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治疗一些难治性疾病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基础研究发现BMSCs存在自噬,外界微环境如缺氧条件、药物干预、肿瘤环境等可影响BMSCs的自噬水平。BMSCs的自噬水平的高低对其生物学特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了解外界微环境对BMSCs自噬水平的影响及其自噬水平高低与其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BMSCs来服务临床。  相似文献   

2.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损伤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软骨损伤。方法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培养扩增诱导分化,用藻酸盐载体材料负载,移植于兔关节软骨损伤区,术后6周和12周进行大体、光镜、电镜等观察。结果实验组移植6周后,软骨损伤区由透明软骨样组织填充,12周后软骨和软骨下骨修复良好,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证实修复组织内产生了Ⅱ型胶原,透射电镜显示细胞周围有胶原纤维产生。两对照组损伤区由纤维组织修复。结论以藻酸盐载体材料负载BMSCs移植可修复关节软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s)移植治疗不完全性颈髓损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39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进行4次鞘内UC-MSCs移植术, 术前及术后6个月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制定的神经功能评分标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标准(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移植前后运动、感觉功能、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患者感觉、运动功能、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运动功能方面改善最为明显,ASIA评分治疗前61±22,治疗后70±18。均未发生术区感染、脑脊液漏、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并发症,但有6例(15.4%)于术后24 h内出现发热,3例(7.7%)术后出现低颅压症状,2例(5.1%)术后出现腰部及下肢疼痛、麻胀感。结论 UC-MSCs鞘内移植可以改善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的感觉、运动、二便及自主神经功能等多方面的神经缺失症状,疗效较理想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唐氏综合征患儿的有效性。方法海军总医院儿科自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唐氏综合征患儿51例(年龄0.5~7岁),骨髓动员后进行骨髓采集间充质分选,分别行右侧侧脑室穿刺1次及腰椎穿刺2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每次移植的细胞数为1×106/kg。每例患儿进行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估,对术前6个月及术后6个月2个相同长度时间内发育速率进行自身对照观察。同时,对移植术后1、3、6个月患儿的发育情况进行追踪随访。结果51例中1例失访,余50例完成观察。其中32例在术后1~6个月逐渐出现不同程度智力、语言、运动进步,术后6个月患儿细动作能、应物能、应人能进步月份值较术前6个月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安全可靠,能改善唐氏综合征患儿智力和运动发育水平,且主要表现在情绪、细动作能、应人能及应物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及其外泌体(BMSCs-exosomes,BMSCs-exo)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SHR)脑卒中的干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法获取大鼠BMSCs诱导形成BMSCs-exo,然后尾静脉注射干预SHR,观察大鼠脑卒中发生率及患病时间。实验动物选取雄性12周龄SHR,随机分为BMSCs组、BMSCs-exo组和NaCl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BMSCs、BMSCs-exo和生理盐水干预SHR,Nor组为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进行干预SD大鼠,测量各组大鼠体重、血压并观察大鼠生活习性,进行脑卒中临床评分;第6周,采用多普勒血流测量仪检测大鼠脑血流灌注量记录图像及数值;左心室穿刺法Medlab生理测量仪测定各组大鼠左心室压力,收集图像并记录。结果 SHR经过6周干预处理,大鼠的尾动脉压和左心室压力BMSCs-exo组和BMSCs组较NaCl组大鼠明显降低,仍高于Nor组水平(P<0.05)。NaCl组大鼠脑血流灌注量显著低于Nor组(P<0.001),BMSCs-exo组和BMSCs组干预后大鼠脑血流灌注量增加(P<0.05),但2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和BMSCs-exo干预SHR,均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大鼠外周血压及左心室压力,改善大鼠脑血流灌注量,减少SHR脑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不同途径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肝内定居数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s,ADMSCs),在同种异体不同途径移植后的肝内定居情况。方法: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从大鼠脂肪中分离并培养至的第三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从尾静脉和门静脉注入同种异体、由CCl4造成肝损伤的大鼠体内。移植2w后分别取肝组织,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种移植途径对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肝内定居的影响。结果:在两组大鼠的中央静脉及肝汇管区均可见BrdU标记的细胞;BrdU标记阳性的细胞在门静脉移植组600倍镜下每张切片平均为127.5个,在尾静脉移植组平均120.7个(P〉0.05)。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定居的细胞数量与移植途径无关。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血液学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成为生命科学的热点。干细胞(stemcell,sc)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self-renew)能力和多向分化(muhilneage differentiation)潜能的未分化细胞,根据其分化潜能的大小,可分为:①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s,TSCs),即受精卵;②胚胎干细胞(plurlpotent stem cells or r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可生成除胎盘外机体所有的组织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APBSCs)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培养MSCs,将自体骨髓MSCs与APBSCs共移植治疗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并与同期进行的12例未联合MSCs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APB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造血恢复及并发症比较。结果:MSCs输注无明显不良反应;联合移植的患者,造血恢复中性粒细胞(ANC)≥0.5×109/L平均9.52 d,血小板(PBC)≥20×109/L平均9.05 d,较对照组恢复快(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较对照组低(P<0.05);口腔溃疡和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s与APBSCs联合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可行,移植后造血重建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10.
干细胞治疗代表生物冶疗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胚胎或成体组织中来源于中胚层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由于成体间充质干细胞的质量与数量自身缺陷,使之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Wharton’s jelly组织,是起始于胚胎发育第13天的胚外中胚层组织。使用基因微阵列分析及功能分析,首次发现Wharton’s jelly源间充质干细胞(Wharton’s jelly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WJMSCs)高表达胚胎早期干性基因及心肌细胞分化早期特异转录因子,可分化心肌细胞等多种细胞。进而,应用临床级WJMSCs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首次证明WJMSCs可明显改善心肌活力及心脏功能。因此,WJMSCs具有极其重要益处;无伦理涉及,有强的分化潜能,无致瘤性;加之,WJMSCs可作为产品,在任何时候病情需要时立即应用。为此,WJMSCs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干细胞族,将最有希望成为具有应用前景的于细胞生物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转化神经干细胞治疗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06至2011-06期间, GMFCS级别III~Ⅴ级,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脑瘫患儿11例为移植组,同时选择年龄、性别及疾病严重程度相仿的11例脑瘫患儿为对照组。移植组采用hMSCs转化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和运动功能锻炼为主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仅给予运动锻炼为主的康复治疗。采用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量表评价移植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18、24个月的GMFM得分。结果 (1)移植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GMFM较GMFM0上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5);移植组治疗后3个月GMFM3较1个月GMFM1的上升率比较有明显差异,而治疗后6个月GMFM6较3个月GMFM3的上升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移植组运动能力在移植后2~3个月时快速显示明显的康复效果。对照组GMFM上升率无此特征;(2)随访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发现移植组和对照组的GMFM12、GMFM18、GMFM24较之前6个月的GMFM的上升率无差异,而较治疗之前的GMFM0的上升率有显著差异(P<0.01)。(3)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语言商与治疗前语言商比较,上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移植组语言商较治疗前上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18个月及24个月随访提示语言商上升率较对照组无增快显现,但较治疗前语言商上升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hMSCs转化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瘫安全,有效,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改善明显,在移植后3个月明显显效。6个月以后运动康复效果逐渐消失,但患儿运动能力无倒退现象。语言功能的改善显效较晚,在移植治疗后6个月后显效,12个月后语言快速改善效果消失,但没有语言能力的倒退。
  相似文献   

12.
王海峰  李鲁生  张涵  黄华  李晋  秦川  王任直  安沂华 《武警医学》2011,22(3):199-202,207
 目的 分析脑瘫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观察其在传代培养过程中的表型和所分泌的因子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脑瘫患者的BMSCs,采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BMSCs,在相同条件下观察各代细胞形态、生长情况,检测各代细胞的表型和分泌的细胞因子.结果 BMSCs在第3至第10代,CD29、CD44、CD106等表型的表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CD54的表达变化最大,在第9代时最高.CD14、CD34、CD45和HLA-DR等细胞表型在各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均<5%;NGF、NT3、VCAM、ICAM-1、VEGF、BDNF等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GE2的变化需进一步研究予以确认.结论 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8代以前的细胞生长形状稳定,可作为组织工程等临床应用的良好对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瘫患儿流涎症的疗效。方法 25例脑瘫合并流涎症患儿被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位患儿接受4次腰椎穿刺干细胞移植术,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手术及药物干预治疗,实验组于移植前及移植后1、3、6个月进行流涎频率及严重程度评分(SF)、唾液称重(W)、流涎商测定(DQ)。对照组于入组时及入组后1、3、6个月分别行SF、W、DQ评定。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SF、DQ在术后1、3、6个月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F指标显示术后1、3、6个月治愈率分别为61.54%、23.08%、23.08%;DQ指标显示术后1、3、6个月治愈率分别为69.23%、46.15%、23.08%;SF、DQ术后1、3、6个月有效率均为69.23%。W指标显示术后1、3个月,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个月实验组治愈率分别为69.23%、38.46%,有效率均为69.23%;术后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患儿个体比较,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治愈率为23.08%,有效率为69.23%。结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脑瘫患儿流涎症,从而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海马和杏仁核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蛋白谷氨酸受体(GluR)1,2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潜在抗慢性应激作用.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6只.模型组、治疗组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下胸段(T10)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7d,于L4~L5间隙蛛网膜下腔向对照组及治疗组注射100μl含1.0×106BMSCs的Hank缓冲液混悬液,模型组注射同体积Hank缓冲液.术前、术后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每组于移植后第14,28天处死一半动物,灌注后取脑,冰冻切片后行GluR1、GluR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BMSCs移植后,治疗组动物后肢运动功能持续恢复.移植术后14 d,GluR1阳性细胞数,模型组和治疗组在海马CA1区均高于对照组(P <0.05,0.01);GluR2阳性细胞数有类似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28 d,GluR1阳性细胞数,模型组在CA1、CA3、DG区均高于对照组,在CA1、CA3区亦高于治疗组(P<0.05,0.01),模型组和治疗组在DG区均高于各自移植后14 d阳性细胞数(P<0.05,0.01);GluR2阳性细胞数,治疗组在基底外侧杏仁核(BLA)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区各组表现出与GluR1表达类似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移植可改善大鼠下胸段脊髓损伤模型的后肢运动功能,并对其中枢AMPA受体GluR1/2表达有调节作用,表现出潜在的抗慢性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药联合髋关节注射自体BMSCs治疗中晚期ANFH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髋关节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中晚期ANFH患者(FicatⅢ~Ⅳ期),其中研究组30例(44髋),给予髋关节注射自体BMSCs悬液10 ml,BMSCs数量约为2×(107~108)个;对照组30例(45髋)患者,给予髋关节注射玻璃酸钠注射剂25 mg/髋。治疗1次为1个疗程。同时两组患者均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服用宁亚功主任自拟方药。治疗6个月后观察患者双髋关节X片及髋关节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为86.36%高于对照组的75.55%(P〈0.05);髋关节评分研究组的(56.614±15.072)分高于对照组的(46.000±10.039)分(P〈0.01)。结论中药联合髋关节注射自体BMSCs治疗中晚期ANFH,能够促进坏死区骨修复,缓解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类严重创伤,其所造成的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现行的修复方法和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以致于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随着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为代表的生物治疗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带来了曙光。本文将就脊髓损伤修复的现状、BMSCs的生物学特性和作用机制、以及其应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的潜在价值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为基础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 在3只犬双侧下颌前磨牙区各植入2颗种植体,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颗种值体;在种植体远中制备骨缺损,对照组每侧骨缺损区随机植入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和实验组成骨诱导培养BMSCs复合PRP。分别于移植后1、3个月取材,行大体、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1个月后,实验组可见较多的骨基质,较少的胶原纤维。实验组骨密度值大于对照组(101±8.99)vs(93±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实验组可见较多的哈弗系统,实验组与对照组骨密度值变化不大(100.75±12.05)vs(105±1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BMSCs为基础的组织工程骨能在种植体周围较好地成骨。  相似文献   

18.
复合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以胶原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珊瑚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缺损的能力,明确复合BMSCs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缺损后新骨的来源。方法构建三种复合支架材料:(1)rhBMP-2/珊瑚;(2)胶原/rhBMP-2/珊瑚;(3)BMSCs/胶原/rhBMP-2/珊瑚。将其分别植入兔颅骨缺损处,8周和16周后采用X线片、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法、荧光显微镜等观察比较骨缺损修复的情况。通过BrdU标记BMSCs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证实新骨的来源。结果BMSCs/胶原/rhBMP-2/珊瑚组材料修复颅骨缺损的能力最强,且与自体髂骨修复的情况相近;胶原/rhBMP-2/珊瑚组材料次之,rhBMP-2/珊瑚组材料成骨能力较弱。BMSCs参与了新骨组织的形成,新骨组织部分来源于经诱导的BMSCs。结论胶原是rhBMP-2适宜的缓释载体,胶原及BMSCs对促进复合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有重要意义。BMSCs/胶原/rhBMP-2/珊瑚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可成为一种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人血红素加氧酶1 (hHO-1)基因和GATA-4基因联合修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缺血缺氧环境中抗凋亡及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细胞的能力是否优于hHO-1或GATA-4单基因修饰的BMSCs.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并进行鉴定,重组腺病毒转染BMSCs,Western blotting法确定基因表达的最佳时间;以缺氧无血清条件模拟体内缺血缺氧微环境培养基因修饰的BMSCs,采用CCK-8试剂盒和台盼蓝染色法分别检测缺血缺氧培养12、24、48、72h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缺血缺氧培养24h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及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特异性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表达情况.结果 缺血缺氧培养12、24、48、72h的hHO-1 +GATA-4组细胞生存率均高于hHO-1组(P<0.05)和GATA-4组(P<0.05).缺血缺氧培养24h的hHO-1 +GATA-4组细胞凋亡率低于hHO-1组(P<0.05)和GATA-4组(P<0.05);GATA-4组与hHO-1 +GATA-组的cTnI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HO-1与GATA-4联合修饰可明显增强缺血缺氧BMSCs的存活;与GATA-4单基因修饰相比,联合修饰并没有增强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