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别应用阿霉素、米托蒽醌、吡柔比星作为急性白血病化疗的主要药物,观察3种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对急性白血病化疗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90例首治或复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分为3组,分别使用阿霉素、米托蒽醌、吡柔比星作为主要的化疗药物,观察3组周围血象、骨髓象的变化及毒副作用.结果3组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阿霉素心脏毒性高于米托蒽醌和吡柔比星;脱发发生率阿霉素与米托蒽醌相近但均高于吡柔比星;骨髓抑制方面米托蒽醌高于阿霉素和吡柔比星;3种药物中吡柔比星毒副作用最低(p<0.05).结论3种药物均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效药物.吡柔比星抗肿瘤活性高,毒副作用较低,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急性白血病患者日益增多,尤其是以东北为甚。随着联合化疗(化疗)药物种类的增加,剂量的增大,药物的副作用也随时之增加,使部分病人难以坚持,为了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我科自1996年以来,采取了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全面整体的系统化护理手段,减少了急性白血病的复发率。现将采取的系统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74例,男38例,女36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15  相似文献   

3.
介绍1例急性白血病合并中晚期妊娠患者在采用DA方案化疗期间,做好心理护理,定时监测宫内胎儿发育情况,加强化疗期间的护理,成功为患者产前取得病情部分缓解,经产科行剖腹产,母婴平安出院。  相似文献   

4.
急性白血病化疗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由于患者长期受疾病的折磨和对治疗的不充分了解,常使患者对化疗产生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我们针对这一现象加强了心理护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体核型与化疗疗效关系。方法 用 G显带常规技术对 2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 222例中异常核型 86例,占 42.1%;除 M3患者外,其余按 MRC标准分成预后良好、中等和差 3组,给予 TA或 CAG方案化疗,M3 CR率明显高于非 M3;在 TA方案中好核型和中等组 CR率明显优于差组,在 CAG方案中预后中等组 CR率高,良好组与差组 CR率接近,预后差组两方案完全缓解率均低,预后中等组 CAG方案优于 TA方案。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疗效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CAG方案对于原发、初治的老年及低增生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可作为首选诱导方案。  相似文献   

6.
左旋门冬酰氨酶(简称L-ASP)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淋)化疗中的常用药和关键药,但是多种多样的副作用常常妨碍急淋患儿按计划进行化疗,我们对2001年-2005年收治的2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针对不同的化疗反应,给予相应的临床干预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干细胞移植.化疗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包括诱导缓解及缓解后治疗.放射治疗主要用于局部病变,如中枢神经系统及髓外病变.免疫治疗虽然已作了多年的尝试,但目前尚未列入正规治疗中.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较有效的办法.l化疗原则早期大量最大限度杀灭白血病细胞,争取l~2个疗程达完全缓解(CR),在发生耐药前越快越大限度减少白血病负荷,生存期越长,诱导治疗后残留白血病细胞越多,复发率越高,急性髓性白血病(AML)CR前均需经过再障价段.2缓解后治疗对于预后有重要影响.55岁…  相似文献   

8.
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目前仍是以化疗为主[1]。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对白血病的治疗必须从存活率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两方面来评价[2],即治疗的最终目标不只是提高患者  相似文献   

9.
端粒酶在小儿急性白血病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小儿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作为预测病情,判断预后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微孔杂交法(TRAP-Kyb),检测1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对照组为10例非白血病血液病患儿的骨髓及5例正常健康小儿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结果 1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表达阳性率83.1%);10例非白血病血液病患儿有2例呈低度阳性表达,5例正常健康小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未见阳性表达。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明显升高,表明端粒酶的活性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可能有着密切关系。检测其活性可能成为一种评估急性白血病病情及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析抗肿瘤药物,增加国内外抗肿瘤药物信息.方法 查阅文献并分类总结.结果 国内外抗肿瘤药物较多,信息量大.结论 对国内外抗肿瘤药物信息的分析总结可增加对抗肿瘤药物信息的把握,利于合理应用该类药物.  相似文献   

11.
报告43例初治急性白血病的染色体检查。结果核型异常总检出率为44.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的核型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8.3%、38.7%。核型异常表现主要为数目异常,数目异常15例,结构异常3例,结构、数目均异常1例。1例M_2Ph染色体阳性。分析核型与疗效的关系,发现ALL诊断时染色体众数>50、超二倍体的病人预后并不好。  相似文献   

12.
郭向群  曹建民  曹晓宇 《医学信息》2010,23(15):3057-3058
目的研析抗肿瘤药物,增加国内外抗肿瘤药物信息。方法查阅文献并分类总结。结果国内外抗肿瘤药物较多,信息量大。结论对国内外抗肿瘤药物信息的分析总结可增加对抗肿瘤药物信息的把握,利于合理应用该类药物。  相似文献   

13.
经络穴位电刺激在急性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络穴位电刺激(SPW型白细胞增长仪)辅助急性白血病化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的同时采用SPW型白细胞增长仪配合治疗 ,每天一次 ,8d为一疗程。并与34例非白细胞增长仪组作对照,观察两组化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并观察其对人体的影响。结果白细胞增长仪组52.9 % (9/17)的病例白细胞仅轻度下降 ,而47.1% (8/17)的病例白细胞反而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对照组白细胞均下降 ,其白细胞数与治疗组比及自身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另外 ,患者的食欲、精神状态也有一定的改善 ,且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该仪器升白血球效果满意 ,具有设备简单、易于操作、无创伤、无痛及副作用、花费少、负担轻等优点。在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上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L-6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的变化、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了急性白血病患者(38例)和正常健康人(30例)血清和脑脊液IL-6水平,对治疗前后、病情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1.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血清和脑脊液IL-6水平都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缓解后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2.急性白血病患者复发或发生脑膜白血病后血清和脑脊液IL-6水平升至更高;3.急性白血病IL-6水平与白血病细胞负荷有着较好的正相关性;4.脑脊液中IL-6浓度明显升高是诊断脑膜白血病的早期敏感指标。结论: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IL-6水平,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前后细胞免疫的变化及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关系.方法 103例接受化疗的ALL患儿设为ALL组,34例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ALL组初治时、化疗结束时、化疗后3个月T细胞亚群.化疗结束时采用PCR检测HCMV病毒,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对比分析两组T细胞亚群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MV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ALL组(初治时)T细胞亚群CD3+、CD4+ 、CD8+、CD4 +/CD8+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LL组化疗前后CD3+、CD4+、CD4+/CD8+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结束时共18例患者HCMV病毒检测为阳性,感染组化疗结束时CD3+、CD4+、CD4+/CD8+低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疾病危险度是ALL患儿HCMV感染的危险因素(AOR=1.543,95% CI:1.213~1.809,P=0.028),而CD3+、CD4+、CD4+/CD8+、最低PLT是HCMV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 ALL自身以及化疗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增加了HCMV感染风险,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与HCMV感染可能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0例老年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针对白血病患者给予个体化护理,对照组患者及家属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结果观察组患者口腔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白血病患者中给予个体化护理,可以降低患者口腔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17.
阿糖胞苷(Ara—C)于1959年合成,是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1968年应用于临床,被广泛应用于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用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迄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普通剂量的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较好。而在90年代提出的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缓解率,但也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将我科应用中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致敏、细胞因子诱导激活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 with Cytokine-induced Killer,DCIK)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探讨D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患者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成DCIK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MTT法检测DCIK细胞对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的杀伤活性。经过质量检定合格后,回输给患者。观察输注期间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患者血液学及遗传学缓解情况。结果:①回输给患者的细胞群中,CD3+CD56+细胞占(38.62±9.32)%,其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杀伤率为(57.6±2.9)%,回输后患者外周血CD8+、CD56+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6.93±5.78)%、(41.94±13.15)%。②21例患者共接受50例次DCIK细胞治疗,1例接受9疗程治疗,1例接受7疗程治疗,2例接受4疗程治疗,1例接受3疗程治疗,4例接受2疗程治疗,11例接受1疗程治疗。自DCIK细胞回输开始,随访至2009年11个月底,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2~44),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3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分别为(61.9±18.5)%、(43.1±15.7)%。13/21例(61.9%)持续缓解,中位持续缓解时间为17个月(2~44),共8例复发(1例分子水平复发,7例血液学复发)。③21例患者中,DCIK细胞治疗时处于第1次缓解(First complete remission,CR1)期15例,11例持续缓解,4例复发;≥第2次缓解(Second complete remission,CR2)期6例,4例复发,2例持续缓解。④所有患者输注过程安全,无输注相关不良反应,无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损害。结论:DCIK细胞治疗明显改善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晓风  芦侠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3):156-156,159
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大多数化疗药物又具有致畸、致癌等副作用,不但使化疗病人出现一系列副反应,并且通过操作时的反复接触,经过皮肤、呼吸道等途径使护理人员受到伤害。目前我国对化疗药物缺乏规范管理,操作者缺少必要的防护用具以及存在对抗肿瘤药物废弃物管理不善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就化疗药物的防护措施及操作规程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解毒方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期间造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8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单独接受化疗治疗)、观察组45例(化疗期间同时予以益气养阴解毒方治疗).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BC6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及免疫功能指标CD4+、CD8+和CD4+/CD8+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结果:治疗后患者Hb、PL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CD4+、CD4+/CD8+均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解毒方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安全性高,可减轻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维持细胞造血功能,并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