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大柴胡颗粒对胆色素结石豚鼠胆囊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水平,肝、胆超微结构,肝组织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mRNA水平以及胆盐转运子BSEP、MRP2表达水平的影响,明确其对胆色素结石豚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饲料法复制胆色素结石豚鼠模型,免疫组化法观察大柴胡颗粒(1.1、2.2、4.4 g/kg)对胆色素结石豚鼠的胆囊EGF水平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肝胆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RT-PCR法检测肝组织CYP7A1 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脏中BSEP、MRP2表达水平,以熊去氧胆酸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大柴胡颗粒对胆结石豚鼠胆囊黏膜EGF表达影响不明显,但较好地改善其肝胆超微结构,其2.2、4.4 g/kg剂量组还能增加肝脏组织CYP7A1的基因转录(P<0.05、0.01)和BSEP、MRP2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 大柴胡颗粒抑制豚鼠胆色素结石形成可能与其影响豚鼠胆汁酸代谢、促进胆盐转运子功能、保护肝胆细胞器结构有关,而与胆囊黏膜EGF功能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不同中药对豚鼠胆色素结石模型的生化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清胆胶囊和养肝利胆颗粒对豚鼠胆囊胆色素结石模型的生化学影响。方法:雄性豚鼠皮下注射林可霉素建立胆色素结石模型,并设立空白组、模型组、清胆胶囊干预组和养肝利胆颗粒干预组,观察各组动物的成石率、胆汁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游离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和钙离子浓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清胆胶囊组和养肝利胆颗粒组成石率均显著降低(P〈0.01),胆汁中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和钙离子浓度也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清胆胶囊和养肝利胆颗粒可通过降低胆汁中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和钙离子含量而逆转成石胆汁,起到预防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治则的中药清胆胶囊和养肝利胆颗粒对豚鼠胆色素结石形成过程中炎症环节的影响。方法:应用雄性豚鼠建立胆色素结石模型,分别观察清胆胶囊和养肝利胆颗粒对该模型成石率、胆囊容积、胆汁中黏蛋白浓度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清胆胶囊组与养肝利胆颗粒组成石率均显著降低(P〈0.01),胆囊容积明显减小(P〈0.05);胆汁中黏蛋白及CRP浓度明显降低(P〈0.05),两种中药制剂对黏蛋白及CRP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胆胶囊与养肝利胆颗粒对胆色素结石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而且二者在干预胆色素结石病炎症反应环节上的作用效果和机制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经验方金钱对唑合剂对胆色素结石的预防与治疗作用,为胆石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豚鼠胆色素结石模型,观察胆囊形状、成石率、胆汁量,并进行胆汁和血清的生化测定。结果金钱对唑合剂三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胆囊成石率、胆汁量、总胆红素含量、总胆汁酸含量有显著性差异,而直接胆红素含量和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表明金钱对唑合剂能显著降低豚鼠胆结石的发生率;能明显促进豚鼠胆汁的分泌;有调节胆汁成分的作用;但对血脂成分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胆胶囊对胆色素结石豚鼠胆汁中CRP及黏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雄性豚鼠建立胆色素结石模型,观察清胆胶囊对其成石率、胆囊容积、胆汁中黏蛋白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清胆胶囊组成石率显著降低(P<0.01),胆囊容积明显减小(P<0.05),胆汁中黏蛋白及C反应蛋白明显降低(P<0.05)。结论:清胆胶囊可降低成石胆汁中黏蛋白、C反应蛋白含量,从而发挥逆转成石胆汁及降低结石成石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消炎痛在胆色素结石形成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消炎痛在豚鼠胆色素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胆总管狭窄组[s]和胆总管狭窄+消炎痛组[s+I。实验结果与[c]和[s+I]组相比,[s]组胆汁中的Ca2、Na、总蛋白和胆红素显著增高,K浓度减低(P<0.05~P<0·01)。胆固醇浓度元差异。[s]组的胆囊成石率显著高于[c]和[S+I]组(P<0.01)。胆汁SDS-PAGE显示[S]组蛋白电泳谱带多于[C]和[S+I]组。这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消炎痛可以延缓胆囊胆色素结石的形成并有可能用于治疗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清热利胆中药利胆的增效作用。[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活血化瘀组、清热利胆组、利胆灵组(活血化瘀+清热利胆)、熊去氧胆酸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建立大鼠“T”管胆肠内外引流模型。各组大鼠给药7d后收集标本,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胆汁流量、胆汁及血清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胆固醇、磷脂。[结果]与正常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活血化瘀组及清热利胆组相比,熊去氧胆酸组与利胆灵组均能显著促进正常大鼠胆汁流量、胆汁胆红素、胆汁总胆汁酸的分泌,降低胆汁胆固醇的含量;能显著降低血清胆红素、血清总胆汁酸、血清胆固醇水平;对胆汁及血清磷脂水平影响不明显。[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对清热利胆中药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利胆消石合剂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术后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 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各35例,治疗过程中两组分别脱落3例和7例,最终中药组完成治疗32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ERCP术后予常规对症治疗,中药组在该基础上予利胆消石合剂口服5 d。两组患者均在术后第1、3、5日于鼻胆管取胆汁检测总胆汁酸、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总胆固醇、钙离子、β-葡萄糖苷酶(β-Gase)及糖蛋白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第5日,中药组TBIL、非结合胆红素(UCB)浓度和UCB%低于对照组,在复发患者中,中药组β-Gase浓度低于对照组。[结论] 利胆消石合剂能够改善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胆汁的成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金茵颗粒剂对豚鼠胆色素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构建豚鼠胆色素结石性胆囊炎模型,然后用金茵颗粒剂连续治疗15d,治疗结束后,观察胆囊成石率、胆囊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及胆汁中IL-2和IL-15的含量.结果 金茵颗粒剂组成石率极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金茵颗粒剂治疗后的豚鼠胆囊炎症明显减轻,超微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血清及胆汁中IL-2及IL-15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金茵颗粒剂对豚鼠胆色素结石性胆囊炎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与其能够降低胆汁及血清中IL-2和IL-15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作为促成核因子的免疫球蛋白在胆固醇及胆色素结石患者与正常人胆囊胆汁中浓度的差异。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 L I S A)测定16例胆囊结石患者及9例正常对照者的胆囊胆汁中免疫球蛋白 Ig A、 Ig M 和 Ig G 的浓度。结果:胆固醇性胆囊结石组胆囊胆汁中 Ig M 、 Ig G 显著高于胆囊结石组及对照组( P< 0001)。而胆色素性胆囊结石组胆囊胆汁中 Ig M 、 Ig G 浓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4)。3组胆囊胆汁中 Ig A 浓度无显著差异( P> 04)。结论:胆囊胆汁中免疫蛋白与胆固醇结石有一定的关系,其浓度可作为区别正常和成石胆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人工蛇胆汁中胆汁酸的薄层色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薄层色谱法考察了人工蛇胆汁的胆汁酸组成;以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对人工蛇胆汁中的主要胆汗2酸成分牛磺胆酸、牛磺去氧胆酸(包括牛磺鹅去氧胆酸)进行了测定。薄层色谱斑点清晰;人工蛇胆汁中牛磺胆酸、牛磺去氧胆酸(扬牛磺鹅去氧胆酸)的含量分别为40.22mg/mL和2.35mg/mL。结果表明牛磺胆酸是人工蛇胆汁中的主要胆汁酸成分;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人工蛇胆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晓辉  郑波  甘险峰  杨训  王俭 《四川医学》2009,30(9):1397-1399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类型、手术时机和方式。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2~2007年间对26例胆管损伤的诊治过程。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损伤18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8例。所有胆管损伤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分别行胆管修补术,胆管对端吻合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肝门部空肠Roux-Y吻合。结果胆管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术式选择不当,支架放置的部位或时间不合理,延期修复的时间过长或过短。结论术中发现胆管损伤者(Ⅰ~Ⅱ型)尽可能地行胆管对端吻合术。凡是不适合于胆管对端吻合术者,首选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无胆瘘或胆汁型腹膜炎存在,术中未能及时发现者,可以行延迟性手术。吻合口〈10mm应放置支架(或支撑管,另戳孔引出体外),拔支架时间为9~12个月。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探讨拔T形管致胆汁性腹膜炎的防治措施 .[病例报告 ]5例拔T形管致胆汁性腹膜炎病人 ,均给予手术治疗 .术中见T形管周围窦道形成不良 3例 ,T形管窦道与胆总管前壁切口粘连处瓣状裂开 1例 ,T形管窦道与粘连壁层腹膜撕脱裂开 1例 .[讨论 ]T形管拔出后致胆汁性腹膜炎的主要发生原因为T形管周围窦道形成不良  相似文献   

14.
15.
邓世康  袁珺  王滔  邹浩  张小文 《广东医学》2014,(18):2821-2824
目的:探讨胆汁酸对人肝内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人肝内胆管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的形态变化,采用噻唑蓝( MTT )法、细胞计数细胞和划痕实验检测胆汁酸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1)成功原代培养人肝内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2) MTT显示在72 h,浓度0.5、1.0、2.5、5μmol/L的胆酸(CA)和脱氧胆酸(DCA)促进瘢痕成纤维细胞活力(P<0.05),其他胆汁酸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P>0.05);浓度在10、20、50、100、250、500μmol/L,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活力(P<0.05)。同时,单独使用CA(2.5μmol/L)或DCA(5μmol/L)或联合使用CA (2.5μmol/L)和DCA(5μmol/L),与未添加胆汁酸比较,细胞数量、活力明显增加,愈合距离明显缩小(P<0.05);联合使用与单独使用比较,细胞数量、活力和愈合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胆汁酸( CA、DCA)在肝内胆管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对成石性和非成石性胆汁中结合胆汁酸/总酯比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证实成石性胆囊胆汁和成石性胆管胆汁中总结合胆汁酸/总酯比例明显减少(对照组64.1%,胆囊结石组51.1%,胆管结石组41.4%),其中主要是甘氨胆酸/总酯和甘氨鹅脱氧胆酸/总酯比例的降低。这种降低与胆汁稳定性的破坏和胆石形成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术中、术后胆道镜探查取石治疗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8月经治132例行胆总管探查术中经胆道镜取石及术后经T管窦道胆道镜检查、取石治疗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132例患者,术中取石12例,95%可信区间为4.21%~13.97%,成功8例;术后胆道镜检查发现残余结石41例,95%可信区间为23.28%~38.84%,成功取石39例.术后黄疸加重3例,经保肝支持治疗治愈;3例术中胆道出血,局部处理血止;均无窦道损伤穿孔,无胆管炎及胰腺炎发生.结论术中术后的胆道残石处理仍是胆道外科难题,而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胆道结石中的作用无可替代,但胆道镜取石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只要处理及时、方法妥当,均可避免产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8.
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酸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151名胆固醇结石(CS)病人和256名正常人血清胆汁酸,以及90份配对的胆汁和血清胆汁酸。结果发现CS病人血清脱氧胆酸(DCA)含量高于正常人;DCA/鹅脱氧胆酸(CDCA)比值较正常人增高近1倍。胆汁DCA相对浓度与胆固醇饱和指数成正相关。血清DCA含量和DCA/CDCA比值的升高是CS患者胆汁酸变化的特征和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够复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开腹胆囊切除术1654例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87例的临床资料,发生胆道损伤9例,其中开腹手术所致胆道损伤3例,腹腔镜手术所致胆道损伤6例。行胆总管-空场Roux—en-Y吻合术2例,胆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术3例,胆管壁修补术4例。结果9例胆道损伤经过不同手术方式修复后均治愈出院,随访2~15年,无胆道狭窄、胆道感染及胆管结石等并发症。结论不同手术方式修复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远期疗效良好,及时发现胆道损伤,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修复是保证手术成功和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胆道感染性疾病患者细菌感染的耐药情况,对1995年6月~1998年12月间外科住院患者胆汁进行了培养,并对阳性的菌群分布及其抗生素的耐药状况进行了分析(不包括厌氧菌)。结果发现标本培养阳性率为69.76%(143/205),其中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占大多数,分别为31.74%和18.56%。其次,肠杆菌属、肺炎克雷伯氏菌和肠球菌属也较为常见。所有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