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2.
3.
4.
5.
目的:探讨幼儿外侧膝状体及视皮质微血管构筑的形态结构。方法:采用8例幼儿外侧膝状体及视皮质,经碱性磷酸酶染色,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结果:幼儿视皮质(17区)后1/3的微血管密度最高,前1/3次之,中1/3最低。外侧膝状体后2/3的微血管密度高于前1/3。视皮质内动脉多数以直角、少数以锐角发自软脑膜动脉。视皮质内静脉数量明显少于动脉。静脉属支汇入处可见一三角形膨大,且深层微静脉粗,浅层微静脉细。结论:幼儿外侧膝状体及视皮质相对应区域微血管同步发育。皮质微静脉的这种结构特点可能是皮质微静脉栓塞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用快速 Golgi 法研究了金黄地鼠外侧膝状体背侧核(LGd),观察了核内三种不同形态特征的神经元。第Ⅰ和Ⅲ型神经元分布在 LGd 各部分,第Ⅱ型则常见于 LGd 中份内侧。第Ⅰ型为多极神经元,胞体大,初级树突平滑但分支多,分支上布满了棘状和短柄的圆形树突突起。第Ⅱ型胞体较小,呈梨形。树突常从一主干分出,在树突分叉处分布有丛状树突突起。第Ⅲ型胞体最小。树突数目和分支也较少,但树突突起形态多样,包括如串珠样的树突突起。第Ⅰ和Ⅱ型神经元有轴突,大部分第Ⅲ型细胞则未发现有轴突。用逆行 HRP 法研究了 LGd 的三型神经元与视皮质的联系。视皮质注入 HRP,标记了第Ⅰ和Ⅱ型细胞,而第Ⅲ型神经元则不被标记,说明第Ⅰ和Ⅱ型为投射性神经元。第Ⅲ型为非投射性细胞,推论其可能为局部回路神经元。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外侧膝状体(LGB)缺血所致的视野缺损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成人和胎儿脑的LGB动脉的来源和微血管构筑,部分脑标本用组织切片方法观察营养LGB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结果:LGB营养动脉第一级来自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二级为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外动脉和丘脑膝状体动脉,三级构成LGB的小动脉。50岁以上的标本,LGB的一、二级动脉有硬化改变的占88%,二级小动脉被阻塞占10%。结论:二级动脉在LGB内有各自的供血区,脉络丛前动脉是供应LGB前部和外侧部的唯一动脉,大脑后动脉营养LGB的其余部分。不同动脉的阻塞可导致不同种类的视野改变,是视野缺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HRP示踪结合Calbindin双标猫外侧膝状体核(LGN)至视皮 中继神经元。方法 在猫视皮 17区多点微量注射30%HRP,逆行标记LGN至视皮持的中继神经元,先以金标抗HRP-抗孵育切片,用免疫金银法将HRP颗粒转化黑色银颗粒。然后用ABC法作Calbindin(CB)的免疫组化,试图双标记LGN的中继神经元。结果 HRP标记细胞与CB免疫阳性细胞清晰可辨,HRP标记细胞内为银染黑色 相似文献
9.
脑动脉硬化对外侧膝状体血供影响的形态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外侧膝状体动脉的来源、数量、分布以及相关动脉的病理变化,为外侧膝状体因缺血所致视野缺损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体视显微镜和手术显微镜下,对45例90侧,成人脑标本进行观察,研究外侧膝状体动脉的起源、数量、分布,对其中50~70岁的60侧脑标本的外侧膝状体相关动脉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外侧膝状体的血供主要来自脉络丛后外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和膝络丛前动脉,其中多动脉来源型占80.0%,单一动脉来源型占20.0%。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动脉管壁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占88.3%。其中小动脉被完全阻塞的占10.0%(6侧),部分阻塞占30.0%(18侧)。结论:50岁以上者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特别是双眼同向性偏盲,若排除其他疾患,则可能是脑底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外侧膝状体血供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HRP示踪结合Calbindin双标猫外侧膝状体核(LGN)至视皮质的中继神经元.方法 在猫视皮质的17区多点微量注射30%HRP,逆行标记LGN至视皮质的中继神经元,先以金标抗HRP-抗孵育切片,用免疫金银法将HRP颗粒转化黑色银颗粒.然后用ABC法作Calbindin(CB)的免疫组化,试图双标记LGN的中继神经元.结果 HRP标记细胞与CB免疫阳性细胞清晰可辨,HRP标记细胞内为银染黑色颗粒,而CB免疫阳性细胞为染色均匀的棕色.猫LGN的A、A_1和C板层均有CB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HRP标记细胞分布于A和A_1板层.LGN内未见HRP和CB的双标记神经元.结论 LGN内含CB神经元可能不参与视觉信息的传导,而是与局部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应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结合神经降压素(NT)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的双标记技术,观察了大鼠脊髓背角向丘脑(TH)和外侧臂旁核(LPb)的NT能投射。将FG注入一侧TH或LPb后,FG逆标神经元主要见于脊髓背角的I层;NT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的I层、II层外侧部及II层内侧部与III层交界处;脊髓背角I层内可观察到FG逆标记并呈NT阳性的双标记神经元。上述结果表明脊髓背角I层的NT阳性神经元向TH和LPb投射,提示脊髓背角I层内的NT阳性神经元可能向TH和LPb传递伤害性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一氧化氮与上丘、外膝体视觉功能成熟的关系,用NADPH 黄递酶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生后不同年龄段(0.5、1、3、5、8、10、15 周和成年)猫上丘中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及形态变化和外膝体中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纤维网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1)上丘表层中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在生后0.5 周时已少量出现,胞体相对较小,树突分支少而短;1 周时NOS阳性神经元数量达到最高峰;随后的三周内,此神经元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在生后的1~5 周中,胞体面积逐渐增大,树突分支复杂化、长度增长,直至第5 周达到峰值。生后8 周后,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数量、胞体面积、树突分支长度逐渐减少,10 周后接近成年动物水平。(2)在生后发育的各个年龄段,外膝体中均未见到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生后3 周时,开始出现阳性神经纤维,在随后的发育中,阳性纤维更加浓密,10 周时已与成年动物者类似。本研究结果提示:上丘表层中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形态变化以及外膝体中的NOS阳性纤维的形成与生后发育中的这两个皮层下视觉中枢的功能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大白鼠外侧隔核的传入性神经纤维联系—HRP、荧光素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HRP和荧光素标记法对大白鼠外侧隔核的传入性神经纤维联系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外侧隔核的传入神经纤维来源于端脑海马的CA_(1-4)区、杏仁皮质核、内嗅区皮质、斜角带核、视前内侧核、视前外侧核;丘脑的室周核和带旁核;底丘脑的Forel's H_2区和未定带;下丘脑的前核、外侧核、后核以及乳头体上核;中脑的腹侧被盖区。 相似文献
14.
剥夺性弱视猫外侧膝状体c-fos基因及Fos蛋白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生后关键期内,正常猫及剥夺性弱视猫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功能形态的变化规律,对正常视发育敏感期的幼猫行左眼睑缝合术,造成剥夺性弱视模型,采用Nissl染色法及电镜观察正常猫及剥夺性弱视猫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形态改变,并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Fos蛋白及cfos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剥夺猫剥夺层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截面积比非剥夺层及正常猫的明显变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2)超微结构显示:剥夺性弱视猫的剥夺层出现大量变性的细胞,剥夺4周时最为显著;(3)正常猫外侧膝状体神经元Fos蛋白和cfos原位杂交的阳性细胞数及OD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同龄猫剥夺层外侧膝状体Fos蛋白和cfos原位杂交阳性细胞数及OD值较正常猫减少(P<0.05)。结果提示:猫视觉的可塑性敏感期为生后4周到8周。剥夺性弱视猫外侧膝状体剥夺层及非剥夺层神经元形态及功能与正常猫相比较均发生改变。Fos法可以成为衡量弱视猫外侧膝状体兴奋性状态与形态学定位相结合的实验方法,但必须注意神经可塑性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运用荧光金(FG)逆行束路追踪与5-HT1A受体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相结合,观察了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DCN)和中间带外侧核(IML)内感受盆腔内脏伤害性信息并向外侧臂旁核(LPB)发出投射的神经元呈5-HT1A受体免疫反应阳性。将FG注入一侧LPB后,可在腰骶节段(L6-S2)观察到大量的FG逆标神经元,这些FG逆标神经元主要集中于DCN和IML内,以同侧为主;5%福尔马林注入大鼠结肠后,Fos蛋白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腰骶髓DCN和IML,以同侧为主,在同侧脊髓背角I层、II层和深层也有少量的分布。另外,在腰骶髓DCN和IML内,还可观察到大量5-HT1A受体阳性的神经元胞体、纤维和终末,同时有部分Fos蛋白阳性的FG逆标神经元呈5-HT1A受体阳性。上述结果提示,大鼠腰骶髓DCN和IML内的5-HT能终末可能对盆腔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7 种亚型(m GluR1, 1α, 2, 3, 5, 7, 8)在大鼠骶髓后连合核的分布。结果如下:(1)骶髓后连合核含有少量大、中型m GluR1 样阳性神经元的胞体,但几乎看不到阳性纤维和终末;(2)m GluR1α样阳性胞体较少,且多为小型,阳性纤维和终末却十分致密;(3)骶髓后连合核可见一些中、小型m GluR2/3 样阳性胞体,阳性纤维和终末比较稀疏;(4)骶髓后连合核可见少量小型m GluR5 样阳性胞体,而阳性纤维和终末却十分致密;(5)骶髓后连合核内淡染的m GluR7 样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均较少;(6)骶髓后连合核几乎看不到m GluR8 样阳性胞体和纤维,只能见到少量阳性终末样结构。另外,在外侧脊核内可见到一些m GluR7 样阳性胞体和纤维;在脊髓背角浅层内可见到许多m GluR7 样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以及少量m GluR8 样阳性结构。骶髓后连合核是后肢躯体非伤害性信息和盆内脏伤害性信息传递的重要汇聚点。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实谷氨酸是参与躯体和内脏感觉信息传递的重要神经递质。它可通过与在骶髓后连合核大量分布的m GluRs(m GluR1, 1α, 2, 3, 5 相似文献
17.
实验将30%HRP与1%CB-HRP混合液分别通过微波管电泳入小脑顶核和迷走神经背核嘴、尾段。TMB显色,结果如下:顶核电泳组:双侧迷走神经背核内见到标记细胞,以对侧为主,中,小型,梭形细胞居多、嘴,尾段无明显差别,此外,孤束核,舌下神经核、楔束核、楔外核、下橄核、下橄榄核及网状结构中均见到标记细胞、迷走神经背核电泳组;在顶核内未见到标记细胞、在顶核内未见到标记细胞,只有小脑前叶皮质及小脑蚓部有标 相似文献