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淡豆豉抗菌活性及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传统发酵中药淡豆豉的抗菌活性及化学成分。方法:淡豆豉80%乙醇提取物用适量蒸馏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及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得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部分及水层,利用体外抗菌法筛选和追踪抗菌活性部分,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及制备HPLC对抗菌活性最强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单体化合物,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MS等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淡豆豉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显示最强的抗菌活性,该有效部分对呼吸道致病菌及其他常见致病菌均显示较强的抗菌活性,正丁醇萃取部分和石油醚萃取部分次之。从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1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大豆素(1),大豆苷(2),染料木素(3),染料木苷(4),黄豆黄素(5),黄豆黄苷(6),胡萝卜苷(7),胸腺嘧啶(8),腺嘌呤(9),尿嘧啶(10),尿苷(11)。结论:淡豆豉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抗菌效果明显。化合物1~6为异黄酮类;化合物7~11为首次从该药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枇杷叶中三萜酸类成分及其抗炎、镇咳活性研究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常用中药枇杷叶[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 的化学和药效学进行研究,寻找与其功能主治相吻合的有效成分。方法 利用溶剂提取、萃取、柱色谱和化学衍生化方法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IR,MS,1H-NMR,13C-NMR)和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根据其功能主治设计抗炎、镇咳药效学模型,对其萃取部位和所得单体成分进行抗炎、镇咳活性研究。结果枇杷叶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枸橼酸喷雾引起的豚鼠咳嗽有明显的止咳作用。从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三萜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Ⅰ),2α-羟基齐墩果酸(maslinic acid,Ⅱ),乌苏酸(ursolic acid,Ⅲ),2α-羟基乌苏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Ⅳ),坡模酸(pomolic acid,Ⅴ)和蔷薇酸(euscaphic acid,Ⅵ),其中坡模酸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乌苏酸、2α-羟基齐墩果酸和总三萜酸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显示很强的抗炎活性;乌苏酸和总三萜酸还对枸橼酸喷雾引起的豚鼠咳嗽有止咳作用。结论枇杷叶中的三萜酸类成分是与其功能主治相吻合的活性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乌苏酸可作为评价枇杷叶药材质量的指标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圆锥石头花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75%乙醇回流提取、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萃取,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Rp-C18柱色谱法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一维、二维的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及酸水解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进行了-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结果:从圆锥石头花根中分离得到2个新三萜多糖皂苷——圆锥石头花皂苷A(1)和B(2),两者均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化合物1和2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其结构中的对甲氧基-桂皮酰基可能为决定相关活性的关键基团。  相似文献   

4.
刘惠玲  冯玉静  陈定双  王定勇 《中成药》2010,32(7):1169-1172
目的:对卫矛科南蛇藤属植物南蛇藤的根皮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用乙醇冷浸提取南蛇藤根,得到的萃取物减压回收,得到的干浸膏分别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两萃取物再采用色谱法进行分离,波谱法鉴定结构.结果:从该植物中共分离鉴定出7个化合物,从石油醚萃取物中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是12-羟基-8,11,13-松香烷三烯-7-酮(1)、扁蒴藤素(2)、β-谷甾醇(3)、雷公藤红素(4)、大子五层龙酸(5);从乙酸乙酯萃取物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为苯甲酸(6)、胡萝卜苷(7).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茯苓的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寻找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及药用前景的天然产物。方法:将茯苓干燥粉末进行水蒸气回流提取,浓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将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物经正相和反相硅胶柱、制备型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解析及确定。结果:从茯苓的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茯苓酸(3)、猪苓酸C(4)和去氢茯苓酸(5)。结论:经查阅文献可知,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圆锥石头花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75%乙醇回流提取,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萃取,采用硅胶、SephadexLH-20、Rp—C18柱色谱法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圆锥石头花根中分离得到8个多糖三萜皂苷。结论:化含物1-8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僵菌对大黄酸葡萄糖甲基化的转化作用。方法:在白僵菌培养液中加入大黄酸底物,利用生长细胞对其进行生物转化。发酵液离心后用乙酸乙酯萃取,乙酸乙酯萃取部位通过各种色谱方法分离得到一个新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以及二维核磁共振光谱鉴定结构。结果:转化产物为大黄酸糖基化衍生物,结构鉴定为7-O-(4’-甲氧基-β—D-葡萄糖)。结论:芦荟大黄素(1)是一个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朝鲜蓟根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菊科菜蓟属植物朝鲜蓟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方法:朝鲜蓟干燥根粉碎,分别用90%乙醇,60%乙醇提取得到朝鲜根乙醇提取液,再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3次得3个不同极性的萃取物,萃取物干燥得到3个浸膏。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浸膏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ODS反相柱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分析,高效制备液相以及不断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单体化合物,结合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分析对各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进一步鉴定。结果:从朝鲜蓟干燥根中共分离鉴定出11个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乙酯(1),5-甲氧基糠醛(2),香草酸(3),原儿茶醛(4),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5),芹菜素(6),木犀草素(7),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8),洋蓟酸(9),洋蓟酸甲酯(10),β-谷甾醇(11)。结论:其中化合物2,3,4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10首次从朝鲜蓟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中药女贞子中制备总三萜并评价总三萜抗氧化活性。方法:用甲醇浸提,石油醚、乙酸乙酯先后萃取,并用乙醇热溶冷沉纯化制备总三萜,并测试总三萜抗氧化活性。结果:总三萜含量高,抗氧化活性高。结论:该制备方法简单,总三萜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单体三萜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西南银莲花的活性三萜皂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研究西南银莲花Anemone davidii根状茎和地上部分的活性三萜皂苷。方法 用甲醇室温提取,大孔树脂D101、硅胶及反相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NMR分析并结合化学降解鉴定结构,体外抑菌和人癌细胞生长抑制实验测试抗菌和抗癌活性。结果 从该植物根状茎中分离鉴定出三萜皂苷Ⅰ~Ⅶ,从地上部分分离鉴定出三萜皂苷Ⅴ~Ⅷ,其中Ⅱ~Ⅳ对人癌细胞体外生长有抑制作用,Ⅴ,Ⅵ和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结论上述化学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进行抗癌活性测试,其中Ⅱ,Ⅳ和Ⅵ在该属植物中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掌叶覆盆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果实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对掌叶覆盆子果实的甲醇提取物进行柱色谱,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Ⅰ)、槲皮素(Ⅱ)、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Ⅴ)、对羟基苯甲酸(Ⅵ)、三十一烷(Ⅶ)。结论除了化合物Ⅵ,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黑草莓冻干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黑草莓(Rubus ursinus L.)果实冻干粉的正丁醇提取部分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经理化鉴定及波谱分析,鉴定其分别为Δ^5,22-豆甾烯醇,β-谷甾醇和β-谷甾醇-β-葡萄糖苷,此三个化合物均有首次从黑草莓冻干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草珊瑚中香豆素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草珊瑚中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对草珊瑚干燥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具有抗菌活性的氯仿部分和醋酸乙酯部分进行柱色谱分离,根据各种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研究确定各活性化合物的结构。结果:首次从草珊瑚干燥全草中分离得到6种具有抗菌活性的香豆精类化学成分,分别为4,4′-双异嗪皮啶(4,4′-biisofraxidin,1),秦皮乙素(esculetin,2),秦皮素(fraxetin,3),滨蒿内酯(scoparone,4),异嗪皮啶(isofraxidin,5),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6)。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4为首次从金粟兰科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测定了6种香豆精类化学成分的抗菌活性,一些化合物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成为抑制口腔细菌的天然药用植物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粗叶悬钩子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从粗叶悬钩子中分离得到5个三萜类化合物,经波谱等方法鉴定其为corosolicacid,tormenticacid,niga-inchigosideF,trachelosperosideE-1和suavissimosideR,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xj抗菌活性及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筛选天然抗菌药物。方法: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黑曲霉菌丝体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水提取物进行抗菌活性测定,并对石油醚部位活性部位进行硅胶柱色谱,甲酯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菌丝体石油醚部分具有一定抗菌活性,从中鉴定出10个化合物。结论:黑曲霉菌丝体的石油醚部分存在抗菌活性物质,其化学成分以脂肪酸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16.
茅莓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茅莓Rubus pardfollu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茅莓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4个三萜成分和1个二糖成分,分别鉴定为suavissimoside R1(1),niga-ichigoside F1(2),camelliagenin A(3),camelliagenin C(4)和sucrose(5)。结论:化合物3—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7.
掌叶覆盆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对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的果实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和重结晶的方法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Ⅰ),乌苏酸(Ⅱ),2α羟基齐墩果酸(Ⅲ),2α羟基乌苏酸(Ⅳ),arjunicacid(Ⅴ),hexacosylpcoumarate(Ⅵ),4′,5,7三羟基黄酮醇3OβD(6″对羟基桂皮酰基)葡萄糖苷(tiliroside)(Ⅶ),硬脂酸(Ⅷ),三十二烷酸(Ⅸ),β谷甾醇(Ⅹ),胡萝卜苷(Ⅺ)。结论除了化合物Ⅶ和Ⅹ,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4种三萜酸成分在枇杷各器官中分布,揭示不同物候枇杷叶三萜酸动态变化规律,观测枇杷物候,采集花、果实以及不同物候期的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熊果酸、齐墩果酸、科罗索酸和山楂酸含量。结果表明,4种三萜酸在所测样品器官中的质量分数高低顺序为落叶(23.2 mg·g-1)>成熟叶(21.7 mg·g-1)>嫩叶(17.5 mg·g-1)>果肉(7.36 mg·g-1)>花 (6.40 mg·g-1),种子中未检出这4种三萜酸成分;在枇杷树萌芽、现蕾、开花、结果等不同物候采收的枇杷叶中4种三萜酸总量发生小幅波动,落叶变化范围17.8~26.2 mg·g-1,成熟叶变化范围在16.5~23.5 mg·g-1,嫩叶变化范围在14.7~21.5 mg·g-1。随叶片发育、成熟、衰老,三萜酸含量有所增加;不同物候阶段对枇杷叶干物质积累及4种三萜酸含量产生一定影响。枇杷成熟叶在果实膨大时的干物质和三萜酸积累较多。文章对地域分布广泛的枇杷等植物药在次生代谢产物和采收期等相关研究上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phenolic fractions of aerial part of Scrophularia frutescens and S. sambucifolia (Scrophulariaceae) showed a poten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Ferulic, isovanillic, p-hydroxycinnamic, p-hydroxybenzoic, syringic, caffeic, gentisic and protocatechuic acids were isolated from S. frutescens and ferulic, p-coumaric, vanillic, p-hydroxibenzoic and syringic acids were isolated from S. sambucifolia. Since phenolic acids have been shown in the literature to exert an antibacterial effect, the presence of these compounds in the two plants explains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20.
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为堇菜科堇菜属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并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和较大的利用价值。目前,已经从紫花地丁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70多种化合物,包括黄酮类化合物27个、香豆素类化合物16个、有机酸类化合物16个和其他类化合物13个。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紫花地丁的粗提取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尤其是在抗炎、抑菌、抗病毒和抗肿瘤方面效果显著。紫花地丁的活性研究多限于粗提取物的抗炎、抑菌和抗病毒研究,作用机理研究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强其有效部位、活性单体和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从而扩大该药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