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继锋 《临床医学》2007,27(3):64-65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动态血压变化。方法CHF患者48例,依心功能分为A组(心功能Ⅱ级)、B组(心功能Ⅲ、Ⅳ级)和C组(晚期心力衰竭)作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各组的动态血压变化规律。结果伴随心功能的变差,收缩压均值呈下降趋势(C组〈B组〈A组),但三组之间24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A组较B组低,C组较B组低,A、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在A组有10例(占53%),B组有15例占(88%),C组有7例(占58%),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血压的发生率在三组中呈升高趋势,A、B组低血压负荷接近,但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HF时,血压的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并与CHF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晚期心力衰竭容易发生低血压,应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有效监测晚期CHF患者治疗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及血压降低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方法:分析20例老年患者心脏性猝死前的动态心电图,并与19例存活的老年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心脏性猝死组冠心病发病率高,动态心电图显示心脏性猝死组Lown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2)心脏性猝死组缺血性ST段压低的总发生率、最大压低幅度和全程呈持续性压低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中,冠心病伴严重心肌缺血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是老年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的左室结构、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86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每天口服缬沙坦80mg,对照组第天口服非洛地平5mg。平均12个月,观察用药后血压、左室结构、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变化。结果:用药后2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显著降低(P<0.01);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T)均变薄(P<0.01);左室重量指数(LVMI)明显沽少(P<0.0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发作性ST段压低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无冠心病证据的原发性高血压左段肥厚的患者中,长期应用缬沙坦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还可逆转LVH,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患者动态血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高血压、颈椎病、颈椎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及正常人的24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观察颈椎病对动态血压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4/2005在山东省通信公司门诊部进行普通健康查体的136例受试者,根据有无高血压和颈椎病分为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37例)、原发性高血压组(39例)、颈椎病组(33例)、对照组(27饥)。各组之间年龄具可比性,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的体质量指数明显高于颈椎病组和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完成常规体检项目后用TM-2421型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血压,观察血压均值(包括24h的、白天、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夜间血压下降率≥20%为深勺型;≥10%,但〈20%为勺型;≥0%,但〈10%为非勺型;〈0为反勺型,勺型为正常。 结果:13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动态血压均值: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高于其他3组(P〈0.01或0.05);原发性高血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颈椎病组(P〈0.01或0.05);颈椎病组的收缩压均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昼夜变化模式:反勺型仅出现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及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各组均可见勺型、深勺型及非勺型模式。对照组、颈椎病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收缩压勺型模式发生率分别为63.0%,66.7%,38.5%和40.5%,各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舒张压勺型模式发生率分别为55.6%,72.7%,43.6%和29.7%,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颈椎病组比,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夜间舒张压下降显著减少(P〈0.01或0.05)。 结论:颈椎病对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动态血压昼夜勺型变化模式的比例也反映出了高血压的损害性作用及颈椎病可能加重这种损害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临颍县人民医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确诊的78例冠心痛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对78例患者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同时告知受试者要书写完整的动态心电图生活日记,观察78例患者的心肌缺血检出率、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及心肌缺血sT段改变发作次数与心肌缺血类型的关系。结果78例患者中心肌缺血检出67例(85.90%),其中59例(88.06%)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有症状心肌缺血检出8例(11.94%),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例心肌缺血患者中共检出缺血型ST段改变发作的次数为205次,其中包括无症状心肌缺血ST段改变169次,检出率为82.44%,有症状心肌缺血ST段改变36次,检出率为17.56%,有症状心肌缺血ST段改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较高,特别是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较高,这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4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年龄是否≥60岁分为2组,每组120例。年龄≥60岁的患者为老年组,年龄〈60岁的患者为中年组。2组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24 h不间断动态监测。观察2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心电图特征。结果老年组患者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97例(80.83%),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74例(61.67%,62例发生在0:00-8:00),有症状心肌缺血23例(19.17%,7例发生在0:00-8:00);中年组缺血性ST段改变93例(77.5%),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48例(40.0%,34例发生在0:00-8:00),有症状心肌缺血45例(37.5%,12例发生在0:00-8:00)。老年组无症状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年组,有症状缺血发生率低于中年组(χ^2=11.946,P〈0.05)。老年组在0:00-8:00时ST段改变发生率为57.5%(69/120),显著高于中年组的38.3%(46/120,χ^2=12.857,P〈0.05)。老年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和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中年组(分别为89.17%、35.83%、98.33%、50.83%和18.33%比44.17%、10.83%、49.17%、8.33%和2.50%,均P〈0.001)。结论相对于〈60岁患者,≥60岁患者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缺血性ST段改变是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的主要特征,0:00-8:00是心肌缺血的高发时段。动态心电图监测具有全方位及动态性,可全面地掌握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为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A组,45例)和稳心颗粒组(B组,45例),A组给与常规药物单硝酸异山梨脂和肠溶阿司匹林口服,B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9g/次,3次/d,连服12周。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对缺血和HRV时域指标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有症状的ST段压低次数及其持续时间与无症状的ST段压低次数及其持续时间,两组均有明显减少及缩短,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B组明显优于A组(P〈0.05或P〈0.01);B组HRV指标(SDNN,SDANN,SDNNIndex)治疗后明显升高(P〈0.01),A组治疗前后HRV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不仅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有显著疗效,且能提高HRV。  相似文献   

8.
对115例患者同步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收缩压(SBP)、舒张压(DBN)及心率均值,高血压组比正常组、冠心病组及心律失常组均高(P<0.05~0.01)。心肌缺血时的血压反应:缺血时SBP波动1.33~2.66kPa,伴心率增快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BP上升1.33~4.66kPa,而伴心率增快症状性心肌缺血SBP波动0~2.00kPa,典型心绞痛时SBP则下降0.67~4.66kPa。心律失常时血压反应:室上性心律失常时SBP波动小(0~2.00kPa);阵发室性心动过速时SBP明显下降(2.00~5.05kPa)。研究结果表明同步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在指导冠心病、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等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意义。方法:分析131例冠心病SMI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中年组。结果:老年组SMI发生率、SMI出现阵次、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中年组(P〈0.05或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SMI和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规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于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P〈0.01);下壁伴正后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于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P〈0.01);下壁伴右心室心肌梗死与胸前导联ST段压低无明显关联(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高(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往往提示梗死范围大或同时存在心肌缺血、冠脉病变广泛、心功能损害较严重,并且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心肌酶峰值明显增高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不同舒张压分层中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A1)、载脂蛋白B(ApoB)和脂蛋白a[LP(a)]等血脂诸项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健康对照为A组,高血压患者中DBP〈100mmHg(1mmHg=0.133kPa)者设为B组,DBP≥100mmHg者设为c组。分别用比色法检测健康对照组和高血压患者组血清TC以及TG、HDL-C、LDL-C水平,用免疫比浊法检测ApoA1、ApoB和Lp(a);由专人负责检测收缩压与舒张压。结果SBP:B、C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BP:A、B、C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G:B、C与A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B1C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1C与A组、B与A组、B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Lp(a):C、B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中仅B组DBP与TG相关,r=-0.459,P〈0.05。结论针对不同舒张压分层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个性化的控制血脂的方案可能更妥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具有A型和B型行为特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心率、血压昼夜下降百分比及节律形态分布的差异。方法:①选择2001—01/2005-01在汕头市中心医院及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5例,男139例,女116例;年龄31~74岁,平均(53&;#177;14)岁;病程1~13年,平均(4.8&;#177;1.2)年。均知情同意,并自愿接受问卷评估。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5例行为类型评估采用A型行为问卷(分为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怀有戒心和敌意和真实性核对3个分量表,共有60个小题。时间紧迫感和争强好胜,怀有戒心和敌意两个分量表的评分总和为A型行为总分,总分≥31分为A型行为,≤23分为B型行为,24~30分为中间型)。测评时间在入院后1周内。③动态血压监测使用无创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日间(6:00-22:00)每15min测试1次,夜间(22:00~次日6:00)每30min测试1次,共记录80次。所采集数据经自动分析后,分别自动打印出24h、日间、上下午和夜间5个时段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白天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均值/白天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以上称之为杓型改变,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称之为非杓型改变。动态血压监测也在体检期间进行。④组间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性测定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结果: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5例完成问卷评估,A型行为问卷总分≥31分73例(A型行为组),总分≤23分106例(B型行为组)进入结果分析。①24h和日间及夜间血压、心率比较:A型行为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均明显高于B型行为组[(149&;#177;22),(92&;#177;32),(153&;#177;25),(94&;#177;25)mmHg,1mmHg=0.133kPa;(140&;#177;29),(89&;#177;19),(140&;#177;30).(90&;#177;21)mmHg,t=2.457~2.958。P〈0.05~0.01],但两组24h平均心率和白天平均心率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夜问平均心率差异不明显(P〉0.05)。②血压昼夜下降百分比及节律形态分布:A型行为组平均收缩压夜间比白天下降百分比、平均舒张压夜间比白天下降百分比均明显低于B型行为组[(7.24&;#177;2.55)%,(6.69&;#177;2.23)%;(9.49&;#177;1.981%,(8.35&;#177;1.92)%,t=2.637,2.423,P〈0.05);而A型行为组平均收缩压非杓型改变和平均舒张压非杓型改变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B型行为组(74.0%,70.0%;39.6%,33.0%,χ^2=5.027,4.839,P〈0.05)。结论:A型行为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心率、血压昼夜下降百分比及节律形态分布的影响程度大于B型行为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悸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328例无器质性心脏疾惠的心悸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心悸发生与心电图改变的相关性。结果心悸发生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9.32%,经比较女性较男性安静时较活动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P〈0.01),且以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高(P〈0.01),本组进行放松训练并辅以镇静剂治疗的58例患者治疗前后心悸及心律失常发作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悸患者,心悸的发生与心律失常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冠心病(CHD)心率变异性(HRV)与室性心率失常的关系。方法:30例EH患者(EH组)、40例EH合并CHD患者(EH合并CHD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24hECG监测。观察3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EH合并CHD组SDNN、SDANN、SDNNindex、rMSSD及PNNS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室早总发生率、24h室早总次数和LownⅢ级以上室早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严重,这类患者更易出现复杂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心室肥厚程度、心室舒张功能及左室流出道梗阻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75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及心超检查,按照Lown分级法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级,把患者分为A组(非危险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B组(危险性心律失常组)。比较A组与B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E/A等指标,并比较梗阻型与非梗阻型患者危险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A、B两组患者的室间隔厚度、E/A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LVEDD、LVESD、左室后壁厚度无显著差异;梗阻型患者危险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48.15%)显著高于非梗阻型患者(25%),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危险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功能、流出道梗阻与否显著相关,室间隔越厚、左室舒张功能越低,流出道梗阻越严重,则越易发生危险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络活喜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络活喜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33例高血压患者采用络活喜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偶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络活喜治疗4周后显效率63.6%,有效率27.3%,总有效率90.9%。治疗后偶测血压、24h平均、白天和夜间平均血压显著降低(P〈0.01),且夜间血压降低幅度显著低于白天(P〈0.01)。心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络活喜对偶测血压、24h、白天及夜间血压均有较好控制,且对夜间血压降低幅度明显低于白天,不影响心率,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谷峰比值均〉0.50,从而有利于减少血压变异对靶器官损伤,具有良好的抗高血压作用及耐受性,故可作为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血压痛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MAU)、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中杓型血压和非杓型血压组各40例,每例均行放免法测定MAU及用动脉硬化自动测量仪检测baPWV。【结果】与杓型血压组相比,非杓型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MAU、baPWV均增高(P〈0.05或P〈0.01),而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中非杓型血压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大,更易发生动脉硬化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动态血压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可疑冠心病患者2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非冠状动脉病变组(43例)和冠状动脉病变组(169例),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根据病变范围再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56例)、双支血管病变组(38例)与3支血管病变组(75例),分析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脉压、最高收缩压、最低收缩压均明显高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且随着狭窄支数增加而逐渐增高,以3支血管病变组明显(P〈0.05);冠状动脉病变组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舒张压、最高舒张压均明显低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且随狭窄支数增加有逐渐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血压模式比较,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血压模式患者双支和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间平均收缩压对冠心病有独立的预测价值(P〈0.05)。结论夜间平均脉压、最高收缩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夜间平均收缩压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最佳参数;血压模式的改变是造成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严重程度与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关系以及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nCPAP)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282例睡眠打鼾患者经过多导睡眠图监测并同时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后,分出196例OSAS患者,分为轻、中、重度组和86例单纯鼾症对照组.比较各组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观察接受nCPAP治疗的合并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中、重度OSAS患者行nCPAP治疗2周、12周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总负荷的变化。结果:OSAS组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升高,轻、中、重度比较,心肌缺血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nCPAP治疗2周心肌缺血总负荷明显减少,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与治疗2周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随着OSAS患者的病情加重。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nCPAP治疗能改善OSAS患者心肌缺血,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长期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20.
黄娅娟 《护理研究》2009,(11):3029-3030
[目的]探讨鼻咽通气管在预防脑血管病人舌后坠致上呼吸道梗阻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2例脑血管意外并舌后坠致上呼吸道梗阻病人,按照就诊序号随机分为口咽通气管组(A组)和鼻咽通气管组(B组),每组46例,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置管成功率及有效通气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置管前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与置管前相比均有显著增高(P〈0.01);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通气管在预防脑血管意外病人舌后坠致上呼吸道梗阻中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