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岭南地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特征、中医证候规律,为制定及优化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2年10月-2010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消化科住院的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资料从人口学信息、中医证候及证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男性475例,女性118例,男女之比为4.03∶1;年龄最大92岁,最小18岁,平均(52.94士13.19)岁,30~69岁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的高发年龄;病程从1天(既往未做相关检查,初次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到50年不等,平均(11.68士10.40)年;肝功能代偿期患者96例,占16.19%,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497例,占83.81%。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常见症候有20余种,最常见的症状有乏力、腹胀、双下肢浮肿、身目黄染、口干口苦、胁痛、纳差、眠差、小便黄、便溏等,其中疲倦乏力、腹胀出现频率最高。单纯证型共11个,复合证型15个,辨证属于单纯证型的患者共190例(32.04%),属复合证型的患者共403例(67.96%)。前10位的中医证型分别是(肝郁脾虚,湿瘀互结)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热伤胃络型〉肝郁脾虚型〉(脾气亏虚,湿浊中阻)型〉湿热瘀结型〉(脾气亏虚,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湿瘀互结)型,其中6个(6/10)属复合证型。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男性发病率高、年龄偏大、病程较长、住院次数较多、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从临床证候来看,湿、热、瘀、虚是其主要的病变特点,其主要的中医证型多以复合证型为多见,(肝郁脾虚,湿瘀互结)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等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型,这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变阶段、病机以及发病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是临床常见而难治的内科疾病,易向肝癌演化,为便于慢性肝炎与肝硬化证治规律的研究,现将当代名老中医辨治肝炎肝硬化证治规律的学术观点及经验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1.1湿热瘀毒周仲瑛[1]认为,肝硬化的基本病机特点是"湿热瘀毒郁结",对于不同的患者或疾病的不同时期,或湿重、或热重、或湿热并重,或在气、或在血。汪履秋[2]认为,慢性肝炎与肝硬化的基本病机为湿热邪毒,内蕴肝脾。李寿山[3]认为,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慢性乙型肝炎病变发展有快有慢,病情有轻有重,预后有好有坏,临床证候复杂,治疗难易不一,今以个人之见,简述其发病及治疗中之要者如下。 1 病因 乙肝病毒为疫毒之邪,首犯肌肤,人于血分,深藏于肝。肝为五脏之一,脏本藏精气而不泻,若邪伏于肝,则难自净,是以难治。乙肝病毒固为疫毒之邪,但发于外则多表现为湿热,故有称之为湿热疫毒,其与一般湿热之邪不同者,实在于毒之性质迥异,故取一般清热利湿之剂治之,或能取效,但邪留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不同分期之间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演变规律。方法将2009年3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按其不同分期进行临床体征和症状、舌脉象及中医证候学调查,并辨证为湿热发黄证、瘀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阴虚瘀黄证和阳虚瘀黄证5个中医证型。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的主要体征和症状为面目黄如桔皮、尿黄、口苦、口干、口渴喜饮、厌食油腻、面色晦暗、朱砂掌、红痣或蟹纹等;舌象为舌红、舌老、苔黄、苔厚、苔腻;脉象为弦、沉、数、实、滑。中晚期主要症状和体征为面目黄如烟熏、面色晦暗、朱砂掌、红痣或蟹纹、肌衄、口渴少饮、鼻齿衄、乏力、腹胀、纳差、尿黄及手足心热;舌象为舌红、舌暗红、舌老、苔薄;脉象为细、数、沉、涩、弦。湿热发黄证、瘀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和阴虚瘀黄证4个证型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主要证型,而阳虚瘀黄证型较少;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的主要证型为湿热发黄证和瘀热发黄证,而中晚期的主要证型为阴虚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结论湿热发黄和瘀热发黄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的主要病因病机;湿热未尽、瘀血内停及气阴亏虚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晚期的主要病因病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病性多实,中晚期病性多虚。  相似文献   

5.
黄疸是以面、目、皮肤黄染,小便黄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乃由湿热蕴结,郁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所致。临床上我们结合湿热的孰轻孰重,依据疾病的不同阶段,从热重于湿、湿重于热及是否为恢复期等几方面进行辨证分型论治,并配合饮食治疗,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医病-体-证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方法,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针灸科、骨科等住院患者,对NAFLD患者中医病症、体质、证候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共有98例NAFLD患者的调查结果进入统计分析,总体而言,大部分NAFLD患者肝功、血脂、生化、血常规等中医微观病证信息大致未见显著异常;体质为痰湿质占34.7%,湿热质占16.3%,血瘀质占16.3%,气郁质占10.2%,阳虚质占6.1%,平和质占6.1%,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各占3.1%;辨证属于痰湿内阻证占31.6%,湿热蕴结证占23.5%,痰瘀互结证占20.4%,湿浊内停证占13.3%,肝郁气滞证占8.2%,肝郁脾虚证占3.1%.结论:NAFLD以湿、热、痰、瘀四大证素为主,具体表现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三种体质及其兼夹体质以及痰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湿浊内停证四类证型,尚无特异性指标针对NAFLD患者进行充分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脂联素/瘦素比值(APN/LEP)的相关性。方法:对186例NAFLD患者辨证分为肝郁湿阻型、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和脾肾阳虚型,均进行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瘦素(LEP)和脂联素(APN)检测,比较HOMA—IR和APN/LEP在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痰瘀互结型和脾肾阳虚型患者HOMA-IR显著高于肝郁湿阻和湿热蕴结型(P〈0.05);湿热蕴结和痰瘀互结型患者APN/LEP显著低于肝郁湿阻和脾肾阳虚型(P〈0.05)。结论:综合HOMA—IR和APN/LEP对于判定NAFLD的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著名老中医李幼安先生,行医70载,临床经验丰富,笔者跟随李师多年,从李老诊治的309例黄疸的资料看,临床表现为“阳黄”者较为多见,且以湿热发黄或瘟毒发黄为主,而寒湿发黄、瘀血发黄及脾虚发黄者则相对少见。故在治疗上主张清热祛湿、利胆退黄,从而达到湿热得清、疫毒得解、肝气调达、胆汁自循常道而黄疸自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笔者在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中,分为湿热蕴结型、寒湿内郁型、肝郁气滞型、肝脾两虚型、肝阴不足型辨证施治。但对分型不可拘泥,有时两型同时出现,有时治疗后复诊可发现各型之间相互转化。在临床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清热解毒利湿问题病毒性肝炎急性期,从中医辨证分析,多属湿热蕴结为病,称湿热蕴结型。此型主证发病急,病程短,皮肤巩膜发黄如桔色,胸中烦闷,腹胀,胁痛,恶心,厌油,食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湿疹不同分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客观记录97例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局部皮损、全身症状以及舌、脉象等资料,分析湿疹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97例湿疹患者中湿热困阻型所占比例最高(39.18%),其中湿重于热14例,热重于湿型24例;其次是风湿热困型(23.71%)。97例患者中包括急性湿疹27例,亚急性湿疹25例,慢性湿疹22例,急性发作23例。27例急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4例,风湿热困型10例,脾虚湿困型1例,风湿热夹脾虚型1例,督虚血瘀型1例;25例亚急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0例,脾虚湿困型7例,风湿热困型4例,脾肾两虚夹血瘀型2例,血虚风燥型1例,血热风燥型1例;22例慢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脾虚血燥型7例,脾虚湿困型6例,湿热困阻型4例,风湿热困型2例,血虚风燥型2例,湿熟瘀结型1例;23例急性发作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0例,风湿热困型7例,脾虚湿困型4例,脾虚血燥型1例,风湿热夹脾虚型1例。在四种主要证型中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χ2=0.72,P>0.05),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无明显差异(χ2=0.26,P>0.05),但在不同病程的分布有明显差异(χ2=4.02,P<0.05)。其中风湿热困型出现的频率随着病程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他证型则在0.5~5年的出现频率较高。结论湿疹主要的中医证候有风湿热困、湿热困阻(湿重于热、热重于湿)、脾虚湿困和脾虚血燥四种,在不同病程中分布的频率不同。  相似文献   

11.
1 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病因1.1 乙肝病毒与湿热疫毒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已建议把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名定为“肝瘟”,认为肝瘟是指湿热疫毒侵袭肝脏所致 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湿热疫毒入侵,引起肝胆脾肾功能障碍,导致阴阳亏损、气血失调等一系列变化. (1)HBsAg携带率的地区性差别与其地域性湿  相似文献   

12.
论治肝炎五法山西省中医研究院(030021)梁瑞敏榆次印染厂(030600)张俊针对乙型肝炎“毒”、“郁”、“瘀”、“虚”的病理特点和病机转归规律,笔者就自己临床施治五法之体会介绍于下。1 清热利湿解毒法适用于湿热内阻,毒邪蕴结证。乙肝病因责之于毒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为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将29例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按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Alb、前白蛋白(PA)、血清总胆固醇(Tch)、凝血酶原时间(PT)、血常规、腹水常规及生化、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水湿内停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血清TBil湿热蕴结证较水湿内停证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腹水中性粒细胞比率(%)水湿内停证低于湿热蕴结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腹水蛋白梯度湿热蕴结证低于肝肾阴虚证、水湿内停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CPR湿热蕴结证证明显高于水湿内停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血清TBil、腹水中性粒细胞比率、血清/腹水蛋白梯度及血清CPR等指标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湿热蕴结证的感染较其他3种证型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3例经过肝脏大体形态学确诊的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Ishak组织学评分与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3例研究对象的肝组织Ishak组织学评分及与其中医诊断资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①证候分布特点为:肝气郁结(60.87%),湿热蕴结(21.74%),水湿内阻(13.04%),瘀血阻络(4.35%).②从Ishak炎症坏死的评分值(反映炎症坏死的情况)看,分级A、分级B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瘀血阻络、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分级C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水湿内阻、肝气郁结、瘀血阻络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分级D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瘀血阻络、肝气郁结、水温内阻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分级总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瘀血阻络、肝气郁结、水湿内阻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③分期总评分值在瘀血阻络证候中最高,在水湿内阻、湿热蕴结、肝气郁结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无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无证可辨.结论:在该23例患者中,我们初步发现:①中医证候分布以肝气郁结、湿热蕴结为主,正虚尚不明显,相应的肝脏炎症程度评分较低,而湿热蕴结型的炎症程度评分相对偏高;②此组患者肝组织形态学活检诊断肝硬化存在一定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5.
浅谈肝硬化的辨证选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认为,肝硬化的病机主要有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证型。我们根据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以祛之,食以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脾胃湿热证不同亚型(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型)患者三叶因子1(TFF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阴性CSG患者脾胃湿热证27例(其中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型各9例)及正常人10例(正常组)胃黏膜TFF1I、CAM-1蛋白表达。[结果]TFF1蛋白表达:热重于湿组湿热并重组湿重于热组,但组间无明显差别;与炎症程度呈负相关(P0.01)。ICAM-1蛋白表达:湿热并重热重于湿湿重于热,但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脾胃湿热证各亚型TFF1蛋白表达与炎症程度呈负相关,提示TFF1在脾胃湿热证中可能是胃黏膜局部"正气抗邪"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顽固性腹胀治疗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炎临床均有脘腹胀满之症 ,且多较顽固 ,难于消除。现就脘腹胀满的治疗略谈笔者体验。1 辨证论治根据临床所见 ,慢性胃炎的顽固性脘腹胀满主要可分为气滞、热郁、湿阻、血瘀、气虚、阴虚等 6个证型 :①气滞 :有肝郁气滞与脾胃气滞 ,然肝郁气滞最易犯脾胃 ,故两者常难以绝然分开 ,多兼夹为病 ,而表现为肝气犯胃之症 ,可兼见嗳气 ,胁胀 ,郁闷等症 ,治宜疏肝和胃 ,升降并调 ,方如柴胡疏肝散之类。②热郁 :常见肝胆热郁犯胃之症 ,症见胃中灼热 ,急躁易怒 ,脘腹胀满 ,治宜疏肝利胆 ,泄热和胃 ,方如左金丸合四逆散之类。③湿阻 :湿阻脾胃 ,…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中西医病因病机、中西医治疗的方法和效果,以及笔者在PBC研究中的经验心得。发现PBC发生的风险与环境、遗传、自身免疫、胆管上皮细胞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医病因病机分析表明与"虚""瘀""郁""湿""毒"有关,病因病机关键词是湿热、瘀血、肝郁、气滞、脾气虚、肝气虚、肝肾阴虚,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多见。熊去氧胆酸是治疗PBC的首选药物,但仍有多达40%的患者应答不良,中医中药的联合使用对于改善PBC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提高疗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ALT2ULN)中医证候组群分布规律和中医证型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借助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记录150例CHB(ALT2ULN)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统计学处理对其临床症状、体征提取分析,探讨内在规律。结果:肝郁气滞型患者平均年龄最小,脾肾阳虚型平均年龄最大;肝郁脾虚型年龄、病程与其他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率男女性别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BeAg阳性率湿热蕴结型最高,脾肾阳虚型最低,湿热蕴结型与肝郁脾虚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阳性率湿热蕴结型最高,脾肾阳虚型最低,湿热蕴结型与瘀血阻络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0例CHB(ALT2ULN)患者中湿热蕴结型为最常见证型,且其HBeAg与HBV DNA阳性率最高;肝郁气滞型发病年龄最小、病程最短;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各证型性别构成与总体发病率无明显差异。CHB病因归于"杂气"学说,病位在肝,病机演变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对病毒性心肌炎常分早、中、晚三期论治。早期系温热毒邪乘虚侵犯卫表,久必浸淫心脉,治宜清热解毒、宣肺解表,方选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中期为热毒内盛,耗气伤阴,灼津为痰,血停为瘀,终致气阴两伤,痰瘀热互结,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痰活血,临证对痰瘀征象不明显者,亦应不废化痰活血药之应用,方选心肌康方化裁。后期则分恢复期和慢性迁延期论治,恢复期表现为气阴两虚型者,可选生脉散合天王补心丹化裁,心阳亏虚型者,可选保元汤合桂枝甘草汤治疗;慢性迁延期病机为热毒内盛,气阴两伤,痰瘀交加,治以心肌康方化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