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俊红  纪别克  杨春燕 《中国医药》2011,6(11):1329-1330
目的 探讨以CT脑灌注成像(CTP)指导发病6~9h及发病时间不详的急诊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优越性.方法 对2010年1-12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4例发病6~9h及发病时间不详的急诊脑梗死患者进行CTP检查均显示有缺血半暗带,符合溶栓指标,进行溶栓治疗,给予0.9%氯化钠50 ml+尿激酶50万单位团注后给予0.9%氯化钠100 ml+尿激酶100万单位30 min内静脉滴注,观察溶栓治疗效果及并发症,24h后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残疾程度分级.阐析以CTP结果指导下的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优越性.结果 CTP检查,病灶侧局部脑血流量(rCBF)(7.39±7.29)ml/(min?100 g),局部脑血容量(rCBV)(2.74±1.19) ml/100 g,达峰时间(35.76±17.10)s;病灶对侧rCBF(23.11±18.96)ml/(min?100 g),rCBV(4.14±1.50) mL/100 g,达峰时间(27.33±7.91)s,病灶侧与对侧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12.57±8.02)分,出院时NIHSS评分(9.29±9.01)分,出院与入院NIHSS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例患者(64.3%)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对发病6~9h以及发病时间不详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P检查,根据缺血半暗带来判断是否进行溶栓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卒早期诊断中16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发病在24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CT平扫及脑灌注成像(CTPI)检查,测定异常灌注区域及对侧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积(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和最大峰值时间(time—to—peak,1TrP)。所有患者一周内均行CT复查。结果CT平扫显示脑缺血性改变为18例,其中责任病灶15例,未见异常8例,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57.7%(15/26),特异性为73%(8/11)。CTPI显示灌注异常25例,均为责任病灶,灌注正常1例(CT随访证实为小脑梗死)。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96%(25/26),特异性为100%(1/1)。20例脑梗死患者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TTP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TTP(健侧/患侧)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F、rCBV无明显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够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定量分析梗死区面积与判断缺血半暗带,为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 灌注成像技术(CTP)指导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发病6 h 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 例,溶栓前均行CTP 检查,根据CTP 检查结果,分为存在半暗带组和不存在半暗带组,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观察2 组患者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 指数(BI)、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以及出血性转化等事件,评估2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良好预后率。结果与不存在半暗带组(6.67±3.46)比较,存在半暗带组患者溶栓7 d 后NIHSS 评分明显降低(4.76±2.04),4 周时降低最明显(3.68±1.93)。存在半暗带组4 周时有效率(60.3%)、3 个月时良好预后率(71.7%)均明显优于不存在半暗带组(34.7%, 56.8%)。结论CTP 指导下rt-PA 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可根据半暗带扩大溶栓治疗窗,并且出血转化率低。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短,病情常危重,以偏侧肢体瘫痪为主要症状。 CT平扫多在发病数小时后发现病灶,常规影像学检查中对急性脑梗死最敏感的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 ),多在发病30min左右发现病灶,但CT平扫及MRI弥散加权成像均不能显示急性脑梗死灶血流动力学情况[1]。本文运用低剂量CT灌注技术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变化,判断有无缺血半暗带的存在,以期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治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和近期预后的评价。方法 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通过PWI扫描,根据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将患者分为低灌注组28例和高灌注组32例,比较两组灌注参数和侧支循环建立率,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短期预后。Spearman相关分析rCBV、rCBF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与低灌注组相比,高灌注组rCBV和rCBF显著增加,rTTP和rMTT显著降低(P<0.05)。入院后15d高灌注组侧支循环建立率明显高于低灌注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明显低于低灌注组(均P<0.05)。Spearman相关表明,rCBV与NIHSS评分(r=-0.427;P=0.000)和mRS评分(r=-0.324;P=0.000)呈弱负相关。rCBF与NIHSS评分呈中度负相关(r=-0.594;P=0.000),与mRS评分呈弱负相关(r=-0.305;P=0.000)。结论 PWI能有效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56排Revolution CT灌注成像(CTP)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85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发病24小时内行常规头部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CTP可获得急性梗死区与对侧镜像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如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等,并能判断有无缺血半暗带及其范围,提示临床尽早进行溶栓治疗,以挽救存活脑组织。头颈CTA可评估患者头颈部动脉有无狭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 85例患者中CTP有61例显示灌注异常,核心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灌注参数CBF、MTT、TTP相对于镜像区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BV相对于镜像区对比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核心梗死区CBV、CBF低于缺血半暗带区(P <0.05),而MTT、TTP高于缺血半暗带区(P <0.05)。85例患者中CTA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术前应用CT灌注成像评估的意义,为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在该院行血管内支架术的6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在术前根据CT灌注成像( CTP),狭窄≥70%为判定标准,分为轻度灌注组和常规灌注组各31例,跟踪随访1年,对2组患者术后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局部达峰时间(rTTP)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轻度灌注组患者rCBF比治疗前明显增加,rMTT、rTTP比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rCB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灌注组患者rCBF、rMTT、rTTP、rCB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轻度灌注组mRS≤2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常规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灌注组mRS≤2的人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术前应用CT灌注成像评估具有较高的治疗引导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脑灌注成像(CTP)诊断超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ENSATION4型多层螺旋cT进行脑灌注成像,对50例发病6h以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扫描观察时间.密度曲线,测定梗死区和对侧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CBF),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所有病洌至少在发病1周后复查1次普通CT。结果5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脑梗死侧CBF和CBV较对侧显著降低,MTT比对侧显著延长(P〈0.05),有45例患者1周后复查CT发现其最终梗死面积比6h内脑灌注的面积有缩小(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超早期明确梗死灶部位及范围,及发现缺血坏死灶周围是否存在缺血性半暗带。为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低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与CT平扫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分别采用CT平扫及低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扫描诊断,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0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平扫及低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扫描诊断结果发现,普通CT发现缺血灶的敏感性为25.00%(30/120),低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的敏感性达83.3%(10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可通过低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扫描作出诊断,诊断效果优于CT平扫,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脑卒中评分及预后相关性情况。方法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2例临床资料,采用PhilipsBriliance16螺旋CT扫描机进行灌注成像分析。结果 2.1NIHSS初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12+6.70X1+0.001X2+4.21X3,X1表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当X1=1说明无并发症,当X1=2说明有并发症,(t=4.77,P=0.000),X2表示的是脑血流量,X3=1表示大脑前或后动脉,X3=2表示大脑中动脉,(t=2.44,P=0.026);2.2NIHSS终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62+6.26X1-0.23X2,其中当X1=1说明无并发症,当X1=2说明有并发症,(t=4.15,P=0.001),X2为缺血程度(t=-2.64,P=0.016);2.3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面积半暗带/(面积半暗带+面积梗死),其和神经功能恢复比率有相关关系(r=0.502,P=0.020)。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描述的是组织缺血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可以通过预测半暗带和提示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急诊科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例采用64排CT(Philips Brilliance 64)行头部血管成像(CTA)及Jog模式CT灌注扫描。于工作站对图像数据行后处理,观察血管狭窄情况,比较各感兴趣区CBF、CBV及MTT。结果 (1)CTA共发现30例患者存在血管狭窄,占83.3%。(2)CT灌注图像中,脑梗死区及半暗带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相比,CBF及MTT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脑梗死区CBV及CBF低于半暗带区,MTT长于半暗带区,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可以为早期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有利于患者及时、准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全脑血管灌注成像在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及部位的判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超急性脑梗死疑似患者,在患者发病后6h行缺血部位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灌注成像与CTA成像诊断造影观察,并分析灌注图像与CTA的重建后处理图像,所有患者在发病1周后再次行多层螺旋CT复查。结果 15例患者经普通CT扫描发现可疑脑缺血区,45例患者未发现明显异常;所有疑似病例患者均继续行多层螺旋CT全脑血管灌注成像,通过将采集到的脑血管灌注图进行分析,被发现脑组织缺血的部位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对应;并通过多层螺旋CTA检查,发现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4例颈内动脉狭窄。结论多层螺旋CT全脑血管灌注成像对临床诊断超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早期发现患者脑组织中存在的缺血半暗带并为患者预后情况的评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价值;多层螺旋CTA检查可以较及时的发现缺血性病变的原因,为进一步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脑灌注成像(CTP)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价值分析。方法应用飞利浦多层螺旋CT进行脑灌注成像,对46例发病在6h以内的患者进行多层CT图像数据分析,整理后对比观察,扫描时间-密度曲线与脑血管狭窄情况,测定脑梗死区和健侧各感兴趣区的局部血流量(CBF),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46例病例在发病7~10d内,由双螺旋CT复查。结果 4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患侧脑组织局部血流量与局部脑血流容积较健侧明显降低,平均通过时间比健侧显著延长(P<0.05)。结论多层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早期发现脑梗死灶的部位及病变范围大小,和发现缺血坏死区域周围有无存在缺血性半暗带,评价缺血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指导临床医师早期溶栓治疗和为影像学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徐裕  冯东侠 《江苏医药》2012,38(4):466-469
CT脑灌注成像技术随着现代多排螺旋CT的出现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常规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筛选,并用来鉴别梗死灶和缺血半暗带.同时CT脑灌注成像技术还用来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是否存在脑血管痉挛,以及评价颈动脉狭窄后血管的储备情况.另外,CT脑灌注成像技术还被用作评价脑外伤后的脑血流灌注情况和测量脑肿瘤表面血管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局部脑血流(rCBF)的影响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关系。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基本治疗,治疗组加用尤瑞克林。比较治疗前后rCBF、NIHSS评分,发病90 d改良的Rankin Scale量表(mRS)评分。结果治疗组rCBF、NIHSS评分、mR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尤瑞克林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rCBF、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脑梗死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其发病率居脑血管病之首,病死率及致残率高。超早期溶栓治疗可尽快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液灌注,抢救缺血半暗带,但尿激酶溶栓再灌注后启动的自由基连锁反应及大量炎症因子的释放是脑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的效果。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收治的50例急性脑缺血患者进行灌注成像及血管造影检查,分析重建成像,计算并比较缺血区脑血流参数和对侧相应区灌注参数。结果CT脑灌注成像检查中发现灌注异常区,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均有明显降低,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及对比剂峰值时间均有明显延迟,与对侧比较差异显著(P〈0.01),脑血容量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造影影像重建中26例患者一侧颈内动脉狭窄,10例患者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8例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患者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结论CT脑灌注可以及时准确的显示患者的缺血部位和程度,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病变的位置和程度,联合应用两种诊断方法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杜威 《中国医药指南》2022,(21):91-93+9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之后序贯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强化灌注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盘锦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区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均在发病后的溶栓时间窗(4.50 h之内)内给予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再按照急性脑梗死的标准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之上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进行强化灌注治疗。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评估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入院时、溶栓后2 h、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溶栓后90 d的临床疗效。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效果显著,对照组患者及治疗组患者在溶栓后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与治疗组患者在不同时间节点的NIHSS评分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以及溶栓后2 h的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溶栓后90 d的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相似文献   

19.
和红霞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2):57+61-57,61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脑益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以2009年1~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为研究组,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脑益嗪治疗,以同期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为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治疗,疗程2个月后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NIHSS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脑益嗪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0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成像联合像技术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早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45例患者中,发现脑灌注异常42例,根据脑梗死前期的影像学分期:Ⅰ-1期6例,Ⅰ-2期16例,Ⅱ-1期12例,Ⅱ-2期8例,其中7例同时有两个部位发现异常灌注,分别处于Ⅰ-2期和Ⅱ-1期。结论 640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准确确定缺血半暗带及病变血管,对早期缺血性脑血管脑的诊断以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