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和方法.方法 收集147例颅底中央区脑膜瘤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向不同,分别选择额下入路、翼点人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远外侧入路等予以显微手术切除,对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Simpson Ⅰ、Ⅱ级切除112例,Ⅲ级32例,Ⅳ级3例.1例术后颅内感染.30例脑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25例脑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 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显微手术操作能提高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全切除率和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颅底中央区脑膜瘤治疗策略和手术的一些原则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自1990年至2002年收治的生长于颅底中央区的脑膜瘤103例。结果 病变切除达到Simpson1、2级病例所占百分比为:鞍结节及鞍隔脑膜瘤94%(16/17),前床突及蝶骨嵴内侧脑膜瘤78%(28/36),岩斜区及蝶岩斜区脑膜瘤68%(26/38),海绵窦脑膜瘤58%(7/12)。死亡率约4%,术后早期严重井发症发生率16%。结论 对于颅底中央区难治性脑膜瘤,采取积极的外科手术态度和小心谨慎的操作,可使2/3或更多的病例获得全切除,而其中2/3以上病人获得良好生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钬激光在辅助颅底脑膜瘤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 在 1 2例颅底脑膜瘤常规手术中应用纤维光导脉冲式钬激光气化肿瘤 ,处理肿瘤附着处辅助肿瘤切除。 结果 1例Smpson 1级切除 ,1 0例 2级切除 ,另 1例 4级切除 ,术后 2周Karnofsky评分 90分 5例 ,80分 2例 ,60分 2例 ,40分 1例 ,死亡 2例 ,平均随访 2 5 1个月无肿瘤复发。 结论 钬激光辅助颅底脑膜瘤手术能够减少出血、手术时间和并发症 ,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底中线区不同部位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手术入路和切除方式,并分析特殊类型脑膜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93例,男性26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48.4岁。术前行神经影像学检查,根据肿瘤部位,选择相应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80例(86.02%),大部分切除13例(13.98%),死亡1例(10.75%)。除单条颅神经功能术前完全丧失外,术后神经功能改善者75例(81.52%),不变者10例(10.86%),加重者7例(7.6%)。经6月 ̄7年随访,13例(14.13%)肿瘤复发。结论颅底中线区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手术切除难度大。要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必须选择正确手术入路,采用分块切除方式,精心保护重要血管和神经。 相似文献
5.
显微手术治疗颅底脑膜瘤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操作要点.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行显微切除术的颅底脑膜瘤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以多螺旋CT和MRI对瘤体的解剖位置和血供走向作综合分析,分别选择额下、翼点、枕下等手术入路切除,对照组统一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比分析2组手术疗效,总结手术技巧.结果 除小脑桥脑角脑膜瘤外,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切除19例,其中SimpsonⅠ级14例,SimpsonⅡ级5例,次全切除4例;对照组全切除12例,其中SimpsonⅠ级10例,SimpsonⅡ级2例,次全切除11例;观察组全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0%,显著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8%(P〈0.05).结论 颅底脑膜瘤解剖位置深,血供丰富,手术入路应以最大限度显露手术视野和最低程度减少脑组织牵拉为原则,尽可能接近颅底病变区域;在此基础上,精确掌握瘤体与周边组织的解剖关系,谨慎操作,避免医源性血管和神经损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颅底脑膜瘤32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底脑膜瘤毗邻脑重要结构,瘤体血供丰富,术中有造成重要组织结构损伤和大出血的危险,尤以鞍区脑膜瘤为甚.尽管手术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本病仍有约3.1%的死亡率[1].自1988年以来作者手术治疗颅底脑膜瘤32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入路选择、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6年10月手术治疗的45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14例经单侧额下入路,15例经翼点入路,9例经眶额翼点入路,7例扩大经额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42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视力改善33例,无明显变化9例,3例恶化.结论 根据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及毗邻关系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并结合熟练的显微外科手术操作是全切除肿瘤及获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urgical approaches, operative techniques and curative effects of 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s. Metho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45 cases of 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s operated with a variety of surgical approaches. In 14 patients,the tumors were removed through unilateral subfrontal approach, 15 through pterional approach,9 through fronto - orbital craniotomy and 7 through extended frontal approach. Results Of the 45 cases, tumor was totally removed in 42 cases, subtotally removed in 3. Postoperatively, the eyesight was improved in 33 cases, unchanged in 9 cases, and worse in 3 cases. Conclusions The surgical approach for 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 should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size, location, growth pattern and adjacent relation of tumor. The microsurgical skill is the key for total removal of tumor and good curative effect. 相似文献
8.
颅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勤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8(6):243-244
颅底脑膜瘤因有些肿瘤血供丰富,有些质地坚硬,有些向邻近静脉窦、血管神经呈侵袭性生长,引起局部占位效应及继发颅内高压、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等,给手术带来一定困难。下面综合献及自己的临床所遇,谈谈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9.
天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天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39例天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31例普通型天幕脑膜瘤经单侧枕下入路12例,经颞枕或枕部入路7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5例,经枕下正中入路4例,经幕上下联合入路3例;8例天幕游离缘脑膜瘤中,经枕一天幕入路5例,经改良翼点入路2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1例。结果肿瘤达SimpsonI级全切除19例(48.7%),II级全切除17例(43.6%),次全切除2例(5.1%),大部分切除1例(2.6%),无手术死亡。对3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5年,28例(75.7%)恢复正常生活,7例(18.9%)生活完全自理,2例(5.4%)生活需他人帮助。结论天幕脑膜瘤应积极手术治疗。适宜的手术入路及精细的显微外科技巧,可显著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复发,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前、侧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影像及病理证实为前、侧颅底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23 ~ 71岁,手术均由神经外科及头颈外科医生联合实施.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4.2h,出血量平均1 200 ml,手术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6例,分别因累及海绵窦、视神经、面神经等重要结构.手术死亡1例,16例患者术后随访3 -73个月,平均29.9个月;复发死亡1例,复发带瘤生存1例.结论 前、侧颅底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需多学科联合切除,个体化手术入路的选择、早期阻断肿瘤血供和可靠的颅底重建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及分析存在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肿瘤全切17例,近全切5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死亡1例,3例术后视力障碍较术前加重,1例发生肢体偏瘫。15例随访3月至5年,全切的10例肿瘤无复发;近全切及部分切除的5例中2例肿瘤无变化,有3例肿瘤增大。结论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治疗至今仍是个难题,手术治疗应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放疗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策略及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分析经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23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肿瘤的显露状况、切除程度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况的变化,其中采用颞下经小脑幕一岩骨尖入路9例、经乙状窦前入路7例、经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幕上下联合入路等其他术式5例,有16例手术在颅神经及脑干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结果 肿瘤全切15例(65%),次(近)全切7例(31%),大部切除1例(4%),术后新出现的颅神经损伤症状或原有症状明显加重共有16例(69%),无长期昏迷及死亡病例.结论 颞下经小脑幕-岩尖入路简便迅速、安全、损伤少而且受解剖变异影响也少,能早期切断发自幕缘的供血,直接处理肿瘤基底,术野开阔;术中颅神经及脑干电生理监测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原发性颈静脉孔脑膜瘤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手术治疗原发性颈静脉孔脑膜瘤患者22例,男∶女=10∶12,平均39.4岁.最常见症状是听力障碍,其次为后组脑神经症状.手术分为乙状窦-球前方、后方及联合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18例,大部切除4例.病理检查4例为WHOⅡ级,恶性(WHOⅢ级)1例.术后神经功能暂时下降,后逐渐改善.共6例肿瘤复发,其中WHOⅡ~Ⅲ级4例.仅1例恶性脑膜瘤于术后20个月死亡.结论 原发性颈静脉孔脑膜瘤中非良性脑膜瘤所占比例高,虽然手术治疗取得很好效果,但仍要注意保护后组脑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皮质中央区矢状窦旁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皮质中央区矢状窦旁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手术治疗的35例皮质中央区矢状窦旁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的方法及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Simpson切除标准,Ⅰ级切除24例(68.6%),Ⅱ级切除11例(31.4%)。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至5年,4例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充分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保护好中央沟静脉、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的损伤,细致的显微操作,能明显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降低复发和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侵及颅底肿瘤的并发症及临床意义。方法40例颅底肿瘤患者,均采用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结果40例患者均达到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全部患者获1~70个月随访,平均30.7个月。1例术后第30天行面部创腔冲洗吸引时突发颈内动脉大出血休克死亡,因肿瘤复发死亡7例,与肿瘤无关死亡2例。带瘤生存5例,其余25例均无肿瘤复发。手术并发症包括:转移组织瓣部分坏死2例,腭小瘘3例,脑脊液漏3例,创腔感染2例,患侧听力下降、耳鸣5例,手术侧眼球运动障碍3例,张口受限5例,1例术后出现咽喉部肿胀致阻塞性通气困难,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7d后好转,脱机拔管。无1例出现上颌骨坏死。结论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颅底肿瘤具有显露充分、肿瘤切除彻底的优点,疗效满意,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的可能性不大,可作为较广泛浸润颅底肿瘤手术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18.
Intracranial chondrosarcoma are rare tumours, accounting for approximately one in 1000 intracranial neoplasms. Although more common in the axial or appendicular skeleton, intracranial tumours present a challenging surgical and oncological problem. Chondrosarcoma have a predilection for the skull base and although commonly slow growing, Grade II and III lesions do occur. We present two illustrative patients from the Royal Melbourne Hospital, Australia, demonstrating dramatically differing presenta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 and the diagnostic difficulties that may aris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skull base chondrosarcoma is presented. We summarise the clinical, radi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features. The evidence for surgical resection,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is presented and critically evaluated. Based on the available evidence, we advocate maximal safe resection, followed by radiotherapy for Grade II and III tumours. There is no current role for chemotherapy. Radical excision should not be attempted at the expense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