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瓣移植一期修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带血管蒂的游离腓骨瓣移植,一期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手术设计与手术方法,并就手术设计的解剖学基础,此法的优点与不足,手术操作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13例移植骨瓣全部成活,术后下颌骨的功能与外形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游离腓骨瓣移植重建下颌骨中应用CAD/CAM技术的方法,并尝试将计算机中的辅助设计准确的转化为手术中的实际操作.方法:为8 位下颌骨缺损患者进行了CAD/CAM血管化游离腓骨瓣移植修复,通过螺旋CT扫描获取缺损区及腓骨的数据,在软件中进行缺损区修复的模拟设计,在此基础上完成手术辅助导板的设计,利用快速成型机加工制作出导板实物,利用导板顺利的完成手术.结果:术中移植腓骨截取长度合适,截骨、塑形、定位速度明显加快,术后患者面部外形两侧对称,影像学检查显示下颌骨缺损区域的重建形态及固位良好.结论:游离腓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应用CAD/CAM技术,能够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保证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游离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应用三维模拟技术(CAD/CAM)的方法。方法对11例患者(成釉细胞瘤8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下颌牙龈癌2例)术前应用三维模拟技术进行模拟手术,利用快速成型机制作出与患者下颌骨实际大小和外形完全一致的实体模型和手术辅助导板,在模拟修复完成的下颌骨模型上预成形重建钛板。手术中,一组根据术前设计的截骨方案切除病变下颌骨;另一组利用辅助导板在不断蒂状态下对腓骨进行精确的分段截骨,将截开的腓骨段准确塑形后,用预成形重建钛板加以固定,待受区准备完成后断蒂移植。结果11例患者移植的腓骨肌(皮)瓣均存活,术中移植腓骨所截取的长度合适,截骨、塑形、定位速度明显加快。术后随访1~24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下颌骨重建形态及固位良好,颞下颌关节就位准确,口内检查剩余牙列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在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应用三维模拟技术,不仅能够降低手术难度与风险,节省手术时间,还可提高手术质量,保证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作者选用旋肩胛血管为蒂的肩胛骨瓣修复部分下颌骨缺损8例,术后骨瓣全部成活。本文对肩胛骨瓣的设计、血管蒂的解剖、切取骨瓣及其移植方法作了介绍。应用肩胛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可视受区需要设计为单纯骨瓣或骨肌皮瓣,骨瓣的长、宽、厚与下颌骨相似,外形恢复良好。骨瓣供区血管位置恒定,易于寻找,血管口径与受区血管接近,吻合后通畅率高,易成活。  相似文献   

5.
应用腓骨肌瓣180°折叠即刻种植牙植入修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切除下颌骨肿瘤,同期应用血管化腓骨肌瓣180折叠即刻种植牙植入骨中修复下颌骨缺损 ,探讨腓骨肌瓣折叠及即刻种植牙植入的手术特点。方法 :对1例下颌骨造釉细胞瘤的病人行肿瘤及下颌骨切除的同时将腓骨肌瓣180折叠并移植至缺损部即刻植入种植牙一枚。结果 :六个月后曲面断层片显示种植体骨整合愈合情况良好。结论 :腓骨肌瓣180折叠即刻种植体植入可以一次手术达到恢复有牙患者下颌骨应有高度和连续性及咀嚼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自1982年国内报告用旋髂深血管游离复合髂骨瓣整复下颌骨缺损以来,陆续的报道均肯定了该手术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本文报告我院1985年1~4月应用游离髂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四例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同期修复上下颌骨缺损: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1例游离腓骨瓣同期修复上下颌骨缺损,对其治疗设计及并发症作一临床分析。腓骨瓣同期修复上下颌骨缺损为颌骨重建提供了新思路,可应用于某些特殊病例的治疗,准确的术前设计及细致的腓骨塑形是手术的关键。本病例术后4个月上下颌移植腓骨块之间形成骨桥,导致张口受限,是血管蒂附带的腓骨骨膜成骨所致,再次手术切除骨桥及骨膜,并随诊2.5a,未再出现张口受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基于三维CT重建的快速成型技术在下颌骨重建中的作用。 方法 本组选取7例下颌骨病变病例,术前均采用基于三维CT重建的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下颌骨实体模型,并在实体模型上设计下颌骨切骨范围和拟用髂骨瓣或腓骨瓣的骨量和形态。术中按拟定方案切除下颌骨病变,并同期以钛板、血管化游离腓骨瓣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定期观察随访。 结果 采用游离髂骨瓣移植修复者3例,游离腓骨瓣移植者3例,单纯以重建钛板固定者1例。移植骨块均顺利成活。已随访6个月~2年。下颌骨形态和面型基本对称,无下颌偏颌。余留牙咬合关系同术前,张口度正常,咀嚼和语音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基于三维CT重建的快速成型技术为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和功能性修复提供良好桥梁。  相似文献   

9.
运用腓骨组织瓣修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6 例患者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采取血管吻合、坚固内固定方法恢复下颌骨形态及完整性.其中3 例患者为单纯腓骨瓣移植, 3 例患者为携带肌皮瓣或皮瓣的腓骨瓣移植.6 例患者平均随访6 月~2 年,成功率为100%.4 例患者可正常进食, 2 例患者可进软食.5/6的患者面部外形的恢复达满意或较为满意.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走,无1 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定.带血管蒂的游离腓骨组织瓣具有其它自体骨组织瓣不可比拟的优点,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l例游离腓骨瓣同期修复上下颌骨缺损,对其治疗设计及并发症作一临床分析.腓骨瓣同期修复上下颌骨缺损为颌骨重建提供了新思路,可应用于某些特殊病例的治疗,准确的术前设计及细致的腓骨塑形是手术的关键.本病例术后4个月上下颌移植腓骨块之间形成骨桥,导致张口受限,是血管蒂附带的腓骨骨膜成骨所致,再次手术切除骨桥及骨膜,并随诊2.5a,未再出现张口受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44例血管化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两种骨肌瓣修复后对患者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的影响,对比供受区并发症的差异。结果:20例髂骨肌瓣,24例腓骨肌瓣均成活;二者在恢复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上无明显差异,在移植骨长度上,两者有明显不同。结论: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与腓骨肌瓣作为下颌骨缺损修复的常用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修复的需要,但根据两种骨肌瓣的特点,对于缺损长度低于8 cm,可优先考虑髂骨瓣,而缺损范围大于8 cm的可选腓骨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带血管蒂腓骨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患者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采取血管吻合、坚固内固定方法恢复下颌骨形态及完整性。其中22例患者为单纯腓骨瓣移植,3例患者为携带肌皮瓣或皮瓣的腓骨瓣移植,3例患者还同期植入种植体共5枚。结果:25例患者平均随访917个月,成功率为96%。3个患者的5枚种植体均达到良好的骨整合效果,并已行上部义齿的修复。62% 的患者可正常进食,余38%的患者可进软食。96%的患者面部外形的恢复达满意或较为满意。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走,无1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定。结论:带血管蒂的游离腓骨组织瓣具有众多其它自体骨组织瓣不可比拟的优点, 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外科模板在游离腓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外科模板在上颌骨切除同期自体腓骨瓣移植修复术中的作用。方法 7例因上颌骨肿瘤需行上颌骨切除术并同期自体腓骨瓣修复的患者,术前取研究模型,根据拟行的手术范围进行模型外科设计,确定牙槽突缺损范围,并将模型修整成需要重建的理想解剖形态,制作模板。外科医生在术中根据模板对腓骨瓣塑形,并确定腓骨瓣固定的位置。术后取研究模型观测腓骨瓣的就位情况,三维CT评价腓骨与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结果 经过外科模板的术中定位,腓骨瓣与下颌骨达到正常相对位置关系,垂直向间隙适合常规叉齿或种植义齿修复。患者戴用义齿后的咀嚼效率明显提高。结论 外科模板是修复医生和外科医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载体,为患者术后功能和外形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骨肌瓣重建下颌骨术后超声监测血供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技术对骨肌瓣(髂骨,腓骨)重建下颌骨术后的 血供进行观察,探讨该技术在术后观察血供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骨肌瓣(髂骨3例,腓骨12例)重建下颌骨的病例,术后均采用超声多普勒听诊器检测移植骨肌瓣动静脉的血供,其中4例腓骨肌皮瓣作为对照观察。结果:15例骨肌瓣全部存活,带皮瓣4例色泽良好,15例移植骨肌瓣动静脉超声多普勒听诊正常,部分病例术后2周彩超,同位素扫描结果移植骨生长良好。结论:超声检测技术在骨肌瓣重建下颌骨术后血供的监测中是一种有效的监测方法,具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应用腓骨肌瓣-种植体一期功能性修复下颌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应用显微外科和种植技术,在切除肿瘤和下颌骨同时即刻行腓骨肌瓣游离移植,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对腓骨肌瓣的特点,术中注意事项,义齿修复前准备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 对2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在切除肿瘤和下颌骨同时行腓骨肌瓣游离移植,并植入种植体共5枚。结果 术后一年观察,移植骨存活良好,种植体与移植骨之间为骨性结合,义齿修复后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下颌骨是面下1/3主要的骨性支架,由于肿瘤切除、炎症及外伤等原因导致的下颌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外形与功能.以腓骨瓣为代表的血管化游离骨组织瓣是目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主要方法.传统的下颌骨重建手术,主要依赖术者经验进行,缺乏个性化的术前设计与精确的术中引导,难以达到精确重建的目标.近年来,虚拟设计、快速成型、手术导航等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下颌骨缺损的重建手术中:术前在数字化软件中对下颌骨肿瘤的切除及下颌骨缺损的重建手术进行精确的个性化设计;术中使用手术导板或手术导航技术辅助将术前设计转化为现实.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数字化外科技术,可显著提高下颌骨缺损重建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将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及作者课题组临床实践经验,对数字化外科技术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进行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9例行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切除术的患者,行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下颌骨重建。结果 9例游离腓骨瓣全部成活。下颌骨形态和功能恢复正常,咬合良好。结论游离血管化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下颌骨大段或中部缺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应用血管化游离腓骨瓣移植重建下颌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下颌骨缺损患者采用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同期移植修复。结果5例腓骨肌瓣完全成活,1例腓骨肌皮瓣移植患者皮岛坏死,但腓骨瓣成活:所有患者术后外形良好,术后3个月x线片示移植骨无吸收,骨断端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行走正常,无1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定。结论血管化游离腓骨瓣血供良好,骨量充足,易于塑形,适合于下颌骨缺损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作者选用旋肩胛血管为蒂的肩胛骨瓣修复部分下颌骨缺损8例,术后骨瓣全部成活。本文对肩胛骨瓣的设计,血管蒂的解剖,切取骨瓣及其转移方法作了介绍,应用肩钾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可视受区需要设计单纯骨瓣或骨肌皮瓣,骨瓣的长,宽,厚与下颌骨相似,外形恢复良好,骨瓣供区血管闰置恒定,易于寻找,血管口径与受区管接近,吻合后通畅率高,易成活。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和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d,CAM)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7例下颌骨肿瘤切除后患者行血管化腓骨移植,16例下颌骨缺损患者行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术,术前均行螺旋CT扫描,采用CAD—CAM技术制成与患者骨组织缺损完全相同的个体化实体模型,在模型上设计最佳手术方案,并根据模型预制钛板和成骨牵引器。术中按术前设计切除下颌骨病灶区骨段,血管化腓骨移植的患者根据术前设计进行腓骨塑形并固定;行DO患者根据术前设计制作传送盘和安装牵引器位置。结果:实体模型病变区测量数据与术中所见病变范围完全一致,预制的下颌骨重建钛板及牵引器形态与术中下颌骨外形匹配,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并改善术后效果。术后X线片显示23例重建的下颌骨形态对称,面部外形恢复正常。结论:CAD—CAM技术为下颌骨病变的术前手术范围设计、移植骨形态设计和牵引器的个体化制作提供了实体模型,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