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蜡疗及护理对小儿脑瘫下肢痉挛改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儿脑瘫的发病率中,痉挛型脑瘫的发病率居各型脑瘫之首,占小儿脑瘫的60%~70% 。由于痉挛导致肌张力异常增高,患儿肢体活动阻力增加,从而出现明显的异常姿势,严重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因此,痉挛是影响患儿运动的最重要的原因。而要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异常姿势,首先要解决痉挛,即降低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增大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早期干预在小儿痉挛型脑瘫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是由于儿童在胎儿期或婴儿早期大脑尚未发育成熟时受到了损害。而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障碍,有时还存在其他异常表现,如感觉功能、视觉、听觉、语言、认知、行为等障碍。以及智力障碍和学习障碍等。本文总结了34例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诊治经验,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按摩治疗脑瘫痉挛及拮抗肌群的手法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小儿脑瘫的有效运动康复关键有二 ,一是按发育规律适时引出正确的主动运动 ;二是尽早、有效阻抑肌张力、姿势及反射异常。正确、适量的按摩及牵拉矫正[1] 就是针对后者的主要方法。有学者分析 2 5 6例成年脑瘫 ,发现均有肌张力升高及肌力下降 ,虽然两个因素都使日常活动能力下降 ,但两者无相关性 ,因此提出治疗应独立处理[2 ] 。引导主动运动的训练主要是提高肌力和骨、关节稳定性 ,促进正常的运动功能 ;按摩牵拉主要是阻抑肌张力及姿势异常 ,亦可不同程度地减轻反射异常 ,为运动功能训练奠定基础 ,两者缺一不可。临床观察发现 ,脑瘫运动功…  相似文献   

4.
疏通矫正手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通过观察疏通矫正手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肌肉硬度、运动发育、异常姿势、腱反射、Vojta姿势反射等的影响,明确其临床疗效,为进一步规范和扩大临床应用提供更确切的依据。方法:将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疏通矫正手法治疗,一组采用Bobath法治疗。结果:疏通矫正手法治疗组在肌肉痉挛程度、腱反射、肌肉硬度、运动发育、异常姿势、Vojta姿势反射自身前后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肌肉痉挛程度、运动发育、异常姿势及总疗效同Bobath法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腱反射、Vojta姿势反射、肌肉硬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疏通矫正手法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小儿痉挛性脑瘫(CP)多由于早产、难产、窒息、核黄疸等所致,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其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肌张力增高、肢体痉挛、肌肉平衡失调所致[1].  相似文献   

6.
金益美  胡兴越 《现代康复》2001,5(7):122-122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肢体有张障碍及痉挛疗效副作用及护理操作方法。方法 采用肌电引导下局部注入A型肉毒毒素治疗19例肢体肌张力障碍及痉挛患。结果 共19例至少完成1个疗程,每疗程接受1-2次治疗,剂量100-500IU,平均370IU。有效率为79%(15/19例),疗效持续时间:8-20周(13.75周),副作用的无发现全身中毒时间4-8周,平均6周左右。局部疼痛及瘀斑2/19(11%),持续1-2周。结论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肢体肌张力障碍及痉挛和/或强直对肢体功能康复有一定疗效,与操作方法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肢体肌张障碍及痉挛疗效副作用及护理操作方法。方法采用肌电引导下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19例肢体肌张力障碍及痉挛患者。结果共19例至少完成1个疗程,每疗程接受1~2次治疗,剂量100~500IU,平均370IU。有效率为79%(15/19例),疗效持续时间8~20周(13.75周),副作用的无发现全身中毒时间4~8周,平均6周左右。局部疼痛及瘀斑2/19(11%),持续1~2周。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肢体肌张力障碍及痉挛和/或强直对肢体功能康复有一定疗效,与操作方法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患儿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痉挛性脑瘫(CP)多由早产、难产窒息、核黄疸等所致,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和姿势异常,其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肌张力增高、肢体痉挛、肌肉平衡失调所致。目前,临床多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CP,对降低肌张力、解除肢体痉挛有独特效果。从1998年4月起,我院引进脉冲电刺激方法,对38例患儿开展了SPR治疗CP及康复训练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悬吊疗法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就诊的痉挛型脑瘫儿童1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悬吊训练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卒中患者肌张力评分及站立行走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1.18%,高于对照组的67.06%,治疗后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站立行走运动功能量表D区、E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儿肌张力,促进站立行走运动功能恢复,提高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痉挛状态指肌肉僵直、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的状态,是由于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处于亢进状态,造成的肌张力增高和肌协调异常。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痉挛状态常见过高的肌张力。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影响其  相似文献   

11.
小针刀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小针刀疗法降低痉挛型脑瘫患者肌张力的疗效。方法 105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A组(小针刀组35例)、B组(运动疗法组34例)和C组(小针刀加运动疗法36例)共3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时分别用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A组有23例有效(65.71%),B组10例有效(29.41%).C组有效28例(77.78%)。B组有效率明显低于A组(P=0.00313)和C组(P=0.00227)。结论 小针刀疗法在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肌张力方面明显优于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儿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4例痉挛型双患儿,进行A型内毒毒素(BTA)注射,再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及配带矫形器进行步态训练治疗3个月,并设对照组对比观察。结果:经BTA注射后患儿肌张力降低,关节活动度扩大,继续康复治疗及配带足踝短形器训练,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步态得到进一步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BTA注射后患儿肌张力降低,关节活动度扩大,提高了患儿对康复治疗及矫形器的耐受性,提高患儿的主动运动能力,加快了异常姿势的纠正速度,提高临床疗效,延缓外科干预时间。  相似文献   

13.
肌肉痉挛是一种速度依赖性的肌张力增高,是肌肉过度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upper rnotoneuron svndrome,UMN)的常见表现。临床上,痉挛可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例如肌肉过度活跃导致拮抗肌联合运动,肌痉挛导致肌肉和肌腱挛缩等,最终可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和生存质量下降。UMN患者肢体畸形的起源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失衡,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X-A)可改善肌肉痉挛,因而纠正肌肉失衡。本文综述BTX-A在肢体肌痉挛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肌筋膜牵伸放松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痉挛及上肢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传统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患儿则辅以肌筋膜牵伸放松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及Ashworth改良肌张力评估量表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及肌张力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儿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筋膜牵伸放松疗法能有效缓解痉挛性脑瘫患儿上肢痉挛,提高上肢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抑强扶弱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抑强扶弱推拿法,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法。两组均给予基本综合康复训练方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中药熏蒸等)。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儿总体疗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总百分比、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提高患儿GMFM总百分比、缓解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P0.05),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两种推拿方法均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但抑强扶弱推拿法较常规推拿法疗效更为显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胎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因各种原因脑损伤所致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其中以锥体系损伤引起的痉挛型脑瘫最为常见,约占60%~70%。痉挛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造成高位中枢对脊髓牵张反射的调控障碍或异常,使牵张反射过强或过于敏感。长期严重的肌肉痉挛会导致固定化的运动模式与姿势异常,使关节变形、挛缩,加重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17.
痉挛型脑瘫的术后康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性瘫痪 (cerebralpalsy ,CP)是由出生前至新生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引起的以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与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中痉挛型或以痉挛为主的混合型约占CP总数的 70 %以上 ,如何缓解痉挛是脑瘫治疗中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我们对痉挛型脑瘫采取闭孔神经前支选择性切断术、内收肌切断术、跟腱延长术结合手法治疗及功能训练 ,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资料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月 ,我科选择了 3 2例单纯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 16例 ,女 16例 ;年龄 3~ 12岁 ,平均 8 5岁。术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悬吊运动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CMFM-88)评分]、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评分]、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肘屈肌张力、腕屈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干预痉挛型脑瘫患儿利于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提升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有2—3人患有此病[1]。根据2015年修订的《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按运动障碍类型和瘫痪部位将脑瘫分为六型,其中痉挛型偏瘫脑瘫作为脑瘫中常见分型,以单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感知觉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此型脑瘫患儿患侧下肢常因肌肉痉挛和肌张力障碍而出现屈髋、屈膝以及足下垂等异常姿势,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或衡力)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治疗疗效及肉毒毒素注射的护理要点。 方法 接受A型肉毒毒素治疗的69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结合运动训练、针灸推拿等综合康复治疗及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治疗前后进行关节活动度测量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 结果 患儿经过3-6个月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四肢肌张力明显改善,运动功能进步明显,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对于患儿的站立和步行功能的建立有良好的作用。配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和护理干预,可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