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虹年  刘利 《中国中医急症》2014,(10):1947-1947
目的 观察自拟四味温里散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脾虚湿困证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脾虚湿困证小儿泄泻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西医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四味温里散穴位贴敷治疗,7d后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之85.00(P< 0.05).结论 自拟四味温里散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脾虚湿困型小儿泄泻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杨芳华  王振常 《河南中医》2019,39(12):1929-1932
肝硬变腹水属本虚标实证,肝脾虚弱为本,瘀、痰、湿、水为标,久病及肾,活血健脾化瘀法为治疗的关键。《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将肝硬变腹水分为气滞水停证、脾虚水停证、湿热水停证、血瘀水停证、脾肾阳虚水停证、肝肾阴虚水停证。治疗方法主要有:内服汤剂治疗和外治疗法(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灌肠、脐疗等)。目前,活血健脾法治疗肝硬变腹水药物机制及疗效指标的研究不规范,药物制剂的制作,特别是外敷药物的使用也不规范,另外,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报道,今后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蒙脱石散联合健脾固元膏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脾虚泄泻患儿60例,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蒙脱石散口服治疗,观察组加用健脾固元膏穴位敷贴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状积分、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 33%,高于对照组的70. 00%(P0. 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IgA、IgG、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蒙脱石散联合健脾固元膏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疗效可靠,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临床推广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肝郁脾虚证相关穴皮肤微循环流量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流量计对73例胃脘痛肝郁脾虚证患者通过相关穴位测定其皮肤微循环流量改变,近取脾、胃经募穴、背俞穴;远取脾、胃经输穴、合穴。结果表明,胃脘痛肝郁脾虚证Ⅰ、Ⅱ型相关各穴皮肤微循环流量值均非常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该病证病理机制之一在于微循环流量改变方面。其中,足三里穴具有相对特异性:1.该病证足三里穴流量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脾虚为主的Ⅱ型比肝郁为主的Ⅰ型该穴流量值明显减低;3.Ⅱ型组内各穴流量值以该穴为最低。可见该穴在微循环流量改变方面最为敏感,并为针灸治疗该病证优选穴位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传统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简、便、廉、验,无毒副作用的特点.近年来,大量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肯定了穴位埋线疗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证候改善的作用,可知穴位埋线疗法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证候方面存在良性调整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通过分析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达到探讨背俞指针疗法对F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目的。方法选取FD患者共120例,肝郁气滞证40例、肝郁脾虚证30例、脾虚痰湿证40例、寒热错杂证10例,分析各证型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比较情况。结果治疗组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1肝郁气滞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2寒热错杂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有差异(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3脾虚痰湿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治疗第7天及第14天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4肝郁脾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有差异(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1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寒凝经脉的情况下,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的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2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不同证素辨证下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选穴进行分析可知,痰、湿证素组合取穴关元、气海、子宫、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血瘀证素取穴气穴、中极、三阴交等穴位;肝郁、气滞证素组合取穴膻中、期门(双)、肝俞(双)等穴位。针灸治疗不同证素辨证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也存在证素辨证的统一问题。现阶段的证素辨证主要在于治疗者主观地去判断,只有极少数应用中医证素。在今后的针灸治疗中可以加入中医证素量表的使用,使证素判断统一化,做到证治合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针推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并发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及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并发亚健康状态患者61例,分为单纯性肥胖症组32例和并发肥胖症组29例.两组均采用采用手法(腹推与躯体穴位相结合推拿手法)与针灸(针刺穴位、拔罐、ATP照射)治疗61例,观察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肥胖指标的变化和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单纯性肥胖症组及并发亚健康状态组患者治疗后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针推疗法对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及肝郁脾虚型肥胖症并发亚健康状态患者均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具有减肥和治疗亚健康状态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不同证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接受单纯性肥胖治疗患者240例,按照其证型的不同分为脾虚湿盛组、脾胃燥热组、气滞痰凝组以及脾肾阳虚组,每组各60例,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所有证型单纯性肥胖患者治疗后体重和BMI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脾虚湿盛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证型患者(P0.05)。结论:在为不同证型单纯性肥胖患者提供治疗服务的过程中,穴位埋线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其中对脾虚湿盛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最佳,值得予以广泛的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322-1324
目的:观察三伏穴位敷贴结合针灸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和三伏敷贴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中医证候量表、IBS病情尺度调查表、IBS生活质量问卷表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三伏穴位敷贴结合针灸组愈显率为75%,针灸组愈显率为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伏穴位敷贴结合针灸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纯针灸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针灸治疗阿片类毒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POAS)的用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有关治疗POAS的针灸临床文献,建立其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1.0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采用SPSS Modeler18.0对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究针灸治疗POAS的腧穴运用特点及其规律。结果:对纳入的36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POAS最常用的干预措施为电针;所选腧穴以特定穴为主体,注重上下配穴;腧穴配伍存在固定搭配,经穴置信度最高的关联群为足三里-内关;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4个聚类群。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针灸治疗POAS存在一定规律,特定穴是处方的主要组成部分,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内关为针灸治疗POAS的主要腧穴。  相似文献   

12.
对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临床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针灸具有疗效优势的观点出发,总结近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籍此了解针灸在原发性失眠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并提出临床及科研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近30 余年针灸治疗崩漏的文献进行研究,以探究其穴位经络应用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崩漏提供参考。方法:以检索到的针灸为主要手段治疗崩漏的临床研究文献为考察对象,采用频数统计及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针灸治疗崩漏常用的针灸方法、所选经络腧穴及取穴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共有65 篇文献纳入研究,常用针灸方法以针刺、艾灸、耳穴为最多,常用经络有足太阴脾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耳穴等。所选穴位多与肝脾肾有关且多为交会穴,耳穴选穴多辨病辩证相结合。常用穴位聚类分析后聚为四类。结论:本研究通过对针灸治疗崩漏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现代临床针灸治疗崩漏以针刺为主,重视肝脾肾,配穴往往健脾,补肾、补气血、疏肝为治疗大法。这些选穴、配穴规律对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灸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毛兵  王丹琳  吴滨 《中国针灸》2007,27(2):79-83
应用广义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检索《中国针灸》《针灸临床杂志》《上海针灸杂志》3种专业针灸期刊在2003年1月-2005年6月间发表的针灸临床研究文献,及相关卫生主管部门的官方网站,制定统一标准,筛选文献。初筛得到针灸临床研究文献1637篇,综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官方网站信息发现,尽管针灸治疗疾病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各专科疾病(327种),但目前尚无针灸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系统培养制度,不利于学科发展及与国际接轨。针灸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应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医学发展趋势、针灸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尽快建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阳痿的诊疗特点和规律,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及盆底神经解剖特点提出诊疗方案。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1979—2014年)、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1990—2014年)、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1979—2014年)、Pub Med(1979—2014年)中针灸治疗功能性阳痿的文献,分析总结治疗常用的针灸干预措施、辨证和选穴特点、治疗频次、总治疗时间、疗效、随访及安全性。结果:纳入38篇文献中,运用针刺治疗者占42.11%(16/38);使用辨病选穴者占52.63%(20/38),具体穴位为关元(21/38,55.26%)、肾俞(16/38,42.11%)、三阴交(15/38,39.47%)、中极(11/38,28.95%)、次髎(11/38,28.95%)、命门(8/38,21.05%);治疗频次1次/d占60.53%(23/38);总治疗时间为8周者占13.16%(5/38);有效率处于78%~100%之间;文献随访率低,仅占10.53%(4/38)。入选文献中未见到不良反应的报道。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阳痿有较高的有效率,但多数文献缺乏随机对照和随访观察,尚需更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明确针灸治疗阳痿的有效值,同时,推荐方案:深刺中髎,前5周1次/d,后3周隔日1次,共治疗8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热敏灸联合针刺、热敏灸、针刺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联合针刺组、热敏灸组、针刺组,每组30例,分别予以热敏灸联合针刺、热敏灸、针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10次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1 d。治疗后予以数字评定量表(NR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3组治疗后NRS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热敏灸联合针刺组与热敏灸组、针刺组NRS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73、3%、70.0%,热敏灸联合针刺组与热敏灸组、针刺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纯热敏灸、针刺治疗,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施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施治规律进行探讨。方法电子检索1998—2008年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应用Excel2000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诊断归属、针灸治疗方法及操作、选穴处方、疗程及疗效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8篇纳入文献中,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诊断可归属于“虚劳”、“虚损”的有50篇,归属于“郁证”的有22篇;53篇采用固定的穴位处方辨病施治,21篇根据病情进行辨证配穴;针灸处方中共涉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84个,耳穴18个;28篇采用一种针灸疗法,50篇采用2种以上疗法配合进行治疗;在各种针灸疗法中,常规毫针刺48篇,配合电针8篇,灸法及拔罐18篇,放血9篇,耳穴疗法6篇,皮肤针4篇,穴位注射3篇,埋线及穴位贴敷各2篇;44篇为每目治疗1次,21篇为隔日治疗1次,总治疗次数平均(22±11)次;总有效率〉90%的有52篇,80%~90%之间的17篇。结论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以毫针刺、电针、灸法、拔罐更为常用,且多采用2种以上针灸疗法配合进行治疗;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及任督二脉为主,高频穴主要有:足三里、三阴交、肾俞、百会、心俞、肝俞、脾俞、关元、气海、太冲;相对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诊疗特点。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 CNKI,1979~2013年)、维普医学资源数据( VIP,1979~2013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1979~2013年), PubMed(1966~2013年)中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文献,分析总结针灸对其治疗时的辨证特点、选穴、配穴、针刺频次、疗程、疗效。结果:纳入19篇文献中,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取穴采用腰骶部膀胱经取穴为主:会阳(12/17,70.6%)、次髎(9/17,52.9%)、肾俞(7/17,41.2%)、中髎(5/17,29.4%)、三阴交(6/17,35.3%);针灸方法以电针为主12/17,占70.6%;频次每日1次常用,疗程是以20次左右为主。结论:目前针灸治疗该病最常用辨病为主的诊疗方法,取穴采用腰骶部膀胱经为主,常用腧穴为会阳、次髎、肾俞、中髎、三阴交,针灸方法以电针为主,频次每日1次为主,电针疗效优于酒石酸托特罗定片(舍尼亭)和盆底肌训练法,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回顾近年来国内以针灸为主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文献,经分析、归纳认为,单纯针刺、针药结合、耳穴及针灸并用为主的综合疗法在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方面效果显著、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肩周炎研究中对照组设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目前国内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中对照组设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方法:检索至今为止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过的、设有对照组的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文献,根据对照组设置中的关键问题制定数据提取表格,提取文献中相关内容并分类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国内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中对照组的设立存在很大问题,多数无设置依据,也未针对研究目的设计对照,使整个试验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存在偏差,导致其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不可靠。结论:针灸临床科研急切需要针对对照组设置问题的指导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