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4):14-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 年4 月~2019 年7 月我院收治的20 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肝组织活检,通过分析病理诊断及分期,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20 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病理诊断分型中,Ⅰ期7 例,占35%;Ⅱ期7 例,占35.0%;Ⅲ期4 例,占20.0%;Ⅳ期2 例,占10.0%;(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发病位置最常见的为肝(14 例、占70.0%),其次是脾(7 例、占35.0%)和胃(5 例、占25.0%);(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整体上表现为面色黄、体型偏瘦,舌苔以淡红色和红色为主,舌质正常,嫩舌比较常见,舌苔以少苔和薄苔为主,脉象以细脉和弦脉为主,综合为肝肾阴虚的症状比较多;(4)肝郁脾虚证的病理诊断分布状况依次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Ⅲ期与Ⅳ期之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湿滞血瘀证的病理诊断分布状况Ⅲ期>IV 期>Ⅰ期、Ⅱ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Ⅰ期与Ⅱ期之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肾亏虚证的病理诊断分布状况Ⅰ期、Ⅱ期与Ⅲ期、Ⅳ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理分期中以Ⅰ、Ⅱ期分布为主,占半数以上,这与早期肝活检率高有关;Ⅲ期、Ⅳ期因临床出现肝硬化并发症活检率低;(2)Ⅰ、Ⅱ期病变以肝郁脾虚证为主证;Ⅲ期、Ⅳ期以湿滞血瘀证为主证;肝肾亏虚证在各期病理诊断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患者,分别为其采取常规西药疗法和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0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其IgM指标及ALT、AST、ALP、TBA 等肝功能指标改善较明显,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可取得确切的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与肝功能指标,而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病因不清,一般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我科自1998年8月至2001年8月确诊该病1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7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中医证型和辨证规律.方法 采用气血津液结合脏腑辨证的方法,将74例PBC患者分为肝郁脾虚证、脾胃气虚证、湿热瘀血证和肝肾阴虚证4类,探讨其与肝功能及免疫球蛋白检测指标的关系.结果 74例的病情程度以肝郁脾虚证和脾胃气虚证较轻,多见于疾病早期或稳定阶段;湿热瘀血证和肝肾阴...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53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Chen G  Li L  Gao J  Li F  Li B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3):1625-162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的临床、免疫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观察 15 3例PBC的临床表现 ,并分析有关实验室检查资料 ,35例行肝组织学检查。结果 有典型的皮肤瘙痒者占 43 79% ,肝肿大占 46 41% ,脾肿大者占 39 87% ,有皮肤、巩膜黄染者占 84 30 % ,随病情进展血清胆红素 (SB)逐步上升 ,而胆碱酯酶 (CHE)逐步下降 (P <0 0 1) ;丙氨酸转氨酶 (ALT)、人血白蛋白在病程晚期明显下降 (P <0 0 5 ) ,ALT、CHE与SB呈酶 胆分离现象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在病情晚期反而上升 (P <0 0 5 ) ;碱性磷酸酶 (ALP)、γ 谷氨酰转移酶 (GGT)在病情早期即明显升高 ,随病情进展到中期ALP明显下降 (P <0 0 5 ) ,到晚期GGT明显下降 (P <0 0 1)。抗线粒体抗体 (AMA)阳性者占83 7% ,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 (M2 )阳性者占 6 9 3%。 35例经肝组织学检查确诊病例中 ,10例为AMA阳性者 ,2 5例为血清学检测全阴者。结论  5 0 %以上的PBC无典型临床症状 ;80 %以上的PBC可以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确诊 ;部分依临床资料不能确诊病例 ,应行肝脏组织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6.
宋军民  田丰  李岩 《辽宁医学杂志》2004,18(1):16-16,2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肝脏小叶内或间隔胆管的进行性炎症性破坏,伴门静脉周围炎症,继而纤维化,最后发展为肝硬化。现将我院1998年8月至2004年1月诊治的18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22例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证候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9.
任殿礼 《医学综述》2001,7(9):556-557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是一种以妇女为主 (男女之比为 1∶9)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其特点为肝内胆管进行性破坏 ,伴随门脉周围炎症 ,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PBC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抗体 ,即抗线粒体抗体 (antimitochondrialantibodies,AMA)密切相关 ,其发病机制不详 ,并且尚无确定的药物治疗。对那些症状难以控制者和终末期患者 ,肝移植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措施。1 流行病学PBC的发病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地区差异性 ,据估计 ,PBC的流行率为 …  相似文献   

10.
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中医证候特点与疗效。方法对69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统计分析这类患者的证候学特点,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3组。治疗1组22例,在基础治疗上加服茯白方,12周为1个疗程;治疗2组23例,在基础治疗上也加服茯白方,但2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24例,仅用一般基础治疗,观察治疗12,24周中医证候、血清白蛋白变化情况。结果以脾胃虚弱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最为常见,其次是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出现最少;并且同一患者可有几个证型重叠,以脾胃虚弱证与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重叠最为常见。经中药茯白方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及症状、体征均得到改善。结论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是以脾虚、生化乏源,肝肾同源、肾精受损为其本,又以痰瘀毒交阻、脉络阻滞为其标。中药茯白方不仅能改善患者症状,更能提高血清白蛋白含量,且中远期疗效更为显著且持久。  相似文献   

11.
汪嘉莉  姚云清 《医学综述》2012,18(10):1515-1517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展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上可以表现为无临床症状,也可以表现为肝硬化。诊断PBC依赖于反映胆汁淤积的生化指标、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和非化脓性胆管炎的组织学改变。熊去氧胆酸被认为是能改善PBC预后的有效药物,然而,仍有1/3的患者用熊去氧胆酸后未达到满意效果而做肝移植治疗。因此,需要早期诊断PBC和发明新的药物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盛  刘海 《医学综述》2009,15(2):266-268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可以改善PBC患者的生化指标,长期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缓或减少对肝移植的需求。本文就UDCA治疗PBC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闫伯英  胡志东 《医学综述》2009,15(2):185-188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肝内胆管进行性破坏、慢性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PBC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易感性、免疫机制、感染因素及化学物质等。了解PBC的发病机制对于采取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案,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意义重大。其中免疫机制与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及免疫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相关。本文就免疫因素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黄敏  陈继红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2):86-89,107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认识,协助临床诊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PBC患者和61例AIH患者的临床、生化、免疫和肝脏组织学方面的特点。结果 PBC组和AIH组均为女性高发,两者均以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腹胀等症状常见,皮肤瘙痒为PBC组相对特异性症状;PBC组初诊为肝硬化者占48.8%(24/49),高于AIH组31.1%(19/61);PBC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IgM、IgM/IgG水平、血脂异常及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明显高于AIH组(P<0.05);AIH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IgG水平及抗平滑肌抗体(ASMA)和抗肝肾微粒抗体(LKM)阳性率明显高于PBC组(P<0.05)。结论 PBC和AIH这两种疾病在临床、肝酶、免疫球蛋白、血脂代谢异常及自身抗体方面具有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5.
熊去氧胆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的疗效,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将46例入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针1800 mg静脉滴注,1次/d;试验组在上述治疗同时加服熊去氧胆酸胶囊0.45~0.75 g/d,对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在乏力、腹胀、肝区不适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主要生化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各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后均存在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比较,ALT、AST、DBIL、IBIL、γ-GT存在差异(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可明显改善PBC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生化指标,是目前治疗PBC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辨治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胆汁瘀积性肝脏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可归属于中医"黄疸、臌胀"等范畴。病因有外感湿邪、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倦内伤以及禀赋不足几方面,病性虚实夹杂,临床上可表现为"湿—瘀—毒—虚"的演变过程,但以瘀贯穿疾病始终。治疗上当活血利湿、清化瘀毒、补虚祛瘀。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接诊的3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共有患者1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共有患者14例,检查患者的ALT、AST、DBIL以及TBIL指标,并对患者的乏力、腹胀、肝区不适以及黄疸的减轻情况进行统计,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无论是在乏力、腹胀、肝区不适以及黄疸的减轻还是ALT、AST、DBIL以及TBIL指标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卢德权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162-1163
目的:探讨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PBC的血清线粒体抗体(AMA)水平和AMA-M2,对30例PB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30例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明显升高,AMA-M2阳性。结论:AMA-M2诊断PB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有助于PB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及分析 ,以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 :分析 16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清学、免疫学、影像学、治疗结果等改变。结果 :本组患者中女性∶男性为 14∶ 2 ,平均年龄为 (45± 13)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黄疸 (75 % ) ,其次为皮肤瘙痒 (5 0 % )和乏力 (31% ) ,4例患者 (2 5 % ) B超提示门脉高压 ,3例患者 (18.7% )内镜发现食管静脉曲张 ,3例患者 (18.7% )出现腹水 ,2例患者 (12 .4 % )有眼睑黄色瘤。所有患者均有血清碱性磷酸酶 (AL P)和 γ-谷氨酰转肽酶 (γ- GT)及总胆红素 (TBIL)水平明显升高 ,分别为 (345± 2 34) u/ L (341± 175 ) u/ L和 (188± 16 0 ) umol/ L ,AL T、AST水平呈轻至中度升高 ,分别为 (85±4 2 ) u/ L 和 (12 5± 5 8) u/ L,血清 Ig M水平升高 ,平均 (3.5± 1.8) g/ L,行线粒体抗体检查者 93.75 % (15 / 16 )阳性 ,31.2 0%患者早期合用熊去氧胆酸治疗 ,短期内显示一定疗效。结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累及中年女性 ,血清碱性磷酸酶及 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血清 Ig M升高有助于诊断本病 ,肝活检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