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孝军  彭超  王立  王琛 《广西医学》2016,(3):348-350
目的 分析玻璃体切除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20G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463例(482眼)的临床资料,分析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部位等,并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44(9.1%)眼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的发生率最高,为10.9%(28/257).术前无玻璃体后脱离眼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为11.8%,高于术前有玻璃体后脱离眼的6.8%(P<0.05).有晶体眼和无或人工晶体眼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分别为9.4%和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玻璃体切除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最高,术前玻璃体未完全后脱离、术中制作玻璃体后脱离者更易出现医源性裂孔,晶状体状态和裂孔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外伤性黄斑裂孔伴内界膜(ILM)破裂的病例。该类ILM破裂仅于玻璃体切割术中吲哚青绿(ICG)着色后方可明显观察到。方法: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LM剥离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2例,20岁男性患者1例、13岁男性儿童1例。结果:在玻璃体切割手术中仅在ICG着色后能够沿着黄斑裂孔的定位区发现ILM破裂。玻璃体切割手术后,黄斑裂孔关闭、视力提高。然而,与明显的内层视网膜损伤相关的视野缺损将长期存在。结论:眼钝挫伤可引起严重的内层视网膜损伤和内界膜破裂、明显的黄斑裂孔和脉络膜破裂。眼钝挫伤时吲哚青绿着色显示内界膜破裂@Hirat…  相似文献   

3.
王兵 《中国医学工程》2014,(2):13-13,1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观察1月、3月术前、术后黄斑区OCT检查结果情况及视力变化。结果①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OCT检查21眼黄斑裂孔已封闭,黄斑裂孔及视网膜总解剖复位率91.30%。②23例MHRD患者解剖复位的21眼中,视力改善19只眼,2眼视力无变化。结论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解剖复位率高,并发症少,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玻璃体切割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围术期中应用抗VEGF的价值。方法纳入PDR患者40例(40眼),随机分为A组(实验)20例:术前3 d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0.5 mg;B组(空白对照)20例:术前不进行抗VEGF药物治疗。A组注药后3 d及B组均完成25G+玻璃体切割联合术中532激光全视网膜光凝。通过对手术时间、术中电凝次数、医源性裂孔率、视网膜前纤维增殖膜分级及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观察指标进行分析,对两组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评估。结果随访时间6~11(9.26±2.59)个月。A组手术时间、术中电凝次数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纤维增殖膜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比较,A组发生2例(10%),B组8例(40%),A组较B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前BCVA平均字母数分别为(5.8±7.1)、(5.9±12.1),术后分别为(43.9±24.4)、(30.7±19.8),较各自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A组BCVA平均字母数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微创玻璃体切割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手术期中应用抗VEGF,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中出血、减少医源性裂孔发生、有效改善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观察1月、3月术前、术后黄斑区OCT检查结果情况及视力变化。结果①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OCT检查21眼黄斑裂孔已封闭,黄斑裂孔及视网膜总解剖复位率91.30%。②23例MHRD患者解剖复位的21眼中,视力改善19只眼,2眼视力无变化。结论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解剖复位率高,并发症少,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76例85眼,依据术前是否行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将患者分为联合药物治疗组和单纯手术治疗组.联合药物治疗组41眼在玻璃体切除术前5~7 d行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药0.5 mg/0.05 mL;单纯手术治疗组44眼单纯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医源性裂孔、术中出血、电凝止血、填充物类型、术后玻璃体再出血以及术后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等情况.结果 联合药物治疗组的平均手术用时、医源性裂孔发生率、术中出血、应用电凝止血频率、术中硅油填充率、术后玻璃体再出血发生率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70.55±23.08)min、12.20%、19.51%、17.07%、34.15%、4.88%、(0.374±0.211),单纯手术治疗组分别为(99.57±28.86)min、50.0%、65.91%、43.18%、65.91%、18.18%、(0.263±0.17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中电凝及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降低硅油填充率以及手术后玻璃体再积血发生率,最终提高患眼视力.  相似文献   

7.
蒋一大  胡竹林 《医学综述》2012,(22):3842-384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并C3F8填充术(联合术)对于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对16例(16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C3F8填充术,观察黄斑孔闭合情况。结果 15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并发高眼压2例,眼底出血1例。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C3F8填充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黄斑裂孔复位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异物合并视网膜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24眼)眼内异物合并视网膜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取出异物、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重水气液交换复位脱离视网膜,并行硅油填充。观察术后异物取出情况、视网膜脱离复位、并发症情况,以及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结果 24例患者Ⅰ期手术异物取出成功率为100%,患者术后视力较前明显提高(P0.05)。3例(3眼,12.5%)因合并黄斑裂孔,视力无提高;余21例(21眼,87.5%)均有不同程度视力提高。16例视网膜脱离者中14例(14眼,87.5%)成功复位,2例(2眼,12.5%)取油后复发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后成功复位。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眼内异物合并视网膜裂孔的有效方法,其并发症少,视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高速双线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增殖型PDR患者40例(46眼),其中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29例(31眼),采用高速双线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实施玻璃体手术,术中或术后行全视网膜光凝,随访3~12个月(平均7.2个月),观察手术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视力提高38眼(82.6%),视网膜脱离术后均得到复位;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5眼,术后玻璃体积血6眼,持续性高眼压5眼,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结论采用高速双线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治疗PDR疗效明显,手术安全性更高、操控更方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时机和疗效。方法回顾186例(242眼)PDR患者资料,123眼行全视网膜光凝术,119眼行玻璃体切割术,对手术时机和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术后随访6~40个月。结果PDRⅣ期、Ⅴ期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力改善的比例为78.4%,Ⅵ期患者为43.7%;PDRⅣ期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后有效率为80.8%,Ⅴ期患者为58.2%;未合并玻璃体出血的Ⅴ期PDR患者,PRP治疗有效率为58.2%,而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改善者占78.9%。术中并发症主要是医源性裂孔,术后并发症为玻璃体再出血、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结论正确把握PDR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和玻璃体切割术的时机,才能提高疗效,有效地改善PDR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53眼严重眼外伤、视网膜血管疾病所致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等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前膜剥离,视网膜切开,冷凝,激光光凝,气体或硅油充填及巩膜外硅胶垫压或环扎等治疗技术,随访1-12个月。结果:52例保存了眼球,占98%。47例视力提高,占88.7%,视力大于0.3者12例,占22.3%。手术并发症以并发性白内障、玻璃体再出血和视网膜脱离为主。结论: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外伤、PVR、视网膜脱离疗效满意,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viekVitreoretinopathy,PVR)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72例眼PVR视网膜脱离应用玻璃体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视网膜完全复位55眼(76%)视力提高者55眼,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PVR视网膜脱离的一种有效的术式,手术中裂孔的封闭,牵引松解,前膜的剥离是手术成功关键,眼内C3F8气体或硅油填充提高了  相似文献   

13.
许国忠  林季建 《浙江医学》2006,28(10):795-797
目的 观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视网膜前膜(ERM)中粘附分子CIM4v6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41例41只PVR患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时剥离的ERM的CD44v6表达。其中PVR—C级膜24例,D级膜17例。结果 CD44v6在29例ERM中有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71%;PVR-C级膜和D级膜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和8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VR的ERM中可表达CD44v6,提示粘附分子在PVR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观察高度近视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后极部裂孔(非黄斑裂孔)的形态及相关因素,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非黄斑裂孔的后极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的病例资料,观察裂孔的形态、位置、玻璃体牵拉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所有病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裂孔周围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中眼内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的辅助处理,如玻璃体腔内填充消毒空气、C3F8、硅油等,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手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19只眼中后极部裂孔呈裂隙状12只眼(63.2%),小马蹄形3只眼(15.8%),小圆形4只眼(21.0%)。其中<1/4 PD者10眼(52.6%),1/2~1/4 PD者7眼(36.9%),1~1/2 PD者2眼(10.5%)。裂孔位于下方血管弓旁9只眼(占47.4%),上方血管弓旁4只眼(占21.1%),视盘下方1-4个视盘直径距离5只眼(占26.3%),视盘上方2个视盘直径距离1只眼(占5.2%)。后巩膜葡萄肿18只眼(占94.7%),其中Ⅰ型(宽基底黄斑型)11只眼(占61.1%),...  相似文献   

15.
玻璃体切除眼内注硅油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眼内注硅油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1例 (11眼 )伴有玻璃体积血、巩膜破裂、严重增殖牵引等的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玻璃体切除术 ,采用三通道睫状体平坦部切口切除玻璃体、剪断牵引、剥膜、眼内光凝等 ,最后眼内注入硅油。术后随访观察。结果  11眼中 9眼获得解剖复位 ,占80 %。 2眼出现并发症 ,取出硅油 ,视力及网膜无明显变化。结论 玻璃体切除眼内注硅油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安全可靠 ,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手术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Ⅵ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1例(48眼)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剥膜、广泛眼内光凝术、气液交换、硅油填充、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41只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占85.41%,4只眼视力术后无变化,占8.33%,3只眼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略下降,占6.25%.随访时间为1~24个月,手术并发症少.结论: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剥膜、广泛眼内光凝术、气液交换、硅油填充、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手术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Ⅵ期患者,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术对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115例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A组,52例52眼)和20-G玻璃体切割术(B组,63例63眼)。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15个月,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视力(logMAR视力)及并发症的发生等情况,对相关记录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7±18)min和(70±19)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主要并发症为医源性裂孔,A组为2眼,B组为3眼。术后末次随访结果显示:A组视网膜复位49眼(复位率942%),logMAR视力提高0.337±0.046;B组视网膜复位59眼(复位率93.7%),logMAR视力提高0.367±0.052;两组间视网膜复位率和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术对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相近,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适用于各种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氟化碳液在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8例(18眼)复杂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在玻璃体切割中、剥膜过程中或剥膜后少量多次注入全氟化碳液,打开视网膜漏斗,稳定视网膜。再行眼内激光或冷凝,联合膨胀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后复查视力,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视网膜解剖复位率达77.8%。其中视力达0.05以上者10例,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全氟化碳液残留2例,继发性青光眼1例。结论:全氟化碳液作为"流动的液体操作工具"应用于复杂的玻璃体切除手术中可方便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58例(57眼)复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激光或冷冻,惰性气体或硅油眼内充填治疗,术后密切观察随访3~24个月(平均9.6个月)。结果:玻璃体切除术后全部视网膜解剖复位,最后随访时的视网膜复位率91.2%(52/57眼)。视网膜复位眼最后视力均不同程度的提高,达0.02~0.7。并发症主要有医源必裂孔,暂时性高眼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