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闪辉 《中原医刊》2006,33(19):32-33
目的总结有关提高重症心脏病瓣膜手术成功率的经验,为进一步降低死亡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0月~2005年12月的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178例,其中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置换术112例,主动脉瓣置换28例,二尖瓣置换术25例,Bentall手术12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1例,三瓣膜置换术8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53例,左房折叠术18例,主动脉瓣环扩大或窦管部扩大30例,左心室流出道加宽2例,施行冠状动脉搭桥8例,各类急诊手术14例。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58例,围手术期死亡7例,危重瓣膜病人的手术死亡率为3.9%。结论谨慎的术前评估和精密的手术方案以及精细的术后管理和监测可显著减低重症心脏病瓣膜手术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重症心脏瓣膜病临床并不少见,其常导致患者全身生理功能严重紊乱,各脏器继发损伤明显,术前不易完全纠正,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高。近年随着心脏外科及相关科学的发展,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成功率已大大提高。我院自2006年12月至2009年4月共完成36例人工瓣膜置换术,取得良好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重症心脏瓣膜病是指巨大左室或小左室并发心源性恶液质及多脏器功能不全者,或伴有多次手术及合并手术(如同期冠脉搭桥术等)者,据国内外报道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病死率高达5%~10%。自2000年8月至2003年9月,作者共收治重症瓣膜病38例,疗效满意,现将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院1992年5月至2006年11月对9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变患者施行瓣膜置换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大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大心脏左室舒张末前后径LVD(A -P)≥ 65mm病人瓣膜置换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大左心室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行瓣膜置换手术病人。观察术前后LVD(A -P)、左房收缩末前后径LAS(A -P)、LVEF、LVFS、心胸比例等指标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 3例 ,低心输出量综合征 2例 (16.67% ) ,恶性心律失常并死亡 1例 (8.3 3 % )。术后 2周复查超声心动图 (UCG)示LVD(A -P)、LAS(A -P)均较术前有显著缩小 (P均 <0 .0 5 ) ,LVFS、LVEF较术前变化不明显 ,X线胸片示心胸比例较术前缩小 (P <0 .0 5 )。结论 应用浅低温 (3 3± 1)℃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脏的保护技术 ,保留二尖瓣下结构和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是减少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手术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到201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置换术后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1~55月,无死亡病例。结论生物瓣膜置换术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比机械瓣膜置有效的减低了术后出血、栓塞、瓣膜毁损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瓣膜手术等并发症,具有良好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到201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置换术后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1~55月,无死亡病例。结论生物瓣膜置换术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比机械瓣膜置有效的减低了术后出血、栓塞、瓣膜毁损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瓣膜手术等并发症,具有良好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张现普  杨康  廖克龙  张伟  刘鸿翔  张世新 《重庆医学》2011,40(12):1177-1178,1180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本科实施瓣膜置换术的20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处理。其中单纯二尖瓣置换19例,二尖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77例,二尖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加迷宫手术24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9例,主动脉瓣置换加升主动脉置换2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58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加迷宫手术10例,二尖瓣置换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三尖瓣置换2例,再次手术置换二尖瓣3例。结果死亡7例(低心排致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左心室破裂2例)死亡率3.39%。电话、门诊随访185例,随访时间4~40个月,心功能(NYHA)Ⅰ级47例、Ⅱ级128例、Ⅲ级10例。结论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调整心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心肌保护,注意保留瓣下组织,术后使用必要的辅助手段,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王闽  李玮 《铁道医学》1997,25(2):94-95
目的 探讨加强重症心脏瓣膜病膜替换术围术期的处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术前常规应用GIK液7-14d。瓣膜替换术在全身中度低温,心脏深低温下进行,伴有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人附加三尖瓣成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再次开胸止血2例,严重心律失常,37例出院时心脏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术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充分加强心肌保护,术前心脏功能Ⅳ-Ⅴ级可视为预置  相似文献   

10.
198 7年 6月~ 2 0 0 1年 6月 ,我院共完成了重症瓣膜病手术治疗 1 68例 ,现就麻醉处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6 8例中 :男 6 2例 ,女 1 0 6例 ;年龄 1 2~ 5 8岁 ,平均 39 5岁 ,单纯二瓣替换术 (MVR) 1 0 5例 ,占6 2 5 % ,单纯主动脉瓣替换术 (AVR) 9例占 5 % ,双瓣置换术 5 4例 (AMVR)占 32 5 % ,早期死亡 1 4例 ,死亡率 8%。诊断标准[1] :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即定为重症心脏瓣膜病 :LVEDD≥ 70mm ,C/T (心胸比率 )≥0 70 ,心功能Ⅳ级者 ,再次换瓣手术 ,双瓣替换术 ,感染性心内膜炎 ,小左室 (C/T≤ 0 5 ,…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瓣膜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国外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瓣膜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其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检索1979年~2004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2004年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1966年~2004年Pubmed数据库中有关SLE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文献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国内数据库中未检索到相关文献,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到相关文献57篇,共计81例。资料显示瓣膜病变累及二尖瓣58例,累及主动脉瓣32例,同时累及到上述两个瓣膜共11例,单纯累及三尖瓣1例。大多数病例术前使用过类固醇治疗,术前心功能为3或4级。外科治疗方法包括机械瓣膜置换术(29例)、生物瓣膜置换术(19例)、瓣膜成形术(10例)、同种组织瓣膜置换术(2例)。生物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瓣膜穿孔2例、瓣周漏2例;瓣膜成形术后再手术5例。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30 d死亡率9.9%。结论SLE病变瓣膜主要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多表现为单一瓣膜,类固醇治疗可能引起SLE心脏瓣膜损害。因瓣膜损害而使血液动力学显著改变时可进行手术治疗,手术较为安全,术后效果良好。手术方式主要为瓣膜置换和成形术。瓣膜成形术后易再发瓣膜炎,生物瓣膜置换术后可再发瓣膜炎致瓣膜穿孔、瓣周漏而需要再次手术。机械瓣膜置换术对于SLE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心脏瓣膜替换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替换术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维库溴铵,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连续监测ECG、BP、CVP、SpO2、体温、尿量、电解质、血气。心肌保护采用4℃高钾晶体停搏液、持续温氧合血灌注。结果 365例手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心脏自动复跳274例,自动复跳率达75%。无麻醉死亡。结论 心脏瓣膜手术的麻醉宜选用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心肌抑制轻的药物,芬太尼、咪唑安定、依托咪酯是其主要用药。诱导和CPB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围术期应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60岁以上瓣膜病患者的手术治疗经验及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60岁以上65例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33例,年龄60~78 (63.1±4.1)岁.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停跳手术19例,不停跳手术46例.其中MVR 29例,AVR 18例,DVR 18例,同期TVP 23例,左房血栓清除8例,共置入瓣膜83枚,机械瓣50枚,生物瓣33 枚,转机时间51~305(105.2±48.7)min,阻断24~160(72.3±29.6)min,住院时间7~109(33.5±17.7)d.结果 术中死亡2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5例,早期死亡率10.77%.放弃治疗6例(未随访),术后并发症13例,呼吸功能不全5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肺部感染2例,胸腔积液2例,精神症状1例.随访6 ~77 个月,随访50例,院外死亡3例.结论 选择恰当手术时机,充分术前准备,改善心功能,术中谨慎操作,良好心肌保护,术后加强监护,对60岁以上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0年3月至2009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共1 246例,其中646例的随访数据为有效数据,有效数据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变量分析,初步筛查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然后再通过多变量回归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高龄(年龄>65岁)、心功能分级Ⅳ级、术前并发糖尿病、术前并发肾损伤、术后未严格遵照医嘱、肺部感染、主动脉阻断时间(61~90 min)、术后射血分数≤40%、二次换瓣手术及抗凝治疗不当均为影响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远期预后的高危因素。结论影响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不同患者手术后应结合其相关危险因素和自身的疾病特点,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CVH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368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分析CVHD患者心脏瓣膜的累及情况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CVHD患者心腔扩大和功能障碍情况,分析CVHD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对比60~69 岁、70~79 岁、80~89岁三个年龄段CVHD的发病情况;分析CVHD患者不同部位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结果:经超声心动图检查,368例老年患者中共检出94例CVHD患者,总检出率25.54%。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CVHD患者的检出率也不断升高(P < 0.05); 不同年龄段单纯主动脉瓣CVHD检出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部分患者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多数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等。结论:老年CVHD患者检出率随年龄增大而不断升高,发生部位以单纯主动脉瓣受累为主,半数以上患者具有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狭窄、反流,心腔扩大、肥大等心功能障碍表现。超声心动图可明确显示瓣膜钙化程度及部位,监测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准确评估心脏瓣膜功能,而且对患者无损伤,具有广泛开展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瓣膜置换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合并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002年4月-2009年2月施行的65例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33例(50.77%),死亡5例(7.69%)。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低心排综合征及其所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合并巨大左室瓣膜置换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结论合并巨大左室瓣膜置换术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同期瓣膜病手术,但瓣膜置换术仍是治疗合并巨大左心室瓣膜病的首选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适当地选择手术时机、正确的手术方法及合理的围术期处理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126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外科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庆地区近年来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病率以及预测指标。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126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心脏瓣膜病中104例为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例为82.3%,并发冠心病的患病率为5.55%。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阳性预测指标为年龄。结论心脏瓣膜病的病因仍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合并冠心病的患病率较低。无多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合并存在时,选择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能更符合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死亡与否分成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住院期间死亡32例,病死率是13.6%,主要死亡原因分别是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低心排,恶性心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42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死亡1例,病死率2.3%。结论: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不断改进和提高体外循环技术、手术技巧,加强呼吸道管理,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提高重症瓣膜病患者外科治疗的成功率, 总结及探讨其围手术期处理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2009年6月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76例重症瓣膜病患者资料,总结围手术期及随访情况。结果 6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2例,死亡率为4.35%。失访12例,其余随访3个月~9年,死亡6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232例,Ⅲ级8例,Ⅳ级6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正确地选择好手术时机,加强术中处理,积极治疗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