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后外科治疗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HZ  Dong SX  Zhou ZX  Shao YF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1):1457-1461
目的探讨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肝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从1981年6月至2005年11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7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肝切除的结果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75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32例,其中原发肿瘤位于结肠39例,原发瘤位于直肠36例,同时性肝转移59例,异时性肝转移16例,45例与原发瘤行同期手术,29例为异时手术,1例原发的直肠癌未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6%(12/75),手术死亡率为1.33%(1/75),术后体内仍有肿瘤残留者35例,无残留40例。全组总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6.7%,35.5%,22.2%,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体内无肿瘤残留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1.6%,58.1%,34.9%,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有残留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6%,5.4%,5.4%,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两组在生存时间上经LogRank检验差异显著,P=0.000。结论肝切除能显著延长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生存期,完整切除所有肝转移及肝外病变的根治性切除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是提高远期生存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背景 颈胸段脊柱(CTJS)转移瘤多伴发严重疼痛及神经症状,对患者的生存时间影响亦较大。当转移瘤生物学行为是中-低恶性程度,并且孤立存在时,其手术效果以及生存时间如何,目前国内外报道均较少。 目的 探讨孤立性、原发肿瘤中-低恶性程度CTJS转移瘤的手术疗效及生存情况。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10例CTJS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孤立性、原发肿瘤中-低恶性程度且原发灶控制良好。采用整块切除或分块切除的手术方法予以广泛或边缘的转移瘤完全切除。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神经功能评估按脊髓损伤功能评定(Frankel分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对疼痛、功能状况和脊髓功能进行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生存时间。结果 手术时间为160~410 min,平均(262.2±85.7)min;术中出血量为800~3 200 ml,平均(1 770.0±766.0)ml。1例患者术中胸膜破裂,1例患者术后脑脊液瘘,1例患者术后出现双下肢肌力下降。VAS评分〔(2.10±0.99)分〕低于术前〔(6.20±1.48)分〕(t配对=22.841,P<0.001)。10例患者中9例伴有不全截瘫或截瘫,术后7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至少改善一个等级,评分由术前(3.30±1.16)分提高到术后(4.20±0.63)分(t配对=3.857,P=0.004)。患者术后功能状态均较术前好转,ECOG评分由术前(2.60±0.97)分下降到术后(1.80±0.63)分(t配对=4.000,P=0.003)。除1例死于心脏疾病外,其余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4个月,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1,P=0.493)。结论 对孤立性、原发肿瘤中-低恶性程度、原发灶控制良好的CTJS转移瘤患者的手术治疗可以缓解其疼痛,改善其神经功能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无论是转移瘤整块还是分块切除,当切除范围达到广泛或边缘时,术后生存时间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侧散发性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4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双侧散发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方法、临床病理特征、随访结果以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59例双侧散发性肾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2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56岁。同时性双肾癌37例,异时性双肾癌22例。43例患者双侧肾肿瘤均行手术治疗,11例患者仅行单侧手术治疗,5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59例患者共有122个肿瘤,106个肿瘤有组织病理结果,其中以透明细胞癌为主(93.4%)。中位随访时间62.1个月(4~277个月),其中39例患者(66.1%)无瘤生存,4例(6.8%)患者带瘤生存,16例(27.1%)患者死亡。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83.5%,5年总生存率为81.1%;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 specific survival, CSS)为73.1%, 5年CSS为64.8%。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干扰素治疗(P=0.036)及双侧肾癌均接受手术治疗(P<0.001)与良好预后相关。结论:肾透明细胞癌是双侧散发性肾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治疗主要为保留肾单位手术;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侧肾癌患者均有较高的CSS;应用干扰素及双侧肾癌均接受手术治疗与良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病、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1年12月诊治第二原发恶性肿瘤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男7例,女6例,年龄39~80岁,中位年龄65岁。恶性肿瘤同时性发生6例,异时性发生7例,异时发生时间10~120个月,中位时间30个月。确诊后均给予相应治疗。结论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并非罕见,应充分提高对其认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12例老年胰腺癌患者的临床参数、治疗方法及生存时间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92例老年胰腺癌患者获访,1、2、3年生存率分别为20%、6%、4%,中位生存期为5个月。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分析:TNM分期Ⅰ期、Ⅱ期患者的生存率高于Ⅲ期、Ⅳ期的患者(P=0.001),根治性手术患者高于姑息手术患者,姑息手术患者高于未手术患者(P=0.000),放化疗可以提高生存率(P=0.001)。Cox多因素分析:TNM分期、手术方式及放化疗是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性别、肿瘤部位、吸烟、饮酒、合并糖尿病与生存时间无关。结论TNM分期、手术方式及是否进行放化疗可能是影响老年胰腺癌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方法:收集1999年8月~2008年3月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手术治疗病例42例,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患者1年生存率73.8%,3年生存率47.6%。性别、发病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原发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术前CEA水平、原发结肠癌周径等因素对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有显著性影响(P〈0.05)。肿瘤分化程度、转移灶数量和大小、手术方式对此类患者3年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肿瘤分化程度、转移灶数量及体积,和采用的手术方式对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多原发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PMN)是指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2个或2个以上彼此无关系的原发恶性肿瘤.按照两个肿瘤发现的时间间隔分为同时性和异时性2种,同时或在6个月以内发生的为同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synchronous multiple malignant neoplasms,SMPMN),6个月以上不同时点发生的为异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metachronous multiple malignant neoplasms,MMPMN),其中SMPMN发生率较MMPMN低[1].近年来MPMN的发生有日趋增多之势,对于研究肿瘤的发生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对其日趋重视.本研究对我科诊治的170例MPM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MPMN的发病特点、诊治原则及预后,以期提高对MPMN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转移瘤的诊断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肺转移瘤手术治疗患者原发肿瘤的部位,肺转移瘤的大小、出现时间、部位、数目,转移灶的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本组原发恶性肿瘤包括消化系统恶性肿瘤6例,乳腺癌4例,泌尿系统肿瘤2例。肺转移瘤出现的时间平均为38.2个月。全组无手术死亡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病例,术后生存时间达1年者10例(10/12)、3年者5例(5/12)、5年者3例(3/12)。结论对符合手术适应证的肺转移瘤患者,应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能否正确诊断及彻底切除肺转移肿瘤是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丽  万毅新  王虹 《甘肃医药》2022,(10):881-884
目的:分析肿瘤与非肿瘤肺栓塞患者之间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诊治的142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恶性肿瘤分为肿瘤组(n=78)和非肿瘤组(n=64)。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患者总生存时间。结果:肺癌是最易并发肺栓塞的恶性肿瘤,而腺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63例肺栓塞发生在肿瘤诊断后,其中的平均时间是在原发肿瘤确诊后6个月。两组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肿瘤组中血清白细胞水平高于非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是肺栓塞的主要症状,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52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右下肢比左侧多。根据影像学检查,59例发生右主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46例发生左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双侧肺动脉均累及的有37例,肿瘤与非肿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溶栓和抗凝治疗后,只有9例死于肺栓塞。结论:肿瘤和非肿瘤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孔雁  徐建梅  刘风玲  左静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3):2783-2786
目的 探讨直乙肠交界处癌与直肠癌、乙状结肠癌预后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35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特征资料。以手术日期或病理确诊日期为随访起点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随访,以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为终点事件,随访时间截至2014-01-01,无进展生存期(PFS)定义为从确诊至肿瘤复发、转移或死亡的时间。结果 直乙肠交界处癌、直肠癌和乙状结肠癌患者年龄、初始治疗方式、肿瘤最长径及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09、0.015、0.019、0.005,P<0.05)。354例患者失访17例,失访率为4.8%;随访时间3~9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4个月。直乙肠交界处癌中位生存时间为64.0个月〔95%CI(47.5,8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3.6%、85.3%和76.2%;直肠癌中位生存时间为63.0个月〔95%CI(53.2,72.8)〕,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3.4%、85.5%和76.3%;乙状结肠癌中位生存时间为63.0个月〔95%CI(51.2,74.8)〕,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4.5%、87.2%和79.3%。直乙肠交界处癌、直肠癌和乙状结肠癌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6,P=0.536)。直乙肠交界处癌、直肠癌和乙状结肠癌中位PFS分别为48.0个月〔95%CI(36.3,59.7)〕、29.0个月〔95%CI(17.9,40.1)〕和63.0个月〔95%CI(37.1,88.9)〕。直乙肠交界处癌、直肠癌和乙状结肠癌PFS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29,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HR=0.585,95%CI(0.338,0.891),P=0.012〕及浸润深度〔HR=3.516,95%CI(1.883,6.746),P=0.038〕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PF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直乙肠交界处癌与直肠癌、乙状结肠癌生存时间未见不同,而PFS存在差异,肿瘤浸润深度可能为结直肠癌患者PFS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原发癌合并肾癌的治疗及预后,并进行风险分层。方法: 回顾性研究两个中心的27例多原发癌合并肾癌资料,包括多原发癌的病种及具体治疗方法、各原发癌的间隔时间等,同时随访生存情况,包括复发、转移及存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两种原发癌的间隔时间在6个月以内为同时性多原发癌,6个月以上为异时性多原发癌。对病例进行简单的风险分层:多原发癌中只要有一种恶性肿瘤分期在Ⅲ期及以上者定义为高风险,否则为低风险。结果: 本组27例患者中,男20例,女7例。第一原发癌(首发癌)年龄42~82岁,平均(61.3±11.7)岁;发现肾癌时年龄43~87岁,平均(66.0±11.3)岁。首发癌与第二原发癌中位间隔时间18个月(0~360个月)。27例患者中二重癌21例,三重癌4例,四重癌2例;异时性多原发癌17例,同时性多原发癌10例。肾癌合并的多原发癌中以累及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最为常见,具体为膀胱癌、肺癌、结肠癌。从最后一种原发癌开始计算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2~156个月),有14例存活,死亡的13例中有11例与肿瘤相关。肿瘤分期是预后的影响因素,有一种肿瘤分期在Ⅲ期及以上者(高风险组)预后相对较差。结论: 多原发癌合并肾癌相对少见,治疗过程中应对各肿瘤进行标准化治疗,预后主要取决于各肿瘤中分期最高者,简单风险分层显示高风险组预后更差,此种分层方法可能对预测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病案管理系统检索我院近22a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1460例,其中19例经病理确诊为多原发恶性肿瘤,发生率为1.3%。男女之比为1:1.8。结果:同时性恶性肿瘤4例,异时性恶性肿瘤15例;同时性恶性肿瘤经手术治疗预后与单发恶性肿瘤相似,而异时性恶性肿瘤预后好于单发恶性肿瘤。这些对癌症普查及手术治疗都有指导作用。结论:上述研究对阐明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提高患5a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广东省中医院151例重复癌的临床情况。方法:对广东省中医院2004-2011年间收治的151例重复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男女比例基本一致;重复癌间隔时间最长达29.5年,其中同时性重复癌27例(17.8%),异时性重复癌124例(82.2%);异时性重复癌发病主要在第2~5年间。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3年生存率为37.7%,5年生存率为8.8%。手术治疗对延长生存时间有益;气虚体质是影响生存期的不良因素。结论:需提高重复癌的诊断意识,手术治疗应为重复癌的首选治疗方案,注重调理气机、固护脾胃对防治重复癌有益。  相似文献   

14.
青年胃癌与老年胃癌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青年与老年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及内镜特点进行比较,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48例青年胃癌(≤40岁)和99例老年胃癌(≥65岁)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青年组男女比例为1∶1.08,老年组为3.6∶1;青年组与老年组有肿瘤家族史者分别为15例(37.5%)及12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发生部位均以远端胃为主,而老年组胃底、贲门部明显增多,占14.3%,与青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均以Ⅲ型居多,但两组Ⅲ型、Ⅳ型总和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胃癌组织学以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为主(72.9%),Lauren分型以弥漫型为主,较老年组分化程度更差,恶性度高;钡餐检查较胃镜检查更易误诊青年胃癌(P<0.05);11例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为100%。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期青年组(28.2个月,95%CI 19.8~41.3)较老年组(26.7个月,95%CI 21.0~39.8)略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胃癌较老年有更明显遗传倾向。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差,多为弥漫型。若能行根治手术,与老年胃癌预后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原发性上尿路非移行细胞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0年-2006年间,经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上尿路非移行细胞肿瘤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 本组11例,肿瘤位于肾盂8例,位于输尿管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鳞状细胞癌9例,腺癌1例,小细胞癌1例.10例分期为T3期或超过T3期,6例接受了辅助化疗,9例获得随访患者中7例死于全身转移,2例随访至今无瘤生存,中位随访时间是2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是8个月.结论 原发性上尿路非移行细胞肿瘤临床罕见,大多数病人预后较差,可能与就诊时肿瘤已是晚期或对全身治疗反应较差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老年消化道双原发癌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经验。方法:对26例老年消化道双原发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6例占同期多原发癌的37%(26/70);52个病灶早期诊断62%(32/52);手术39例次;内镜粘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9例次。手术和EMR总切除率92%;5年生存率61%。次癌手术17例,中位生存期30.5个月,其中早癌12例,晚期癌5例;EMR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60个月,手术与EMR治疗生存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72939)。结论:EMR治疗消化道黏膜癌效果与手术相同,对老年更适合。多原发癌早期诊断、治疗可获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乳腺组25例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结果  25例BPBC患者中,同时性BPBC(synchronous BPBC,SBPBC)13例,异时性BPBC(metachronous BPBC,MBPBC)12例。SBPBC患者首发癌的肿瘤体积大于第二原发癌(P<0.05)。在处理第二原发癌灶时,SBPBC组6例行改良根治术,1例行保乳术,6例采取其他手术治疗;而MBPBC组10例行改良根治术,2例行保乳手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子分型方面,SBPBC组中Luminal A型更多见,MBPBC组中三阴性型更多见;比较两组患者首发癌或第二原发癌分子分型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侧癌在分子分型方面的一致性较差(K<0.40)。以发现首发癌为随访起始时间,SBPBC与MBPBC患者的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诊断第二原发癌为随访起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BC两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SBPBC与MBPBC分子分型的分布不同,两组患者处理第二原发灶的手术方式不同,SBPBC患者的生存率较MBPBC差。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转移癌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移癌的临床发病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甲状腺转移癌病例。结果83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39例,性别不明5例;年龄16-78岁,中位年龄52岁;原发癌依次为食管癌31例、肺癌12例、喉咽部癌8例、肾透明细胞癌7例、直肠癌6例、黑色素瘤6例、乳腺癌3例、肌肉瘤3例、胃癌2例、肝癌、宫颈癌、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卵巢癌、唇鳞癌各1例。64例经过治疗(手术或放疗或化疗),原发癌转移至甲状腺时间间隔为1个月至26年,中位时间2.5年;79例以发现颈部肿物入院;80例行甲状腺转移癌切除术或放疗、化疗;83例中,生存期1个月至12年,中位生存期32个月。死亡原因为重要脏器的广泛癌转移。结论甲状腺转移癌临床不常见,对既往有恶性肿瘤史近期发现甲状腺包块的患者应考虑转移癌可能,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将2003—2006年收治的52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13例,年龄46~75岁,中位年龄52岁,依照1989年UICC标准分期,Ⅱ期18例,Ⅲ期34例;胰头癌31例,胰体尾癌21例。所有病例均经放射治疗和化疗。采用SPSSIO.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组35例1年内死亡,其中10例6个月内死亡,17例生存期超过1年,中位生存期12.25个月。结论三维适形放疗结合化疗为不能手术的胰腺癌患者提供了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有效控制肿瘤,解除梗阻,消退黄疸,患者一般状况快速改善,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Sinonasal malignancy with orbital invasion is rare. The objectiv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treatment outcomes and survival rates for these malignancies.
Methods  Ninety-three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between 1997 and 2007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ge, life style, symptoms, location of lesions, previous occurrences, histological subtypes,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Ninety-thre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including 51 men and 42 women: the gender ratio was 1.2 men to 1.0 women. The median age was 40.5 years old. The nasal cavity (34.4%), the maxillary sinus (29.0%) and the ethmoid sinus (19.4%) were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malignant tumor sites. Almost half of the patients, 44.1% ha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13.9% had neuroectodermal carcinoma, 11.7% had rhabdomyosarcoma, 9% had adenocarcinoma and salivary gland-type carcinoma, and 11% had other malignancy.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T3/T4 (99%), N0 (93.1%), M0 (98%) disease. The distant metastasis rate was 20.9%. The overall survival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s were 68.1% and 40.9% at three years, respectively. When the overall survival rate was computed according to the epicenter of the original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with nasal cavity malignancy and maxillary sinus had the best survival, and patients with ethmoid sinus malignancy had the worse survival (P=0.03). According to their pathology classification, patients with rhabdomyosarcoma had worse overall survival than those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r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P <0.001).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rhabdomyosarcoma invaded the orbit more often and malignancy of the nasal cavity invaded the orbit more than malignancy of the nasal sinus.
Conclusions  For nasal orbital tumors early diagnosis is crucial. Orbital exent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should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The current data suggest that surgical resection with post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 may offer durable local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