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急性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补液时机、补液质量等内容,提出了“正确的补液应按照患者的实际年龄、伤情的严重度、出血的量和时间、生命征、是否合并有脑挫裂伤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情况采取针对性复苏方案,以期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并改善预后”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付黎明  朱平  李兰香 《现代保健》2011,(14):138-139
目的探讨允许性低血压复苏在抢救急性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7例采用允许性低血压复苏和同期38例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救治的急性失血性休克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允许性低血压复苏组凝血病发生率、病死率及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积极液体复苏组(P〈0.01)。结论允许性低血压复苏在急性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疗效好,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吴佩蔚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200-2201
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将86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评价两种方法救治失血性休克的效果以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的实验室指标HGB、HCT、PC明显低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PTT、PT高于限制性液体组,出血量及DIC、ARDS发生率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降低产后出血量,并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改善愈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高渗液体复苏-出血未控制前允许性低血压状态对创伤失血休克急诊早期的救治效果。方法将5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9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7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输入平衡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达70-90mmHg,限制组在止血前输入7.2%氯化钠的右旋糖酐溶液(晶:胶3:1)4ml/kg,平均速度20ml/min,维持MAP在50~70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盯)、治愈率及死亡率。结果与常规液体复苏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明显减少,盯明显缩短,治愈率明显升高,死亡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出血有效控制前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12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限制性液体复苏)和B组(充分性液体复苏)各63例,观察比较两组输液量、平均动脉压、死亡率及实验室指标(PLT、PT、APTT、Hg、BE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复苏后的血气碱剩余值(BE)、血清乳酸值、血气指标与复苏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A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24h的ARDS、MODS、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出血有效控制前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充分性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6.
朱艳红  张莉 《工企医刊》1997,10(1):69-70
各种原因引起失血性休克,使机体有效循环急剧减少,而引起全身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使多器官功能受到损害,若不及时抢救处理,很快危及生命。急救护理体会如下。 1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尽早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等量液体快速输入能使休克迅速纠正。我们对19例患者均采用早期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快速输入5%葡萄糖盐水1500ml-2000ml后,患者在入院后30min-40min内血压回升到正常基线。 2 吸氧和保持吸吸道通畅及时给予适当流量的  相似文献   

7.
8.
林景华 《工企医刊》2002,15(3):60-60
1 临床资料本组17例在入院时诊断为失血性休克,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脾破裂6例,年龄在26岁~64岁;肝破裂3例,年龄在16岁~55岁;十二指肠破裂2例,平均年龄37岁;消化道出血5例,年龄在19岁~63岁,十二指肠破裂并腹主动脉破裂1例,年龄23岁,其中再次出血行2次手术者3例,死亡2例。 2 护理 2.1 方法采用临床观察护理法。 2.1.1 临床护理病人入病房,在医生未来之前,在护士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限制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前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接受积极液体复苏方案,观察组接受限制液体复苏方案,比较两组治愈率、治疗后各指标水平、液体输入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液体输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乳酸、凝血酶原时间、平均动脉压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液体复苏应用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乳酸、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积极液体复苏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传统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炎性介质及其介导的肺损伤作用. 方法: 将72只大鼠建立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后,随机分为未复苏组和45 mL/(kg·h)、30 mL/(kg·h)、15 mL/(kg·h)液体复苏组.于术后24、48和72 h处死大鼠,留取血液和肺组织.观察动脉血乳酸浓度、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肺湿/干重比、肺组织学和损伤评分. 结果: 未复苏组大鼠休克后2~12 h死亡,其余三组大鼠均存活.自30 min复苏开始,15 mL/(kg·h)组大鼠平均动脉压(MAP)缓慢上升;而30 mL/(kg·h)组和45 mL/(kg·h)组迅速上升后又缓慢下降.45 mL/(kg·h)组大鼠24 h和72 h血浆TNF-α、24 h血乳酸值均高于30 mL/(kg·h)组和15 mL/(kg·h)组(P<0.05);15 mL/(kg·h)组大鼠48和72 h肺湿/干重比低于45 mL/(kg·h)和30 mL/(kg·h)组(P<0.05).肺损伤程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45 mL/(kg·h)组大鼠肺病理损伤较30 mL/(kg·h)组和15 mL/(kg·h)组严重(P<0.05). 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能显著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TNF-α的释放和酸中毒程度,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1.
<正>胎儿娩出后产妇2h内失血量超过400ml或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1]。产后出血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也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是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的首要措施。平度市人民医院自2004年1月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结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4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常规)组(21例)、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19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65kPa,止血后输血输液。止血后两组维持MAP在9.31~10.64kPa。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治愈率。结果常规组死亡3例,治愈率85.7%;限制组无死亡,治愈率1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950±525)ml,限制组为(2050±36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显著降低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早期和后期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张英贤  雷相娟 《工企医刊》1995,8(3):109-110
我科自1992年至1994年11月共收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52例,抢救成功49倒,死亡3例,现将救护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创伤性失血性休克52例中,男43例,女9例;年龄6岁—81岁。头胸腹联合损伤6例,占总数的11.5%;胸腹联合损伤17例,占总数的32.7%;腹部  相似文献   

14.
李秀英 《工企医刊》1996,9(2):98-98
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常因血源缺乏而失掉抢救时机。目前在无急诊输血条件下,主张早期超量补液扩容,纠正休克及时手术止血。1992年8月至1995年2月我们应用超量补液扩容,专人床旁护理抢救重度失血性休克16例。现将抢救过程中的护理体会作一介绍。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5例。年龄6—48岁。入院时均属重度休克,神志淡漠或不清,收缩压0—9kPa,脉搏细数或摸不清,心率130次/min以上,血红蛋白4—6g%,急性失血量达40%以上,入院后经专人床旁护理观察,超量补液,13例于3小时内休克纠正,除  相似文献   

15.
梁月珍 《健康大视野》2006,14(6):122-123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各种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多发生于车祸、生产意外、其他外伤等。其共同病理变化是有效循环血容量骤然减少,组织血液灌流不足,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我科2003~2005年共收治失血性休克患者18例,现将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学工程》2016,(5):592-594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组1)、高渗盐水+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组2)、正压复苏组(组3),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输注乳酸林格氏液及羟乙基淀粉,两者比例2∶1~3∶1。组3目标血压为平均动脉压(MAP)>80 mm Hg,组1及组2目标血压为MAP 60 mm Hg左右。比较三组的补液量、PT、APTT、血红蛋白、碱剩余、乳酸、体温、TNF-α、MODS发病率、病死率。结果 1三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患者的补液量、输注红细胞、PT、APTT、BE、乳酸以及TNF-α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3显著高于组1、组2,组1显著高于组2(P<0.05)。3三组的血红蛋白浓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3显著低于组1、组2(P<0.05),组1、组2间无显著差异(P>0.05)。4三组体温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3显著低于组1、组2,组1显著低于组2(P<0.05)。5三组患者MODS及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组3显著高于组2(P<0.05),组1、组2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高渗盐水复苏作用优于单纯限制性液体复苏及正压复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8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患者,将其平均分成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的方法治疗,实验组则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死亡率(6.8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发生率(13.6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发生率(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死亡率(34.09%), MODS发生率(40.91%), ARDS发生率(36.36%),复苏后5 h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血小板计数( PLT)以及血细胞比容( HCT)、血清乳酸含量等实验室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在治疗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成效,明显降低了患者MODS、AR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田文光 《工企医刊》2002,15(5):49-50
1 急性失血性休克治疗除采取手术直接止血外,快速大量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生理功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术中输液的原则是:失血多少补多少;对于血容量相对或绝对不足是需要多少补多少的超量扩容原则。其目的是快速恢复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流,疏通微循环,迅速改变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状况。急性失血性休克除失血容量直接减少外,还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体会.方法 以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7例不同类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合自身经验总结急诊救治体会,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 87例骨盆骨折患者中,61例行手术治疗,其余保守治疗.治疗后,治愈79例,死亡8例.死亡原因:休克合并肾衰竭3例,合并严重胸外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多器官衰竭2例,合并脾破裂大出血1例,治愈率90.80%(79/87).结论 对于骨盆骨折致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的急救,要分工明确,及时、迅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判断病情,对症治疗.合理科学的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率和质量,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在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以两年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00例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作为考察对象,随机平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在创伤性失血没有得到控制前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充分液体复苏疗法进行治疗。跟踪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量、液体的摄入量、血液收缩压和术前复苏的时间;同时统计治疗期间患急性肾功能衰竭症脚)、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症(DIE)的发生情况和患者的总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液体输入量与复苏时间都比对照组患者低,在住院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出现脓毒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例和总死亡率也都比对照组低,而且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输血量没有明显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严重多发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上,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更快的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总死亡率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