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余苏萍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7,10(2):192-193
直肠内脱垂是出口梗阻性便秘中较常见的疾病[1]。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7。直肠内脱垂是指直肠近侧的肠壁黏膜或全层折叠陷入远侧肠管或肛管,而又不脱出于肛门之外,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者。从理论上讲,直肠内脱垂是直肠脱垂的前期阶段;但临床研究发现,直肠内脱垂很少发展为直肠脱垂[2]。直肠内脱垂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梗阻感,排便费力、肛门坠胀、便次增多、便条变细如挤牙膏状及排便不尽感。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便秘是功能性肠病的一种,表现为持续的排便困难、便次减少、粪便干结且量少、排便不尽感等症状,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一般认为有三种类型,即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肛门直肠动力学研究内容涵盖了肛门直肠的运动功能及盆底肌协调性运动等方面,通常与伴有出口梗阻的功能性便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肠肛门测压对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状态的评价。方法:采用连续、匀速牵拉的直肠肛门测压方法研究正常组及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术后优良组与术后不良组儿童的测压结果及其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无肛术后患儿直肠肛管静息压(21.3±3.4)mmHg低于正常组(66.7±24.0)mmHg;肛门最大收缩压力患儿组(22.4±3.3)mmHg低于正常组(129.0±18.8)mmHg;高压带长度患儿组(12.3±4.6)mm短于正常儿组(23.6±4.6)mm;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ectal and inhib—itory reflex,RAIR)不良组出现的比例与正常组和优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感知阈值和最大容量阈值患儿组与正常儿组无明显区别。结论:应用直肠肛门测压法能客观评价无肛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 相似文献
6.
慢传输性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主要是由于结肠内容物传输缓慢所引起的便秘,症状为大便次数减少,便意消失,伴腹胀.病因不清,症状顽固,多发于育龄期妇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症状逐渐加重.由于引发STC的确切病因和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明了,目前尚无能够直接针对STC病因的有效治疗方法.长期以来,对于顽固性便秘的治疗存在许多不规范和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针对综合保守治疗无效的症状顽固的慢性便秘患者,究竟是否应该手术,怎样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本课题采用结肠运输功能试验、肛门直肠测压对STC患者进行研究,为STC的外科手术提供临床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7.
肛门直肠测压法是诊断小儿肛直肠疾病及功能评估的一种安全、简便、无损伤、诊断率高的技术,也是研究肛直肠疾病病理生理变化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自1965年后已广泛应用于儿童,如先天性巨结肠诊断、无肛术后功能评估及生物反馈治疗等。我国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硬化剂注射术治疗盆底松弛综合征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盆底松弛综合征的病例行硬化剂注射,以手术前后排粪造影、肛门测压以及患者排便功能评分结果作自身对比。结果:直肠内套叠情况与术前比较完全消失,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反映盆底下降的耻尾线肛上距平均缩短了21mm,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直肠肛门抑制反射87.5%恢复正常(P<0.01),肛管最大收缩压92.8%恢复正常(P<0.01)。排便功能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3个月、6个月(P<0.01),9个月及12个月(P<0.05)差异均有显著意义。无肛周脓肿及腹膜炎发生。结论:直肠周围间隙硬化剂注射治疗盆底松弛综合征安全、有效,作为治疗该类便秘的一种保守治疗方法,特别适合于高龄有开腹手术禁忌证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学改变与便秘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多导单囊肛管直肠功能测定仪对30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的肛管直肠压力、直肠感知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和肛管一直肠抑制阈值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的肛管舒张压降低,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_压、直肠感知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及肛管一直肠抑制阈值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盆底失迟缓综合征患者的肛管直肠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盆底松弛综合征是指盆底支持组织松弛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诸如:直肠内脱垂、直肠全层脱垂、骶直分离、盆底下降、盆底疝、直肠膨出(阴道后壁疝)、直肠壁内疝、会阴皮下疝、子宫脱垂后屈、膀胱及尿道脱垂、膀胱尿道前膨出等。它们是多部位、多系统、多脏器松弛性改变,发病时可以一种或多种同时存在的解剖位置异常,压迫或阻塞排便通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直肠肛管三维向量测压改变,以评价其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对58例在婴幼儿期接受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儿童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8个月,全部为普通型巨结肠。对所有患儿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并进行肛门括约肌三维重建,做肛管最大压力、向量容积、对称指数和直肠肛管反射检查。结果临床问卷调查显示58例均有便意,54例排便次数平均为1~2次/d,仅4例8~10次/d,9例污便, 5例便秘,2例有小肠结肠炎,无便失禁。直肠肛管反射3例阳性,2例弱阳性。便秘组的最大静息压 (mmHg)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和对照组[(167±36)比(157±47)比(152±33),P<0.05;(211±36)比 (200±65)比(190±38),P<0.05]。污便组向量容积(cm×cmHg2)和对称指数较术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381±109)比(520±254)比(662±31),P<0.05;(0.69±0.32)比(0.75±0.19)比(0.70± 0.07),P<0.05]。便秘组对称指数高于对照组[(0.74±0.02)比(0.70±0.07),P<0.05]。结论婴幼儿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少数病例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可能与术后“新直肠”储便功能代偿不全及(或)肛门括约肌痉挛失迟缓或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直肠肛门反射及其对特发性便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直肠肛门反射(RAR)对特发性便秘(CIC)的诊断意义。方法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30位正常人和32例特发性便秘患者直肠肛门反射曲线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EASCP)、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IASDP)、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与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的压力差(PD)、反射时间(RT)包括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时间(RACRT)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RAIRT)6项技术指标。结果30位正常人均能导引直肠肛门反射,32例特发性便秘患者的EASCP、IASDP、PD、RAIRT和直肠肛门反射时间(RART)均明显小于正常组,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特发性便秘患者的直肠肛门反射、直肠肛门收缩反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均比正常人明显减弱,与直肠肛管压力变化高度相关,以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功能失调为主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3.
肛管直肠测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测压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意义。方法 对肛管直肠测压的方法、应用领域、临床意义进行总结和综合。结果 肛管直肠测压技术不仅对肛管直肠的病理生理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同其它检测联合应用可进行生物反馈治疗、诊断各种肛门直肠疾病、评估肛门直肠功能。结论 肛管直肠测压是一种安全、简便、无创、客观的检测技术,是肛管直肠功能检查和疾病诊断治疗的必备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肠良性肿瘤及早期直肠癌经肛门内窥镜微创手术(TEM)治疗后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随访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30例经肛门内窥镜微创术治疗的直肠肿瘤患者,于术前1周,术后2周、3个月、6个月和9个月时采用肛门测压法评估肛门功能。统计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中,术前经活检证实绒毛状腺瘤20例,直肠腺癌10例(T1期8例,T2期2例),肿瘤距肛缘为5~16 cm。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平均静息压和最大耐受容量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22.8,P〈0.05),至术后6个月时恢复正常(t=1.75、0.93,P〉0.05);缩榨压于术后2周时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5),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t=1.65,P〉0.05);直肠容量感觉阈值于术后6个月内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P〈0.05),至术后9个月趋于正常(t=1.40,P〉0.05)。术前有3例未引出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术后3个月有14例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3,P〈0.05),术后6个月下降至4例,与术前相近(χ2=0.16,P〉0.05)。结论:对于直肠良性肿瘤及早期直肠癌患者,采用TEM治疗后9个月起肛门测压结果基本正常,证明TEM不但是一种保肛及微创手术,而且对肛门功能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
动态磁共振(MR)技术在盆底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应用,是近20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90年代初,Kruyt等开始应用动态MRI分析肛直肠功能解剖及动态变化。1998年,Hilfiker等用0.5T超导式MR设计了MR排粪造影术,采用生理体位进行盆底功能MR检查。然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Swenson巨结肠根治术和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术后患儿排便控制及直肠肛管测压改变情况。方法回顾33例改良Swenson巨结肠根治术和20例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患儿,术后平均随访4年(3个月~8.5年),对患儿大便控制能力、便秘发生情况及肛门直肠测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改良Swenson术组术后排便控制情况与经肛门Soave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恢复率改良Swenson术组较经肛门Soave术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静息压、感觉阈值和最大直肠耐受容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巨结肠,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无肠粘连等优点且术后可获得同样好的排便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7.
18.
盆底痉挛21例肛直肠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盆底痉挛(pelvic floor dyssynergia,PFD)的肛管直肠动力学变化。方法对有便秘症状并经排粪造影诊断为PFD的21例患者用肛管直肠动力检测仪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并测定会阴下降和直肠排空率。以无排便功能紊乱症状的12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FD肛管静息压升高(P〈0.05),力排时直肠-肛管压力差明显下降(P〈0.01),且此压力差为负值,引起直肠初始感觉和初始便意感觉的容积均明显升高(P〈0.01),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ectal anal inhibitory reflex,RAIR)阈值容积和直肠排空率均明显下降(P〈0.01)。PFD的RIAR阈值容积与引起直肠初始感觉的容积呈正相关(P〈0.01)。PFD力排时的会阴下降幅度下降(P〈0.05)。结论PFD存在明显的直肠感觉功能下降和盆底肌肉协调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盆底痉挛(pelvic floor dyssynergia,PFD)的肛管直肠动力学变化。方法对有便秘症状并经排粪造影诊断为PFD的21例患者用肛管直肠动力检测仪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并测定会阴下降和直肠排空率。以无排便功能紊乱症状的12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FD肛管静息压升高(P<0.05),力排时直肠-肛管压力差明显下降(P<0.01),且此压力差为负值,引起直肠初始感觉和初始便意感觉的容积均明显升高(P<0.01),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ectal anal inhib-itory reflex,RAIR)阈值容积和直肠排空率均明显下降(P<0.01)。PFD的RIAR阈值容积与引起直肠初始感觉的容积呈正相关(P<0.01)。PFD力排时的会阴下降幅度下降(P<0.05)。结论PFD存在明显的直肠感觉功能下降和盆底肌肉协调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到2013年6月间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TEM手术的50例直肠腺瘤和早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肛门直肠测压、经直肠腔内超声、肛门失禁严重指数量表(FISI)及SF-36健康调查简表等方法对术后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月时,各项肛门直肠测压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但在术后3月时,肛管最大窄缩压已接近术前水平(P>0.05);术后6月时,肛管直肠平均静息压和最大耐受容量已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9月时直肠容量感觉阈值亦达术前水平(P>0.05)。术后1、3、6和9月时,50例患者中分别有30例(60%)、18例(36%)、7例(14%)和2例(4%)患者直肠肛管抑制反射为阴性。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术后1月和6月时,肛门内括约肌的宽度和厚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术后平均FISI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5.8分比8.5分,P<0.05),但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手术前后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EM对人体肛门部的解剖结构影响甚微,尽管在术后短期内患者的肛门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绝大部分患者能在6~9月恢复正常。因此,TEM是一种安全、微创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