 %。 [结论 ]气温对一次性尿液引流袋的使用时限有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 ,气温越高 ,细菌繁殖的机会越多 ,尿袋污染的几率越高 ,安全使用时限越短。应在不同的气温下 ,界定一次性尿液引流袋的使用时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抗核周因子(antiperinuclear factor,APF)的影响因素。[方法]用健康成人颊粘膜细胞制备抗原片,选择APF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血清。将血清标本和抗原底物保存不同温度和时间,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PF。[结果]血清在4℃放置7d后APF转阴率为45%(9/20),室温放置2d后APF转阴率40%(8/20),均显著增高(P〈0.01);-20℃ 14d内反复冻融5次对检测结果无影响。抗原片于4℃保存5d后检出率的丢失为35%(7/20),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下保存14d内检出率无变化。[结论]检测血清APF,血清标本在4℃放置时应在7d内尽快完成,室温放置时应在2d内完成,-20℃ 14d内反复冻融5次对检测结果无影响;抗原片于4℃保存不应超过5d,而在-20℃下至少可保存14d。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口腔科综合治疗机供水系统污染原因,以细菌学监测为依据,寻找解决污染的对策。[方法]将26台综合治疗机随机分成4组,分别以0.25%过氧化氢、二氧化氯(5mg/L)、0.2%氯己定和0.02%呋喃西林替代蒸馏水,比较使用各种消毒荆与使用蒸馏水的细菌学监测指标以及各种消毒荆之间的细菌学监测指标。[结果]使用0.25%过氧化氢后溶液4d内、使用二氧化氯溶液后6d内、无大肠杆菌生长,以后开始有不同程度的大肠杆菌生长;二氧化氯溶液优于0.25%过氧化氢溶液(P〈0.05)。0.02%呋喃西林和0.2%氯己定使用后当天即有不同程度的大肠杆菌生长。所有治疗机使用蒸馏水和消毒剂时乙型肝炎病毒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选用二氧化氯溶液为口腔科综合治疗机供水系统用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UF-50尿沉渣分析仪筛查尿路感染的临床应用。[方法]采集195份中段尿液标本10ml进行检测。1.使用UF-50尿沉渣分析仪测定尿液白细胞和细菌精密度评价。2.将接种培养基后的尿液在采集后2h内用UF-5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记录细菌和白细胞等分析参数,所测结果与尿定量细菌培养结果比较,用Yerushalmy模式评价UF-50尿沉渣分析仪对尿路感染筛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阴性预计值、假阳性/假阴性率和准确率。[结果]重复试验中,UF-50细菌计数CV值低于白细胞计数CV值,与定量细菌培养结果比较,UF-50中WBC和BACT对尿路感染筛查的灵敏度76.8%、特异性65%、阳性预示值60%、阴性预示值81.1%、假阳性率为21.5%、假阴性率为8.7%、准确率为69.8%。[结论]使用UF-5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可筛除90%的阴性结果,可以推荐作为临床尿路感染的筛查实验。  相似文献   

5.
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培养分离菌种,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分离出420株细菌,G^+球菌48.6%,G^-杆菌38.1%,真菌13.3%,分离数在前4位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4.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1.0%;肠球菌18.6%;真菌13.3%。主要病原菌对部分抗生素多重耐药,但万占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保持100%敏感性。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率最高。[结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引起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因其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一次性引流袋在T型管引流中使用时限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确定一次性引流袋在T型管引流术中的使用时限,本文时30例胆囊结石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患者引流袋内胆汁进行术后1-14日细菌学监测。结果;引流袋内胆汁出现细菌最早1例为术后11日,术后14日有细菌生长为21例,共榆出细菌8种;术后14日T型管内胆汁培养3例有细菌生长,2例与引流肭细菌一致,1例与引流袋内细菌不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次性引流袋在泌尿系清洁手术腹膜后腔引流中的更换适宜时间。[方法]将69例泌尿系清洁手术后留置腹膜后腔引流袋的病人随机分为1d组(22例)、3d组(24例)、5d组(23例)。1d组每天更换1次引流袋;3d组于术后第3天和第5天分别更换1次引流袋;5d组于术后第5天更换1次引流袋。分别取各组腹膜后腔引流管和引流袋接头处的引流液做细菌培养。[结果]术后第1天,1d组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术后第3天,1d组细菌培养有4例阳性,3d组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5天,1 d组有6例细菌培养阳性,3 d组细菌培养均为阴性,5 d组细菌培养均为阴性(P<0.05)。[结论]在泌尿系清洁手术临床护理工作中,频繁的更换腹膜后腔引流袋容易增加细菌污染的机会,引流袋的更换时间可以每3d~5d更换1次。  相似文献   

8.
尿沉渣镜检与尿液干化学分析法测定白细胞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尿液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法白细胞结果进行比较,以对白细胞进行最准确的检测。[方法]尿液干化学分析法与尿沉渣镜检法,对1160份尿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尿液分析仪阴性的结果中镜检法阳性达5.32%,而镜检白细胞阴性时尿分析仪结果阳性占21.1%。[结论]两者不成正比关系,尿液干化学分析法不能完全替代镜检法对尿液白细胞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9.
张爱琴  方颖  曹凤  孙洁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4):273-274,277
目的探讨引流袋更换频率对引流尿液细菌污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2月至2008年1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卧床留置导尿患者180例,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密闭式引流袋。A组每天更换1次引流袋,共72例;B组每3d更换1次引流袋,共52例;C组每7d更换1次引流袋,共56例。分别于留置导尿后次日起按无菌操作技术隔天1次取尿液送尿细菌培养,连续留检5次。结果三组患者的尿培养致病菌阳性结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尿培养致病菌阳性结果比较,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C组尿培养致病菌阳性结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A、C组尿培养致病菌阳性结果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流袋更换频率影响引流尿液的细菌污染状况,应以每3d更换1次为宜。  相似文献   

10.
1564例尿液干化学检测全阴性标本镜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本实验室AX-4280全自动尿分析仪(尿液干化学法)检测的全阴性结果的尿液标本,为评价尿液干化学法全自动尿分析仪在临床尿液检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门诊尿液常规检测中的1564例全阴性标本进行尿沉渣检查,结果分成肾内科厦泌尿科门诊组(A组,n=204)和非肾内科厦泌尿科门诊蛆(B组,n=1360)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阴性结果中白细胞佩阴性(真阳性)的标本占4.54%,红细胞假阴性(真阳性)的标本占3.58%。其中肾内科、泌尿科204侧病人中白细胞占6.86%、红细胞占6.37%。A组内男性白细胞假阴性率为3.63%。与士性细胞假阴性率为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9,P〈0.05)。A组红细胞佩阴性率与B组红细胞但阴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0,P〈0,05)。结论 在使用干化学法尿液全自动分析仪做尿常规出现全阴性结果时,为了不漏诊,不误诊。有条件的实验室应全部进行尿沉渣分析仪或显微镜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慢性肝病患者腹水微生物培养分离菌株的分布特征和耐药状况。[方法]从2004~2005年我院全自动血培养仪共培养3338瓶腹水标本,药敏试验按NCCLS纸片扩散法进行,SPSS及WHONET-5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腹水培养阳性率9.6%;共检出33个属、67个种,219株菌;细菌209株(95.4%),真菌10株(4.6%);其中肠杆菌科细菌116株,占53.0%;排在前几位的细菌是: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链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产ESBLs率分别为30.9%和14.3%;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产生率为42.1%。[结论]慢性肝病病人的腹水培养细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而产ESBLs菌株、MRCONS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硬膜下引流术后应用无空气闭式引流袋阻止气颅发生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2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硬膜下积液引流术病人按手术后引流管连接不同引流装置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病例术后引流管末端接上无空气闭式引流袋,对照组病例术后引流管末端接无菌纱布包裹瓶口的近似开放式无菌消毒瓶。观察记录两组病人的临床症状、术后2d~7dCT结果是否出现气颅。[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气颅的发生,CT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一次性灭菌袋行闲式引流代替开放式消毒瓶,病人气颅发生率及相应并发症明显减少,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病人康复质量及临床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反流引流袋在预防留置尿管病人尿路感染的效果以及经济效益。[方法]将53例术后留置尿管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普通引流袋组25例,抗反流引流袋组28例;两组病例定期进行尿液培养,以及对护士人力资源、病人费用、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留置导尿管第7天普通引流袋组中有24出现菌尿,抗反流引流袋组菌尿率为零;抗反流引流袋组病人比普通引流袋组病人每人每周节约费用9.66元,节省护士操作时间12min。[结论]留置尿管病人使用抗反流引流袋能有效预防尿路感染,且节省护士操作时间,减少病人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一次性引流袋更换时间对胆道T管引流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探讨普通及抗反流一次性引流袋对患者最为获益的更换时间。方法将144例行胆道T管引流术且胆汁细菌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A组与B组使用一次性普通引流袋,A组每天更换,B组每周更换,C组使用一次性抗反流引流袋,每周更换。抽取引流袋胆汁做细菌学监测,比较3组患者胆道T管引流术后第5天与第10天细菌培养阳性例数、更换一次性引流袋次数与相关费用。结果3组患者胆道T管引流术后第5天与第10天细菌培养阳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1,1.64;P>0.05)。 A、B、C 3组患者更换引流袋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9.17,P<0.01);3组更换引流袋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19,P<0.01)。结论对于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道T管引流的患者,使用一次性普通引流袋且每周更换对患者最为获益,其感染风险较低,与抗反流引流袋相似,并可降低患者费用及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与UF-100尿液分析仪结果联合使用在判断尿液细菌培养结果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与UF-100检测133份尿液进行检验,同时进行尿液细菌定量培养,以细菌定量培养结果为金标准,判断尿液亚硝酸盐,白细胞及UF-100细菌定量计数对判断泌尿系统感染的灵敏度、特异性等。结果 尿液亚硝酸盐对泌尿系统感染判断的灵敏度为36.3%,特异性为88%,阳性预计值为50%,阴性预计值为80.7%,准确率为75.2%,白细胞对泌尿系统感染判断的灵敏度为93.9%,特异性为38%,阳性预计值为33.3%,阴性预计值为95%,准确率为51.9%,细菌定量计数对判断泌尿系统感染的灵敏度为39.4%,特异性为84%,阳性预计值为44.8%,阴性预计值为80.7%,准确率为72.9%。采用多项目联合可提高阴性预期值。结论 联合使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与UF-100尿液分析仪对临床尿路感染筛检时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不理想,但可利用其阴性预期值高的特点对检验结果阴性的标本进行筛检以减少无效劳动。  相似文献   

16.
干化学法与沉渣镜检法对比检测尿中红细胞和白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迪瑞H-300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法检测红细胞和白细胞的一致性。方法对3678例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测定全部为阴性、619例测定为隐血±至++同时白细胞阴性的尿液标本做尿沉渣镜检。结果3678例阴性标本尿沉渣镜检检出白细胞每高倍视野5~30个以上206例,假阴性率占5.6%;红细胞每高倍视野3~15个115例,假阴性率为3.1%。在619例隐血阳性同时白细胞阴性的尿标本中,红细胞假阳性率为3.1%,白细胞假阴性率为5.5%。结论临床上使用干化学法做尿常规出现全阴性时,为了避免漏、误诊,必须进行显微镜沉渣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支气管哮喘病人使用定量吸入剂的现状。[方法]选择75例支气管哮喘病人,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支气管哮喘病人使用吸入剂装置的选择及对吸入剂的基本知识、吸入方法的掌握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75例哮喘病人中,使用干粉制剂装置的占72.0%,使用气雾剂装置的占20.0%,两种装置均使用的占8.0%;获得吸入方法知识的途径来自于医护人员的占92.0%,来自于说明书的占8.0%;掌握吸入剂的分类及药理作用的占64.0%;正确掌握吸入方法的占46.7%;随身携带吸入剂的占53.3%;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病人能正确掌握吸入知识及方法的占77.8%;能正确现场演示的占26.7%。[结论]哮喘病人使用定量吸入剂时存在很多不足,必须采取对策,提高哮喘病人使用定量吸入剂的正确率,减少复发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PI鉴定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用琼脂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出病原菌28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99株,占70.57%;革兰阳性球菌67株,占23.76%。检出率最高的是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肠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彬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32%、7.89%、11.18%;肠球菌及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最低,分别为3.33%和0。[结论]泌尿系感染主要由革兰阴性杆菌引起。临床医生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分析仪测定尿液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蛋白质(PRO)、亚硝酸盐(NIT)与手工操作法的符合程度,并结合以上4种指标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评价。[方法]用CLINITEK100尿分析仪对350例临床病人的尿液进行RBC、WBC、PRO、NIT4个指标的检测,并与手工操作法进行比较。将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BC、WBC、PRO仪器法阳性而手工法阴性病例较多,占仪器法阳性例数百分率偏高,RBC为29.2%、WBC为23.5%、PRO为11.8%;NIT仪器法阴性而镜检法阳性的病例较多,占仪器法阴性例数百分率也较高,为22.3%。[结论]尿分析仪只可作为临床的过筛试验,只有在RBC、WBC、PRO、NIT均为阴性时,才可免去显微镜检查;4个指标中任一项阳性的尿液均应作显微镜检查,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院常见病原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常规鉴定方法分离鉴定病原菌,用K—B法作体外耐药监测。[结果]从2001~2006年6年临床常见病原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总耐药率从2001年的43.1%上升到2006年的67.6%;耐药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增长更为明显,分别达84%和77.6%;而分离率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接近的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仅为50.2%和36%,耐药率的增长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临床常见病原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增长趋势不但与临床广泛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有关,而且与经验性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不同部位感染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必须在药敏结果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以环丙沙星为代表的氟喹诺酮药物,控制细菌的耐药性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