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研究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尿微量白蛋白与血瘀、痰瘀互结的关系,将60例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分为血瘀组、痰瘀组,用超声波检测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Alb)、尿转铁蛋白(TRU),分析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及尿微量白蛋白与血瘀、痰瘀的关系,结果痰瘀组尿β2微球蛋白、尿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升高显著,说明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与尿微量白蛋白变化有密切关系,高血压肾病早期改变以痰瘀互结为主。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血栓前状态(PTS)与中医证型血瘀,痰瘀互结关系。将100例高血压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患者按血瘀、痰证标准分组,以超声检测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选择检测PTS分子标志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系统AT-Ⅲ(AT-Ⅲ)、血浆蛋白C(P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1)及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等,并分析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PTS与血瘀,痰瘀证及血瘀积分关系。结果显示痰瘀组较血瘀组颈动脉IMT、TC、LDL-C、ApoB、GMP-140、vWF、PC、PT、TT均有明显增加或延长。说明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PTS中医证型痰瘀互结证是血瘀证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CAS)多因素与中医证型血瘀、痰瘀互结的关系,探讨其临床客观化的指标,将86例高血压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患者分为按血瘀证组、痰瘀证组,以超声检测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 (IMT);测量并计算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检测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系统AT-Ⅲ(AT-Ⅲ)、血浆蛋白C(P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I)及血脂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0A),载脂蛋白B(apoB)等,并分析多种危险因素与血瘀,痰瘀证及血瘀积分关系。用逐步判别分析区分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结果多元回归显示高血压颈动脉硬化血瘀与GMP-140、VWF、DD、凝血酶时间(TT)、斑块厚度有关。逐步判别显示痰瘀证与IMT厚度、LVMI、LDL-C相关。说明GMP-140、VWF、DD、TT、斑块厚度是血瘀证诊断的敏感指标;LDL-C、IMT、...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超声检查58例EH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颈动脉IMT和超声心动图;分析EH患者颈动脉IMT与超声心动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EH左室重构组IMT值高于EH正常构型组和健康对照组;EH患者颈动脉IMT值与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平均室壁厚度(WT)呈正相关.结论 高血压左室重构者颈动脉IMT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左心室结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左室构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的变化。方法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左室构型分为四组:正常构型组(n=34)、向心性重构组(n=18)、向心性肥厚组(n=11)和离心性肥厚组(n=15)。测定与比较各组24 h动态血压、左室功能、颈动脉内径、血流参数和斑块发生率。结果向心性肥厚组24 h平均收缩压高于正常构型及向心性重构组(P<0.01)。离心性肥厚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正常构型组(P<0.05),Tei指数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且向心性肥厚组颈动脉分叉处IMT高于其他三组(P<0.01)。向心性肥厚组斑块检出率(54.55%)较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不同左室构型左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变化不同,离心性肥厚者心功能受损最明显,心室肥厚者颈动脉重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左室构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的变化. 方法 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左室构型分为四组:正常构型组(n=34)、向心性重构组(n=18)、向心性肥厚组(n=11)和离心性肥厚组(n=15).测定与比较各组24 h动态血压、左室功能、颈动脉内径、血流参数和斑块发生率.结果 向心性肥厚组24 h平均收缩压高于正常构型及向心性重构组(P<0.01).离心性肥厚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正常构型组(P<0.05),Tei指数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且向心性肥厚组颈动脉分叉处IMT高于其他三组(P<0.01).向心性肥厚组斑块检出率(54.55%)较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不同左室构型左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变化不同,离心性肥厚者心功能受损最明显,心室肥厚者颈动脉重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血瘀证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方法:测定颈动脉硬化瘀证、非瘀证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①颈动脉硬化瘀证组与非瘀证组IMT无明显差异;②颈动脉硬化瘀证组与非瘀证组Hcy水平有显著差异;瘀证组与正常人组Hcy水平亦有显著差异。结论:颈动脉硬化血瘀证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3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辨证分为9组,并对其中327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同时根据本虚标实辨证原则,再分为单纯实证、单纯虚证和虚实夹杂证三种类型;根据夹痰、夹瘀的不同,又分为夹痰证、夹瘀证、夹痰夹瘀证和非夹痰夹瘀证四种类型。研究中医辨证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结果:夹痰夹瘀证颈动脉IMT大于夹瘀证(P<0.05)。结论:中医痰证可促进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血瘀证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方法:测定颈动脉硬化瘀证、非瘀证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①颈动脉硬化瘀证组与非瘀证组IMT无明显差异;②颈动脉硬化瘀证组与非瘀证组Hcy水平有显著差异;瘀证组与正常人组Hcy水平亦有显著差异。结论:颈动脉硬化血瘀证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构型(LV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106例,按Ganau分类法分为4型:正常构型(Ⅰ组)28例、向心性重构(Ⅱ组)32例、向心性肥厚(Ⅲ组)26例及离心性肥厚(Ⅳ组)2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美国超声协会推荐的方法测量室间隔(I 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 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结果:颈总动脉的I MT在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呈递增趋势,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Ⅲ组、Ⅳ组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Ⅱ组与Ⅰ组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各组CA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变化与颈总动脉I MT基本一致;同时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间有显著正相关(r=0.5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构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陈磊  罗时荣  徐玉顺  俞志红 《重庆医学》2018,(9):1186-1187,1190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及意义.方法 前瞻性选择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心血管内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A组(高血压组)140例,B组[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增厚组]75例,C组(高血压+左室肥厚组)45例,D组(高血压+颈动脉IM T 增厚+左室肥厚组)4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B组和D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A、C组(P<0.05);B、C、D组血清胱抑素水平高于A组(P<0.05),D组血清胱抑素水平高于B、C组(P<0.05);颈动脉IM T与低密度脂蛋白、肌酐、胱抑素C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左室肥厚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 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08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5.8%,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结论 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EH组)和32例正常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检查心脏及颈动脉,分别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组LVMI、IMT、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EH组LVMI增高者以上指标又均高于LVMI正常者。两组的LVMI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成杓型和非杓型两组,比较血压昼夜变化与室间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等指标。结果:非杓型组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及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睡眠时最低收缩压较杓型组显著增高。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对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涛 《陕西医学杂志》2012,(11):1464-1466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不同室间隔厚度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45例,心脏超声检测非室间隔肥厚组20例,室间隔肥厚组25例,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IMT及测血浆HCY浓度。结果:室间隔肥厚组较非室间隔肥厚组IMT明显增厚。室间隔厚度与IMT呈正相关,血浆HCY浓度与血压值成正相关,与室间隔肥厚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高血压室间隔增厚患者颈动脉损害程度更甚,心脏和血管的超声检查可提示高血压的损害程度。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能是高血压形成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朱秀兰 《西部医学》2012,24(7):1334-1336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心室及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伴左心室肥厚(LVH)及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患者106例,在经两周药物洗脱期后,平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3倒)。观察组给予硝笨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mg/d,螺内酯10-20mg/d,倍他乐克12.5-25mg/d;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mg/d,氢氯噻嗪12.5-25mg/d,倍他乐克12.5-25mg/d;所有对象治疗前后均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射血分数(EF),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膜/血管内径(IMT/R),使用EpiData(中文版)进行数据管理并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IMT、IMT/R的变化值与LVMI呈正相关,与EF的变化值呈负相关。结论IMT、颈动脉内径、IMT/R的变化值水平可反映左室重构和左心功能。螺内酯对血管重构抑制和逆转一心室,改善心功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