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中药对肝硬化患者血清催乳素(prolactin,PRL)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静脉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甘草酸二胺,每天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口服疏肝健脾中药,每天2次。2组均治疗30 d。观察2组用药前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PRL等指标。结果:2组治疗后ALT、ALB、TBI、PRL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ALT和治疗组的ALT、ALB、TBI、PR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不同变化(P0.05~P0.01)。结论:疏肝健脾中药可以降低肝郁脾虚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PRL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756例口服短效避孕药Ⅰ号妇女血清催乳素(PRL)值及闭经、泌乳的发生情况,并与37例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妇女作对照。结果表明:长期服用短效避孕药Ⅰ号不引起血清PRL升高。24例接受胃复安兴奋试验表明,服药组的反应峰值较IUD组高(P<0.05),服药后闭经妇女对胃复安刺激的反应较前两者低,但尚属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过程中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方法:66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疗程1年,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3、T4、FT3、FT4和TSH检测结果。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清T3、T4、FT3、FT4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TSH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服用拉米夫定,可使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获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吴剑  肖霞 《四川医学》2012,33(10):1753-1754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银杏叶片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予恩替卡韦0.5mg,1次/d口服,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银杏叶片,2片/次,3次/d口服。两组均以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1V型胶原(Ⅳ-C)]、Child-Pugh积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治疗组HA、PC-III降低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hild-Pugh积分均减少,ALT、AST、HBV-DNA水平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银杏叶片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协同改善肝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40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52 W,对照组不用抗病毒药物.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HBV-DNA、内毒素(ET)、IL-6以及TNF-α水平.结果:拉米夫定可以抑制活动性肝硬化患者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ET、IL-6和TNF-α水平,缓解病情.结论:拉米夫定可用于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相似文献   

6.
刘文锋 《吉林医学》2010,31(16):2437-2438
目的:研究大黄蛰虫丸联合阿德福韦酯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抗病毒及抗纤维化治疗的效果。方法:82例患者入院时随机分为A组(联合治疗组)、B组(大黄蛰虫丸组)和C组(阿德福韦酯组),A组大黄蛰虫丸3g,3次/d,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d,口服;B组大黄蛰虫丸3g,3次/d,口服;C组阿德福韦酯10mg/d,口服;疗程均为1年。结果:三组血清ALT和H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1),而且联合治疗组与单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黄蛰虫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可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肝功能,阻止病情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张熊 《吉林医学》2011,32(23):4840-484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67例肝硬化患者(代偿期30例,失代偿期37例)的血清TBA,AST和ALT的活性。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TBA测定采用酶比色法,AST和ALT测定采用速率法。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TBA,AST和ALT分别为(109.8±80.6)μmol/L,(215.5±106.9)U/L,(196.8±103.7)U/L。肝硬化代偿病期人血清TBA,AST和ALT分别为(37.6±23.9)μmol/L,(43.7±23.9)U/L,(50.9±26.6)U/L,正常对照组TBA,AST和ALT分别为(11.9±7.3)μmol/L,(19.3±10.9)U/L,(23.3±11.6)U/L。肝硬化失代偿期组TBA,AST和ALT明显比正常对照组高(P<0.01),肝硬化代偿期组TB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中,TBA灵敏性高于AST和ALT,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AST高于ALT,可能因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脏损伤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在慢性乙型肝炎以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疾病患者共10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56例,肝硬化代偿期2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32例,同时选取4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丙氨酶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Ⅲ)、Ⅳ型胶原(Ⅳ-C),比较血清NAP在组间的表达差异,分析其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以及评估血清NAP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血清NAP[1 502(633,1 789)ng/ml]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 101(811,1 181)ng/ml]和对照组[138(110,152)ng/ml],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NAP明显高于对照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血清NAP浓度[1 738(1 300,1 866)ng/ml]要高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1 338(369,1 506)ng/ml],差异具有统...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患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总胆汁酸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及总胆汁酸(TB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因乙型肝炎致肝硬化患者分为代偿期组(302例)和失代偿期组(80例),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256例为对照组,测定三组的PA、ALB及TBA水平。结果代偿期组:PA水平比对照组显著下降,TBA水平比对照组升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AL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失代偿期组:PA及ALB水平比对照组显著下降,TBA水平比对照组升高,失代偿期组的PA及ALB水平比代偿期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TBA水平比代偿期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通过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的PA、ALB及TBA水平,对于观察肝硬化病情程度及转归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翁秀妹  马小红  周欢琴  王强  陈刚 《浙江医学》2010,32(10):1454-1456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病患者血清MMP-3、TIMP-1水平变化,探讨其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3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1例肝癌患者及27例正常对照者血清MMP-3、TIMP-1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血清MMP-3水平明显增高(P〈0.01),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和肝癌患者血清TIMP-1水平及TIMP-1/MMP-3比值明显增高(P〈0.05);慢性乙型肝炎MMP-3、TIMP-1水平及TIMP-1/MMP-3比值均升高(P〈0.01).肝硬化失代偿期与代偿期比较,血清MMP-3水平明显下降,TIMP-1/MMP-3比值则明显增高(P〈0.01).结论 TIMP-1、MMP-3作为对肝纤维化评价的血清指标,联合检测比单独检测TIMP-1更具实用价值.TIMP-1、MMP-3在临床上对肝纤维化的监测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无损伤及快速便捷的优势,动态检测可作为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进程及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68例CHB,41例LC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同时检测45名正常人血清瘦素水平作为对照组,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B和LC患者,不论男女其血清瘦素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LC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CHB患者(P<0.01);正常对照组和CHB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均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均显著高于男性(P<0.01),LC组男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HB和LC患者,不论肝功能异常程度如何,其血清瘦素水平均高于正常人,血清瘦素水平可能与慢性肝病的病情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男性肝硬化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男性肝硬化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发光免疫检测技术,检测男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睾酮(T)、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等性激素水平,并与健康男性进行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睾酮(T)、雌二醇(E2)水平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泌乳素(PRL)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性激素变化与肝功能损害有关,肝功能受损可能是导致性激素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和血清白蛋白的影响。方法:121例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1例病人用强力宁、肝安注射液静滴治疗;治疗组60例病人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20mL/d溶于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疗程30d。结果:1个月复查,治疗组总胆红素(TB)和丙氨酸转移酶(ALT)明显降低,血清白蛋白(A)明显升高。两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u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黄芪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明显升高其白蛋白水平,且价廉,副作用少,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与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胆碱酯酶(ChE)的变化特点。方法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组)患者4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组)患者32例及肝硬化(肝硬化组)患者50例,入院治疗前后测定Alb、PA及ChE,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作为对照(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炎组及病毒性肝炎组患者Alb、PA及ChE均值均高于肝硬化组(P〈0.05),药物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及对照组PA、ChE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Alb、PA、ChE随病情好转或恶化升高或降低,但肝硬化组上述指标波动幅度不及药物性肝炎组及病毒性肝炎组。结论急慢性肝病患者Alb、PA及ChE的变化特点存在一定差异,PA可作为一项非常灵敏、特异地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变化的有效指标,而ChE在肝硬化与其他急慢性肝病的鉴别及预后判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勇  郑青 《中国热带医学》2013,(11):1399-140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ER)、铁蛋白(SF)水平变化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依据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及分型标准,将入选168例病例分为慢性轻度乙肝组35例,慢性中度乙肝组38例,慢性重度乙肝组26例,肝炎性肝硬化组30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与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SF、CER含量,分析不同组别血清CER、SF水平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血清CER水平:原发性肝癌组〉正常对照组〉慢性重度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轻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O.05)。血清SF水平:原发性肝癌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慢性轻度乙肝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肝炎由轻度发展到中度、重度乃至肝硬化的过程中,肝细胞受损是一个渐进性的发展过程,在此演变过程中,血清CER水平渐进降低而sF水平则渐进升高,可作为判断肝细胞坏死程度、治疗预后有价值的指标。血清CER原发性肝癌时升高,肝炎肝硬化时降低,可用于二者的鉴别和筛选。  相似文献   

16.
李燕梅 《中外医疗》2014,33(4):197-198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在肝功能检测中的意义。选取11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均应用免疫法测定PA水平。测定结果显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A浓度低于对照组。从最高到最低的减少幅度如下:肝硬化→慢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中度)→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轻度)。分析得知:血清PA是肝功能检测的关键指标,值得在临床工作加以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99(CA199)及癌抗原125(CA125)在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检测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11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9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61例(慢性肝炎组),肝炎后肝硬化者48例(肝炎后肝硬化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2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间的一般资料、血清CEA、AFP、CA199、CA125水平及其阳性率.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性.慢性肝炎组者的血清AFP、CA199与CA125水平显著较健康对照组高,中、重度患者显著较健康对照组高,而CE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性,且慢性肝炎组者的血清AFP与CA199、CA125水平随着疾病病情的加重而升高.肝炎后肝硬化者的血清AFP、CA199与CA125水平显著较健康对照组高,其中代偿组患者的血清AFP、CA199与CA125水平显著较失代偿组低.慢性肝炎组的血清AFP、CA199与CA125的阳性率均显著较肝炎后肝硬化组低,但两组的CE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性.结论:动态监测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CA199与CA125水平在肝癌、微量腹水的早期诊断及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鉴别中具有重要的检测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应用RIA法检测了62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基础血清催乳素(PRL)和雌二醇(E_2)的浓度。结果表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血清PRL水平均高于正常,其中尤以肝性脑病患者最为显著。本文认为其增高的机制可能与支链氨基酸减少或支/芳氨基酸比例失调和下丘脑假性神经介质积聚有关,而与血清E_2水平无恒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患者血清MMP-2和TIMP-1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活动性肝炎、30例肝硬化患者以及3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MMp-2和TIMP-1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血清MM P-2水平升高,(P<0.05);而慢性活动性肝炎血中MMP-2值与对照组无差别.慢性活动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血清TIM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MMP-2水平可检测肝硬化,在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若MMP-2水平升高则可表明已发展为肝硬化;血清TIMp-1水平可反映病人的慢性肝脏炎症及纤维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HBV相关性肝病患者160例,其中慢性乙肝患者7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52例,肝癌患者30例,采用GP73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GP73水平。结果: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和慢性乙肝组血清GP73分别为(101.11±35.60)ng/mL、(81.87±30.54)ng/mL和(60.45±12.24)ng/mL,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而ALB水平,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血清GP73与ALT、AST、TBIL成正相关(r=0.451、0.406和0.357,P<0.05),与ALB成负相关(r=-0.380,P<0.05)。结论: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明显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和肝功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