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近年来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明代针灸专著《针灸大成》一书中,有一些词语难以理解.经查阅校对,发现了若干错误。现对这些字进行辨析校正.一、“髀”“气”误为“痹”《大成》府舍穴主治“疝瘕,痹中急痛”。何谓“痹中”?何处“急痛”?费解.《甲乙》与《外台》原作“疝瘕,髀中急痛”,知“痹”字乃“髀”字之误.《铜人》中“髀”字已误作“脾”,成为“脾中急痛”。到了《聚英》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字、词书和仲景原著等论证了《伤寒论》中“以”的特殊用法──作假设连词,犹“若”、“如果”。并兼言“以……则……”和“以其……必……”句式。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第84条“淋家……,汗出必便血”。文中“便血”自成无己注为“小便血”后一直沿袭至今。但笔者运用以原著证原著,以仲景说证仲景说这一历史唯物途径和方法,客观地理解、认识“便血”,认为该证并非是“尿血”,而实为“大便出血”。其据有三。 1 从原著的用词上辨之《伤寒论》一书计用“便”字141次。其中作连词者5次,如“便发热而利”(346条)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伤寒杂病论》有关原文的基础上,运用原著证原著、仲景说证仲景说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借对文以求同义的方法等,全面而客观地探究了该书中的“反”字,认为其“反”有用为假设连词,犹“如”、“若”者。  相似文献   

5.
<正> 通假字亦称通借字或假借字,是指意义不同的两个字,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将甲字借作乙字。如“输”是输送之输,“俞”是俞穴之俞,二字意义完全不同,可是由于二字读音相同,所以古人在书写时常用“输”字代替“俞”字使用。《扁鹊传》中:“因五脏之输”即是一例,这里的“输”便是“俞”的通假字。通假字在古医籍中非常之多,若望文生义,便格格不入,实为阅读古医籍的一大障碍,尤其是青年读者更为感到困难。故此,我们从有关的古代医药书籍中择出习见者凡三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言“急下”者有6处,一般称为“阳明三急下”(第252条、第253条、第254条)与“少阴三急下”(第320条、第321条、第322条)。此外,在少阴篇中还有“急温”(第323条)之谓。在这些相邻条文的治法前一再出现“急”字,而不象真他条文冠以“宜”、“当”或“缓”,对此历代注家多随文训释而未予深究。通过学习笔者认为,其涵义有三。1 急者,疾速也。 “急”是针对“缓”而言,用以强调治疗应疾速而快,即要求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拯危救焚。《伤寒论》  相似文献   

7.
1 突出中医特色,不为“急”字束缚开展中医急诊应不为“急”字束缚手脚,有些诊断明确的急性病例,而中医辨证并非均“急”,有的相反表现为“缓”。急诊病例,固然邪实者居多,但正虚者也有之,过分强调“急”和“邪实”,而忽视“缓”和“正虑”,必然导致治疗用药错误。中医急诊也要突出中医辨证特色,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对通过四诊所取得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种病变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不习惯多称伤寒以六经辨证,对其病证亦多称为六经病证,固不无根据,然考诸篇内容,似称三阴三阳,六病及六病辨证为妥。兹说明如下。《伤寒论》原著无“六经”之说通看全论篇名及条文上所冠病名,皆无“经”字。全论篇名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条文曰:“太阳病”、“阳明病”等,并非以太阳经病、阳明经病为名,可见仲景只以三阴三阳病而统脏腑经脉之病。《伤寒论》“传”字并非“传经”之专词大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曰:“伤  相似文献   

9.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以下简称“九字文”)见于《素问》2个章节中。《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  相似文献   

10.
■■之误     
《金匮要略》妊娠及产后二篇,均有“腹中(疒丂)痛”一句。这“(疒丂)”字,不但别处未见用,而且一般字典也查不到。尤在泾云:“按《说文》(疒丂),音绞,腹中急也。”其他各医家注此条,有的音绞,有的音朽。近年出版的各种中医教材,也是如此。《医宗金鉴》则存疑不释。尤在泾说按“《说文》”云云,可是《说文》书上并无(疒丂)字,只是(疒丩)字。(疒丩)字下解云:“腹中急也,从疒丩声。”段玉裁注比字,依小徐本补痛字,作“腹中急痛也。古音读若纠。”拿《说文》“(疒丩)”字这条的解说来与《金匮》的条文比,竟一字不差,通条词义也合。可见这“(疒丩)”字,才是仲景原文的本字。“(疒丂)”是后人传抄时笔误。《康熙字典》关于“(疒丩)”字的解释同《说  相似文献   

11.
“精”是《黄帝内经》中出现率比较高的一个字。仅《素问》81篇就达140余次,而且义项颇多。既有与文学经典中相同的用法;又有古医籍本身特有的含义。为了正确理解原文经旨。笔者现数列《黄帝内经》中“精”的不同义项,用法分析如下,供读者参考。一、“精”字的渊源《说文》云:“精,择米也,从米青声”寥寥几个字,便点出了“精”字的造字本义和形声结构。这在古文典籍中是不乏其例证的。如:司马云:“简米曰精,简即柬俗作(?)者是也。”如:《庄子人世间》曰:“鼓(?)播精”。即用小簸  相似文献   

12.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其代表作。张氏认为,凡为良医者,必重药研而清练药性,且亲身尝试药物,发前人所未发,常习用单味大剂生药验之临证,谓:“择对证之药,重用一味”,“恒能挽回极重之病,且得以验药于实际”,亦即通过反复筛选,求其确效。因此.其论药多言之确凿,河非虚语。恒以单味大剂解燃眉之急,复危重之康。尤以善用生山药、生山英、生黄茂、生石膏、生勤石和桂技尖等品救治急危重证,而享誉医林。兹择其要者述之,以飨同道。1.阳越阴竭,独重山药张氏指出,山药系救急大药。其性“能滋阴又能…  相似文献   

13.
以分类统计方法,分别辨析《内经》中“喘”字在生理、病理和医理中的含义,阐明其有呼吸、呼吸急促、咳甚、脉急等义。掌握其一字多义的用字特点,对临床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习医古文的重要性,用一句话概括之,即它是学习研究医古籍的基础。学习中医,阅读原著,经常遇到如下问题: 一是词的障碍。医古籍的文字迢远古奥居多,且不说涩僻之字,即经见词也常一字多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当”字就是一例。 1.当晋昭公时,诸大夫强而公族弱。 2.当闻其耳鸣而鼻张。 3.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当”字虽同,其义有异。句中的“当”,解作值、正值、在、正在,介词。译为在晋昭公执政的时候,各大夫的势力强大而国君宗族的势力弱小。句中的“当”,讲如会,一定会,副词。译为一定会了解到太子有耳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提高患者在急诊室中的抢救成功率。应制定规范科学的绿色通道管理制度,从绿色通道的三大要素(人员保证、设备保证、其他基本设备保证)入手,做好绿色通道的建设。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护士的急救意识和综合素质。绿色通道服务的目的:畅通、高效、规范。落实在急诊护理中,应突出一个“急”字;在护理管理中应突出一个“畅”字;在护理服务中就突出一个“效”字。  相似文献   

16.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其代表作。张氏认为,凡为良医者,必重药研而信练药性。于是,他以勇于实践,打破陈规的精神从事此项工作。且亲身尝试药物,发前人所未发;常习用单味大剂生药验之临证,谓:“择对证之药,重用一味”,“恒能拘回极重之病,且得以验药于实际”,亦即通过反复筛选,求其确效。因此,其论药多言之确凿,询非虚语。恒以单味大剂解燃眉之急,复危重之康。尤以善用生山药、生山英、生黄茂、生石膏、生猪石和桂枝尖等品救治急危重证,而享誉医林。兹择其要者述之,以飨同道。1阳这明竭,独丞…  相似文献   

17.
中风的诊治和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的“风”字,是指本病来势急、发病快、变化多,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犹如暴风之疾速、矢石之中的而言,与伤风受寒的“风”字意义不同,不可等同视之。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方名与原著本意颇有出入,现简述如下:一、仲景方名用“加”字的本意有二:其一,有重叠之意,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方中把桂枝或芍药加重药量而得名;其二,有增多之意,如桂枝加葛根汤,白虎加人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等,是在原方中增加药味而得名,大都在原方中加一、二味或二、三味药味,其所加药味均在方名中体现出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加”字本意不甚贴切。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泄泻的调治,不得有几微之差。本文根据其发病的表里新久、脾胃虚实、湿浊蕴中、中气下陷等,分别从疏表清热、温中健脾、芳化利湿、升提固涩四方面调治。提示治疗虽为常法,然处方择药必须在“调”字上着眼。  相似文献   

20.
近来读您刊有关张仲景原著的辅导文章很有启发,联想到他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有87条、97处见“反”字,是这两书运用率较高的字之一,其意义及其作用安在?笔者初步认为,它既是古代一种行文的笔法,在述证、言脉、论治等方面起到了某些特殊作用;又是仲景夹叙夹议,突出辨证论治的具体表现。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两方面简述于次: 一、意义:综观全书,“反”字的意义除有“相反”之本义外,在某些地方尚可作“又”或“再”解,并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