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蛋白C抗凝系统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抗凝因子蛋白 C(PC)、蛋白 S(PS)及血栓调节蛋白 (TM)在尿毒症、凝血异常导致出血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及发色底物法测定 4 5例尿毒症血液透析 (血透 )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 PC抗原 (PC:Ag)、PC活性 (APC)、血浆总 PS(TPS)、血浆游离 PS(FPS)及 TM含量。结果 :尿毒症患者 PC:Ag、TPS、FPS、TM和 D二聚体 (DD)含量及 AP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或P<0 .0 0 1) ;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浆 APC、TPS、FPS及 DD血透后明显升高 (P<0 .0 5或 P<0 .0 0 1) ;TM血透后明显降低 (P<0 .0 0 1) ;有出血并发症者血浆 PC:Ag、FPS、DD含量及 APC明显升高 (P<0 .0 5或 P<0 .0 1)。结论 :尿毒症患者蛋白 C抗凝活性降低 ,与尿毒症时高凝倾向和血栓形成有关。血透可激活原本已处于高凝状态的凝血系统 ,使体内蛋白 C抗凝途径的抗凝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浆抗凝血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浆抗凝血因子PC,PC,TM在尿毒症止血、凝血异常导致出血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JSA法,发色底物法测定45例尿毒症血透患者血浆PC(PCAg,APC),PC(TPS,FPS),TM含量。结果尿毒症患者PCAg,TPS,FPS,TM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01),而PC活性(AP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浆APC,TPS,FPS血透后明显升高(P<0.05,P<0.001);TM血透后明显降低(P<0.001)。有出血倾向的尿毒症患者血浆APC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蛋白C抗凝活性降低(APC),与尿毒症时高凝倾向和血栓形成有关。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在原有高凝状态基础上,透析后仍可激活凝血系统,使体内蛋白C抗凝途径的抗凝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Sc受体(sEPCR)及血栓调节蛋白(sTM)的水平,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对65例NS及48名正常对照组血浆的sEPCR及sTM进行检测,同步检测各组血浆D-聚体(D-Di)的水平。结果NS组患者血浆sEPCR,sTM及D-Di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其中,膜性肾病组血浆sEPCRJk平比微小病变组及系膜增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TM及D.Di各病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EPCR及sTM参与NS高凝状态,可作为评估Ns高凝状态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浆脂蛋白(a)[Lp(a)]水平与血中纤溶活性的关系。方法用透射比浊法测定56例NS患者的Lp(a)浓度;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取48例同期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NS患者组PAI活性及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3、2.44,P均〈0.05);其t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P〈0.05)。NS患者的Lp(a)浓度与PAI活性及BUN、Scr水平显著正相关(r分别=0.69、0.65、0.59,P均〈0.05),与tPA活性显著负相关(r=-0.50,P〈0.05)。结论血浆Lp(a)浓度升高与纤溶活性低下有关,可能是NS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要对其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肾病综合征血浆血栓球蛋白β、血小板因子4、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方法分别测定35例肾病综合征(NS)患者治疗前后、3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CRF)患者治疗前、35名健康成年人血浆血栓球蛋白β(β-TG)、血小板因子4(PF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D-dimer),并予以统计分析。结果①NS组及CRF组治疗前患者β-TG、PF4、Fib、D-dimer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S组患者β-TG、PF4、Fib、D-dimer显著高于CRF组(P〈0.05).②在糖皮质激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基础上,予以低分子肝素、双嘧达莫治疗后NS组患者病情好转,β-TG、PF4、Fib、D-dimer显著下降(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存在血小板异常活化、凝血纤溶异常,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是肾病综合征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 C(PC)和蛋白 S(PS)活性动态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26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发病时间和梗死范围分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浆中 AT-Ⅲ、PC 和 PS 的活性,并分析其活性变化与脑梗死年龄、发病时间及梗死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期青年组的 AT-Ⅲ、PC、PS 活性低于急性期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期 AT-Ⅲ、PC、PS 活性低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恢复期AT-Ⅲ和 PS 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恢复期 PC 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研究发现,AT-Ⅲ、PC、PS 活性在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T-Ⅲ、PC、PS 活性降低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其活性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儿血清及尿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转铁蛋白水平的变化与NS合并贫血的关系。方法:NS患儿61例,按是否贫血分为两组,贫血组及非贫血组。比较各组NS极期和恢复期血及尿中转铁蛋白及EPO水平。并选择正常儿童22例作为对照。结果:血清转铁蛋白、EPO,NS伴贫血组最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NS不伴贫血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而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NS伴贫血与不伴贫血组比较,转铁蛋白前者较低,但差异无显著性;而EPO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1)。NS伴贫血组尿中转铁蛋白和EPO均较不伴贫血组高(P〈0.05)。而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尿中未测出转铁蛋白和EPO。贫血比非贫血组蛋白尿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NS患儿血及尿中EPO及转铁蛋白降低.尿中排泄增加。肾功能正常的NS合并贫血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长期蛋白尿导致血中EPO长期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PC、PS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本文测定了9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PC、PS抗凝活性。结果:PC:A以肺癌组为最高;肝癌组最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均<0.01。其他癌症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PS:A除肝癌组低于正常对照组外(P<0.05),其余癌症组与正常组比较P均>0.05。17例恶性肿瘤经治疗后PC:A高于治疗前(P<0.05);而PS:A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手术治疗病人的PC:A,以术后1周内为最低,术后2周恢复正常水平。结论:血浆PC:A检测可作为肺癌、肝癌等的辅助诊断指标,如连续测定PC:A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疗效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对1例APS患者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和抗凝血酶活性;用ELISA方法测定PC、血浆纤溶酶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α2-抗纤溶酶抗原和抗心磷脂抗体(ACA)。活化蛋白C抵抗(APC—R)检测结果以受检者血浆加入APC后的APTT与未加APC血浆的APTT的比值表示,比值〈2.0时为APC-R阳性。狼疮抗凝物质(LA)检测使用以dRVVT为基础的商品化试剂盒。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检测PC的基因及FVLeiden和凝血酶原G20210A的突变。结果:本例患者LA和APC—R阳性,PC:A降低,PC抗原量增加,其他结果正常.PC基因所有外显子测字结果正常,FV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未检出。结论:LA可能通过抑制PC途径导致患者发生血栓,联合检测ACA、APC-R、抗凝蛋白抗原及活性有利于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手术前后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dulin,sTM)及蛋白C(pro-tein C,PC)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20例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sTM含量进行检测,同时应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PC活性。结果肝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浆sTM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肝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浆PC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术后血浆sTM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血浆PC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肝细胞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系统的激活,并随手术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TM及vwF的测定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分四组:单纯糖尿病(SDM)N20例、临床糖尿病肾病(CDNl组2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EDN)组20例以及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TM、vWF水平。结果经t检验分析表明,正常对照组的TM和vWF水平显著低于SDM组(P〈O.05)、EDN组(P〈0.05)及CDN组(P〈O.01);SDM组的TM和vWF水平显著低于CDN(P〈0.01)组和EDN(P〈0.05)组;EDN组的TM和vWF显著低于CDN组俨〈0.01)。结论血浆TM及vWF的浓度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血浆TM及vWF可作为临床预测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和尿中PAI-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尿PAI-1浓度的改变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分为正常对照组、肾病综合征组,采集激素治疗前后血浆和尿液标本用ELISA法检测PAI-1的含量,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尿清蛋白,常规生化方法检测肾功能。结果 肾病综合征组血、尿PAI-1含量升高(P〈0.05),血浆和尿液中PAI-1与尿清蛋白浓度无明显相关性(r=0.247,0.234,P〉0.05),尿液PAI-1和血肌酐值呈正相关(r=0.37,P〈0.05)。激素治疗后比治疗前PAI-1水平降低。结论 PAI-1在肾病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AT-Ⅲ)活性在糖尿病肾病(DN)各期的水平,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0例正常人、80例2型DM患者血浆中TM、PC、AT-Ⅲ活性。结果DM各组血浆PC活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T—Ⅲ活性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在DM无并发症时即出现上述改变(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尿蛋白的排泄率(UAE)与PC水平呈正相关(β=0.407,P〈0.01),AT-Ⅲ与UAE水平呈负相关(β=-0.369,P〈0.01)。DM各组血浆TM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无并发症组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余下的各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UAE与TM呈正相关(β=0.321,P%0.01)。结论DM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浆高凝状态,血浆TM、PC、AT-Ⅲ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DM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有助于延缓DN的形成与发展。TM是早期诊断DN较敏感的指标,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与UAE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D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IL-6、TGFβ1的临床意义及罗伐他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用ELISA法测定健康对照组、糖尿病无肾病组、糖尿病肾病组以及糖尿病肾病患者用罗伐他汀治疗后血清中IL-6、TGFβ1的水平,用放免法测定IL-6水平,与此同时,用磺柳酸比浊法测定24h尿蛋白含量。结果:(1)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无肾病组及糖尿病肾病组的血清中IL-6、TGFβ1呈递增,尽管无肾病组的尿蛋白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血中IL-6、TGF既却高于正常对照组,经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肾病组尿中蛋白含量、血中IL-6、TGFβ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和糖尿病无肾病组比较,亦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经罗伐他汀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尿蛋白含量、血中IL-6、TGFβ1在治疗8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至治疗15周时进一步下降,以后保持稳定至28周(P〈0.01)。结论:(1)IL-6、TGF陬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罗伐他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L-6、TGFβ1的表达,直接或间接影响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增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AT-Ⅲ)的变化,了解这些因子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凝血功能变化中的意义。方法按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分为4组:糖尿病无并发症20例,糖尿病肾病(DN)2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20例,糖尿病足(DF)20例,以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应ELISA方法测定血浆TM浓度,日本sysmex 6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PC,PS,AT-Ⅲ浓度。结果各血浆TM,PC,PS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T-Ⅲ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发症组血浆TM,PC,PS水平均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而AT-Ⅲ活性低于无并发症组(P〈0.05),在有并发症组之间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浆TM,PC,PS及AT-Ⅲ的浓度变化对DN,DR和DF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分析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钠素在肾病综合征(NS)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NS患者分为重度水肿组和轻、中度水肿组。观察血浆ANP、尿钠、血浆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血球压积(HCT)和晨尿比重等指标。结果重度水肿组血浆ANP水平较轻、中废水肿组和正常对照组低(P分别<0.05和0.01);UNaV明显减少(P均<0.001)。轻、中度水肿组虽然血浆ANP含量正常,但UNaV却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重度水肿组血浆白蛋白下降幅度较大,Scr和BUN增高,与轻、中度水肿组比较P分别<0.01、0.05和0.05。结论重度水肿组血浆ANP下降反映有效循环血量不足;ANP通过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等环节。在NS原发性肾性钠潴留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凝血因子VII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检测了26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激活的因子VII水平(FVIIa)、血浆因子VII活性(FVIIc),血浆因子VII酶原激活(FVIIAg)水平,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甘油三酯、胆固醇的水平,并与26例健康人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激活的因子VII水平(FVIIa),血浆因子VII活性(FVIIc).血浆因子VII酶原激活(FVIIA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且与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的水平呈正相关。提示:凝血因子VII异常可能是肾病综合征惠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的潜在因素,如对肾病综合征患者通过调控因子VII水平及活性,可能有助于缓解其高凝状态,减少其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肾病综合征(NS)血栓形成及溶解情况,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121例NS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表明,初诊为NS的患者其血中含量为2.27±094(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阳性率为94.2%;经治疗缓解后D-二聚体含量明显下降。提示NS患者临床上虽无明显的血栓形成的症状,但绝大多数患者体内有微血栓形成;血浆D-二聚体检测是判断NS患者高凝、血栓形成、血栓溶解等情况一个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联合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各类需要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患者50例,分别在服药前,服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及第30天对患者的血浆PC:A、PS:A及INR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抗凝稳定后在不同抗凝强度下血浆PC:A和PS:A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口服华法令患者不同监测时间组的PC:A和PS:A均低于对照组(P〈0.05),特别是服药后第3~15d的血浆PC:A、PS: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此时的INR尚未达到治疗范围。并且抗凝强度越高,患者的血浆PC:A和PS:A下降越明显。结论口服华法令患者的血浆PC:A和PS:A降低,而且体内抗凝功能的下调先于凝血功能的下调,使得华法令的抗凝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因此,对口服华法令患者除监测INR外,还应同时监测其血浆PC:A和PS:A,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0.
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高凝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的高凝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组89例,单纯血尿酸增高组50例,对照组50例,采用SYSMEX CA70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Y)、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D-二聚体(D—Dimer)。[结果]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组D—Dimer、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T和PC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单纯血尿酸增高组的vW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显著低于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组(P〈0.01),其他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D—Dimer、vWF、AT:A、PC:A水平与外周血尿酸水平显著相关(P〈0.01),单纯血尿酸增高组D—Dimer、vWF、AT:A、PC:A水平与外周血尿酸水平不相关(P〉0.05)。[结论]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抗凝血、内皮系统出现异常改变,且其水平变化与尿酸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