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腕手矫形器辅助下的动作观察疗法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苏州瑞盛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自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动作观察疗法训练,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动态腕手矫形器辅助下的动作观察疗法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定手部的屈肌张力,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定手腕及手的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情况。 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FMA-UE评分、MB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动态腕手矫形器辅助下的动作观察疗法训练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手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四肢联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加以四肢联动训练,观察组在四肢联动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疗法。对每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偏瘫侧下肢FuglMeyer(FMA-L)和功能独立性测定(FIM)的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每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FMA-L评分与FIM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等速训练仪配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 方法选取自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37例)、上肢组(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疗法,37例)、下肢组(常规康复治疗+等速训练仪治疗,37例)及联合组(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疗法+等速训练仪治疗,37例)。对比治疗前后4组患者上肢及下肢肌力评分、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上肢及下肢肌张力,康复效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上肢肱二头肌、下肢股四头肌肌力评分及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总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治疗后上肢组和联合组患者上肢肱二头肌肌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下肢组(P<0.05),治疗后下肢组和联合组患者下肢股四头肌肌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上肢组(P<0.05);联合组、上肢组、下肢组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总评分高于上肢组、下肢组(P<0.05);治疗后4组上肢、下肢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上肢、下肢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在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4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3个月联合组均高于其余3组(P<0.05),上肢组和下肢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等速训练仪配合镜像疗法能够提高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上肢及下肢肌力、运动功能,增强康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感模拟训练系统结合运动想象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运动想象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训练基础上给予体感模拟训练疗法。分析两组患者训练前、训练3个月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Barthel指数、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分、Brunnstrom评分情况。结果训练前,两组上下肢及运动FMA评分、上下肢及肩Brunnstrom评分、Barthel评分、BB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康复训练3个月后,两组上下肢与运动FMA评分、上下肢与肩Brunnstrom评分、Barthel评分、BB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体感模拟训练系统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躯干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综合康复治疗对卒中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方法将40例卒中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按照入院病历号单双顺序,分为综合康复组21例和一般康复组19例。部分抽取传统的Bobath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及运动想象疗法用于综合康复组,一般康复组接受传统的Bobath疗法。两组康复训练时间均为40min,2次/d,每周5 d,治疗时间为4周。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时,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结果治疗前,综合康复组和一般康复组FMA评分分别为13.8±1.9和14.2±1.4,FIM评分均为48±8;治疗后4周时,综合康复组的FMA评分(37±8)高于一般康复组(29±6),t=3.55,P〈0.01;综合康复组FIM评分(79±8)高于一般康复组(67±8),t=4.7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传统的Bobath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及运动想象疗法进行部分抽取,综合使用,较单独使用传统的Bobath疗法,对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运动想像疗法对急性期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5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单盲法分为对照治疗组(药物治疗+早期运动疗法)和运动想像治疗组(药物+早期运动疗法+运动想像疗法),每组各25例.治疗前和治疗40 d时,采用Fugt-Meyer量表(FMA)评价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使用量角器测定患侧手腕主动活动范围(AROM),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进食、梳洗、穿脱上衣等功能.结果 2组患者FMA、AROM和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运动想像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FMA28.33±8.63对15.93±5.39;AROM 19.55-I-8.30对11.97±6.59;FIM 16.83±5.43对12.51±3.36).结论 急性期常规运动康复训练+运动想像疗法可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强迫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包括手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符合人选条件的40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强迫运动组和常规康复对照组.强迫运动组只采用强迫运动疗法.即限制健侧肢体运动,治疗期间健侧上肢穿戴吊带和夹板(即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根据制定动作程序进行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每天6h,每周5d。连续4周,不采用其他康复治疗手段;常规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即易化技术.以bobath方法为主.进行上肢及手功能训练,每天2个单元(每个单元40min),每周5d.连续4周。功能评价采用简化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和简易上肢功能评价表(STEF)。结果:常规康复组治疗后FMA、STEF评分有明显提高(分别为26.3→34.1.38.6→41.4)(P〈0.05).CIMT组有更显著提高(分别为26.3→53.2,38.7→60.5.P〈0.01),且比常规康复组显著(P〈0.01)。结论:CIMT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是较常规康复疗法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小组模式干预对城市社区卒中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80例首次发病的卒中出院患者,按照是否进行小组模式干预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干预组患者接受小组模式干预治疗,包括卒中教育、康复训练、文体疗法等措施;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治疗。采用卒中生活质量(SS—QOL)量表和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FIM)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入组时和3个月后的疗效情况。结果①人组时,两组患者的SS—QOL、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的SS—QOL、FIM评分均高于入组时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SS—QOL、FIM评分也均高于入组时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的SS—QOL、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组模式对城市社区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干预,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智能运动训练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单侧偏瘫伴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纯康复组和智能运动训练组,均常规给予康复训练。智能运动训练组同时加用智能运动训练。结果治疗1个月后,智能运动训练组及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上下肢痉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智能运动训练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结论智能运动训练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控制脑卒中所致高痉挛状态,有利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结合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8例,按照住院床位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在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运动想象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镜像疗法;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Brunnstrom分期、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FMA-LE评分、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FMA-LE评分高于对照组,Brunnstrom分期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mBI评分、BBS评分、SF-36评分及干预后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mBI评分、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运动想象训练能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第三代功能电刺激(FES)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病程3~12个月的初发卒中患者40例,按病例单双号分为FE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传统的康复训练,1次/d,30 min/次,5 d/周,共12周。FES组另给予12周的FES治疗,1次/d,15 min/次,5 d/周;根据上肢功能状况给予患者被动电刺激、触发反馈电刺激、助力反馈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训练(杯子训练)的作业治疗。疗效评定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Brunnstrom分级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及腕关节背伸的主动关节活动度(WEAROM)测评。结果 (1)治疗前FES组与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两组MAS和Brunnstrom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FES组与对照组比较,MAS和Brunnstrom量表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分别为(0.7±0.3)、(0.8±0.4)分和(0.6±0.2)、(0.7±0.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FMA评分和WE-AROM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S组FMA评分的治疗前-后差值为(8.3±4.0)分,高于对照组的(4.3±2.5)分;FES组WEAROM的治疗前-后差值为(21±10)度,高于对照组的(14±6)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康复训练相比,结合了FES治疗的康复训练对于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及腕关节背伸的关节活动度提高效果更明显。但对上肢痉挛改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纳入标准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患侧下肢踝跖屈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最大步行速度(MWS)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CSI评分、FMA、MWS分别为(10.58±2.50)分、(19.01±4.67)分、(35.93±6.78) m/min,试验组CSI、FMA、MWS分别为(8.41±2.29)分、(23.41±5.45)分、(41.52±8.16) m/min.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踝跖屈肌痉挛明显缓解(t=3.506、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最大步行速度明显提高(t=3.358、t=2.886、P〈0.05).结论 经皮电神经刺激可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跖屈肌痉挛,提高下肢运功功能,改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缓解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缓解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将50例卒中上肢痉挛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tDCS组患者进行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方法为阴极刺激患侧初级运动感觉区,行结合运动训练,而对照组只进行运动训练。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肌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的评定情况。FMA评分呈非正态分布,结果采用中位数(范围)表示。结果tDCS组MAS、FMA和B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评分分别为2.1±0.9、12(5-44)、64±17,治疗后分别为1.5±0.8、20(5-50)、74±16,P〈0.01;对照组仅FMA计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为5(2-35),治疗后为8(4-37),P〈0.01结论tDCS可以缓解卒中后上肢痉挛,配合恰当的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点穴治疗对卒中偏瘫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点穴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针灸科病房常规治疗,点穴组配合点穴,共治疗2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A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的运动能力、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点穴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MAS得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和BI得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点穴组治疗前、后的MAS得分差值、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差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点穴组BI得分差值略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早期点穴治疗能很好地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老年偏瘫患者康复的疗效观察,寻求进一步改善老年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质量及对康复治疗认知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6月门诊或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康复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仅行基础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分期针刺治疗,观察各组患者的入院及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患者的一般基线情况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各项评分两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FMA评分分别为(62.35±17.29)和(53.11±20.22),MBI评分分别为(93.34±15.31)和(64.55±18.23),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各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现代康复理论指导下的分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三种抗痉挛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替扎尼定、巴氯芬、乙哌立松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住院治疗的103例卒中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替扎尼定组30例、巴氯芬组25例、乙哌立松组22例及对照组26例。用药前和用药后4、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表、Fugl—Meyer评价表(FMA)、改良Bathel指数,分别对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进行评价。结果①患者上肢和下肢用药后12周,3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改良Ashworth评分均有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替扎尼定组、巴氯芬组、乙哌立松组、对照组上肢平均降低分数分别为0.8±0.6、0.7±0.6、0.7±0.4、0.4±0.4,下肢平均降低分数依次为0.8±0.6、0.7±0.5、0.7±0.5、0.5±0.5;但3个药物组间比较,P〉0.05。②上肢FMA评分显示,4个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P〉0.05;下肢FMA评分显示,4组患者在治疗后12周比治疗前显著提高。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5±3、64-5、5±4、4±4,均P〈0.05。4组间两两比较,均P〉0.05。③改良Bathel指数显示,4组患者的分数在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27±12、25±14、25±12、21±11,3个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④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嗜睡:替扎尼定组为10%,巴氯芬组为8%;胃肠道不适: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乙哌立松组为4.5%;血压降低: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全身乏力:乙哌立松组为22.7%。所有患者在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均缓解。结论替扎尼定、巴氯芬和乙哌立松均有较明显的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的作用,疗效无差异。在功能恢复方面,三者均未显示有明显作用。三种药物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