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高度近视30例43只眼进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球面等量光度-7.00~-20.00D,术前检查散瞳前后的屈光度、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房角、眼压以及裂隙灯下观察角膜、前房、瞳孔、晶状体的情况,检眼镜查看眼底。术后随访1~6个月。结果43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明显改善,迅速达到或超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明显降低,随访期内眼压、角膜内皮计数与术后无明显差异。手术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视力恢复迅速,预测性好,无屈光回退,无严重并发症,不失为一种治疗近视的高度近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和探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屈光度为-7.1~-22.40 D的30例(52眼)高度近视的患者行有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眼压等,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52例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为0.25~1.50 D之间,平均值为0.531±0.394 D.92.6%患者术后屈光度在预期1.0 D以内,有3例6眼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经过积极治疗,3~5 d恢复正常.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是高度近视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本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6例(71眼)。随访术前及术后1 d、1周及1、3、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Obscan-Ⅱ角膜地形图、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观察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6例(71眼)术前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08±0.02、0.62±0.29;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69±0.30、0.72±0.28;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3.56±4.25)D,术后最后一次随访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85±0.36)D,与预期屈光度数差别±1.00 D以内者65只眼(91.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平均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UBM观察术前前房深度(3280±206)μm,术后最后一次随访前房深度减少到(2863±217)μm,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UBM观察术后各随访时间点ICL拱高均在理想范围内,ICL在眼内位置稳定。4例(6眼)术后1周内发生高眼压,经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1例(2眼)术后发生局限性晶状体前囊下混浊,随访期间病变无进展,术后视力无下降,无需手术治疗。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术前精确的数据测量是决定术后效果及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37眼高度近视患者施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前房虹膜夹型的人工晶状体Verisyse(Artisan)植入9例17眼,后房型可折叠的人工晶状体Staar Visian ICL植入10例20眼。术前裸眼视力0.01~0.1,最佳矫正视力为0.4~1.0,近视平均屈光度为-(11.29±2.90)D,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331±347)个/mm~2,平均六角形细胞比例为(59.2±1.8)%。术后随访4~10个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裸眼视力为0.4~1.0,最佳矫正视力为0.5~1.0。随访结束时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210±506)个/mm~2,损失率中位数为5.2%;平均六角形细胞比例为(58.2±10.1)%,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球面等值屈光度均在预期屈光度士1.00D范围内。术后第1天,1眼前房虹膜夹型的人工晶状体植入者眼压升高,局部应用降眼压眼液后,恢复正常,其他眼术后随访期间眼压均维持正常。术后2例4眼出现夜间视力降低和眩光,其中前房型Verisyse(Artisan)和后房型Staar Visian ICL各1例2眼。结论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高度近视。手术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7例(14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ICL植入术.术后随访3-9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植入ICL,14只眼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分别为(-14.52±-6.43)D,(-0.01±0.28)D;裸眼视力分别为0.08±0.06,0.6±0.3;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5±0.2,0.7±0.2;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眼压为(16.21±2.84)mmHg,术后平均眼压为(17.03±1.95)mmHg;内皮细胞计数术前为(3 028±289)个/mm2,术后为(2 912±2 51)个/mm2;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3.69±0.31)mm,术后为(3.57±0.29)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L矫正高度近视近期临床效果有效、可靠,临床观察未发现手术并发症,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儿童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后囊撕开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18例(32眼)先天性白内障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后囊撕开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进行弱视训练,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3者共25眼(占78.13%);随访显示28眼(占87.50%)视轴区透明。结论后囊撕开可预防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发生,术后应尽早行屈光矫正及进行系统正规的弱视训练以提高术眼视力,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治疗糖尿病代谢性白内障合并屈光不正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8例(98眼)糖尿病代谢性白内障合并屈光不正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时期收治的68例(98眼)非糖尿病白内障合并屈光不正患者,均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以及屈光不正的矫正情况。结果:糖尿病组的98眼中,术后矫正视力0.5以上者有40眼,占40.82%,非糖尿病组98眼中,术后矫正视力0.5以上者45眼,占45.92%,两组患者在术后视力提高程度以及屈光不正的矫正情况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并发症有23眼,占23.47%;非糖尿病组并发症有12例,占12.24%,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并发症均经过对症处理,恢复正常,均未影响视力。结论:对于糖尿病代谢性白内障合并屈光不正患者,在术前经过适当饮食控制以及使用降血糖药物,使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内,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可行的,能够同时治疗白内障及矫正屈光不正,提高患者视力,同时为对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诊治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8.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矫正高度近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高度近视眼患者 16例共 2 9只眼 ,近视度数 (- 7.0 0~ - 30 .0 0 ) D,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2 9只患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 ,术后随访 3~ 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 :术前 (0 .5 0± 0 .2 6 )与术后 3个月 (0 .73± 0 .2 6 )差异无显著性 (t=2 .0 4 3,P=0 .0 5 1) ,但术后 3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或等于术前 ;屈光状态 :术前为 (- 18.0 3± 5 .5 4 ) D,术后 3个月为 (- 0 .82± 1.5 4 ) D,差异有显著性 (t=30 .899,P=0 .0 0 ) ;平均眼压 :术前为 (2 .0 91± 0 .380 ) k Pa,术后3个月为 (1.734± 0 .5 72 ) k Pa,差异无显著性 (t=1.98,P=0 .0 7) ;平均角膜内皮细胞数目 :术前为 (2 70 4± 390 ) /mm2 ,术后 3个月为 (2 5 19± 2 78) / mm2 ,较术前减少 6 .84 % ,但差异无显著性 (t=1.16 ,P=0 .2 6 )。本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 ,手术操作简单 ,具有较好的屈光状态的可预测性、可逆性和可控制性 ,但远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近视眼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随着高度近视患者的增多,需要行屈光手术的患者逐渐增多。屈光手术可分为三类:角膜屈光手术、晶状体屈光手术、巩膜屈光手术。其中晶状体屈光手术又包括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05年11月我院开展了Verisyse虹膜夹持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囊膜缺损时两种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将69例69眼白内障手术致后囊膜缺抽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3例33眼(悬吊组)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36例36眼(前房组)行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30个月。结果:两组术后随访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4眼二期植入手术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是矫治后囊膜缺损及无晶状体眼较好的术式,植入两种晶状体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杨路  陈曦  曾庆森  余腾  田川  胡东瑞  朱雁捷 《浙江医学》2010,32(6):813-814,818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矫治高度近视的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选取近年来在我院接受ICL治疗的23例(46眼)高度近视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7d及1、3、6个月以及1~2年对其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等效球镜、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73±0.40)较术前(0.075±0.096)明显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987±0296)较术前(0.625±0.309)也明显提高(t=12.975,P≤0.01)。术后等效屈光度[(-2.18±170)D]较术前[(-18.64±5.01)D]显著改善(t=29.083,P≤0.01);术后等效屈光度和术前预测等效屈光度符合率达93.5%以上。术后眼压平稳,无并发症出现,患者总体满意度达100%。结论ICL矫治超高度近视具有稳定、有效、安全及可预测的特性,在适应证和关键技术能得到合理掌握的基础上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16例32眼高度近视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立体视觉的改变,从客观角度研究该手术的有效性。[方法]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近3年收治并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能按时随访的高度近视16例32眼,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P-VEP、立体视觉检查,比较观测P100的波幅、潜时及波形和远近立体视觉。[结果]术前波幅(3.201±0.899)μV,潜时(126.116±4.096)ms,术后波幅(6.355±1.327)μV,潜时(114.516±7.085)ms。与术前相比,术后P100的波幅上升、潜时缩短、远近立体视觉的增加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廖荣丰  刘晓庆 《安徽医学》2013,34(11):1587-1590
目的比较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和Lasik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及术后视觉质量。方法收集在我科行Lasik术和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一年的高度近视患者。分为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组(ICL组,17例,34眼)和Lasik组(21例,35眼),随访1年,观察两组病例术后1年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对比敏感度及并发症,比较两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Lasik组有效性指数平均值为(93.32±15.69),ICL组为(104.78±18.73),ICL组明显优于Lasik组。Lasik组安全性指数平均值为(100.61±11.62),ICL组为(108.89±17.75),ICL组明显优于Lasik组。Lasik组术后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在各个频段均较ICL组低,在白天空间频率段1.5cpd、3cpd、6cpd、12cpd和夜晚1.5cpd、3c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人矫正高度近视术后的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及对比敏感度优于Lasik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高度近视矫正方法,术后视觉质量优于Lasik。  相似文献   

14.
马莉莉 《实用全科医学》2014,(10):1667-1668
目的探讨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1年1月1日—2013年10月1日的43例(86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前后检测患眼的视力、眼压、屈光状态等,检眼镜观察眼底情况,裂隙灯观察角膜、瞳孔、透明晶状体以及术后人工晶体情况,对手术前后的护理过程、方法进行总结回顾。结果 86只眼均在表面麻醉下植入STAAR公司生产的人工晶体(ICL),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有丰富经验的术者完成,患者能密切配合手术,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4~1.0(0.69±0.27),术后裸眼视力0.4~1.5(1.08±0.28),术后裸眼视力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所有患者对术后视力效果表示满意,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密切观察术眼病情变化,并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术后的并发症,以及有效的心理护理和手术前后护理都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对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视力矫正程度。  相似文献   

15.
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和探讨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28例56眼。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为-7.0~-22.50D,平均(-12.42±3.50)D。散光0.37~6.5D,平均(1.92±1.32)D。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术后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前部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病例术后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等值球镜,0.25~1.50D,平均(0.534±0.408)D。散光度0.25~1.50D,平均(0.564±0.289)D。术后并发症:4例7眼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经降眼压治疗,3~4天后眼压正常。结论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效果确切,预测性好,手术安全。高度近视,尤其是超高度近视以及角膜薄不适合准分子激光矫正的患者是理想的治疗对象。  相似文献   

16.
赵思婕  余芝红  王剑锋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2):1605-1607, 1613
目的 观察糖尿病(DM)病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中心黄斑区的视网膜厚度及视力的变化。方法 选取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病人90例,其中DM合并白内障病人45例(45眼,观察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人45例(45眼,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 d、1周、1月及3月使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扫描(OCT)检查中心黄斑区的视网膜厚度(CMT)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析2组间及组内各时间点CMT及视力的变化,并探讨CMT与BCVA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CMT较对照组均增厚(P < 0.01和P < 0.05);其中,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CMT增厚达最高值(P < 0.01)。2组手术后各时间点的logMAR BCVA值与术前对比均呈现下降的趋势(P < 0.01);观察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logMAR BCV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的术后1个月、3个月logMAR BCVA与CMT呈正相关(r=0.47、0.36,P < 0.05),对照组的术后各时间点logMAR BCVA与CMT无相关性(P>0.05)。结论 DM病人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CMT显著增加。2组病人术后BCVA虽均有改善,但部分DM病人在随访期间出现了显著BCVA的再次下降,可能与术后的CMT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儿童白内障手术疗效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探讨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收治儿童白内障67例71眼,其中先天性白内障19眼,外伤性白内障51眼,并发性白内障1眼,行晶体囊外摘除联合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67眼,术后随访观察1-12月,结果:术后58眼(81.7%)脱盲(视力>0.05),44眼(62%)视力0.1-0.3,15眼(21.1%)视力大于0.4。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葡萄膜炎,瞳孔夹持,继发性青光眼,后囊混浊,弱视和斜视,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或外伤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人工晶体植入,可有效提高患眼的视功能,而术后的弱视治疗对术后患儿视功能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